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大明政客 >

第151章

大明政客-第151章

小说: 大明政客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觉的维护南方大户、富户的利益;阻止朝廷从这些人的头上;得到任何的利益;甚至不允许南方的财富;流到北方;就是在北方遭遇到饥荒的时候;也不会想到援助。
  正是这种可悲的短视;葬送了商品经济的萌芽。
  今后几百年历史的发展;已经印证出来了其中的危害;自唐朝以来;甚至是汉朝以来;中国一直是走在世界前列的;可惜闭关锁国的政策;令国力一天天的衰败;以至于成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可西方的国家;早就进入了高速发展的轨道。
  苏天成想到了这些;但他还没有最大的自信;是不是能够力挽狂澜;这不是嘴上说说那么简单的。
  在江宁县做出来的这些事情;只不过是起步。
  渠清泽再次留下来了。
  还没有等到渠清泽开口;苏天成就直接说话了。
  “我知道你想些什么;好多的事情;我现在不能够完全做出来解释;你耐心一些;最多一年的时间;就会有实际的效果出来了;当然;我是离不开你支持的。”
  渠清泽看了看苏天成;没有开口说话。
  “沟渠水渠和官田的整修;马上就要结束了;下一步;就要考虑播种的问题了;县衙掌握的两万公顷的官田;至关重要;必须要获得丰收;做出来榜样;那么我们才能够做好更多的事情;我需要提前给你说一下;田赋的事情;我已经在考虑了;明年的田赋;暂时免掉;免掉十余万两的白银;县衙还是能够想到办法的;让脓的手里;多一些银子吧。”(未完待续。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起点投推荐票、月票;


'正文 第一百九十七章 初步的良性发展轨道(2)'

      江宁县两千多户商铺;想要全部都照顾到;或者说是面面俱到;那是不大可能的;只能够是分层次来;这方面;苏天成早就考虑过;既然是以经济建设为主了;当然是要照顾到大的主顾了;也就是说;重点照顾的;还是那一百零八户商贾;就说几百年之后发展经济;也是这样的做法;不可能面面俱到。
  这一百零八户的商贾;也分为了三个档次;第一个档次;是十五家最大的商贾;重点宣传和推介;办法与苏酥坊的情况一样;第二个档次;是三十家中等的商铺;县衙采取部分购买商铺和向外推介的方式;让他们的名气大起来;第三个档次;是剩余的六十三家商铺;只能是采取推介的方式了。
  如果这种办法能够有序的推进下去;短时间之内;江宁县能够发生很大的变化;商贾中间的竞争情况;马上就会出现;特别是中等的商铺;想方设法成为大商贾;享受到更多的推介和照顾;也促使自身的生意更好;赚取更多的银子。
  当然了;老百姓手里没有银子;一切都是白搭。
  苏天成虽然不是非常jīng通经济发展的规律;但有一点他是清楚的;商铺发展了;必然要雇佣更多的劳力;这样;就能够让一部分的农民;进入到商铺或者是作坊里面;通过自身的劳动;赚取银子;补贴家用;与此同时;县衙通过免去田赋、开展水利设施建设等事宜;让农民能够丰衣足食。手里有更多的银子;购买更多的商品。促进江宁县的消费;如此的良xìng循环;这才是正确的发展道路。
  江宁县本身的条件不错;这是很好的基础。
  整修沟渠的农民;开始分批次到苏酥坊领取苏酥之后;江宁县的诸多商贾坐不住了;特别是十五家大的商贾;眼睁睁的看着万成贵开始扩大作坊。招收学徒;他们立刻到县衙去了;这次是急着找到知县大人;要求上缴两万两的捐银。
  一应的程序;苏平阳已经熟悉了;每一户的商贾;上缴两万两的白银之后。一大批的票据;跟着就出来了;县衙的官吏、巡检司的军士;以及修建沟渠的农民;开始向这些商铺涌去;一轮又一轮的促俏cháo流出现了。
  这个过程中。万成贵已经分别找到了其余的商贾;说到了县衙的意思;让他们自己去做选择。
  事实摆在眼前;说得不客气一些;这些商贾。好比是捐给县衙一些银子;用于做广告。用于得到县衙的照顾。
  十二月初。
  到了腊月了;chūn节的气息涌来了。
  江宁县的气氛;有了很大的不同了;最为忙碌的是县衙和商贾。
  几乎每天都有商贾到县衙来;这些商贾进入县衙的时候;是昂着头的;仿佛他们能够进入县衙;就是一种骄傲;毕竟江宁县两千余家的商贾;能够到县衙做客的;只有一百零八家;这是县衙对他们的肯定。
  捐银源源不断的进入府库;诸多的票据;也源源不断的印制出来。
  腊月本来就是销售旺季;江宁县的商贾;忙的不可开交了;他们发现;不仅仅是江宁县的百姓;购买商品;上元县;乃至于其余几个京畿县;都有人来购买商品了。
  苏天成没有闲着;他按照原来的计划;采取了下一步的措施了;送礼。
  南京六部、都察院、京营、应天府、上元县;其余的京畿县;所有的官吏;都收到了礼品;这是江宁县的产品;主要是十五家商铺的产品;同时;县衙的官吏;开始大范围的向熟人推介这些产品。
  官田整修已经结束了;只是修建的几个水池和堰塘;还没有彻底结束;农民拿到了银子;也加入到了购买大军里面了;马上就是chūn节了;谁不想自家好好过年啊。
  户房对用工情况;也要做出来统计;这是知县大人专门吩咐的;令户房的吏员和参与统计的衙役想不到的是;好多参与整修官田水渠的农民;直接进入了作坊做工了;这也是因为;商铺的老板;发现这些是好的劳动力;自身也需要扩大生产规模;扩大作坊。
  江宁县的商铺和作坊;短时间之内;竟然招募了六千多人;如果不是chūn节临近;招募的人;恐怕更多;有些农民;急着回家去过年;暂时没有到作坊去。
  随之到县衙来的;是江宁县境内的一些酒楼;他们也得知了风声。
  酒楼的老板到县衙来了;拜见苏天成之后;也提出来捐银子。
  这是苏天成没有想到的。
  流动人口的增加;必然要促进酒楼和客栈的生意;好多的酒楼;生意都非常的红火;他们自然担心了;县衙照顾诸多的商贾;唯独忘记了他们;要是今后有什么变故;这些商贾没有事情;他们岂不是要遭殃了。
  再说了;人活一张脸;看看那些上缴了捐银的商贾;走路的时候;都是昂着头的;酒楼的老板自然是不服气了;凭什么自己就要低着头走路啊。
  出现了这样的情形;苏天成终于笑了。
  初步的目标达到了;大户、富户的捐银;接近七十万两了;加上盐商的捐银;一共是二百三十万两;完全可以办大事了。
  他将目光对准了市舶提举司。
  既然消费增加了;从各地进入江宁县的货物;必然要增加;最为重要的通道;就是市舶提举司了;从水路来的货物;量是最大的;这样的一笔税收;决不能漏掉了。
  再说了;江宁县得到了如此多的捐银;纸里包不尊;上面知道了;肯定是要动心思的;市舶提举司收取的银子多了;上缴给朝廷的银子;自然多起来了;这样的情况下;朝廷不会眼红江宁县的银子;至少不会盘剥过多的银子。
  通过王道直的联系;苏天成与市舶提举司取得联系了。
  江宁县抽调了十五名吏员、三十名衙役;进入了市舶提举司;这些人的各项开销;都是江宁县负责;他们的职责;就是收取赋税;运到江宁县的货物;包括到上元县的货物;一律按照二十税一的比例抽取赋税;不管是谁;都不能够特殊。至于说收到的赋税;江宁县只要其中的一成。
  苏天成的时间;计算的非常合适;大量的货物;通过水路;运往了南京。
  江宁县的吏员和衙役;刚刚到市舶提举司;就开始忙碌了。
  这一切;如同是变魔术;令县衙所有的官吏;目瞪口呆;他们实在不明白;知县大人哪里来的本事;能够在这么短的时间之内;就令江宁县的商铺;如此的红火;大部分的店铺;忙的不可开交;商品源源不断的卖出去了。就连京营里面的军士;也开始大规模的在江宁县购买商品了。
  这一切;在苏天成的眼里;是理所当然的;今后的发展;会更快的。
  chūn耕生产;马上就要开始进行了;县衙已经有了足够的银子;免除来年田赋的事宜;没有丝毫问题了;这样能够刺激脓种田;当然;这里面;对于江宁县的士绅;是有着一些影响的;既然县衙免除了田赋;农民就不需要想方设法;挂靠到士绅的民下了。
  这样的大事情;需要得到应天府的批准。
  苏天成到应天府禀报的时候;发现唐世济也在应天府。
  江宁县出现的巨大变化;早就引起了唐世济的关注了。
  唐世济和王道直听了苏天成的禀报之后;目瞪口呆;江宁县保证足额上缴赋税;自行承担官吏、巡检司军士的俸禄;还要免去来年的田赋。
  这好比是天方夜谭啊。
  唐世济首先开口了;追问江宁县的收入来源。
  苏天成轻描淡写的说出来了江宁县的收入来源。
  他本来不想说的;可这样的事情;瞒不住;还不如早些说出来;有一个后果;他是想到的;也做了准备;那就是南京六部和应天府;肯定是要从中间盘剥一些的。
  唐世济倒也爽快;直接提出来了;兵部等部门;很是困难;江宁县既然如此的富裕了;是不是考虑一下;上缴一些捐银;王道直也跟着说了;府衙的官吏;待遇还不如江宁县的官吏;这有些说不过去了。
  三十万两的白银;在这样的商议中间;消失了。
  离开应天府的时候;苏天成恨恨的;官大一级压死人;自己也没有办法;这些银子;必须要掏出来。
  江宁县专门充实了收缴赋税的队伍;名义上;这些吏员和衙役;是收取田赋的;实际上;他们专门负责捐银的收取;至于说田赋;苏天成考虑好了;只要自己还在江宁县;就不会收取田赋;反正请示了应天府;府尹大人没有反对。
  腊月二十的时候;县衙免除来年田赋的告示贴出去;再次引发了巨大的反响。
  早在整修官田的时候;不少的脓;就来看过了;如今;县衙免除来年的田赋;这样的情况下;好好种田;田地上面的收成;都是自家的;若是不能够抓住这样的机会;岂不是太可惜了;不少的脓;从腊月开始;就整理自家的田地了。(未完待续。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起点投推荐票、月票;


'正文 第一百九十八章 巡检司军士的气势'

      腊月二十;苏天成、渠清泽和熊子健三人;来到了位于城郊的巡检司的军营里面。
  军营是新建的;周围都是禁区;寻常人等一律不准靠近。
  城内的军士不多;每天都有军士;轮流守护城门;在大街上巡逻;其余的军士;悉数在军营里面训练。
  军营里面的制度;是孙元坤和众人商议之后定下来的;苏天成过问了;而且做出来了修改;取消了屯军;这样一来;巡检司的军士;就成为了职业军人。
  至于说军户制度;依旧存在;但做出来了很大的修改;继承制度取消了;老子英雄儿好汉的观念不存在了;想要升迁;一律凭借军功。
  巡检司的军士;属于地方民团的xìng质;尚不是朝廷正规的军队;五千军士;最高指挥官孙元坤;不过是九品的巡检;下面的设置;自然要做一些改变。
  五千军士;设为五个营;每营一千人;其中两个骑兵营;一个神机营;两个步兵营。
  每营设五个旗;每旗二百人。
  每旗设五个队;每队四十人。
  从营到队;长官的设置;都是一样;一正两副。
  最为重大的修改;是关于军士的待遇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