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在前进-第32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林威考虑了一下之后,说道:“中东必须保留,让英国人镇压当地的伊斯兰势力比让土耳其死灰复燃好,顺便可以抵挡一下苏联的威胁,绝对不能给意大利,意大利不是苏联的对手。至于亚洲应该保留印度,让英国人把缅甸等东南亚殖民地让给法国吧!但是要小心日本的野心。这样的条件英国人肯定会接受的,全面在英国取消陆军,不能以任何借口保留军事力量,就算是警察部队也不行,所有陆军学院全部关闭!以后有军事行动的话,德国、法国、意大利都可以派出陆军支持行动!所有战列舰必须全部交给轴心国,但是不遏制英国人的造船业,只要他们的经济允许随时可以扩充海军!”林威最后一句话很有些站着说话不腰疼的意思,以英国现在的经济,还想恢复原来的海军几乎是不可能的。再者德国处在优势地位的时候,怎么会让工业远远不如自己的英国赶上呢。
“可是,意大利会不会不满!”里宾特洛甫认真的考虑了林威的建议之后,反问道。
“就凭他们的实力?他们敢么?”林威不屑一顾的说道:“北非战争都多长时间了!还在和人数只有自己五分之一的英国军队磨蹭,估计要等到意大利占领整个埃及的话,要等到明年了!按照这个速度,意大利一点一点的夺取英国殖民地,没有二十年时间根本不可能!”
听见林威对意大利的评论,里宾特洛甫洒然一笑,不得不承认林威说的有道理。在林威心中,担心法国会反悔,担心英国以后会恢复实力,唯独不担心的就是意大利,就意大利这种状态,德国可以随时收拾他。
林威和里宾特洛甫两个人商量了一下细节之后,马上告辞了。和里宾特洛甫想的不同,林威根本没有得到威廉二世的首肯,不过对于林威来说,说服威廉二世倒是并不困难,至少不比说服里宾特洛甫困难。
林威在见到只是把和里宾特洛甫说的话再说一遍,威廉二世就爽快的认可了林威的看法,毕竟出卖了中东拉苏联进轴心国就是前不久的事情,威廉二世也是知道这件事情的,至于远东,威廉二世就更没兴趣了,砍掉了英国的陆军和空军,只剩下了海军的英国人根本不是德国的对手。现在不是德国在苦苦追赶的时期了,相反,英国还想重新振作的话,必须要紧跟住德国的步伐,稍微慢一点就可能被甩掉。
当然赔款还是要的,至少林威看来,英国的黄金储备至少不在法国之下,既然法国都有两千吨黄金的库存,英国要是没有就说不过去了,只是不知道这些黄金还在不在英国本土,是不是已经被转移到美国或者加拿大去了。经过了战争的林威,不得不承认战争是发财的最好出路,虽然不像是戈林那样,把所有掠夺而来的东西全部拿出来炫耀,但是不代表林威的收获少,只是林威保持着中国人存钱的好习惯,把这些宝物全部放在一个隐蔽的地点。估计如果德国战败了,说不定还会流传一个克虏伯宝藏之类的秘闻呢。
在整个欧洲,德国的工业、军队都是首屈一指,战争潜力等于英法意两国的总和,唯一让威廉二世现在挂载心上的只剩下苏联了,击败苏联之后呢?威廉二世没有想过,林威也没有想过,国防军的将军们也没有想过,在他们看来和苏联的战争虽然无可避免,但也肯定是德国发动的最后一场战争了。
古德里安已经攻占了苏格兰和英格兰之间的城市散德兰,现在装甲集群正在苏格兰的大地上肆虐。在10月29日,装甲集群已经攻占了爱丁堡,整个苏格兰被德国控制只是时间问题。这个时候,里宾特洛甫和林威乘坐飞机飞到了英国。一边打仗一边谈判,这并不是不可理解,记得在前世,林威的祖国好像就这么干过。
林威之所以来,完全是因为林威已经得到消息,张伯伦的身体情况十分不乐观。最多只有一个月的寿命了,想到了上次在希特勒别墅的情景,林威忽然很想再见一次张伯伦。和张伯伦谈判的地点选定在了德国控制之下的南安普顿,经过两个月的修复,南安普顿市已经恢复了不少,但是一些建筑上面还是有一些明显的战争痕迹。
林威坐在轿车中透过窗户看着街道上两边的英国人,由于得到通知,人们好像知道这个车队里面坐的是是和张伯伦谈判的人,人们露出或是愤恨或是期待的表情,无论是哪国人,都有宁死不降和渴望和平两种人,见此情景的林威评价道。
“兰帕德!我们见到张伯伦之后,是不是等待张伯伦沉不住气在开始谈判?”里宾特洛甫问道。
“张伯伦的岁数已经很大了,如果顺利的话,快点结束谈判吧!”林威闭着眼睛说道。
车队在南安普顿的大剧院停了下来,林威和里宾特洛甫刚刚下车,就看见张伯伦正在台阶下面等着林威两个人,和几年前相比,现在的张伯伦更加苍老,瘦小的体型在高达的大剧院下面,对比感是这么的强烈,这时候的张伯伦脸上布满了沧桑,但是还是主动的伸出手。
林威两个人往前走,看见里宾特洛甫视而不见继续往前走,林威赶忙一把把马上越过张伯伦的里宾特洛甫拽了回来,低声说道:“外交部长先生,请注意做人基本的礼貌!”说着话,一把抓过张伯伦的手轻轻的握了握。在林威的示意下,里宾特洛甫也和张伯伦礼节性的握了一下手。
“老先生,这里风大,我们先进去吧!”林威礼貌的说道,的确,快十一月的英国,已经不在温暖了,张伯伦的身体实在不适合在这里停留时间过长。在翻译的翻译中,张伯伦听懂了林威的话,说道:“这是我们第二次见面了,年轻的将军!”
正文 第三百四十九章 和平的曙光(2)
第三百四十九章 和平的曙光(2)
张伯伦说的话,林威还能听得懂,毕竟林威上学的时候英语几乎已经提高到了中国第二语言的位置,虽然林威承受的只是填鸭式教育,但是听懂对话还是不在话下,但是听懂是能听懂,不代表林威也能用英语和张伯伦交谈,所以在现在这个阶段仍然需要翻译,索性同为欧洲国家,德国并不缺乏懂英语的人。
“尊敬的首相,我们的确是第二次见面!”通过翻译,林威的话准确的传达到了张伯伦的耳中,和几年前相比,两人和两国之间的状况已经不可同日而语,几年前的德国只是一个刚刚走出一战战败阴影中的国家,虽然已经开始显现咄咄逼人的气势,并且已经引起了一些国家的警觉,但是在英国和法国的眼里,德国仍然只能算是一个新锐强国,和英国和法国之间的差距还很大,甚至还没恢复到可怕的第二帝国时期。而现在一切都不同了,德国用强大的军队证明了自己的实力,现在的欧洲,德国已经控制了几乎所有的国家,从声势上面远远盖过了英国的风头,甚至半个英国已经被德国占领了,地位的不同自然让双方的地位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如果说张伯伦以前还是希望牺牲别的国家来满足德国的欲望,现在要考虑的则是避免自己的国家被德国一口吞下。
“我已经不是首相了,我现在只是一个渴望和平的普通英国人!”张伯伦苦笑地说道。
和张伯伦并肩走进大剧院,林威清楚的感受到了旁边身形瘦小的老头,其实已经马上就要油尽灯枯了,其实张伯伦完全没有必要在生命即将结束的时候,仍然出来趟这趟浑水,但是张伯伦真的这么做了,这是为什么?林威不明白,可能这个世界上也没有多少人明白张伯伦此时的想法。
从进入大剧院到到达举行谈判的正厅,直线距离算起来也不过区区百米,但是这百米的距离对张伯伦还是显得过于漫长,看着张伯伦亦步亦趋的跟着自己和里宾特洛甫,林威差点有终止谈判,让张伯伦去休息的冲动,随着战争的继续,林威已经越来越感觉到自己铁石心肠,但是今天看见张伯伦之后,林威忽然发现自己竟然也心酸了。
我只是不愿意德国士兵在付出生命,对就是这样的!林威不断对自己做出心理暗示,表明自己现在只是为了德国的利益着想。在上次和张伯伦见面之后,林威曾经专门找了一次张伯伦的资料,想知道张伯伦是怎样的一个人,特别是近几年的情况。
张伯伦一直担任财政大臣到1937年,1935年鲍德温担任首相后,张伯伦仍然留任,他在任期间是内阁中最活跃的大臣,1934年,他就可以宣布战后“经济困难时期已经过去”,“伟大的新希望”正在开始。但因为从1935年英国重新开始加强战备,财政状况的增长又变缓。
从德国和奥地利合并之后张伯伦面临着来自两方面的压力,温斯顿?丘吉尔批评他不重视加强国防开支,而工党则称他为战争贩子。张伯伦采取了一种被称为“合理化”的政策,在当时经济萧条的情况下,由政府购买陈旧的工厂和矿山,令其倒闭,使得新工厂有条件成立。由于这项政策,到了1938年,英国已经具有用世界上最新技术装备的工厂,有生产最新式武器的能力。
张伯伦在国内政策中主张改革,1937年通过《工厂法》,规定最长工作时间,工作场所环境标准,改善工作条件;1938年通过《住房法》,为改善棚户区和住房拥挤区域提供补助,控制经济住房房租;1937年通过《体育训练法》,鼓励体育训练和健康饮食,为人民提供义务体检;1938年通过《煤炭法》允许不同工业联合;1938年通过《带薪假日法》,为一千一百万工人提供了带薪休假。
当时由于大量国外廉价食品进口,英国国内许多土地荒芜,农民协会要求对进口食品采取保护性关税,张伯伦拒绝,引起许多农民不满。张伯伦还建议成立奶制品垄断区,让奶制品企业控制价格,政府逐渐取消对牛奶、黄油、奶酪的补贴,但没有被通过。他的政府还曾经主张更为激进的改革,包括废除鞭刑;改革审判体系;将义务教育体系延长到15岁;建立医疗保险和家庭补贴等。
各种各样关于张伯伦的资料在林威的脑海中闪电般的过滤着,林威不得不承认,张伯伦绝对是一个好的英国首相,如果不是因为战争爆发,张伯伦的所有功绩都可以让他载入史册,而不是除了赢了战争之外把什么都输了的丘胖子。张伯伦唯一的错误就是不应该在战争时期做一个国家的元首,如果是和平年代的话,林威有理由相信张伯伦可以体现出来更大的价值。
事实上,实际上当时张伯伦的和平观念受到许多人的拥护。他倍受谴责主要也因为他个人的顽固、不接受不同意见的特性,他解除所有不同意他对外政策的内阁成员职务。他认为自己作为英国领导的责任就是维持欧洲的和平,他觉得最好的方法是用善意对待德国,尽量满足他们的愿望。他一厢情愿地以为作为领导的人必然会讲道理,所以希特勒也应该是一位讲道理的人。不过没有人能指出,如果英国当时不实行绥靖政策,结果会有什么不同。当时法国不愿意发动战争,苏联和德国签定了互不侵犯条约,意大利加入了轴心国,美国保持其中立主义,英国在欧洲主要列强中当时实际上没有同盟者。
在大剧院的正厅,德国和英国之间的谈判开始了,和巨大的正厅和会议桌相比,现场有些冷清,整个大剧院除了里宾特洛甫带来的几个外交人员和翻译,以及张伯伦带来的几个人之外,剩下的人都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