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张纵横-第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苏秦道:“先生大诚!苏秦虽不才,但有一言相告。”公孙衍道:“先生请讲,在下洗耳恭听。”苏秦道:“以公孙先生之才,自不甘惶惶终日、无所作为。苏秦以为,先生应西去秦国,一展才学。”公孙衍道:“为何?”苏秦道:“秦国经商鞅变法脱胎换骨,实力胜过山东任何一国。新君嬴驷除旧势,任贤良,续变法,整军力,时刻为统一天做准备,然独缺策天下之谋士,先生入秦,必定大有作为!”
公孙衍听罢长声大笑。苏秦道:“先生,在下说错否?”公孙衍道:“不不不!英雄所见略同,苏先生之才在下实为钦佩!”苏秦听后大笑,道:“原来公孙先生是在考在下,在下唐突了,望先生见谅。”公孙衍道:“鬼谷出高徒,果然名不虚传。然在下有一事请教先生。”苏秦道:“先生但说无妨。”公孙衍道:“苏先生看好秦国,是否准备入秦献策?”苏秦道:“实不相瞒,在下意在秦国。”
公孙衍道:“如此甚好。苏贤弟可愿与在下同赴秦国?”苏秦道:“能与先生同行,实乃苏秦之幸!然苏秦多年在外求学,今日刚回洛阳,尚未回家探望老父,恐无法法与先生同行。”公孙衍道:“原来苏贤弟是洛阳人。无妨,在下就先行一步,在咸阳恭候苏贤弟。”
苏秦道:“先生可愿去苏庄,让在下以尽地主之谊。”公孙衍道:“多谢苏贤弟盛情,不过在下实在是不方便打扰。请!你我畅饮此酒。”苏秦道:“好吧。请!今日不醉不归!”苏秦与公孙衍快意地饮酒畅谈……
傍晚,苏秦骑马回到苏庄,此时的苏秦已是醉熏熏的,一到大门便从马背上摔下来,但脸上很是惬意,嘴里还念着:“以天为被,以地为床。畅饮美酒,人生乐甚……”“来人啊!有人躺在门口。”一个家丁在苏秦旁边喊道……
第2章 谈兵论道
更新时间20101219 14:23:07 字数:2192
第二天早上,苏秦一觉醒来,发现自己躺在自己原来的卧室里,不惊大感出奇,仔细回想当时的情景又模棱两可,只是大约记得:家丁呼喊之后,便有一个身着绸衣的青年人带着几个家丁赶了出来,然后就叫人把他抬进家门。那个人应该就是自己的大哥。
而后有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来看望自己,之后又叹息离去,那个人应该就是自己的父亲。“哎呀!”苏秦一想到这,顿时大感羞愧。他挪挪身子,从床上翻下,吃力站起身子,穿好衣服便急忙开门出去
。出乎苏秦的意料之外的是,府中上下正为他办接风洗尘宴。苏秦更感惭愧,朝父亲的寝室走去,向父亲赔礼谢罪。他的父亲不但没有责备他,反而宽怀地与家人为他接风洗尘。
过了几天,苏秦的父亲建议他去拜见周王,向周王上策,以重振周朝雄风。苏秦听取父亲的建议,骑马朝王宫奔去,却未想到因为无人推荐而不能进宫拜见周王。苏秦大感失望,骑马朝城外奔去。大约奔了二十里,苏秦来到一个湖边。
此时已是黄昏,夕阳西落,天空尽是灰黄一片。苏秦叹息道:“奈何?奈何时不我待,苏秦有报国之志,却无报国之门!”突然,一人骑马狂飚而来,在其后面有十几骑甲兵气势汹汹、紧追不舍。“嘶”“嘶”……十几骑甲兵纷纷朝前面那个人射箭。只见那个人的马连中几箭,顿时翻到在地,那个人也被重重地摔下来。
十几骑甲兵立刻扑了上来,将那个人团团围住,为首的甲兵吼道:“看你还往哪跑?”苏秦在不远处看得分明,倒在地上的那个人朝他望过来,眼中尽是哀求之意。苏秦动容,朗声道:“住手!”并骑马朝那里奔去。为首的甲兵见状,怒吼道:“哪里来的不知死活的家伙?找死!”他的手一挥,两骑甲兵立刻拔出长剑朝苏秦奔去。
苏秦毫无畏惧,勇往直前,拔出随马携带的长剑。在两骑甲兵与苏秦相触时,苏秦手中的长剑一挥,剑光闪动,两骑甲兵剑断落马重伤。其余甲兵尚未反应过来,苏秦又是长剑一挥,剑气如虹,直扑他们而去,他们躲闪不及,纷纷中招落马重伤……
第二天早上,洛阳扶风客栈中,一个面容俊朗的黑服青年人缓缓醒来,他张开眼,只见自己正躺在客栈的客房中。他吃力地缓缓地起身,这时苏秦正拿碗汤药进来,见那个人起身,赶忙将药放在桌上,上前扶住他。苏秦劝慰道:“先生身体未好,请不要起来。”
那人往旁退了两步,朝苏秦鞠躬拜谢:“齐国田文多谢恩公救命大恩!”苏秦上前扶田文坐在床上,道:“田先生不必多礼,举手之劳,何足挂齿?”说罢去将药端给田文,道:“田先生,你伤得不轻,先喝药吧。”田文接过药碗,感激道:“多谢恩公!”说罢一饮而尽。
苏秦问道:“好多了吗?”田文放下药碗,道:“好多了,真是有劳恩公了。对了,请问恩公尊姓大名?在下日后好相报答。”苏秦道:“在下洛阳苏秦。区区小事,田先生不必挂怀。不知那些甲兵为何要追杀先生?”田文不禁一怔,想起自己使命在身,急忙站起来拜道:“苏恩公,在下有要事在身,恕我就此离去,他日定有厚谢。”
苏秦劝阻道:“田先生,你有伤在身,若匆忙离去,必有复发之险啊。还是先养好伤吧。”田文道:“事情十万火急,不容有失,我怎能安心养伤?”苏秦听后好像明白了什么,道:“先生之事,可是与战争有关?”田文道:“恩公如何得知?”苏秦道:“先生是齐国人,又姓田,必是齐国贵族人物。先生遭骑兵追杀,而那些骑兵身穿越国铠甲,因此必是齐越有争,先生欲回国报信,才招致越兵追杀。”
田文抱拳拜道:“先生真乃神人!实不相瞒,在下是齐国景阳君之子,齐威王之侄。近两个月来,传闻越国蠢蠢欲动,整军伐齐,于是我向父亲和大王请命,带人化装作商人进入越国,以便侦察越国动向。果然,我发现越国上下正积蓄兵力、囤积粮食,欲伐我齐国而取霸主之位。于是我连夜带人返齐,不料遇到越兵盘查,结果我和下属暴露了身份,被越兵追杀。如今只剩我一个……”田文哽咽无法再言。
苏秦劝慰道:“公子不必难过。只要公子能回国报信,他们也会死得其所了。”田文道:“恩公说的是。”苏秦突然意味深长地问道:“不知公子回国报信后又怎么做?”田文道:“我齐国地大物博,兵精将广,我自然是劝大王整军备战,与越国决一雌雄!”苏秦挥挥手,道:“公子,单靠此法甚是不妥,齐国虽为大国,但越国敢伐齐,必是精心准备,伧促之间,难以以取胜,只怕战越久则齐国伤亡越大,从而给其他国家可乘之机,如此一来齐国恐会岌岌可危啊!”
田文听了抱拳拜道:“恩公所言甚是!在下愚钝,请恩公教我破敌之计。”苏秦道:“齐国要想轻松获胜,只需联楚制越。”田文恭敬地道:“请恩公详解。”苏秦道:“据我所知,齐楚素来交好,而楚越为世仇。只要齐王派一使臣到楚国,向楚王说明如果楚国出兵,袭越军后方,与齐军两面夹击,必可报仇雪恨。齐楚联手若能顺利灭越,越国千里之地全数归楚。如此一来,楚国必定出兵助齐,而齐国不用损耗过多的国力,便有能力消除隐患。”
田文恭敬地道:“恩公此计甚妙。但是楚国若是取得千里之地,而我齐分毫未取,岂不是强楚削齐,亲手培植了一个更强大的敌人?”苏秦赞赏一笑,道:“公子能有此虑甚好,但是公子不必为这个担忧。楚国若占据越地,必遭越人仇恨,十年之内绝无多大作为,把一个烫手山竽交到楚国的手上最好不过了。”
田文抱拳朝苏秦深深地鞠了一躬,道:“恩公大才,田文心悦诚服。他日恩公到齐国,齐国必会倾城相迎恩公。”……张仪回到老家——魏国大梁,便拜祭父母的坟墓,然后整理家务,再准备献魏长策。一番准备妥当后,张仪便躺在床上,悠然休息……
第3章 孟子仁政
更新时间20101219 14:44:48 字数:2566
魏王宫,一个头戴金冠、两鬓斑白、身着青服的老人--魏惠王高坐在王位上,但他的脸并没有盛气凌人的表情,而是尽显忧伤。自从大将军庞涓死后,他就时常这样。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他缺少知己,缺少助他成就霸业的贤才。
他人已老,但心未老。他的血还是热的,他仍希望自己能在有生之年成就霸业。奈何?奈何天不助他,他已和魏国渐渐走向了衰落。此时此刻,他的心里最迫切的希望就是得到贤才,得到像李悝、吴起、商鞅、庞涓那些人一样的贤才,得到可相助自己力挽狂澜,重振魏国雄风的贤才。可惜!多年已来他都不尽人意,他开始缓缓闭上双眼。
就在这时,一个侍卫匆忙进来,单膝跪地拜首道:“禀报大王,大贤孟子及弟子在宫门外求见!”魏惠王双眼突然睁大,发出极闪耀的精光。他站起身,道:“快!快摆架随我出宫迎接!”侍卫道:“是!”魏宫门外,十几人排成两列纵队,其中有一个身着青服,长发布冠,气宇轩昂的中年人站在队伍前面。毫无疑问,他,就是孟轲,站在他身后的人显然都是他的弟子。
孟轲朝宫里望去,只见两列华丽仪仗队迎面而来,在仪仗队中间,有一个老气横秋的贵人徐徐走来。孟轲知道那个贵人就是魏惠王,虽然他未见过魏惠王,但他就是知道。从迎面而来的贵人身上,孟轲感受到了王者的气度。但正是这样,他感到有些受宠若惊,在他的经遇中,从未有大王亲自来迎接他,最大的官也不过是上卿。魏惠王来到孟子面前,恭恭敬敬地行了个躬,道:“先生远道而来,寡人有礼了。”孟轲上前,拜了拜魏惠王,道:“大王如此大礼,孟轲何德何能,实在不可啊!”
魏惠王道:“先生大贤,受之无愧。来,请随寡人进宫。”魏惠王握住孟轲的手,向宫里走去。孟轲素来稳重,受到魏惠王如此大的礼遇尽管心里很高兴,但脸上并无多大的欢喜之意,只是简单笑了笑,随魏惠王进宫。魏惠王下令上国宴款待孟子及弟子。
酒过三巡,孟轲向魏惠王拜谢道:“大王盛情款待,在下甚为感激!”魏惠王道:“先生不必致谢。寡人素闻先生大贤,不知今日先生有何见教于寡人?”孟轲道:“魏国早已是中原强国,然十几年来魏国上下不思进取,整日沉迷于酒色奢华,致使大好山河葬送于秦国之手,大王惶惶迁都大梁,国力大损。在下以为,魏国若继续如此沉沦下去,必有亡国灭种之祸!”孟子此言一出,令陪宴大臣无不惊讶,他们万万没想到孟子会当着魏王的面直陈魏弊及国耻,然而更令他们惊讶的是,魏惠王不但没有怪罪孟子,反而向孟子虚心求教道:“先生所言甚是,寡人大错矣!望先生教我治国良策。”
孟子道:“在下斗胆问大王,治国尽心否?”魏惠王道:“寡人虽无大作为,但对国家还算尽心尽力。”孟子道:“大王此言以何为据?”魏惠王道:“黄河以北遇到饥荒,寡人就把那里的百姓迁移到黄河以东的地方,把黄河以东的粮食移到黄河以北的地方,黄河以东遇到饥荒也是这样。考察邻国采取的政令,无如寡人之用心者。”孟子仔细观察魏惠王的表情,道:“既是这样,大王为何心有疑虑?”
魏惠王道:“先生,实不相瞒,寡人确有一疑。寡人为民尽心尽力,但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