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世中华-第22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从渡江后到扬州城,梁纲实际上并没有与清军硬憾的意思,他在文峰寺被清军探骑发现之后依旧没有下令全军疾驰冲锋,而是照旧不紧不慢的赶去扬州,那就是因为这个原因。
千骑破万军的神话太神话了,以至于梁纲做梦都没敢去做这样的美梦。就是在下令左翼冲锋时,他也仅仅是想要一个小胜,给守扬州的一团鼓鼓士气。可是千算万算没算到清军溃散的如此容易,一场小仗打成的大仗,小胜变成了决定性的大胜。他现在还有什么不满意的呢!
千声万声汇成同一声的欢呼声从战场上升起,如同天上的雷声一样响彻着整个扬州城,响彻在所有扬州城人的耳边。
同一时间扬州城内不知有多少人发出了一声叹气,然后做出一决定,一段时间内把‘北方’忘掉。
看现在红巾军的气势,似乎一时半会的不是那么好镇压的。
“战果如何?”
梁纲问向喜笑颜开的陈虎和林子浩,后者是红巾军在扬州城的知府,同彭泰一样都是第一波投过来的那批士子中人。林子浩在安陆府时期做过县长,算是有点做官施政的经验。现在被拔擢扬州知府,固然有些是难以驾奴全府大局,可是历代起义军发家不都是如此,初期施政方面都要经历过现在梁纲这样的困境。
而只要军事上的胜利能够一直保持下去,那么迟早有一天会有‘官才’投来的。
“将军,此战我军一共收降清兵一万三千余人,毙杀三千余人,真可谓一场大胜啊。”林子浩是文人不懂军事不假,可他同样也有眼睛。富纲率来的清军有四万,眼下这一局加上三日来清军攻城的死伤,可以说就已经消灭了他们一半。再算上四周逃散去的那些清兵,富纲今日能收拢到一万人以上就是好的了。而且他手下的大炮也全部被端了,而没有了大炮清军连屁都不是。单凭现在的第一团和骑兵营,林子浩认为,都有把握打掉富纲剩下的清军残部。
可以说,清军此次三路围攻之一——北路军已经是不存在威胁力了,扬州安稳如山!作为扬州知府的他,当然是高兴万分了。
“将军,清军战场上逃散的败兵很多,一团配合着骑兵营追击合拢,天黑前至少能把俘虏增加到一万五千人。追吧!”陈虎的目光却依旧紧盯在清兵身上,他现在不需要去打富纲,而只需要把目标放在散兵身上,就能美美的吃上一块肥肉。
“这事你跟姬延良商量去。”梁纲不打算在介入江北战事了,大局已定下已经没那个必要了。对于江北,他现在更有趣的是扬州城内的反应。红巾军进入扬州虽然杀了一批人,给这些富商们以震慑,可梁纲不相信,清军大军而来的这段时间内,城内就真的没人‘蠢蠢欲动’!
“将军慧眼如珠,扬州城内最近几天确实有些动静,警察局抓到了不少逃跑的富绅派回来的联系人,没抓到的肯定也有。不过之前时候卑职已经强令打散了城内所有富绅的家丁护院和盐丁,每家每户青壮家丁不可超过五人,否则以‘通鞑’论处。
现在城内富绅虽然不少,可并没有能力掀起事端。卑职估计,这些富绅跟定有不少人与清兵有联系,但也最多是许诺资助钱粮,做内应他们是没那个能力的。”
林子浩跟扬州的这些盐商富绅打交道了这么长时间,很清楚这些盐商都是什么德行。家族式的存在使他们中的一部分人脱离不了红巾军的羁绊,可是在内心底处,依旧是倾向北京的。而且红巾军入主扬州,两淮动荡不安,也是彻底决断了他们的生意。又哪里会倒向红巾军!
之前清军大军南下,声势赫赫,不知道暗中多少盐商富绅对富纲表了忠心,许诺了钱粮。如果真的拿到了证据彻查,就跟二十一世纪中国腐败的官场一样,一个个全杀了有冤枉的,接一个杀一个肯定有漏掉的。
“找到证据的老规矩办,找不到的就继续留着。”红巾军南面已经进入浙江的精华地带了,扬州城富绅盐商的样子,就是梁纲给浙江士绅竖立的榜样。所以,轻易他还不想举起屠刀,面的吓坏了后来人!
随林子浩进了扬州城,埋头在扬州日常政务细节之中的梁纲不再去留意陈虎和姬延良等人。
有了自主权利的一团和骑兵营迅速就配合了起来,向着东西两个方向进行追击,一骑兵营疾驰穿插,一团在后兜底,两三天内就肃清了小三千人的溃兵。而这时候的富纲已经带着残兵败将,汇合了瓦窑镇的三千清兵退回了高邮城。此时的总兵力也只剩下了一万五千兵不到。
特别是丧失了所有的大炮之后,原本稳固之极的高邮城此时也变得摇摇欲坠起来。在第五日,当补充完毕之后的一团、骑兵营、独立二营主力进抵城下后,百炮齐鸣,仅仅一天,富纲就再次损兵折将逃去了淮安。
苏北震荡不安,淮安惶恐不已,也使得更多的漕丁和百姓涌向了扬州城新设的新兵训练分营。
全部的俘虏被押运去了南京的俘虏营,一万六七千人,使得俘虏营的名下又多了十七个分营。其总人数更是超过了六万五千人。
饥饿,苦训,分化和诱降,越来越多的清兵渴望着能被收编。就连关押着所有把总级以上的武官的第一分营,都已经有都司级中上层武官叫嗥着投效了。
不过西路战局还未定,收编他们的时候还未到。现在,所有的战俘还都在苦训之中。虽然每个俘虏分营中只有少少的八个教习,一个教员和一个教官,但是有食物做配合,十个人依旧能压制住营中的一千俘虏和降兵。
西路,就只剩下西路了!——梁纲。
第二卷 烽火连天 三百零四章 天地小刀,暗棋始起
三百零四章 天地小刀,暗棋始起
扬州之役,红巾军以寡敌众,以弱胜强,大捷清军四万。瞬间天下震动!
恍然间一股明悟升起在众人的心头,这红巾军似乎非是那么容易反手抚平的,朝廷有的打了!
但是,依旧没有几人认为梁纲会逆天成功夺得天下,即便红巾军打着的是‘恢复汉家山河’旗号,南京城也早早的就开始强行去辨,可是天下读书人百五十年前就已经折断的脊梁,又岂会因为一个小小的口号就能重新立起来?
他们的眼中。满清已经是正统了,红巾军的口号虽然令他们心生戚戚,可是大势如山不可逆转,现在的红巾军也仅仅是火器犀利,仗之呈一时之快,都是小道也,小有气候罢了。
即使立足南京,也只能与清廷争一时的长短,坐拥天下的满清王朝终究会取得最后的胜利,只是时间上有短近罢了!
不过即便是仅仅小有气候,这影响力也不是可以忽视的。扬州大捷之后,梁纲就猛然间发现,自己手下搜罗的那些读书人,愿意投效的猛然间增加了许多,更不用说大受震动的西路军停止攻势了。
或许是真正意识到了火器的作用,原本欲集结一处汹汹而来的六七万清军精锐驻足皖赣,前锋于安庆停滞不前。而他们后面的,重新逐渐起来的南昌兵仗局、火药局,武昌兵仗局、火药局,甚至是安庆的兵仗局、火药局,连同长沙的二处军火重地一起,全都疯狂的铸造起新式大炮来。
而所谓的新式大炮就是满清从俄国人那里学来的俄式大炮,并且乾隆下令还在北京改建火器营,全营尽数淘汰鸟枪和抬枪,把这些早该扫入历史博物馆的火绳枪尽数废去,而新装备的就是俄国制式的前装燧发火枪。
编制超过七千五百人的火器营,改组之后不但全数补充了原来战殉的却空,更将战兵人数扩大至了近九千人。
其中炮甲由八百八十人,扩至一千五百人,淘汰了原先配置的子母炮和大将军炮,全改做俄式大炮,总数达七十余门。
火器营若重新编练训成,对红巾军的威胁力自然大涨,但是清军北路军南下几乎刮走了山东、河北所有的大炮,连镇守北京的大炮都半数随了去,以眼下景山炮场的产量,全速开动,想要补充完火器营炮甲,那至少需要两个月的时间,若算上冬日的拖延,可能达到三个月都说不准呢!
至少火器营今年是别想出动了。而且除了火器营外,北方余处也不是不缺大炮,至少眼下的淮安就急缺大炮安心。从北京传来的密报,乾隆已经调集了二三十门俄式大炮急速南下淮安,运河之上非是运炮船防守严密,无可乘之机,津京的人都想要动手弄沉它们了。
除了北京的景山炮场外,河北、山东以及东北的兵仗局、火药局现在都开始进行人事调整和技术革新。虽然效果如何还不曾得知,可是可以预见,明年开春之后,江北的战局将再会风云聚起。
可惜,红巾军现在兵力还是微弱,顾着了南方就顾不了北,否则的话趁此大胜之际,挥师北上杀到山东甚至是河北都不成问题,而不像现在仅仅驻足于高邮城。
西面的战事趋于平静,北边的硝烟也逐渐散去,红巾军现在唯有南方还依旧炮声轰鸣。自从扬州大捷,北路无忧之后,在继续南下和回师北返间徘徊不定的南路军再次高举战旗,向南征伐,受梁纲的令下,张世龙代为南路主力军的总指挥,大军高歌而下,轻易地夺取了绍兴、金华、严州和宁波四府,现在分成左右两路兵锋,已经探入了临海的台州府和临江西的衢州府。
绍兴是魁伦败兵撤去的地方,初起兵锋张世龙还以为会有一小仗打,可谁知道前锋四团还没杀到山阴城下,魁伦就继续南下逃跑了,而且这一跑是直接逃去了福建。
绍兴知府也是临阵脱逃,第四团兵不血刃的就拿下了绍兴,而且与初开始在南京、松江不同,红巾军在绍兴府的统治极为顺利,甚至可以说,除了一些居家逃亡和顽固守旧的官宦家族外,红巾军的统治几乎都没有遇到反抗。
张世龙很是不解,可柳衡言却多少有些领悟。官场出身的他,对于明清以来愈见兴盛的‘无绍不成衙’之说还是有些了解的,虽然他之前只是一绿营武官,而不是地方父母官。
绍兴地处江南富庶之地,文风鼎盛,读书人居多,且素养高、苛细精干,有善治案牍等特点。如此特性之人,科场上不能出人头地,却可皆适宜作幕为胥。
绍兴人之所以不远千里入都为胥,却又与绍兴人不恋乡土的乡风和当地人多地少的经济状况有关。明朝时候王士性的《广志绎》就说:“绍兴、金华二郡,人多壮游在外。如山阴、会稽、余姚,生齿繁多,本处室庐田土,半不足供。其儇巧敏捷者,入都为胥办,自九卿至闲曹细局,无非越人。”清代沿明朝旧俗,情况依旧未改。
梁纲并没有在绍兴布置一个暗点,可是不用他多加布置,单单是他大规模的启用师爷出身之人入红巾军政府为官,这一点就足以收买到五成的绍兴人心。
剩下的五成人心,除去少量的死心塌地倾向满清的外,又加上举家逃去的那些,剩余的人众又有几个是敢不畏生死的正面红巾军屠刀的?
这般情况下,红巾军入主绍兴自然是顺风顺水了。
虽然现在绍兴府内并无几个前来政府投效的,可是只要时间一长,红巾军地盘一直稳固,那梁纲早晚会尽收绍兴民心的。毕竟再文风鼎盛的地方,科举考场上出人头地的与名落孙山的人依旧是不成比例的,前者始终是小数。
……………
广东。
距离南京虽有千里之隔,可是红巾军的名声传到这里依旧用不着太长的时间,尤其是扬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