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鼎天之一代天骄-第1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武功是不是有种暴殄天物的感觉?此时已是越想越多,算了,先抛去这些乱七八糟的东西。
不是有句古话叫做:“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我起身来到父亲面前,父亲已经坐到密室前厅的石桌上,我好奇的问父亲:“你是怎么知道要去铜镜练功房练习呢?”
父亲也很无奈的说道:“此间道理我也不懂,我只是觉得,祖辈修此练功房必有其作用,你一直没在里面练习过,我想你进去试试也无妨!”
我满脸谢意的看着父亲问道:“爹,你怎么知道我在这里?”
父亲道:“我早上起来本打算要告诉你一些事情,来到你房间,看你不在,就想到你肯定会在这里,然后来到这里就看到刚才那一幕。”
我急忙好奇的问:“什么事情?”
父亲紧张的四下张望一番,然后从密室的墙壁上拉开一个暗格,里面一个凸起的圆形石按钮,父亲按下之后,密室之门迅速关闭,两重门厚厚的石门关了上来!
我惊讶的合不拢嘴,此间密室在家中已是秘密之极,从小在这长大的我怎么不知道这里还有个暗格,还有重石门,真不知道这密室到底还有多少秘密。
想必父亲接下来的说的事也是绝密之极,要不然他也不会再密室也如此紧张。
我还在惊讶之际,父亲已经回来,俨然在石桌边坐下来。
“天成,你今年刚好二十一,已经是长大成人,有些事情需要你明白,更需要你去做!从小大大,我几乎么有让你出过县城,更没有让你学习任何经商之道,因为我就想你就这么静静的成长,和你生活在一起。你娘死得早,咱们父子两从小相依为命,父亲不希望你走进江湖,更不希望你参与家族的任何之事。”
说到此处,父亲已是老泪众横。
好多年都没有看到父亲哭过,上次见父亲流泪还是在十年前母亲的坟前。
我默默的握住父亲的手,示意他有我在。
父亲也控制了一下情绪,然后接着道:“可是事到如今,你习得我慕容家族最高武功秘籍,一切皆是造化,一切你也无法逃脱,到了必须要面对的时候了!”
我着急的催促着父亲:“你快说什么事吧,不要绕弯子了!”
父亲瞪我一眼:“你小子这么猴急!”
我傻傻的笑着连连点头……
父亲长叹一声,整理了思绪问我:“你知道我们慕容家族的历史吗?”
“我当然知道!”我了立刻说道。
父亲示意我继续说下去。
“慕容氏属于鲜卑人,鲜卑是发源于中国东北大兴安岭附近的一支古老民族,鲜卑源于东胡。传说鲜卑人的祖先是黄帝最小的儿子,被封在遥远的北土,在一片叫做”紫蒙之野”的地方建立了自己的部落,叫做东胡。
在秦朝的时候被正当盛时的匈奴击败,退守大鲜卑山一带,因此更名为鲜卑。
两晋十六国时期,鲜卑大体分为西部、东部和大拓跋三部。西部又分为乞伏部与秃发部,东部又分为段部、宇文部和慕容部,又从慕容部分出吐谷浑。
我们慕容氏又先后建立了前燕、后燕、南燕、西燕以及后来的北燕五个独立的国家,先后出现了慕容廆、慕容翰、慕容皝、慕容恪,慕容霸、慕容德、慕容冲、慕容保、慕容熙等英雄豪杰先祖,各个文德武治,都是一统天下的雄才伟略风流人物。
慕容氏一族,自前燕慕容皝于公元337年建国至公元436年,沿袭慕容氏国号的北燕为北魏所灭,慕容氏的大燕国累计建国一百年,这一百年,也是慕容氏在历史上最为辉煌的一百年。自此之后慕容氏为躲避战乱和汉族、蒙古族等少数民族融合分散到中华大地的各个地方。”
我一口气倒背如流的说完这些,用得意的眼神看着父亲。
父亲笑笑,摇了摇头道:“你这是在背史书吧?你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我们慕容一族岂是这么点历史可以书写?在那个兵荒马乱的年代,能用文字记住并流传下来的永远是很少很少的一部分。”
父亲说完长长的叹息一声。
我看着父亲这样如此不着不急的,在一旁急忙催父亲赶快说下去,我对家族的秘史非常有兴趣。
父亲看着我的猴急样,喝了口茶,接着说道:“我们次脉慕容氏乃先祖慕容恪的直系后裔,慕容恪是十六国时期的第一名将,一生身经百战,败绩几乎没有;整个前燕帝国的军事地位都是慕容恪一个人亲手创建。
“上下五千年能与周公媲美者,唯有慕容恪已!”这句话足以表明慕容恪对慕容氏族的重要影响力。
事实上东胡并非传说中皇帝的小儿子建起来的部落,东胡是源自于波斯的一支先民,在来到亚洲北方的几个世纪里和当地的民族融合繁衍最终形成了我们的祖先……鲜卑族。
你刚才也说了,鲜卑族在两晋十六国时期分为三部,我们东部分为慕容部、宇文部和段部,而我们的祖先就是属于东部慕容部。东部分为三个部族后,常年战争不断,一来是为了扩大本部的疆土,二来也是最重要的是为了争抢我们鲜卑族的护族神器……“九五圣鼎”。
“九五圣鼎”?
我惊奇的反问道。
父亲示意我先别问,让他继续说。
据先祖们的记载,九五圣鼎本是上古时代的神器。
我们鲜卑族从波斯来到东北亚,和当地的原始部落为了资源和土地长期争夺、征战,经过几个世纪的演变,最后慢慢的发展为结婚、繁衍融合,而这九五圣鼎便是当时原始部落的神器,后被我族所得一直存放于鲜卑族的总坛当作神物一样供奉着。
随着鲜卑族的分裂不断加剧,几经周折最后神器被鲜卑东部的宇文部所秘藏。
据传说,九五圣鼎为五足四面鼎,鼎的四面为四方天帝画像,上方九条真龙盘旋于上,象征至高无上的权力。九五圣鼎不仅是上古神器,而且拥有者更是拥有一统天下的号召力。
所以我们鲜卑族为了这个虚无缥缈传说时不时的进行征战,但这都是几百上千年留下来的传说,至于真假当时根本无从知道。
可是当时的社会环境,为了能拥有更多的土地,能收买更多的人心,所以各部族统治者都抱着“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心态,都想拥有九五圣鼎,视自己为王权神授,其实更多的是为冠冕堂皇的抢夺战争寻得借口。
但有时候传说并非一定是假的,史载公元336年,段部和宇文部约定一起攻打慕容部,可时任慕容部的皇帝慕容皝英明神武,更有常胜将军慕容恪的协助虽费尽周折但还是消灭了段部和宇文部,经过棘城之战慕容部已经称霸辽东,已然形成了当时的雄霸一方的帝国。
在消灭宇文部的时候,慕容皝更是特意吩咐亲信一定要找到被宇文部秘藏多年的九五圣鼎,可任凭慕容皝的亲信如何使用严刑拷打,都问不出任何关于九五圣鼎的消息。
此时,慕容评进献一计“既然武力不可夺,何不用安抚之策”,慕容皝采纳了慕容评的建议释放了所有的宇文部贵族,给他们安排住处,对他们好吃好喝,就像神仙一样的供养着。
慕容皝心想九五圣鼎岂是一般人所能得知,均是宇文部的核心人员才能接触到;所以对宇文部的家奴一类的人要么直接处死,要么被发配到荒无人烟之地,反正没有一个好下场。
可世上的事就是这么巧合,当年在宇文部为家奴的“破野头”连续两代为宇文部族长亲身护卫,某一天宇文部的族长宇文逸豆归在做梦时无意中道出九五圣鼎的下落,被破野头听到,破野头为了能从慕容皝的手中活命便道出了九五圣鼎的下落,慕容皝这才寻得九五圣鼎,而自然放了破野头一家。
得到九五圣鼎的慕容皝大肆宣传自己神仙下凡,是王权神授,大部分人信以为真,便一举拥护慕容皝做了前燕的开国皇帝。
父亲一口气说完这些,已是口干舌燥,端起桌上的茶杯连续喝了三杯方才缓了口气,看我还在刚才那个故事里没缓过神来,不禁大笑起来。
我这才意识到父亲已经停止了说有一会了!
我缓过神来急忙追问父亲:“那后来呢?”
“什么后来?后来你不是都知道吗?史书上写的一清二楚”父亲笑道。
“我说的不是历史,我说的是九五圣鼎”我急忙反驳道。
“你小子对这传说之物怎么如此感兴趣呢?”父亲在一旁打趣道。
我郑重的点了点头。
父亲突然板着脸严肃的说:“既然是命,是福不是祸,是祸躲不过!接下来我说的每句话你都要牢牢谨记,这不仅是我们慕容家的至高机密,更是关乎我族兴衰的头等大事!”
我看父亲如此严肃,立刻收回嬉皮笑脸,认真的等待父亲下面的话。
作者有话要说:
☆、历千年奔波无果,大谜团始露端倪
“慕容家子孙势必追回九五圣鼎来重振大燕国”乃是我慕容家族的最高机密和首要任务。现在来看重振大燕国已无可能,但是追回家族护族神物已然是我慕容家族每个子孙义不容辞的责任。
“为什么是追回?去哪里追?现在圣鼎在什么地方?我一口气好奇的连问三个问题。
父亲慢慢的喝了杯茶,说道:“你不要着急,听我慢慢道来!”
九五圣鼎在当年慕容皝登基称帝时现世以后,自此就没有了音信,就连后来当皇帝的慕容儁费尽心思也无从知道九五圣鼎的下落。
你想,这样一件可以一统天下的神物,竟然消失于世间无影无踪,哪个称王称帝之人不渴望至极。
而当时关于圣鼎消失之谜有两种说法,一说慕容评一直想当皇帝,当慕容皝去世前的几年,慕容评正直青壮年一心想谋朝串位,但慕容评城府极深,没有轻易显露出来。因此用重金收买了慕容皝的切身侍从,趁机盗走了九五圣鼎,以至于慕容皝去世时对于圣鼎也是闭口不言;二是慕容皝去世前,将九五圣鼎交予慕容恪保管,慕容皝深知慕容恪之为人,对主上忠心耿耿,是个辅佐皇帝的良将贤臣,但是慕容评从小野心勃勃,一直想取代慕容儁而称帝,故将九五圣鼎交予慕容恪保管,以便在慕容评发难之际拿出圣鼎以号召人心保全儿子慕容儁的皇帝之位。
但是慕容皝死后的十几年,由于种种原因,加上其他国家虎视眈眈,慕容评称帝一直未能如愿以偿,而慕容恪老死之际也没有提及九五圣鼎之事。
所以九五圣鼎变成了慕容家族永久的迷,九五圣鼎也漫漫的被历史和战火所遗忘。
说来不知是运势已去还是圣鼎真有其神力,在慕容恪死后的几十年,慕容大燕国内忧外患,逐渐衰落,最后为北魏所灭,而慕容家子孙后代也四分五裂隐世于中华大地各个地方,当然之后也有很多有能力的子孙试图寻找九五圣鼎来重振大燕国当年之雄风,可都是奔波一生无任何建树,大燕国的昔日的威武,已经再也回不来了!
就这样时间过了几百年,朝代更迭,那时正值宋朝,天下也是四分五裂,北方有大辽国,金国和西夏国,南方宋朝偏安江南一带,已无实力和北方各强国对抗,长年靠进贡纳税勉强支撑。
而我们慕容氏在辽东一带经过了几百年的发展,业已成为了辽东雄踞一方的强大部落民族,拥有人口十万众,趁着天下大乱之际,我们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