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虎贲-第33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吐谷浑袭击丝绸商道与兵临凉州城下是两个概念,李世民作为大唐皇帝决不允许如此挑衅大唐尊严的存在。当即就下达了战斗指令,任命段志玄为西海道行军总管,率领边军与契苾、党项等部落兵马征讨吐谷浑。
段志玄领着大唐边兵以及臣服大唐的契苾、党项两部草原骑兵,长驱直入,直将吐谷浑杀的大败。
段志玄率军追击八百余里,直接杀到了青海湖,担心过于深入的战败,不敢深入,率众凯旋而归。
此战段志玄摧军克敌,率领唐军深入吐谷浑府邸斩首万余,杀的吐谷浑为之丧胆一触即溃。
段志玄之名也因这一战而武名远播,震响西域。
对了段志玄如此功绩,李世民却是勃然大怒,将他召回长安罢免其官职。
取得大胜却受到责罚,并非李世民赏罚不分,而是在李世民看来这是一场“败绩”。
大唐出兵,为得不是打赢吐谷浑,为得不是取得胜利,而是灭了吐谷浑。段志玄没能灭了吐谷浑,那就是失败,不管他的战绩有多漂亮。
这也是初唐这一时期的威风之处,在这一时期李唐上下有存有一个理念,对外战役不灭了对方就是失败……
针对段志玄的处分,朝中也有一定的异议。
平阳也抱怨李世民的处罚有些严厉了,罗士信双手将小虎吒高高举起来,对他做着鬼脸。
小虎吒不愧是十一月怀胎的婴儿,长得特别壮实,成长的特别快,这不过一岁已经会开口叫爹娘了,咿咿呀呀的特别有意思。
听平阳如此说,罗士信道:“这也怪不得陛下,陛下有秦皇汉武之志,却没有秦皇汉武的资本,所以他考虑事情都是想以最小的代价打出最大的成果。只是段志玄是一员大将,却非药师公这类的名将,想要做到那点,不是那么容易的。放心吧。陛下心底清楚的很,此事是个意外。他给了一个超出段志玄能力的任务,失败并不出奇。只是战机稍纵即逝,他不得不赌而已。”
李世民料到吐谷浑会找丝绸之路的麻烦,却没有想到吐谷浑有胆子来打大唐与大唐为敌。毕竟双方实力,还是有着极大差距的。
吐谷浑来袭正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
击破来袭之敌,追击溃败之军,直接趁胜杀入吐谷浑腹地,一举将吐谷浑灭了。想法战略有一定的可行性,但这个需要主将拥有一定的能力与魄力以及对全局的掌控能力。
当时李世民已经来不及从长安调兵,来不及多做安排。他若花时间调兵安排,吐谷浑作为半个马背上的民族,铁定逃之夭夭。
在那种局势下,李世民只能选择一赌,以天可汗的身份调契苾、党项等部落,让段志玄出战……以段志玄的能力,打赢吐谷浑不难,长驱直入扑灭吐谷浑却有些超出他的能力范围,然而他别无选择。
结果不能说果如所料,却也在预算之中。段志玄打的漂亮,可终究差那么一点。这是这么一点点,决定了一个大将与名将的区别。
李世民应该只是一时气恼,不会真的怪罪段志玄的。
就如罗士信想的一样,李世民撤了段志玄的职位不久,便让他官复原职了。
此次未能取得成功,李世民一样凝聚实力,筹划着第二次机会。
然而就在大唐将重心放到西域的时候,在辽东一场针对大唐的密会。
高句丽、百济、大和国三国使者聚在了一处。
大和国与百济是老子与儿子的关系,跟高句丽并没有多余的往来,不过百济为了对付新罗曾与高句丽暗中合谋,签订了攻守联盟。
百济武王扶余璋论自身的能力,并不出众,很是一般,但他有个长处脸皮厚嘴巴能说,外交能力超一流。
因为大和国的关系,大和、百济受到了大唐的严厉制裁,对于正在发展中的他们形势极为严峻。
面对这种恶劣的情况,大和国、百济泪眼汪汪的相互怀抱取暖对于新罗者完全依附大唐的走狗,怀着深深的痛恨,一致决定先打了大唐的狗,再来对付主人。
他们在相互盟约的时候,一致将目光看向了高句丽,意图将他拉下水。(未完待续。。)
ps: 晚上还有一更!
第五章 三方密谋
“见过荣留王!”
高句丽皇宫!
扶余璋作揖行礼,恭恭敬敬很是客气。
扶余璋身旁的大和国使者苏我仓麻吕却是一身傲气,只是象征似地表达了一下善意,并没有行礼。
荣留王高建武不悦之色一闪而过,很快便让扶余璋给吸引过去了。
高建武听得亲信来报说大和、百济使者到来,本是打算直接赶走,但得心腹劝说乙支侯武的劝说下,还是答应接见了他们。
原本以为随便打发就是了,却不想来人竟然是百济武王是一国之主,登时左右为难起来。
高建武也算是一个有为之君,只是生不逢时正好生在了权臣当政的时代,虽然掌握着高句丽的行政权力,然而军权却至始至终都握在渊大祚手中。
为了对付渊大祚,高建武一改高句丽敌视中原朝的作风,竭力与唐朝修好。
中原与高句丽的敌视在于隋朝与高句丽婴阳王之间,隋朝因三次举兵征伐高句丽而使国内生变,群起反叛,最终导致王朝易主,纠葛的仇敌婴阳王也病死退出历史舞台。双方的仇恨不能说就此消除,但彼此都饱受战争之苦,意图竭力发展,双方也存着暂放恩怨的心思。
比起蒸蒸日上的李唐,高句丽明显要凄惨一些。尤其是罗士信那一闹,高建武痛失他们高句丽的军神乙支文德,在内斗更是处在劣势。环境越是如此恶劣,越离不开依附大唐。作为后继者。高建武当务之急是整顿国内问题,巩固政权稳定。不愿将战争的阴霾继续延续下去。在前些年,唐朝击败突厥的时候。派出了使者道贺,向李唐表示愿意臣服,尊大唐为宗主国,竭尽全力的弥合与中原新王朝的裂痕。
为了表现自己的求和之心,在那一年三次派遣使臣向唐朝献贡。
武德九年初李渊还未禅位,感念隋朝末年因攻打高句丽,而死在高句丽的汉人士兵,写信给高建武彼此约定将因故留在唐朝的高句丽人护送他们回国,隋朝因故留在高句丽的也请让他们回国。高建武为了配合李渊。搜寻全部留东北的亡命汉人,将他们交给有关官吏,以宾客之礼护送他们回唐朝,前后将近一万人。
高建武因此关系,亲唐之心还是极为坚持的。
大唐在制裁百济、大和,高建武便没有半点与百济、大和往来的心思。但是来的是百济武王,那意义就不同了。
高建武若是下了逐客令,很可能引发高句丽与百济、大和的战争,他不想得罪大唐这位宗主国。也不想得罪百济、大和……左右为难。
高建武沉吟片刻,也不安排他们入座,只是道:“百济王与大和使者深夜造访,实在难得。你们远来想必辛苦。我给你们安排住处,好好休息。有事,明天细说。”唐朝与百济、大和之间。高建武最终决定站在唐朝一边,只是合了一下稀泥。没有将事情做绝。
苏我仓麻吕冷哼了一声,调头便走。
扶余璋惆然长叹。一脸的没落忧愁。
扶余璋的表情,更是坚定了高建武的选择。他不知道的是扶余璋这转过身子的身子,表情不在忧愁,而是一脸冷笑。
苏我仓麻吕、扶余璋痛揍走出高句丽宫殿,上了他们一并行来的马车、
“怎么样?我说的可有差错?高建武就是一个无能的懦夫,是一个扶不起来的废物,他是不会同意跟你们合作的。”
马车上还有一个人,一个黑衣书生,阴沉冷酷。
苏我仓麻吕从一开始就没有说话,这时开口道:“我很好奇,乙支先生乃是荣留王最信任的第一心腹,荣留王又是你父亲的学生。你不帮着荣留王,反而协助渊大祚,却不知存着什么心。”
黑衣书生叫乙支侯武,乃是高句丽军神乙支文德的次子。乙支文德对于自己的两个儿子寄予厚望,分取文武二字,希望他们文成武就。结果老大侯文,如莽张飞一般,凶狠骁勇;侯武反而文质彬彬,精于三韬六略、孙子兵法,深得乙支文德的真传。
乙支侯武道:“智者重于选择,我父亲为高句丽一生操劳。为他高氏江山,立下汗马功劳,也因为高氏江山受尽屈辱。在声望最旺的时候,选择了退隐。为了他高氏江山,我父亲、大哥两人皆惨死大唐罗士信之手。我原以为高建武是个人物,我助他清除了内忧,他便会帮我报血海之仇。哈哈,哪晓得,大唐打了几场漂亮的战,便将他吓得不敢与大唐为敌,想尽一切办法的讨好。他已经忘记了我父兄的仇,如此人物,那里值得投效?还有,你说错了。我选择的并非是无能的渊大祚,而是他的公子渊盖苏文。渊盖苏文英武刚烈,有勇有谋,比之渊大祚、高建武更胜百倍。与他合作,远比胆小怕事的高建武合作更为有利。”
扶余璋沉静的道:“但是你要知道,渊盖苏文有一个父亲压着,高句丽的国王能更是高建武。渊氏握有兵权不假,行政上的一切都在高建武的掌控之下。”
“我当然知道!”乙支侯武道:“所以想要合作,想要让我高句丽与你们大和百济一同对付大唐对付新罗,首先你们帮我家大人夺取高句丽的控制权。至于渊大祚,你们也勿用担心。他年事已高,早有将一切交给我家公子的意思,只是欠缺一个机会……只要我的大人掌握高句丽实权,我便有把握让你们走出当前的困境。让李唐付出代价,让他们知道我高句丽是他们中原王朝的克星。隋朝因为我们而亡,李唐也讨不了这个命运。”他眼中透这一股恨意,还有着一股自信。
苏我仓麻吕、扶余璋互望一眼,眼中透露着一股震撼。他们的本意是联合起来想法子打破僵局,从没有想过能够对大唐造成什么威胁……
苏我仓麻吕是大和国权臣苏我虾夷的弟弟,此次来高句丽可以全权代表苏我虾夷,代表整个大和国的意思。(未完待续。。)
ps: 第二更!
第六章 破唐之策
苏我仓麻吕沉声道:“我日出之国这敬重有志之士,最鄙夷的是漫天瞎话之人。乙支先生若真有灭唐之计,我可以代表我兄长大人做出决定,日出之国愿付出举国之力助渊盖苏文夺取高句丽的控制权。”
日本的民族自尊心极强,这一点与中国还有有着相似之处的。但是又与中国不同的是,中国人的民族自尊心源自于浩瀚的千年文化累积,凌驾于这个世界的先进科技以及种种优势。而日本就算盲目的自尊心,毫无道理毫无依据。
他们暗中窃取大唐机密,杀害大唐人才义士曝光,受到了大唐的严厉制裁,已经成为了天下人的笑柄。
自尊心强如他们者,是绝难接受的。但是让他们感到憋屈的是他们对面大唐的制裁,竟然无计可施,全无办法。
虽然他们在本国中树立了日本中心论,将大海对岸的中国视为夷狄,以此来欺瞒蛊惑国内军民。但是真正掌权者却是明白,与大唐比起来他们日本就是撼树的蜉蝣,想要与大唐为敌只是自不量力而已。
现在整个日本上层官员对于苏我虾夷弄出的这种事情抱有极大的成见,认为他破坏了昔年圣德太子多年的努力。
苏我虾夷是日本最大的权臣不假,但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