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电子书 > 仙侠电子书 > 簪花红袍传 >

第103章

簪花红袍传-第103章

小说: 簪花红袍传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江湖中的有识之士,包括平日韬光养晦的几十位贤者,和一部分具有远见卓识的豪富之人,此时都已敏锐的意识到,沉寂已久的道门已具中兴气象,于是便寻求以各种方式和道教合作。有的捐钱捐物,希望道教能将几项善举继续推行下去,维持局势稳定,早日促成天下太平。有的便让家中的年轻子侄,投入道门,希望他们能有一个不错的未来,同时也可通过自身努力,为百姓谋求福利。自从大战结束后,前往投奔道教的年轻人络绎不绝。道教弟子的总人数很快就翻了一倍,达到了两万多人。

此番来投的年轻人,大多出身江湖世家和缙绅豪富之门,素质禀赋远远优于贫苦子弟。荣城、荣浩从中挑选出较为优秀的数百人,经过数月的集中培训,将他们派往各地宫观。委以重要职司,协助当地观主、祭酒开展工作。这数百人并非自幼出家,熟悉世事,善于协调各种关系,加之年轻血热,到任后将工作开展得如火如荼,好不热闹!道教声威大震,至此作为天下第一大教的地位,更是难以撼动。小云如想获取江湖霸权,此时将唾手可得!

在此期间,小云不再处理日常教务,日子过得十分悠闲。大多数时间,他都在“戒得居”书房浏览道教典籍。偶尔也会约上翥凰,同骑乘黄,前往附近的深山峡谷、林海湖泊寻幽览胜。和木荣春相比,二人同为一教主,但小云却潇洒自在了许多。

光阴似箭,转眼到了中秋时节,各地的秋收工作全面展开。道教所有宫观立刻忙碌起来,紧张氛围打破了往日的宁静。“真武观”几乎人去楼空,除了小云、十二名堂主和数十名担任重要职司的人员,仍旧留在观内,其余人全部赶往各地宫观,协助观主开展秋收工作和收缴租赋。荣城、荣浩二人此前已有周密部署,尽管工作繁重,却并不显杂乱,一切都在有条不紊中进行。

由小云拟定的每十抽一的租赋水平,远远低于官府所订标准,秋收后的收租工作进展极为顺利。百姓毫无抵触情绪。积极配合,缴租热情空前高涨。无一人一户抗租不缴,和往年官府前来收租时的消极懈怠,迥然有异。不出十天,各地的租赋都已收缴完毕,共得粮食九千二百余万石。荣城、荣浩经过比较各地报上来的粮价,决定将粮食运往粮价最高的齐、蜀两郡销售。命令一经下达,所有宫观立即抽调人手,或雇佣民夫,将囤积在观内的粮食,从水陆两路运往齐、蜀两郡。

齐郡此时已经沦为战场,百姓为躲避战乱,纷纷背井离乡,田地大片荒芜。社会秩序混乱,担心遭到饥民哄抢,粮商又不敢将粮食运去,导致粮价一路攀升,已经高于往年四、五倍。蜀郡情况有所不同,左玄龄造反,尽管眼下朝廷并未派兵征讨,但郡内气氛十分紧张。稍有积蓄的人家,开始纷纷囤积粮食,以备战时之需。加之左玄龄将租赋定得太高,仍在继续种地的农民所剩无几,造成粮源严重短缺。短短一个月,粮价已经翻了数倍。眼下齐、蜀两地的粮价之高,就连豪富之家也是承受不起,更何况普通百姓了。乡村中的贫苦农民,有的竟然已经数月无米下锅,以草根树皮为生,处境惨不堪言。

道教的九千二百万石粮食运到两地后,以往年的粮价对外销售,就似及时雨,大大缓解了两郡的粮荒。百姓纷纷抢购,准备囤积粮食大发不义之财的奸商,无奈只得降价抛售。几天后,市面上粮源充足,售价再次降低,穷苦百姓大得实惠。

半个月后,九千多万石粮食全部销售一空。所获银两,并不能抵消替百姓垫付租赋的支出,但以道教的经济实力,差额部分已能承受。此举使两郡百姓无一人饿死,活人无数,保全了无数家庭,可谓功德无量。获得百姓的衷心拥戴和交口称赞,却是花多少银两也无法买到的。良好的社会效益又远远大于经济上的损失,小云的改革新政,初战告捷!

因道教替百姓承担了大部分租赋,道教宫观所在地的百姓,手中渐有积蓄。于秋收过后,开始忙着娶媳嫁女,庆祝丰收,各种喜庆活动持续不断,一派热闹繁忙景象。此时道教弟子无论走到哪里,都受到百姓的热情招待和欢迎。这份发自肺腑的尊敬,既非金钱所能买到,也非权势所能求得,所以尤显珍贵。人人都为自己是道教弟子感到自豪不已,上至堂主,下至普通教徒,心里都对小云充满了感激。

有道教宫观所在的地域,百姓生活有了保障,社会治安也随之大有改善。如偷摸拐骗这类小案件基本绝迹,杀人放火等恶性案件更是一件也没有,一片安定祥和的升平景象。反观没有道教宫观的地方,民生困苦,掠夺杀戮时有发生,社会动荡不安。前者有如天堂,后者如同地狱,二者不可同日而语。

各地郡守、督抚对道教创造的奇迹,颇感匪夷所思,纷纷具表上奏朝廷。秋收后的一个月中,此类奏章就似雪片,以每天十几道的速度传至京师。朝堂震动,夏历九月十五日卯初时分,“正统”皇帝轩辕翊国于“皇极殿”大会群臣,商讨如何应对此事。道教推行的几项善举,有越俎代庖之嫌。代天养民,恤孤悯寡,怜贫惜弱,更为当政者所忌。如果任之继续发展,道教声威终有一日将要凌驾于朝廷之上,令轩辕翊国感到寝食难安。但如果责令道教罢行几项善举,所有获益百姓不免心生怨恨。一旦激起民变,眼下已是烽烟并起,恐怕轩辕翊国的皇帝宝座也将难以坐稳。

第三十八回 名动天下(6)

 满朝文武,一殿宗亲,经过长达三个时辰之久的激烈辩论,终于达成共识。决定对此事听之任之,朝廷既不褒奖支持,也不惩罚阻扰,任凭道教继续推行几项善举。同时下旨劝诫各地郡守、督抚调低租赋,让普通百姓以为道教此举是出自官府授意,以便将声名美誉收归朝廷。此举实为釜底抽薪,亡羊补牢的无奈之策。轩辕翊国权衡再三,迫于面临的严峻形势,虽是点头表示赞同,其实心里并不情愿。他为人偏狭狠毒,是日散朝后,心中对小云已是猜忌极深。

秋收之后,道教宫观基本恢复了往日宁静,唯独“真武观”依旧十分热闹。但此番受累的不再是荣城、荣浩二人,换成了“接引堂”堂主清虚。他每天至少也要接待数十名,怀有不同目的的来访者,自然是分外忙碌。来访者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江湖人,一类是商人。

江湖人的来访目的各不相同,有的是背负血海深仇,却又无力洗雪,前来太和山,无非是希望道教能为他们主持公道;有的是一些小门派的掌门人,面临被其他门派吞并的危险,前来“真武观”寻求庇护;另有几十人则是代表部分中等门派,前来道教洽谈结盟事宜。几十个中等门派的掌门人,私下以为道教声威日隆,日后难免称霸江湖。为自身所属门派不致被吞并,也是为了能在未来的江湖格局中分得一杯羹,便纷纷派出代表,准备和道教结成攻守同盟。

相比江湖人,商人们就显得单纯了许多,他们前来太和山的目的,就是为了挣钱。作为商人,如想获取更大利益,敏锐的商业嗅觉和超前的感知力,缺一不可。此时道教弟子的总人数,已比数月前翻了两番。商人们敏锐的意识到这是一个潜在的大市场,如能把握住,将会获得十分可观的经济收益。于是上门推销商品的商人,就似过江之鲫,纷至沓来,令清虚应接不暇。他们推销的商品更是五花八门,无所不包。大至土石砖瓦、木材油漆等建筑材料;(人多了,自然要扩建房舍。)小至衣服被褥等日常用品,甚至连女弟子所用的花粉胭脂等女性用品,竟也一一齐备。另有几个商人,更具远见。察觉道教出产的女工绣品,各类丹药,和刀剑兵刃等物品,极具市场升值潜力,便想取得这些物品的经销代理权。

商人为获取最大利益,往往不择手段,不免罔顾道德。如果道教和商人合作,大违出家人的慈悲为怀和清静无为,难免损及声名。不必经由小云同意,清虚就将商人的请求一一婉言回绝。对于江湖人的请求,他不敢自专,按来访目的不同,将江湖人分成数组。每组少则三五人,多则十几人,然后提请小云亲自予以接见。

小云的悠闲生活,至此告一段落,每天至少也要抽出二、三个时辰,专门接待来访者。道教不是官府衙门,无权干涉他人私仇。再者,小云一向反对“以牙还牙,以血还血”以及“有仇必报”,认为此举除了会使双方的冤仇越结越深,并不能解决任何问题,反而将仇恨延续到了他们所属的门派和弟子后代的头上。

所以对于希望道教为他们报仇的请求,小云全部回绝,但同时提出两条建议,供此类人选择。一是,道教可以派出荣鑫作为中间人,促使双方弥合分歧,化解冤仇;二是,如果他们能够放弃私仇,道教可以予以收容,或提供保护,绝不会让他们死于仇家之手。对于这两条建议,大多数人选择了前者,另有十几人决定放弃仇恨,随即投入了道门。但也有少数几人,仍执意报仇,小云无可奈何,只得任其自便。

对于小门派希望道教提供庇护,和中等门派寻求和道教结为同盟的请求,小云毫不犹豫,一概应允,但也提出了一个先决条件。准备和道教合作的所有门派,必须放弃原先的行事手段,转以道教思想和处世方法,作为日后行事的准则。如果自认为难以做到,一切免谈。经过一番考虑,所有门派同意接受此项先决条件。毕竟,大树底下好乘凉!和天下第一大教结为盟友,好处多多,行为暂时受点约束,又算得了什么?他们怎能想到,这是小云为了纯朴世风,净化人心,同时也是为了重新规划江湖格局,所采取的潜移默化的非常手段!他们坠入彀中,犹自不觉!

此后数日,小云委派荣城作为道教的全权代表,和一众大小门派缔结盟约,签署藩属庇护协议。待拟定的所有细则都无异议后,三方代表在“无为堂”一楼大厅,歃血为盟,宣告各项条约正式生效。

当时,荣城、荣浩二人,对小云此举颇有微辞。认为几十个门派良莠不齐,不经任何筛选,就和它们成为盟友,不免太过草率。假如它们为非作歹,势必损及道教威名。对于二人的担忧,小云没有做出任何解释,不置可否,一笑了之!此后数年,局势的发展大大出乎二人的想象,不得不佩服小云具有常人无法企及的远见卓识。

自缔结盟约,签署藩属协议后,伴随交往日久,相互了解加深,十几个小门派渐渐改变了以往逞强斗狠的行事作风。几年后自愿加入道门,所有成员成为道教的俗家弟子,所属门派也成了“真武观”下辖的十几处分舵。十几个中等门派经过数年的韬光养晦,收敛行为,渐渐体悟了“柔能克刚”的道家至理。行事更趋低调,甘愿听从“真武观”下达的一切指令,实际上已成为道教忠贞不二的护法门派。双方之间的关系,已比盟友更近了一步。小云此举,使道教的势力和影响力进一步扩展,已经根植于江湖的每一个角落。兵不刃血,霸业已成,手段柔和高妙。

随时间推移,上至朝堂,下至城镇乡村,远至江湖,道教掌教云归鹤的大名,已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威名之盛,几可与日月争辉。小云一向反对建功立业,并且鄙视一切虚名浮利,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