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北宋士大夫的非人生活 >

第48章

北宋士大夫的非人生活-第48章

小说: 北宋士大夫的非人生活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估计此时崔家小娘子没有嫁过来,嫁过来,即便用鞭子抽她,赶她走,也未必能赶得动。

不仅是写,还借着写字的功夫,在记着各种经义。有许多经义是比较冷门的,脑海里没有存储,只能多写多记多想。一个多时辰后,手腕有些累,放下笔,江杏儿连忙过来,替他洗笔。

郑朗道:“我的字,不适合你。不过我可以教你两种字。”

“好啊。”江杏儿欣喜的说道。

郑朗在脑海里翻了翻,当然,放在脑海里的字很好的,到他手中未必写出,重新染墨,用纸上仿照赵孟畹摹度盘沸聪铝思感凶郑赐旰笏档溃骸罢庵肿志褪谴佣醣史ㄉ戏⒄钩隼吹模浼记删褪且桓鍪欤3忠恢钟蒲鸥还蟠尤莸男奶湍苄闯鏊恼嫖丁!�

郑朗自己也没有怎么写好,但说了一些用笔的基本笔法。

这才又仿照了董其昌的《万岁通天帖跋》,再度写下几行字,写完了道:“它还是上承二王一路,不过略有不同,以古淡妩媚为主,粗率、雄奇、强劲,都是它的忌讳,也是这种书体的短处。不过写好了,自有一种富贵华丽之气。”

又讲解了它的一些用笔技巧,将两张纸递到她手中。

能不能突破就看江杏儿的天赋了。

江杏儿忽然跪下来,道:“郑郎大恩,奴无法回报,这一生就让奴做郑郎的牛马吧。”

“不用说得那么可怜,不过既然到了我家中,就要习惯这种清静的生活,以前的种种,我不计较,可再发生,我必然不喜。”

“是。”

江杏儿拿着这两张纸,如获似宝的研究。

刘知州也到了。

迎进屋中,刘知州埋怨道:“为何不告诉我?”

郑朗一愣,告诉你什么?

“知州是……”

“那个笔筒。”

“知州恕罪则个,当时后生只是恶作剧了一回,也没有想到它引起了轰动,当时人多,不好说。后来又传扬开来,后生喜静,怕人闻之,上门打扰,于是又没有说。”

“郑小郎,你可害苦了……某。”

“是,是,后生不如改几天制一物,送给知州。”说着跑到房中拿来两个竹根,上次用剩下的,至今没有出手。然后拿在手中揣摩,选择了其中一个,又道:“就是这个。”

看着这连着竹筒的竹根,刘知州更是哭笑不得。

郑朗又跑到房间里,拿来颜料,与画笔,还有纸,看了看院中,院中还有几株腊梅,此时含苞欲放,没有开,绽着点点的星末。灵机一动,在纸上仿照南宋著名画家马远《倚云仙杏图》画了一幅图画,只是将杏花换成了梅花。

上面还裹着一些白雪,其中有几团雪似是在寒风吹动下,从梅枝上落下来,使梅花露出一块块褐色的枯枝。

马远是一个很有名气的画家,善长画山,善长画水,也善长花鸟。仅在他手中,就出现了十二种画水的方法,但他的画法很奇怪,画山一角,画水一涯,特别用了一些奇怪的画法,使他的山水画看起来怪怪的,瘦瘦的,奇峭的,疏朗的,因此很长时间,人们不知如何评价他的山水画。但他的花鸟画比较中规中矩,所以在他生前时就得到了人们的承认。

郑朗对这个画家十分重视,这两年多来,曾经临摹过他的十几幅图画。

此时画一幅雪梅,倒也不吃力。

最后用淡墨水皴染了枝干,又用少许花青复染了老干,后面这一道程序,使梅花看上去有了生机,否则全部褐色,会笼上一层死气,与绽放起来的十几朵梅花不相符。

再用草绿在白、粉勾涂的花瓣上淡涂,复勾上胭脂。

一幅漂亮的雪梅图就完工了。

丢下画笔,又用毛笔在上面写道:

黄昏明雪皑,月香烟梅开。

风吹花簌簌,疑是阳脚来。

一首很隽永的小诗,最后一句更是韵味深长。出自唐朝贤相宋璟的典故,虽然是冬天,可春天不远了。但用了阳脚,是比喻刘知道就象宋璟那样有政绩的,所到之处,有脚阳春。

写完了,吹了吹墨汁,这是他自己写的诗,短小精悍,因此十分满意。

然后将这幅小画包在竹根上,说道:“就用它做一个笔筒给知州,算是后生请罪如何?”

“这也……好。”还能说什么呢,看看徒儿的心意,也不能再责备。

郑朗呵呵一笑,道:“知州,后生此次有过,知州多担待则个。”

“你啊,切不可以才卖狂。上次范仲淹也来过,看到你写的诗,写的字。他就说过,不要打扰你,你岁数小,惹是将你捧得太高,生了骄狂之心,反而不美。”

“他来过?”

“就在诗社上那一次。”

“难怪后生为他抚琴时,他只是微笑。”

“虽然他此次做得过激,不过此人也是人中龙凤。”

“那是,所以后生仰慕,前去为他抚琴,却没有想到生起这么多是非。”但郑朗并不后悔,对这时代,最敬重的三人,第一个就是范仲淹,第二个是狄青,第三个就是小皇帝。

虽然小皇帝在位时,发生了许多事,可若宋徽宗这个家伙,有小皇帝一半治国的能力,纵然金人南下,北宋也绝不会亡国的。当然,司马光、王安石有很大的功劳。甚至说起来,连欧阳修、韩琦、孔道辅这些清流大臣,对北宋亡国,都负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又问道:“知州如何得知的?”

刘知州将事情经过说了一遍。

郑朗叹了一口气说道:“人心都是贪的,范仲淹贪的是天地正气,后生贪的是才气,村夫只能贪的是财物。无法避免。”

说了一会儿话,刘知州告辞。心中喜爱,带着怒气而来,见了面,非但没有生气,反而语重心长的交谈了半天。

只过了几天,这一次朝廷有回话了,老太太亲自做的批语:郑家子年少轻狂,汝亦糊涂,速将那几物送至京城。

一个小孩子恶作剧,并且还是你的后生,你居然当成了四贤者,你是不是一个糊涂官?

第七十三章 老太太的不良嗜好(上)

老太太动怒了,刘知州没有办法,派人向四行首索要四个笔筒。

江杏儿那边比较好办,她虽舍不得,可钻进了宝库啦,犹豫了一会儿,就给了衙差。其他三女都不给,手里有这物事多好,凭空招揽了大量生意。刘知州只好一个个登门劝说。

不是那回事,是我们弄错了,这四个笔筒是一个人制作的,他开了一个小玩笔,有可能太后都生气了。你们放在身上,弄不好惹火烧身。

老太太有没有动怒不知,但老太太肯定生气了。

先不管,将三筒诓来,否则三女不给,又不好用强迫的手段。

几个女子一听太后都生气了,连忙从手中将它拿出来。自己是青楼的小姐,非是郑家子,官宦子弟,又是读书人,朝廷律法会宽容一些。不过还是好奇的问:“是谁制作的?”

“这个你们最好不要问。”

将几个笔筒诓走,送到京城。

其实老太太根本没有生气,这个小家伙鬼鬼祟祟的,才气又好,但有谁能想到?岂止是刘知州,那几首长短句都传疯了,可曾有人看出来?不过虽喜欢小家伙的才气,然而这个小家伙顶得自己差一点下不了台,刘知州是他的半个恩师,自然不轻不淡的说了一句。

东西到了京城,老太太看了也惊奇的说:“好物事。”

不管怎么说,这四样东西往桌上一放,多雅致啊,比那些金啊玉的,好看多了。几首长短句,她早就铭记于心,甚至宫里的宫娥都在传唱。于是就看字,倒底是什么原因,让刘知州都疏忽了。

“咦?”

老太太也脱不了俗,看过发出惊奇的一声。

“太后,怎么啦?”罗崇勋立即跑来问。

“罗卿,你来看这字。”

“咦,好生古怪。”

“这个小孩装神弄鬼……”老太太摇头。不是第一回了,在京城也是,不是弹完琴一声不发就离开了,何来那么多谣传。

罗崇勋也没有听出她话中意思是反感,或者是欣赏,不敢发言。

“你去将小宋与晏学生喊来。”

小宋也就是宋祁。

这可是一个了不得的才子,天圣二年,因为宋真宗的病,科举好几年没有开了。来参加省试的人特多,但这一年的科考在宋史上可以是一次里程碑式的科考,也从这一年起,宋朝的文臣进入了文华风流的年代。看看这一年的中榜的一些人,宋痒、宋祁、叶清臣、荥阳郑家隋唐时流落到苏州一脉子弟郑戬、曾公亮、余靖、尹洙、胡宿,那一个不是后来的风流人物?

但宋祁的文才,却独傲于众人之上,只是很苦逼,因为弟兄俩一道来的,老太太将本来属于他的状元,拿掉给了他的哥哥宋痒。

老太太将宋祁喊来,无非就是才子对才子。

那天在内宫,郑朗果断的中止了谈话。不然太深入,那就妖异了。断得及时,几个大佬都认同这是一个天才,也不是没有,晏殊十几岁时,文章就写得花团簇簇了。

但两相比较,好象郑家子似乎还胜过了一筹。胸襟有可能比晏殊小时候大,并且有可能因为考虑到什么“道”,思考过一些国事,有一定的政治才干,敢于创新,可有节有度,不是那种没有节制的人。

这就是几位大佬的印象。

很有可能以后是一个栋梁之材。当然了,现在是天才,若不发奋,以后也不好说。

用两个大天才,看小天才的作品。

笔筒的来历,晏殊与宋祁不知,但两人也奇怪的看着上面的字。

隔着帘子,刘娥说道:“你们坐下来。”

两个大才子坐了下来。

“这几首长短句写得如何?”

小宋老老实实的答道:“写得很好,若让臣来写,臣一定写不出来,只有晏学士的长短句才能与它一决高下。”

晏殊是前辈,不过人家是“四贤者”,两相并论,并没有抹黑晏殊。

晏殊也老老实实的答道:“臣的长短句轻快见长,这几乎长短句,却是雅约与层次见长。虽长短句不是文人正务,但此四老才华也非同小视。只可惜,至今不知他们下落。”

说完了,一脸向往。

老太太在帘后哭笑不得。也不知道晏殊是不是只想着四个白发苍苍的老人了,这才将几首长短句夸大的。不过自己也觉得好,暂且不提,问:“那么这个字呢?”

“字啊,好古怪。”两人大才子又将笔筒子翻来覆去的察看。

“是好是坏?”

“臣恐怕很难评价,不过新意倒是有了,也隐隐的自成一家。”晏殊再次中肯的说道。

“若是这些长短句,这些字,还有这四样物事,是一人所为呢?”

“一个人所为?”两个大才子又看。

“是一个人所为的,并且不是老人,他岁数很小,很顽劣。”

“难怪,臣就觉得那点不对,此字刻意伪饰,于是自创新意,所有略显生涩。不过就字来说,若借着这四体发扬下去,也自可成为一家。此人才华非同小可啊。”

老太太闷哼一声。那是,小家伙天赋有了,又没有经过正统的教育,于是什么事在家里面自己儿琢磨,包括字啊,文章啊,诗余啊,还有那个“道”,因此都很古怪。不过写得最好看的,还是那天在宫里面写的字,那个字与春天在郑州诗社上的字是一脉而下的,可是进步十分惊人。这才恐怕是他最常用的字体。

“这个人是谁?”小宋不管老太太什么想法,心中十分仰慕,这才是大才子嘛。

“他就是前段时间轰动京城的那个郑家子。”

“咳,咳。”两个大才子一下呛着。

不仅是因为词的关系,主要实�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