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孩子的成长99%靠妈妈-第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上课时总是不能集中精力,经常受到老师批评。在和姐姐爱丽丝比较之下,他总是有一种自愧不如的感觉。
不要催促孩子,耐心等待
每次看到彼得,我都在想怎么才能让他改掉消极的性格,走出爱丽丝的阴影呢?怎样帮助他树立起信心呢?这些都是急待解决的问题。
我安慰自己“彼得并不比别人差,他一定能发挥自己的才能”,而同时又为彼得担心,他会不会被别人欺负?在学校会不会因为被批评而更加畏缩不前呢?我甚至希望每天都能够守候在他的身旁。
这样焦急的心情并不能解决任何问题,彼得看到我这样子反而会更加不安。
于是,每天早晨睁开眼睛的时候我都会叮嘱自己:“不要管孩子的缺点,只鼓励他的优点。”
从此以后,即使爱丽丝考满分,我也不会在彼得面前表扬她。而对于彼得的成绩,我也只表扬他考得好的科目,对不好的科目我视而不见,“真不错,彼得。我就知道你肯定能行的,我为你感到自豪。”
在表扬彼得的同时,我不断叮嘱自己,彼得真的能做好,我不要为此不安。
在这种想法下,彼得在学校的成绩对我来说已经不重要了。我开始考虑如何弥补在我看来彼得存在的不足。
彼得在数学和科学方面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但是在语言方面却相对较弱。因此,他非常讨厌写作。
“彼得,从今天开始你用这个本子记录一下每天自己所做的事情,怎么样?”
我没有给他孩子们常用的那种大日记本,而是给了彼得一个巴掌大小的本子,让他慢慢来。
彼得在我的劝说下开始练习写作,但是并没有什么显著效果,他在语言方面还是没有什么突出的表现。但是,对我来说,更重要的是他对我的信任,在这一点上他已经走出了第一步。
在彼得练习写作的过程中,我发现了很重要的一点。彼得在长句子上的表达比较弱,但是却善于写简短、概括性的句子。也就是说他适合于写诗歌。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他自己开始写起诗来,并且还给它们谱上了曲子。
彼得开始消除了在语言方面的心理障碍,并找回了自信。他语言方面的成绩,随着年级的升高开始有了显著的提高。虽然还不是特别令人满意,但是,现在对于这一点我终于可以放心了。
我不知道彼得的变化是写作练习的结果,还是以前我根本没有发现他的才能。但是有一点我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我始终没有去催促孩子做什么。
在漫长的等待中破茧而出
就在这时,由于身体的原因我不得不回韩国治疗一段时间。结婚后,我一边照顾三个孩子,一边还要学习,一天的睡眠不超过3个小时。最终由于过度疲劳,我吐血晕倒了,经医生诊断,我患上了严重的胃病。得到消息的父亲命令我放下所有的事情立即回韩国。我正在犹豫该怎么办时,病情恶化了,我不得不回韩国接受治疗。
这时丈夫恰巧被派往日本工作。韩国和日本距离相对比较近,我回到韩国,和他在日本还可以互相有个照应。丈夫在驻日本的美国部队里作教师。孩子们也转到了美军部队内的一个外国子女学校。在我身体康复后,我也来到了日本执掌教鞭,这样我们正式开始了在日本的生活。
在日本生活了一年后的一天,彼得从学校回来,把期末考试成绩单递给了我。当时,我对彼得在学校的成绩还停留在以前的印象中。于是,坦然地接过了成绩单。但是当我看到成绩单的一瞬间,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他所有的成绩都是A+,坦白地说,我还以为自己产生了错觉。
于是我背着孩子给彼得的班主任老师打了一个电话。
“您的班里有几个叫彼得的孩子?”
老师回答他们班只有一个叫彼得的。于是我直接对老师说:“据我所知彼得不是一个学习很好的孩子,他的成绩忽然一下提高这么多,我有点怀疑这到底是不是他的成绩单,或者是不是老师搞错了?”
我的话音刚落,就听到电话里传来班主任老师的一阵大笑。
“我没有搞错,那就是彼得的成绩。彼得是一个很优秀的学生!”
停顿一下后,老师继续表扬着彼得:“彼得不但上课充满热情,而且做每件事都很积极,是其他学生的榜样。”
曾经被认为比别的孩子反应迟钝的彼得,在小学毕业前夕,居然所有科目都得了A+,真是令人难以置信。
我的眼前似乎浮现出了彼得自信的微笑。
从那以后,我再也不用为彼得担心了。并不是因为他取得了好成绩,而是因为他找到了自信。
在离开日本来到夏威夷后,彼得进入了普纳胡高中。彼得在这个学校里也是数一数二的好学生。
在童话《花的渴望》中,主人公小毛毛虫想离开大地,去一个离蓝天更近的地方。同伴们为了接近天空,纷纷踩着同伴的身体向上爬,结果形成了一个用身体垒成的塔,于是他也踏着同伴的身体,拼命地往塔尖上爬。但是,无论怎样用力都爬不上去,最后他放弃了努力,又回到了地面上。
后来,他听到一位老前辈说,如果自己做一个虫茧,在里面经过漫长的等待,最后就会变成一只蝴蝶,可以自由自在地飞向蓝天。于是小毛毛虫从正在拼命向上爬的同伴中脱离出来,开始为自己编织虫茧,经过漫长的等待,他终于破茧而出,成为有着一双美丽翅膀的蝴蝶,自由地遨游在天空之中。
彼得整整用了10年的时间寻找自信。10年的时间,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就像小毛毛虫破茧成蝶一样,10年的时间,是彼得寻找自己翅膀所必须经历的时间。如果彼得选择放弃、踌躇不前,或者急于求成,他将永远摆脱不了反应迟钝、不能集中注意力的评语。
通过彼得的经历,我明白了孩子所蕴藏的力量远远超出了父母的想象。而现在一些妈妈往往只看到孩子的一点表现,就妄下结论,急于求成。
人们在种树的时候,为了让树苗能够深深地扎根,会施一点肥料,然后等着树苗去适应土壤和肥料。如果给树苗一下子施很多化肥,即使是再好的肥料,树根也会整个烂掉。别说长大成材,连小树苗都会干枯而死。
所以妈妈们不要只看到孩子现在的样子,就产生不安与急躁。要相信孩子们的才能,多给孩子鼓励,更加耐心地去等待他们的蜕变。
☆ 不要把孩子当作“展示品”
“我的孩子英语非常好”、“我的孩子正在学钢琴”……我们经常会听见妈妈们谈论类似的话题。妈妈们总是认为让孩子学这学那才算是一个好妈妈,并且以孩子的多才多艺而感到满足。
但是这样做,究竟是为了孩子,还是为了满足自己呢?当然,世上所有的妈妈都会认为自己所做的事情都是为了孩子而不是为了自己。如果说她们把孩子当作“展示品”,她们一定会暴跳如雷的。
但不幸的是,韩国的大部分孩子都成为了妈妈的“展示品”。不知道妈妈们是否知道,许多孩子因为情绪上有问题,需要去小儿精神科接受治疗,而大部分治疗过程都需要妈妈一起参与,只有通过妈妈的参与才能解决孩子心理上的疾病。
接受小儿精神治疗的孩子还算是幸运的,治疗后,妈妈对他们的态度会发生一些变化。但是大部分普通的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却因为妈妈的虚荣心而成为牺牲品。
不要把孩子当作借口
韩国的妈妈们为了孩子的教育可谓煞费苦心。一看到新学校的广告或者英才培训班的消息就闻风而动。
在妈妈的要求下,孩子们不得不做一些他们不喜欢的事。英语、数学,写作、计算机、美术、音乐……妈妈们恨不得每一样都让孩子学。现在的大部分孩子都多才多艺,可是却很少有孩子精通其中一门技铡C娑晕寤ò嗣诺呐嘌蛋啵绻⒆由杂形⒋剩杪杈突崴担骸罢馊际俏四阊剑 焙⒆又坏梦尢跫胤勇杪琛?/p》
每当这个时候,我总怀疑这些妈妈是为了在孩子身上实现自己未完成的梦想才逼孩子学这学那的。
除了极少数的人外,韩国大部分的女性都有一种受害的潜意识。因为无论社会怎么变化,抚养孩子、操持家务都被理所当然地认为是女性份内的事。结婚前,作为一名女性还可以凭借自己的努力做喜欢做的事情,可是,一旦结婚生子,成为妈妈的女性就会被家庭所束缚,无法再实现自己的梦想。潜在的受害意识就渐渐地显现出来了。
有的妈妈经常心理很不平衡。当看到朋友或者姐妹嫁给一个有钱男人的时候;当看到别人装修新房子的时候;每到节假日看着别人出国旅行的时候;当看到和自己孩子年龄相仿的小孩,由于家庭富裕而衣着光鲜的时候,她们的心理都会非常不平衡。最触动这些女性神经的,就是看到电视剧里的医生、律师、老板和职业女性等所谓的精英们都过着富足自在的生活。别人在高档的西餐厅优雅地就餐,而自己却为了一分钱在市场上同人砍价,两相对比,真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在同别人的比较中,所产生的受害意识逐渐转化成了“恨”。“要是我当初学习再努力一点……”、“如果当年我努力考取律师资格……”,可是,这个世界上是没有“后悔药”的。
在妈妈的眼里,年幼无知的孩子的前途尚未确定,妈妈可以将自己的理想在他们的身上得以延续。于是,孩子们只剩下妈妈给他们选择的一条路了,那就是要过上令别人羡慕的生活,补偿现在的贫穷。不知不觉中,妈妈迷失了自己,也扼杀了孩子的自由成长。
妈妈们忘记了一个重要的事实,孩子们有自己的生活,他们有选择自己生活的权力。
孩子的愿望VS妈妈的心愿
我在抚养三个孩子的时候,美国还没有培训学校。这里只有为具备特殊才能的孩子设立的专门学校,相当于韩国的艺术学校。
南希在艺术方面似乎很有天分,她曾经想去专门学校学习。但是,最终我还是把孩子们都送到普通学校去了。因为,通过我的观察,发现南希并没有超常的天分。如果盲目地送她去专门学校学习艺术,在今后的学习中有可能被淘汰,这样将会给她的一生造成巨大的伤害。
南希并没有放弃她的爱好,她对艺术方面的东西仍然很着迷。我虽然没能对孩子们进行专门的艺术培训,但是,作为感性教育的一个方面,我决定让他们去学习钢琴。家里恰巧有一架钢琴,而我们还有一位会弹钢琴的邻居。
“孩子们,你们想不想直接用钢琴弹出你们喜欢的音乐呢?弹钢琴可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哟!”
孩子们使劲地点头。开始的时候,他们学得很认真,可是没过几天,孩子们就开始看我的眼色行事了。有一天,又到了学钢琴的时间,他们总是磨蹭着不想去,互相交换着眼神。终于,爱丽丝鼓起勇气对我说:“妈妈,我们一定要学钢琴吗?”
我很意外,我以为孩子们会喜欢弹钢琴。我问他们原因,他们说非常讨厌弹钢琴时的气氛,有这时间不如去做些其他想做的事情。而且,他们对教钢琴的老师也不太满意。我问他们从什么时候开始产生这种想法的,孩子们的回答令我大吃一惊。
“其实,从一开始我们就不太喜欢。”
“那你们为什么不早说?”
“妈妈不是希望我们学钢琴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