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孩子的成长99%靠妈妈-第1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从今天开始,我就在这个位置读书,这样公平吧?”
我一边读书一边想了很多。孩子们对细微的差别竟然敏感到这种地步,孩子们的想法和大人有很大的差别……
孩子们不只会在乎妈妈给予其他兄弟姐妹的东西,连兄弟姐妹和妈妈的关系也很在意,而妈妈们却总是忽视这一点。
和以前的大家族式生活方式不同,现在只有父母能够给予孩子足够的关怀。孩子们认为兄弟姐妹会夺走父母给自己的爱,这就是为什么孩子们连一点点小事都要斤斤计较的原因了。
从那之后,如果哪个孩子不舒服,在照看那个孩子之余,我还要照顾到其他两个孩子的心情,不能冷落了他们。在想表扬一个孩子的时候,我也会找其他理由,三个孩子一起表扬。
我觉得世上最微妙的关系就是小孩子之间的兄弟姐妹关系。这种关系用大人的思维是很难理解的。妈妈在处理孩子之间的关系时,要抛开大人的思维,不要忘了,在妈妈眼中的小事,对孩子们来说可能就是一件大事。
要承认每个孩子的个性
韩国的妈妈们总是给孩子定一个标准,然后经常拿这个标准把自己的孩子同别的孩子做比较。而这个标准通常就是学习成绩。
一百个人有一百个不同的性格,孩子更加是这样。一样的父母生出的孩子个性各不相同。但是妈妈们总是看不到孩子们不同的个性,只按照自己的标准去要求孩子。如果符合妈妈规定的标准就是有能力的孩子,不符合标准就被认为是没有能力的孩子。
有的孩子因为没有按照父母的意愿去做,在和兄弟姐妹的比较中处于下风,他们也认识不到自己的特长,于是就以为自己是一个没用的人,将自己排除在这个家庭之外。
正在抚养孩子的父母们,首先应该弄清孩子们的不同个性。认为只有“学习好才是好孩子”的想法,只会剥夺孩子的个性。通过孩子的个性,可以了解孩子适合做什么。一般情况下,语文好的孩子英语也好,唱歌好的孩子画画也好。在弄清孩子的个性后,就要针对孩子的个性因材施教。
也许有的妈妈会这样问:“如果太注重孩子的个性,会不会影响孩子同其他兄弟姐妹的相处呢?”
当然不会。孩子们个性的发展反而会使兄弟姐妹间的关系更加和睦。以我的经验,孩子们通过比较,相互影响,相处会更加融洽。
从小就很内向的彼得,在具有领导才能的爱丽丝的影响下,不知不觉地变成了外向型的人,可以口若悬河地发表自己的主张。南希除了具有音乐细胞外,还具备了逻辑推理和思考能力,最终成为了能言善辩的律师。而她的逻辑推理和思考能力正是受了彼得的影响,善于辩论则是受到爱丽丝的影响。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个性迥异的孩子们忽然有了共同点。这正是兄弟姐妹互相影响的结果,他们吸收了其他人的优点。
电影《像流淌的江水》中有这样的台词:
“不知道河里的小鱼对游向何方是否有一个共同的目标。但是,最终所有的小河都会汇入一条江,而江水最终也会流入海洋。”
江水川流不息,有的江水湍急,令人不敢涉险;有的江水平缓,成为鱼儿的乐园。但是,所有的江水不管怎样流,最终都会注入大海。
如果有人想阻止江水的流淌,或者将它引向其他的方向,都会被江水所吞没。
教育孩子就和这个道理一样,孩子们就像是不同的江水,但最终都会流向一个地方。如果父母想要改变江水的流向,最终只能导致江河的决堤。
怎样调和孩子们之间的关系,怎样教育孩子是一个很难的问题,如果真的为孩子们着想,就让孩子们自己去竞争、自己去比较、相互影响吧。父母只要给他们足够的爱,足够的信任就可以了。随着孩子们的互相学习、互相影响,他们也会由相互竞争转变成相互促进的。
☆ 思考……引导孩子自己去寻找答案
每个人都有感性和理性两种认识。理性认识需要进行逻辑思考,无论处在什么样的环境中,通过逻辑思维考虑该如何解决问题就是理性认识。在通过理性思维得出结论的过程中奇…书…网,对事物的感知就是感性,感性是理性思维的基础。最近人们才开始认识到,感性认识能力是人们生活中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之一。
几年前韩国开始流行“感性指数”这一说法。报纸和电视上连篇累牍地宣称“感性指 ”低的人将不适于社会生存。敏感的妈妈们害怕孩子的“感性指数”低于别人,争先恐后地把孩子送到可以培养感性认识能力的学校去学习。
在学校培养感性认识的方法只有一种,那就是思考的多样化。培养感性认识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从多角度进行思考。让孩子在面对一个事物时,能够从多个角度思考是培养感性认识的核心。
但是,强迫性的思考是不可取的。孩子面对不关心的东西,如果要求他去思考反而会阻碍孩子的想象力。让孩子自己去思考才是培养孩子感性认识的捷径,而这个捷径就隐藏在生活中。
不要忽略打破砂锅问到底的提问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许多提问是没有答案的。“人为什么会死?”、“人们为什么要进行战争?”孩子类似的问题无穷无尽。如何回答这样的问题真的令大人们很为难。
不知道您是否遇到过这种情况:有一天孩子忽然问:“妈妈,我是怎么生出来的?”
这种问题虽然有答案,但是却十分难以回答。“爸爸和妈妈,在晚上相爱,就生出你来了。”即使直接这样和孩子说,孩子也不会真正地明白。妈妈面对这种问题不知道该怎样应付过去,最后只能回答:“因为爸爸和妈妈结婚了。”
这样回答完后,妈妈暗自松了一口气,以为自己的回答很巧妙,但是没有想到孩子的问题接踵而来。
“爸爸为什么和妈妈结婚?”
“因为爸爸和妈妈相爱。”
“爸爸和妈妈为什么相爱?爱是什么?”
这时候孩子连最初问的是什么都忘了,妈妈的耐心是有限度的。最后妈妈用生气的语调终止了对话:“等你长大就明白了。”
虽然孩子还有很多问题不明白,但是却不敢再问了。因为他已经觉察出妈妈有些不耐烦了。
在回答了几次孩子荒唐的问题后,妈妈就开始故意避开孩子的提问,而且还会觉得这样的对话是在哄小孩子玩,简直就是在浪费时间。
这样想就是妈妈的错误了,孩子是因为真的很好奇才会问这样的问题,而妈妈回答他们也绝对不是在浪费时间。阻止孩子的提问就是主动放弃了培养孩子感性认识的机会。
培养孩子感性认识的方法,就在这不停回答孩子的提问当中。当孩子问“为什么”的时候,孩子已经对这个问题进行了一番思考,实在想不明白才向妈妈求助,以得到正确的答案。在孩子打破砂锅问到底的提问中,孩子的思维越来越活跃,孩子的思路也在不断扩展,这是孩子感性认识的基础。
在孩子问“为什么”的同时,也要问孩子“为什么”。
“妈妈,人为什么会死?”
有一天正在吃晚饭的时候,南希突然向我提出这个问题。当时南希刚上幼儿园不久,对她突然的提问,我只有用常理来解释。
“人的年龄大了,身体就会衰弱、生病,衰弱到一定程度人就会死。”
南希似乎不满意我的回答,反问我:
“不是的。人不是神创造的吗?”
“是的。”
“那么神为什么让人死?”
这时候,我明白了南希问这个问题的初衷。小孩子是不会明白为什么神创造了人类,又会让人死的。我没有回答南希而是反问孩子们:
“你们都是怎么想的呢?神为什么会让人死?”
孩子们没有想到我会这样反问,一时间都陷入了沉思。最后,三个孩子都说不知道。
我听了孩子们的话后,笑着说:“ 其实我也不知道。我们一起想一想,再回答吧。”
几天后,我再次向孩子们提出了这个问题。孩子们各自说出了自己的答案。我已经记不清孩子们具体是怎样回答的了。爱丽丝好像回答:“ 如果人不死,一直生活下去就会越变越懒。”彼得说:“ 如果人不死地球上的人就会越来越多。”不管他们的回答多么可笑,重要的是他们为了寻求答案经过了不断地思考。
妈妈们总是对孩子的一些问题显得手足无措,以为必须得给孩子一个答案。实际上,并不一定要给孩子一个正确的答案,只要能让孩子开动脑筋进行思考就足够了。反过来问孩子“ 为什么”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方法。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我和孩子最常说的话就是“ 为什么”。
“ 这个为什么会变成这样?”
“ 我们为什么要这么做?”
通过不断地问“ 为什么”,让孩子们为了寻找答案而开动脑筋,经过这样不断地思考,孩子们的思路就会逐渐扩展开来。
曾经有这样一个故事:
在很久以前,有一个国王和一个公主。国王只有这么一个公主,因此视她为掌上明珠。有一天,公主想要天上的月亮,国王为了达成公主的愿望,把所有的大臣都叫来,一起商量办法。大臣们都说月亮离地面太远了,而且又很大,摘下来是不可能的。
一个小丑听到这个消息后,表示能够完成公主的心愿。他来到公主面前问公主:“公主殿下,月亮有多大,怎么才能摘到?”公主回答说:“你这个笨蛋,月亮只有我的指甲那么大,只有我窗前树梢那么高,顺着树爬上去就可以够到了。”
于是国王就给公主做了一个只有指甲大的月亮,公主满意地笑了。
孩子的想象力和思考能力不如成年人,但成年人在思考问题的时候总爱拘泥于固定思维模式,对一个事物不会再有更多的想法。对成年人来说月亮就是月亮,但对公主来说,月亮只是一个梦想。只要能够实现梦想,即使只有指甲大小的月亮也是可以的。
孩子的想象力通过不断地思考和提问,会变得越来越丰富。如果妈妈对孩子的想法和提问只停留在固定的思维中,孩子的想象力就会受到限制。
想要把孩子培养成感性认识丰富的人,妈妈首先要改变传统认识。不要总为孩子上什么培训班而苦恼,应该先听一听孩子提出的问题,然后经常问一下孩子“ 为什么?”以开拓他们的思考空间,“ 为什么”的提问中隐藏着孩子的感性认识的灵光。
☆ 卷尾语
还没说完的话
如今,我已步入古稀之年,我经常会想“现在是该整理人生的时候了。”、“我为什么而活着?”、“上天给我的使命是什么?”我是否完成了我的使命?当然,这些都是无法回答的。
我写这本书的目的是为了回顾我的人生。但是,当我写完这本书的时候,却不知为什么心里忽然有种空荡荡的感觉。现在,似乎还有很多要说的话没有说完,心里不免有些遗憾。于是,在本书的最后,再补充一些想说的话。
在我的事业生涯中,不断有人问我:“教育是什么?”
奇 我的一生似乎与“教育”有着不解之缘,直到现在,还有很多人向我询问“教育”问题。
书 我把我们生活的时代分成三部分,即人、空间和时间。
网 这个时代的“人”,在21世纪的“时间”里,生活在被称为社会的“空间”内。这个时代不断地变化着,随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