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百年匪王 >

第14章

百年匪王-第14章

小说: 百年匪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半车书作耐心解释:“此乃一种比喻,喻人做事只要有恒心有毅力,就会成功的。”
我父亲并不认可:“用洋钉磨成针就够累人的,这比喻也就行了。用铁棒比喻还不把人比死?”
过了些日子,半车书找到了我爷爷,恭恭敬敬地说:“大掌柜的,老朽这般学识怕是教不了两位少爷了。如今,城里新学正盛,何不妨将他们送至山下。也好多纳济新潮,开阔眼界呀。”
我爷爷便说:“我何尝不想让他俩早日下山?只是你嫂子老是不舍得嘛,不过,先生既然讲了,就容我再思量一番。”
。。。。。。
不久,我父亲又闯了一次祸,终于促使我爷爷下定了最后的决心。这次祸是一枪打出来的。
这天,趁着半车书不注意,小兄弟俩又跑了出来。哥哥说,咱去抓山鸡。弟弟说,还有山鸡蛋。于是,小兄弟俩一阵小跑,便无了踪影。但他翻来找去,也没遇上什么山鸡,却碰上了巡哨的一枪准和他的几个弟兄。
老实说,这些杆子们都挺喜欢这小兄弟俩,一枪准上来就使了个下马威。
“好呀,二位少爷,又是逃学堂了吧。”
当哥哥的说:“才不是哩,我俩……”
当弟弟的说:“我们是要抓山鸡的。”
“抓到没有呀……”几个杆子一齐逗他们。
哥哥挠挠头皮说:“嘿嘿,没抓到。”
弟弟跟上一句:“可我们上次抓到了,是只小山鸡……”
说来也巧,就在这时,不远处出现了一群鸡。正在一只大公鸡的带领下咕咕觅食。当哥哥的一下有了主意,他摸了摸一枪准的枪托。
“大叔,都说你是一枪准,可俺没见过,你要真有本事,就给我一枪打它一只……”
“我要是打准怎么办?”多少日子没打枪,一枪准手也痒痒。
哥哥说:“你要是打准了,我让俺娘给你炖了下酒。”
弟弟不乐意了:“那我怎么办?”
哥哥有点嫌他没出息:“两个鸡爪子都给你。”
在大伙的哄笑声中,一枪准一枪打翻了一只鸡。说来也巧,是只正在下蛋的母鸡。当天后晌,鸡的主人,崮下村的一位老太婆就找上山来了。一枪准听说了,直冒冷汗,就等着脱裤子了。脱裤子干啥?挨军棍呗!因为“山规”有规定:不抓不杀母畜(母猪、母羊、母狗、母牛、母马、母驴,当然也含母鸡),违背者,至少20军棍。
我爷爷当众把人集合起来审案子,小兄弟俩吓得直哆嗦,我爷爷索性让人把我奶奶锁进了号子房。
我爷爷怒气未消:“一枪准,你也是个老杆子了,可知打死母鸡该当何罪?”
一枪准嘟囔了一句:“是大少爷让打的。”
我爷爷更火了:“他让你吃屎,你吃吗?”
不料一枪准一下提高了嗓门:“吃!让吃就吃。”
一句话,把大伙都逗笑了。旁边的老太太得知是小孩子闯的祸,就连连说情。我爷爷这才决定:20军棍一分为二,一枪准15棍,我那可怜的父亲5棍;赔老大娘银元两块(那时候两块银元就可买一亩地),死鸡当然也让人家拿走了。我叔叔则为了最终没能吃上鸡爪子而哭泣了半天。
耿直的一枪准凭着一枪一只鸡的功夫,在几年后的穆陵关遭遇战中,一枪干掉了日军的小队长横二。可惜的是他死于1952年3月的“镇反”(我爷爷的保信迟到了半天——是何原因,后边会谈)。
小兄弟俩也因这次闯祸,被彻底放到了山下——正是这次进城,使他们走进了一个全新的生活,接触到了新文化、新知识,为他们日后各自选择的道路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而且,小兄弟俩的下山还成就了我爷爷与我三奶奶的美好姻缘……
第二部分
第17章
大象和猴子怎能说话(1)
爱济教会学校:大象和猴子怎能说话
小兄弟俩上的新学正是我爷爷的母校——沂蒙县爱济学校,是一所六年制的小学校。这时,这所小学已完全实行了新式教学。说到这儿我必须介绍一下当地的教会情况,何况我的三奶奶也与教会有关。
在沂蒙传教的是英国传教士詹姆斯,年约50来岁。当地老百姓喜欢称他“詹大善人”,也有称他“大鼻子善人”的。对此,詹姆斯总是和蔼地笑笑,发人深思的是,他的父亲老詹姆斯也是个传教士,是1860年后第一批进入山东境内传教的英国传教士。他的主要传教点在青州和周村,他倾全家之财力,兴办了潍坊地区的第一家西式诊所,挽救了不少中国穷苦人的生命,不幸的是,他却在义和团运动中被乱刀劈死,而他的儿子小詹姆斯目睹了这凶残的一幕。当时,詹姆斯才13岁,1907年当他已经20岁时,他毅然踏上了他父亲曾经播散过仁义博爱的土地,继续他父亲未竟的事业。
同他的父亲老詹姆斯不同的是,他来到沂蒙后,不是办医院,而是在盖起沂蒙天主教堂的同时,在教堂旁边建起了一座能同时容纳100人的小学校——爱济小学(现沂蒙县实验中学)。因为在小詹姆斯看来,拯救中国人精神上的愚昧,远比医治中国人肉体的疾病更重要。
当时,沂蒙的天主教堂及爱济小学成了方圆百里的两大景观。
教堂为典型的哥特式建筑,教堂正面的两侧是高高耸立的尖塔,塔顶的十字架庄严肃穆;教堂的正门宽敞而高大,刻有拉丁文MATERDEI的字样,意即天主圣母,两侧的门上刻有耶稣的记号IHS。正门的上方是所有的教堂都有的圆型玫瑰窗,镶嵌着许多块彩色的玻璃。教堂内宽敞,可容纳二三百人做祷告,教堂的穹顶显得十分高阔无比,给人一种置身于天堂的感觉。教堂的两侧,则是描写圣经故事的美丽壁画。教堂的壁翕里藏有一鸽型铜像,代表圣神,圣神铜像的旁边有太阳、月亮及星辰的绘画,象征着圣母童贞怀孕时一瞬间的灵光。在教堂的最顶端原有一座专门从英国订做的铜钟。铜钟会按原有的钟谱按时奏响,声音洪亮悦耳,声震数里远。我爷爷的好朋友、乡绅关润林还专为这钟写了一首诗:“响震三更梦,声传四野秋。”为当地人所叫绝。
沂蒙的老百姓纯朴善良,为了感谢大鼻子善人的善举,执意要在教堂的两侧蹲上两座石刻的狮子。左边写有“镇宅吉利”,右边写有“圣光普照”。而那位大鼻子传教士也真的能同“中国革命的实际相结合”,居然乐呵呵地接受了。
该教堂共遭受过三次大的破坏,第一次是1937年12月8日,日军飞机轰炸,炸碎了玫瑰窗上的所有的彩色玻璃。第二次是1958年大炼钢铁,为了炼铁,人们将正门及左右旁门及部分铁窗全部拆下投进了小高炉,结果炼出了一团废铁渣,同时遭难的还有那座铜钟。第三次大破坏,则是“文革”十年浩劫。教堂被青岛来的红卫兵放了一把火,一气烧了两天半,最后只剩下了个空架子。好在1986年,省有关部门批准重修教堂,但已完全没了原有的韵味。
沂蒙大教堂从1907年11月动工兴建,历时两年多完成。与此同时动工完成的就是这所爱济教会学校。
在最初的日子里,大鼻子善人为募集建学资金,不惜身体力行到处传教“化缘”。每逢附近乡下有集,他总是骑着一头小毛驴,在中国教徒的带领下,到各集演讲筹款。他筹集的第二个办法就是多收富家子弟的学费,以资助那些没有钱的穷人家的孩子。他这一手使得富人无话可说,穷人皆大欢喜。一时间,沂蒙的爱济学校越办越好,堪与和它同时期建成的周村遵道教会女校相媲美。
1927年北伐军统一了全中国。南京国民政府统一照会全国的教会学校,要求各教会学校将主办权交还中国当地的教育部门。詹姆斯积极响应,在1930年正式将爱济小学交给国民沂蒙县政府教育局,而将主要精力放在传教和布道上。詹姆斯虽然交出了主办权,但仍在师资力量及资金上一如既往地支持爱济小学。这种局面一直维持到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将整个潍坊地区的英美籍传教士和他们的家属关押至昌乐的乐道集中营(其中一部分遣送回国)。当时,该集中营关押了许多著名的外国友人,如蒋介石的顾问雷振远、华北神学院院长赫士、燕京大学校务长司徒雷登、年轻时的恒安石(19811986任美驻华大使)等等。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该集中营为美空降兵解放,人质获救。但詹姆斯下落不明——有一点是肯定的,他同他的父亲老詹斯一样,长眠在了中国这块土地上。
。。。。。。
我父亲和我叔叔这对捣蛋包前来就学的时候,已是国民政府将教会学校的主办权收回以后了,当时统称新派学堂。我父亲以后还常常提起他们当时的赵校长,是曲阜二师毕业的,个子很高,篮球打得很好。沂蒙县的第一场篮球赛就是由他操办的。
因为我父亲和我叔叔有着一点私熟的底子,就插班上了三年级。我叔叔并没有因为比我父亲小一岁多就少上一年级。让他俩上同一年级,并在一个班上,完全是我奶奶的主意,因为这样小兄弟俩可以相互照顾。再说,当时对于上学的孩子们并没有统一的年龄要求,有的十几岁了才上一年级。那个时候,能上学,并且是上新学堂就已经很不错了。
当时,负责教我父亲和我叔叔并主带他们班的是位女老师,名叫彭奕敏。当时,她教国语(即语文)和英文,并负责这个班的生活(学生一律住校)。时间一长,彭奕敏就喜欢上了这小兄弟俩,尤其是喜欢我的父亲。
有一次上课,彭老师讲一个童话,讲一只大象和猴子斗心眼的故事。当讲道:大象听了哈哈大笑,就说,猴子你少来这一套,我可不上你的当时……我父亲竟哈哈大笑起来,并且差点笑岔了气。他这一笑,班上的秩序就全乱了。先是我叔叔也跟着傻笑,接着就是全班大笑。
彭老师非常生气,厉声让我父亲站起:“王世荫,你为什么笑?”
我父亲认真地说:“老师,大象和猴子都是畜生,它们怎么会像人一样讲话呢?”
我父亲这么一说,老师也被逗笑了:“噢,是这样,这篇文章是童话,用的是拟人的方式,假托动物为人……”
接下来,我叔叔的表现更让彭老师笑得前仰后合。“王续荫,你为什么笑呢?”
我叔叔站起来说:“因为我哥哥笑了……”
“哈哈哈……”全班都笑了。
。。。。。。
第二部分
第17章
大象和猴子怎能说话(2)
彭奕敏老师长得非常漂亮,当年30岁出头,尚未嫁人,她是天津人,父亲是天津的一位富商,同袁世凯私交甚好(袁克定晚年落败,他曾慷慨相助)。彭奕敏毕业于天津的教会学校圣功女子师范(1929年改为女子中学,现为滨江道小学),是位虔诚的天主教徒。一天到晚老想着做好事。毕业后,根据教会的统一安排,她在天津的一家教会小学当了一年多的教师。但她嫌天津的条件“太好了”,想到“更落后更贫困的地方去传播主的福音”。于是,在她的再三申请下,天津的浸礼会终于同意了她的要求,将她调到山东工作。到了济南后,济南的浸礼会想把她留在省城,但她坚决不干。说如若留在济南,我何苦还来山东,留在天津不是更好?就这样,她来到了这穷乡僻壤的沂蒙县,进了爱济小学当了名教师。
可以想象的是,像彭奕敏这样受西方文化影响的老师,肯定会喜欢我父亲这样富有个性且又聪明的孩子。直到有一次,她亲自爬上教堂的阁楼,救下了我那闯祸的父亲。也就是在这次接触中,彭奕敏知道了我父亲原来是老鹰崮那位大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3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