武田信玄-第17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致庙祝」
2。安产祈愿
信玄的长女是正室三条夫人所生,天文二十三年冬天嫁给相州小田原北条氏康嫡男氏政。
弘治三年,氏政夫人怀孕,信玄为了女儿,特地到富士浅间神社,拜祭神木花开耶姬命,
祈求生产平安。
信玄写道:
「敬白 祈求晴信女儿北条氏政之妻生产平安,无病长寿。若能如此,来年戊午六月,取
消长期设置的船津关卡,使与士峰菩萨齐享香火。正心诚意,急急如律令 弘治三历丁巳
冬十一月十九日 大膳大夫兼信浓守睛信(花押) 南无富士浅间大菩萨」
戊午是弘治四年的千支,取消船津关卡,使攀登富士山者少了不少麻烦。
氏政夫人於永禄九年(一五六六)再度怀孕时,信玄也再次表现出他的父爱,为女儿祈福
。
另外永禄八年小女儿阿松生病时,信玄也曾至富士浅间社祈求女儿身体康愈。
「敬献富七浅间大菩萨宝前 为德荣轩信玄之女祈求身体康愈 如能康复
·六月携女亲至富士峰还愿
·在富士峰半山请荜芴众诵五部大乘经
·敬献神马三匹
右三条发愿确实无误 永禄八年乙壬五月吉日信玄敬白(花押)」
信玄的佛寺信仰
日本在中世盛行本地垂迹思想,人们相信神的本相是佛,佛常化身显灵。所以信玄为了祈
永女儿安产,会去拜曾在富士浅间神社显神迹的菩萨。他这种兼容并蓄的信仰态度,倒满
适合大名的身分。
信玄在天文二十二年,曾向京都的法相宗清水寺成就院观世音,祈求战胜。
「信州之战出阵前,遣僧使特赠观音像二幅。去岁甲辰之年至幸中许愿,今应予以还愿。
然信国十二郡之中,只差一郡便如所示完全平定,故仍至此祈求武运长久,不敢大意怠慢
祭贡。去年秋天一战胜利,全乃佛法无边所致。特此敬献黄金十两。细节由高白斋详述
天文二十二年十二月十八日 晴信 清水寺成就院」
这份文书是在天文二十二年写的。意思是说,早在十三甲辰年时曾向观世音祈愿,结果卜
得易卦,依卦文出兵信浓。此次本应去庙中还愿,可是信浓十二郡中只差一郡便可完全平
定,欲到时再依约前往还愿,此次谨托成就院代祈国运昌隆,并感谢佛力保佑去秋一战成
功,命驹井高白斋政武携黄金十两,添做香油钱。
可见,信玄很早就信仰京都的法相宗音羽山清水寺的观世音了。
由於武田家祖先源义光本是负责镇守园城寺的武士,所以信玄也常去园城寺,也就是三井
寺祈福。并给予该寺下列各条款。
·记述自吾祖新罗三郎义光以来,园城寺的种种。
·三年相传山门之穴太流事。
·云三井,云睿山,其为一宗。由吾祖之因缘,智证派真言所望之事。又、园城僧侣皆礼
真言宗传法。以上
七月十三日 信玄 致胜仙院
新罗三郎义光埋在园城寺新罗善神堂附近,靠近义光隐居的金光院。
信玄笃信真言宗,把高野山成庆院当成祈愿所。
永禄十一年(一五六八)三月,命信州长沼为越後进攻作战成功,到甲信所有真言宗的大
寺祈福。
「法善寺 普贤院 慈眼寺 大野寺 药王寺 大藏寺 法光寺 明王寺 以上
喜见寺 满藏院 安乐院 以上
此次逢向越国出兵之际,至各寺祈福,如件。
永禄十一年三月二日 信玄 此致信州长沼」
元龟三壬申年,信玄认为西上的时机已成熟,为牵制越军信上(信浓·上野)二国入侵,
亲书祷文,向法善寺祈福。
「祈愿
愿求壬申一年之内,与越之信上二国不动干戈不起兵灾。若能如信玄之意,愿诵法华百部
,敬献大明神。祈如所愿。
壬申四月七日 信玄
福寿院 普门院」
禅僧之交
信玄的信仰遍历八宗,兼容并蓄。早期得天龙寺策彦指点,得到修禅的方法。後得长禅寺
歧秀和惠林寺快川的指导,学习如何安心立命。
歧秀元伯是信玄出家的导师,授予法名机山,相当於妙心寺开山关山慧玄之地位。
信玄在兵马倥偬之际,仍不忘修禅和到本山妙心寺添香油。天正壬午年,妙心寺住持南化
回忆败亡的武田家时说:「信玄、胜赖两公於我妙心寺派,此云门之广主刘王与黄檗之裴
相国实有过之而无不及。」
信玄与惠林寺住持快川的邂逅更富戏剧性。当时快川因为抵抗美浓的斋藤义龙的暴政,亡
命至尾州,信玄将他延聘至惠林寺,并给予三百贯文的领地为香油钱。从此以後快川与信
玄就像管仲与鲍叔般相知相交。天正壬午法难时,快川在惠林寺唱著「安禅不必须山水,
灭却心头火自凉」,投身火中,也算回报武田二代的厚交吧。
武田信玄的战术与战略
土门周平(日本军事史学会理事、作家)
一、军事思想
全凭将领才干的战国时代
武田信玄生於大永元年(一五二一)年十一月,死於天正元年(一五七三)四月。他五十
三岁的生涯,正好跨越了近世前期与室町时代後期。一般说来,日本历史以永禄初年,也
就是一五六零年前後为界,开始进入真正的战国争乱时代,而武田信玄正好身逢其时,当
然他的战术和战略也受到时代的影响。
当时全世界正处在一个讲究团体与团体在战场上肉搏,也就是兵学上所谓「密集队形战术
」的时代。如义大利的马基维利和瑞典的阿道夫,都在这段期间提出他们有名的「步兵团
战法」及「步兵、骑兵、炮兵混合战法」。全世界都在做著这样的军事改变,日本自然不
能例外。在信玄那个时代,最常见的作战方式是:一个地方领袖敲著鼓吹著法螺,率领千
名士兵攻击对方军队。
可是,在一五零零年代後期,军事方法面临转换期。那就是由信玄著手做部分改革,而由
比信玄小十三岁的织田信长完成的「兵农分离」军事制度。
当时被称为豪族的武士各自拥有领地,所以无法像後来安土桃山时代或江户幕藩体制下那
样机动,在战斗技术、作战持久力上也较弱。信玄的宿敌越後的上杉谦信就面临同样的问
题,仗打太久,部下开始厌战,居然任意跑回家。这种情形使得军事家意识到不得不确立
後世的军制了。
同时,当时战争的主宰者是「战国大名」(诸侯)。他们选择战争的名目;决定开战时间
;拟定作战大纲,所以战争胜负往往取决於大名的才能。而这些大名彼此才干实力接近,
又会使战事胜败悬荡不决。
应仁之乱以後,足利幕府的统治崩坏,使得全国各阶级的运作陷於瘫痪,各大名据地为王
,形成新兴势力。守护大名的代理或大臣将庄园据为已有,开赋税,使役村人。
足利幕府建立的将军——诸国守护——守护代——地头的阶级统治体系彻底瓦解。这是一
个下克上、争乱动荡的时代。有趣的是,天皇和将军虽然对政治无力,可是他们所代表的
权威却有高涨的趋势。
将军之下管理京都的叫「管领」,管理关东的叫「公方」。将军或天皇透过他们,调停大
名之间的纷争战乱。相形之下,大名们实际上更接近朝廷和幕府了。在分析信玄战略和战
术时,应特别留意这一点。
战国大名的领土在这种历史背景下,与幕府时代的领土性质不同,它不是政府的土地,而
代表一种个人的势力范围。当然在各个有势力的大名之间,也存在著不少地方土豪。他们
通常都会聚集在一起,因为如果不团结,很容易会被大势力并吞。
最常用的自保手段是「婚姻政策」和「人质交换」。站在现今的立场来看,这些手段实在
无视人权,可是在那个弱肉强食的年代裏,骨肉之情也都淡化了吧!
经过军事上剧烈的盛衰兴亡的教训,各领主、土豪开始组成近卫队,编收地痞流氓,训练
他们成为突击部队。豪族的家挖起壕沟,筑起城墙,墙头设置了望台,俨然成为一个利於
防守的城池。
武田信玄便处於这样的时代洪流中。
因地利分兴亡
测量战略状况优劣,谓之「地利」。一般人以为地利只不过是利用地理环境,使敌人不易
进攻,其实地利好坏往往可以决定战争成败。
除了小型战争,作战是需要有强大国力支持的,特别是经济力与军事力。信玄生长的战国
时代,和现在差不多,经济上主要靠农业,除了气候影响有一期收割,二期收割外,主要
差别在耕地面积。换言之,国力的大小就等於领土大小。於是战国中没有一个大名不是在
昼思夜想如何扩大自己的领土。
信玄的父亲信虎勇猛威武,制服山梨县甲府盆地的石和附近的豪族,逐渐扩大自己的势力
,终於平定甲斐国。
甲斐,西北接壤信浓,东南与武藏、相模毗邻,南方隔著富士山和骏河相对。国中央是平
坦的甲府盆地,富士川、釜无川、笛吹川纵横流过。
战国大名发迹的地方,多半四面环山。面积通常只有四四六零平方公里,人口也只有十七
万左右。
和他们相比,信玄宿敌谦信的越後,面积达二一五七七平方公里,人口也高达五十五万,
不论面积或人口都是其他大名的三倍。
甲斐和越後两国中间是信浓。信浓面积二二五八六平方公里,人口大约四十五万。由於山
岭阻隔,信浓被村上(更科、埴科)、小笠原(安昙、筑摩)、木曾(木曾谷)、诹访(
诹访、伊那)、平贺(南佐久)等五个豪族瓜分。
以战略的地理位置来看,甲斐东北的武藏、相模为北条所据,南边骏河一带是今川的地盘
。对好不容易才崛起的武田而言,北条和今川都是强敌,趋弱避强乃是兵家常事,自然武
田要扩大领土,首先会朝信浓下手。
而且在作战技术上来看,从甲府盆地要进攻东南诸国,必须沿富士川南下,翻越笼坂峠和
小佛峠。当时这两座山谷只能容人马通过,军事上居次要地位。
相反的,信浓方面的地形就开濶多了,有诹访口和佐久口。从诹访口进入,不但可攻盐尻
,往右还可攻松本、长野、中野、饭山;往左可攻木曾路。从佐久口进入,可攻小诸、上
田、长野。
这两条路线十分接近,军事上可互相支援,对武田十分有利。
基本上采取孙子兵法
武田信玄的战术、战略究竟受了什么军事思想的影响?这是一个很有趣的问题。
信玄死後不久,他手下武者奉行的儿子小幡勘兵卫,在江户开了一个军事补习班,主讲《
甲州流军学》。「武田军法」「信玄流」和越後流、长沼流合称江户期军事学三大主流。
《甲州流军学》至今仍留有十几篇,可是从它著书的经过来看,信玄自己并不知道。这个
情形和中国古书《论语》的著成差不多,《论语》虽然是孔子的语录,但并不是孔子写的
,而是他死後由他的弟子编纂而成。小幡勘兵卫留下的《甲州流军学》的核心部分是筑城
方法和五个准则。
例如准则之一的「防御准则」,即表示「所有的防御应复杂,最好有四重或五重,防御线
应拉长」。
另一个「仁心的准则」指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