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电子书 > 其他电子书 > 好孩子的成长99%靠妈妈 >

第2章

好孩子的成长99%靠妈妈-第2章

小说: 好孩子的成长99%靠妈妈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一章 好父母教育出好子女

☆ 我并不是教育子女的专家

  我是三个孩子的妈妈。我和我的丈夫是在美国留学时认识的,他的前妻为他留下了三个孩子,因此,一结婚我就成了三个孩子的妈妈。当时我对家庭生活还一无所知,不得不一边完成功课一边学着如何成为一个称职的妈妈。20~30岁的这段时间里,我的生活就如同打仗一样,过得十分辛苦。不过令人欣慰的是,这份辛苦并没有白费,孩子们如预期的那样健康快乐地成长起来。

大女儿爱丽丝从小就是一个品学兼优的好孩子,后来毕业于哈佛大学法学院。儿子彼得在耶鲁大学学习经济学,后来又在哈佛大学商学院以第一名的成绩完成学业。小女儿南希16岁的时候在众人的赞叹声中进入耶鲁大学,她是同年进入耶鲁大学的学生中年龄最小的一个。两个女儿现在正在美国有名的法律商会担任国际律师(南希正在休产假)。儿子彼得作为一名出色的企业家,正在纽约曼哈顿忙着他蒸蒸日上的事业。

三个孩子是如此的优秀,以至于有人都认为我肯定有什么教育孩子的秘诀。遇见我的人通常都会请教我如何将孩子送进哈佛或者耶鲁大学,甚至有人问我教育孩子时应当遵循什么样的原则,对于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教育方法。

然而事实上,这些问题令我很为难,我只有对他们说抱歉了。回忆和孩子们在一起的每一时刻,实在想不出有什么特别的教育方法能令这些父母们满意,尽管他们十分热衷于这一点。

在我一边照料家庭一边学习的时候,我甚至没有时间像普通的父母那样,读一些有关教育子女的书籍。面对众多育儿理论和教育方法,我实在不敢奢望能有时间去拜读。但是现在回想起来,幸亏当时没有时间去研究这些所谓的教育理论和方法。

不久前我经过市内的一家大型书店时,看到有许多年轻的妈妈在争相看一本书,出于好奇我也上前拿了一本。这本书的书名是《父母必读》,打开书我看到了这么一段话:

“婴儿出生3个月后大脑就已经相当发达,这个时期父母如何进行教育,直接关系到孩子智力的高低。为了使孩子拥有一个聪慧的大脑,父母应当采取科学的方法进行开发。”

这些宣称父母必读的书,都有一套如何使孩子头脑发达的理论,它们详细地教你如何培养孩子;还有不少书不厌其烦地告诉你每个年龄段甚至每个月应该如何使你的孩子变得更加聪明。

当然,在抚养孩子的过程中,参考一些信息或者教育理论是无可厚非的。因为现在大多数年轻的夫妇都不和父母一起生活,因此对于一些初为人母、毫无经验的母亲来说,书本上传授的育儿理论无疑给她们带来了一线光明。

但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你接受的教育理论、方法越多,教育孩子的时候就越不知所措。当你按照所谓的教育方法去教孩子该这样做、不该那样做时,往往会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面对孩子的反抗,你也不禁怀疑这种教育方法是否正确;而不按照这些方法去做,你又会感到不安,担心孩子会不会因此落在别人的后面……我想,作为父母应当避免陷入这种恶性循环当中去。

不要盲从于理论

“按照孩子不同年龄段的发育过程分阶段进行教育。”

大多数父母看到这句话时都会有种如获至宝的感觉。尤其是当他们发现原来孩子的每一个年龄段都应该有相应的教学工具时,他们就会认定这就是教育孩子的正确方法了。

专门从事幼儿教育的M公司称每个孩子都有无限的潜力,他们的幼儿教育理论是这样的:

“幼儿期对人的一生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阶段,对幼儿潜力的开发,决定了他将来学习能力的高低。根据韩国幼儿的特性和发育状况而制作的教学工具可以针对幼儿的每个年龄段进行教育。”

和M公司并称为幼儿教育界双雄的P公司也有类似的主张:

“孩子的未来取决于创造力,据研究,进行早期智力开发的100个儿童当中有30人最后成为精英。本公司通过临床试验创造了一套认知教育理论,根据每个不同的发育阶段对孩子进行相应的教育。”

M公司和P公司的幼儿教育理论都是以外国儿童专家的教育理论为基础的,这一理论主张从婴幼儿时期开始就以每个月为时间单位进行阶段性教育。孩子的教育被细分为语言、数理、探知等几个方面。

在半个世纪以前,还没有这些所谓的理论学说的时候,孩子的教育问题只是被当作生活的一部分。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如果有什么问题或者疑问,父母一般会向孩子的爷爷、奶奶、姨妈、姑妈或者向有着丰富生活经验的邻居请教。

当人们走出了朝鲜战争的阴影后,迎来了韩国的一个生育高峰。年轻的父母们纷纷带着刚刚出生的孩子来到了大城市,曾经的大家庭生活模式自然解体。面对呱呱坠地的孩子,这些年轻的父母身边没有可以请教的对象。于是,那些所谓的经过长期研究和试验的教育理论学说很自然地代替了老一辈人的言传身教。

这些理论经过数年的研究和验证,最终被父母们当作一种正确的方法所接受。根据这些理论,曾经因为不知道如何教育孩子而产生的不安,在某种程度上得到了缓解。现在,由于这些教育理论浅显易懂、使用方便,因此对于那些没有任何准备的年轻父母来说,这些理论就成了解决燃眉之急的救命稻草。但是,这一切却为孩子的成长埋下了隐患。

在希腊神话中,有一个“普罗克鲁斯特斯之床”的故事。臭名昭著的妖怪普罗克鲁斯特斯利用他的床杀死过往的旅客。最初他看起来是个和善的主人,他将所有路经这里的人请到家里,放松一下疲惫的身体。但当客人入睡后,普罗克鲁斯特斯就开始折磨他们。他要求客人的身材必须符合床的大小,如果客人的腿或脚搭在床沿上,他就将其砍掉;如果客人太矮,他就将客人拉长,直至将客人折磨死。

父母们都深信“无论谁只要努力就能将事情做好”。但是,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特点。有些孩子即使努力也不一定会成功,还有一些孩子天生个性就很倔强。有些父母没有自己的主张,而是盲目照搬所谓的理论,一不留神就将自己心爱的孩子置于自己设计的“普罗克鲁斯特斯之床”上了。

在美国生活期间,我在院子里种了许多花草树木。不过我发现,相同的种子种到相同的土壤里,长出的幼苗却各不相同。但不管哪一种种子,只有当小苗长到一定高度后才有可能成活,如果小苗无法达到这个高度那么它就失去了继续生长的机会。在好位置扎根的种子要比其他种子长得快些。同一种树,有的树枝很多,修整时需要将多余的树枝剪掉;而有些树的树枝很少,只是一个劲往上长,修整时应尽量剪断其顶部的枝芽,促进其枝叶横向发展。另外,施肥也不可采取同一标准,需要根据花草树木的生长速度和生长状态分别对待。种植花草树木尚且需要根据每株植物的具体情况进行护理、修整,更何况是教育人呢?因此,教育孩子的时候一定不可以笼统地套用现成理论,必须做到因材施教、因人而异。

我的三个孩子在幼年时期并没有什么与众不同的地方,像大多数孩子一样,他们度过了一个平凡的儿童时代。但是,他们的性格却有着天壤之别。爱丽丝性格活泼,具备领导能力,但缺乏艺术细胞;彼得性格内向,却善于操纵机器,在科学领域很有天分;南希有出众的艺术感觉,书法和逻辑思维与众不同。

三个孩子的特点各不相同,我在教育他们的时候自然要因材施教。作为母亲,每时每刻都需要有冷静的判断力和坚定的意志。

我认为我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并没有遵循什么理论原则,而是凭着一个母亲所固有的本性和直觉。当然,这并不是对一些普遍理论的全盘否定,从这些理论中吸取一些适用于自己情况的知识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但是,学习这些理论学说的父母一定要有自己的一套方法。就是说,在学习他人经验的同时,要具备一定的判断力,分清哪些内容适用于自己的孩子,哪些内容不适用于自己的孩子。

        要注意孩子的变化

“彼得孕期未满就出生了,是一个早产儿,他比别的孩子反应稍微慢一些,你对他一定要有耐心。”这是结婚后丈夫叮嘱我的话。当时,彼得刚上小学,做起事来比姐姐和妹妹还小心,无论做什么都不是很积极。

但是有一天,他忽然发起脾气来。这令我们十分惊讶,于是把他送到医院接受检查。医生的话听起来令人很沮丧,他说彼得小时候心理受过打击,导致精神上受到了创伤。

从那时开始,我为如何教育彼得感到非常苦恼。两个女儿已经按照我的想法从细微的生活习惯上开始一点一点地发生转变,而且生活都已步入了正轨,但是彼得却始终不能融入其中。因此,我开始怀疑是不是我的判断出了问题。

在长时间的苦闷之后,我开始不断地对彼得进行观察。但令我苦恼的是,一直没有找到解决问题的好办法。

直到有一天,发生在厨房中的一件小事改变了我对彼得的看法。当时我在厨房里整理餐具,彼得站在一旁认真地看我做事。当我从橱柜的高层将餐具拿出来的时候,彼得突然问我:“妈妈,为什么将重的碗放在那么高的地方呢?把轻的放在高处,把重的碗放在您伸手就能拿到的地方不是更好吗?”

怎么能说他是个先天不足的孩子呢?他的观察力不是很敏锐吗?

而就在那不久之后,我对彼得又有了新的发现。一次放学后,我看到孩子们在房间的地板上聚精会神地玩着什么游戏,我问他们在干什么时,他们回答说在玩一个彼得发明的游戏。

“彼得,你是怎么发明这个游戏的?”

“妈妈,您知道我喜欢看科幻小说,前不久我读了一本科幻小说,我从小说中得到启发于是发明了这个游戏。妈妈您不和我们一起玩吗?”

丈夫经常为彼得沉浸于空想的科幻小说而感到担忧,但我却从中发现了彼得与众不同的一面,我觉得他看科幻小说并不是一件令人担忧的事情。在我看来,彼得不是那种脑子里充满各种想法的孩子,而是比同龄人更加喜好分明、更专注于一件事情的孩子。

于是,我将丈夫对彼得的担忧和我先入为主的看法统统抛弃。与同龄人相比,彼得具有出众的观察力,他还可以自己发明游戏。他并不是一个比别人发育慢的孩子,也不是一个心理受过打击而需要特殊照顾的孩子。

从那以后,只要是他按照自己想法所做的事,我都会给予表扬。另一方面,我也不再一味地将他锁在家里,只要有时间我就会带他出去,让他直接去听、去看、去做。

无论到哪里,我都会选择这样做,而且事实也证明了我的做法是正确的。这也是另辟蹊径、不拘泥于经验的结果。这样做使我了解了彼得喜欢做什么、善于做什么。

彼得在自然科学尤其是数学方面有着很高的天分,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他的这种天分越发明显。上高中的时候,他曾作为学校的代表在全美科学大会上领奖。可是,又有谁会相信,10年前,他还是一个被人认为先天不足、放学后需要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3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