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电子书 > 穿越电子书 > 宣穆皇后 >

第24章

宣穆皇后-第24章

小说: 宣穆皇后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当下就说,“滢姐说的是,只我看大姐姐这阵可忙上了。”

人家都是未婚夫妇了,她没必要说人小话。

山滢便也随口答了几句,看她也不像会多嘴才又放心,也不像是特别有心机的那种,才放心。又想自己和个小丫头纠缠个什么。

倒是事后春华想到,这做妹妹的是真懂事到要为自家掩饰,还是被将要出嫁的姐姐给收买了,才帮着瞒人。

如果是前者,不免让她高看山滢一眼,虽说十二岁了,也快到了出嫁年龄——

她毕竟是看得了山淩出门子才又回到温县。

住过了一暑,到入秋,原该告辞的姐弟俩去辞行,外祖母陶氏却估计着女儿的产期,这时候姐弟俩回家正是女儿身子重不利索的时候。

不如又多留了一个半月,直到收到了张家的喜报,山家的长辈们都喜上眉梢,其他人便也更随当家者的心意,于是便阖家欢喜了。

女儿中年得子,山启老夫妇也是喜出望外,一面打发了预备好给新生儿产妇的礼物先上路,两个外孙又留了下来,怕给坐月子的时候裹乱。

这么一留再留,见证了大表姐山淩的出嫁,这也算是春华在古代第一次见识的汉朝婚礼。

还算她运气不错,男方的家世并不如女方,甚至这门婚事本身也算是种巴结。

新郎也是青梅竹马,两家人平日也有走动,故而也相熟。长相普通的新郎官和美丽清雅的世家女站在一块儿给长辈行礼时,总让春华为这位表姐未来的生活捏把汗。

这便是世家庶女的尴尬之处。

出生下来,再不济在娘家也是个主子,和嫡亲姊妹一同的饮食起居,一同的学习一同的做派。

但到了最后,嫁的夫家却常只会比自家低,习惯了优质生活的世家小姐又怎能一下适应稍略一等家族的起居。

山淩的婆家人自然在婚礼当天出现,到底也是富庶人家,只通身气派,站在亲家身边便矮了半截。

新郎的弟弟妹妹们也不是没见过,学过礼数却总有不如,粗声粗气的说话,又在行礼后做小辈的该低首听训,这些孩子却多有偷眼瞄人的。

见识过山家子孙的素养,新郎家的弟妹们就如悲惨对照组,鲜明得对比出两家家境、底蕴的差距。

也令春华更不看好这位大表姐的婚事。

想到山淩怀于袖中的信笺,“他人未知我相思”。

他人未知,可……表姐夫他知吗?

表姐夫的教养,何可明白你作为世家女的阳春白雪?

她如果想要融入这个新家庭,便须先摆明了态度,而昔日的做派,高于这个新家庭的涵养也得一一给抛弃削平了。

如此磨去所有棱角,或许才是她的出路。

但春华毕竟只见证了这位表姐的出嫁,而未来的事却早不由她去关心后续。

年前,她和张纪两个终是回到了温县。


  上已花似锦(一)  
  
 
 
 



出生的小婴儿白嫩,由山氏惯伺候的姚妈抱给春华,“这便是姑娘的弟弟了。”

这是她的亲弟弟。

此刻山氏斜倚在榻上,头上正扎着布巾,看着大女儿逗着小儿子很有些欣慰地笑着,泛出母性的光辉。

“三弟可由父亲起名了?”

这枚包子生的晚,如今已经排到了老三。

“还没呢。”仍是张家一贯的习俗怕小婴儿折福,“住你外祖父哪儿还好?这些日子没给添麻烦吧?”

老实汇报,“两位老人家身体都安健,女儿平日和纪弟也都得了照顾,哪还用母亲百忙中操心呢。”

话是这么说,儿行千里母担忧。山氏也并不是不想要女儿,只是这年代子嗣传承是首要的。如今儿子也有了,家里情况更安稳了,便更想着几个月没见上的女儿。

叫到身边仔细地打量了会儿,才默然沉声,“长个儿了,瘦了。”

正在发育中的孩子,几个月不见,可不是便变样了。

个字高了些,原本的婴儿肥也褪下去了点,似乎更有了婉约的轮廓,气质也变得沉静下来,很不如在家时过多的“活泼”。

应该外形上,这年纪的小姑娘只会越长越好看,自然不会如儿童时期那样白嫩的可爱,肢体线条长开了,不由得就瘦下来。

做母亲的看了,总是有些心痛。

春华不当回事儿,坐过来和山氏说着在山家的事。

全都是些平日的琐碎,“大舅舅并不在家,我也多与表姐妹在一块儿。”

山氏原打算是让女儿逐渐地打开交际圈,然而自己没空,到母亲那儿,又正好遇上了天子行经的大事,家家户户的走动也多是停了。

“平日且做些什么?没我盯着,女红做得如何,怕是一脱了管束,你这丫头连针线都拿不起了。”

春华爬过去,给母亲垫好软垫,讨好地谄笑,“女儿可乖了,那用您操心呢。每日早上和着诸姐妹学礼仪识完字,得了空便做女红呢。哎,女儿的字儿也没拉下,每天都给练两页。”

对自家姑娘的文化课,山氏是一点都不担心,正想再问些细节,却听到女儿说了起来,“表姐们都学箜篌呢,女儿也学了点,却是不精通。”

人家学几年都不一定精通呢,你个小姑娘学几个月就想“技艺高超”,做梦!

到底让人给拿来了在山家得的七弦小箜篌,山氏也得家学,自出嫁后却没什么机会拨弄,大多是四处奔波,逃命,回了家还得准备宅斗——早磨光了这位孩子妈曾经的文艺心。

也是怀念,拿着女儿小号的箜篌试了一下,又叹了回,“看着你如今模样,总想着我小时候的光景。”

这位孩子妈是在感叹自己逝去的青春。

女人,结婚生子,安定家宅后院宗族事,然后婆婆妈妈就过去了。

多少如花少女被熬成黄脸婆。

春华也这才想起她的母亲也是位山家女,年轻时候这位世家嫡女该是如何的风华秀丽?

在她想入非非的时候,母亲早回过神,吩咐乳母姚妈,“记得我陪嫁里也有一台琴吧,妈妈给劳动一回,带姑娘去看看。”

山氏的陪嫁中果有一台箜篌,比起春华拿着玩的七弦,这一台制作精美的凤首箜篌本身便是一件艺术品。

然而漫长的岁月里,它唯一的作用也只有,积灰。

战乱来了,经济倒退,连带着上层社会文艺水准都一同下降,曾经的《孔雀东南飞》中描绘的“十五弹箜篌”那样的士族女子风气,也渐渐在战乱年头中消磨殆尽。

同样在库房里积灰的还有一具以丝缎包裹着的琵琶。

丝缎团花的锦布上积灰已如棉絮,连颜色也被灰尘深入得更黯淡,远远看着堆在角落里的形状,这姑娘还以为自己正在看一只金华火腿。

哪家的金华火腿用锦布包的?还像保存干尸一样放个几十年的?

指指那方向,问道,“是何物?”

自然不用她亲自掳袖子满面扑灰,姚妈又是老资历,脏活累活只有贴身侍女阿兰上前了。

打开包裹着的锦布后回道,“姑娘,是琵琶。”

清理过点递给姚妈,也想起点掌故,“是姑娘的曾祖母,故去老太爷泰安公妻虞太夫人的陪嫁。”

也就是张汪的亲祖母,老太爷去世前顺水人情把原配夫人陪嫁赠给曾孙女的那一位虞夫人。

当时春华还年幼,东西自然都是由母亲代收的。

虞氏便是出自与脩武张氏共称“河内望”的豪强世家。

这位虞太夫人命好,她所在的年代里正当桓帝之时,大汉的统治却仍在勉力维持,一辈子没经历过战乱。那时社会上风气很宽松,也因天子的寻欢作乐,民间世族对风雅的追求更甚。

虞太夫人的母亲是位县君,她陪嫁的器物即便几十年后由孙媳妇代收点数的时候,也不由让后院一众女子对其精致程度大为观止。

她陪嫁的琵琶,想来也不是俗物了,然而看着这多年未得人拂拭的乐器,心中却不由得惋惜。

现代的记忆于春华而言早如上辈子的事,便是不孝,如今前世父母亲人的面孔都已经模糊了。

只言片语的细节却反更清晰。

记得有个学小提的同学和她说过,再好的乐器,太长时间没人去调试,也就成了一堆废木头。

乐器都要是在使用中不断的调试,不断的为其修整,音色才会越来越淳,房子是这样,人也是这样。

便是帕格尼尼的小提琴,时间一长没人保养,潮湿、霉菌,通风不良,最后只能使名琴变成了“古董”。

诸仆妇丫鬟看着春华,姚妈则捧着琵琶,她年纪再小也是个主子,终要她来拿主意。

“县中可有人会琵琶?”

众人皆不知,只有常在本地的一位王姓仆妇想出个头,便说,“姑娘要是想学,县中似有一位独居的顾夫人,也道是得自家学。”

春华没马上应,独处的妇人,比寡妇门前的是非还多呢。

又想起教自己礼仪的女师傅徐氏是原是郡中教习采女的工作,也是常被邀请在女眷后院走动,定是认识不少才华出众的贵妇,由她推荐岂不是更好?

回来第二日,带着外县的礼物,姑娘又重新回去学礼仪课,并奉上自己针线以表心意。

徐师傅还是挺高兴的,学生又回来上课,且仍对她尊重。

这些月来,张家既邀了她,连学费也付了,还承担她这几年来的日常生活开销,就算主要要教的那个女学生走了,也没让她空着。

山氏便把族中其他的几个未出阁的女孩一同送来她这儿教习。

实话说,教这几个姑娘并不如成年心伪萝莉的春华好教,别看春华姑娘平日在她爹妈面前“活力”透支,到了正经的学习上却是定的下心。

却也好在压力小,这几月过得也算轻松了。

如今一同的小孩们也多了,人一多就可以编排上好几出小女孩间的闹剧。

便是春华作为张家现任家主的嫡出女儿超然的身份,在这个小班里,女孩们早有了各自的小派系。

等休憩时,春华也懒得和这群小孩们胡搅,直接找了徐氏领,一来是沟通感情,二来也估摸着引到杰出技艺的上层社会女子上来。

“往年春日宴上出游也多有士人者抚琴吹竽,少年郎并女娘合之为歌,”似乎是回想起她还在洛阳为宫女时随内宫出游上林的事,“阮家郎的琵琶确是奏得最妙的。”

徐师傅回忆的全是洛阳时的盛事,或许那时候的确是政治上最黑暗的时期,却不妨是文化上的盛会。

春华腹诽,我知道阮家郎有什么用,嵇康人家还奏广陵散呢!

幸好姑娘这话没出口,否则又是个错乱年代了。

此刻,为了赫赫有名的大帅哥嵇康,人家还没出生。

风雅事一听便过了,倒是兴平二年末的事不少。

山氏的小儿子满月宴没给办大,年前半个月张汪的小妾又生下了一庶子。

自己生产完还在半年内,后院又添婴儿产妇两枚,更要考虑着年末的家祭,过年时的走亲走礼,便是女儿略大了可以搭把手,也让山氏累得够呛。

期间旧院的宁老夫人也生了一次病,也不是要紧的,只是年纪大了惯会有些病痛,这么一来就把大女儿给抽走了。

这样忙碌的状况一直到了彼年的三月,张家夫人总算是歇了口气。

上已,三月三,修禊事也,是汉代的一个很重要的节日。

这一日人们尽数到水滨祈福去秽,人流多了,不免也更能看到许多衣着鲜艳的丽人女子结伴出游,隔水少年郎君策马。

张家家主早被友人寻去饮酒,母亲带其和几个夫人打过招呼后,让她同其他的小姑娘们在一块儿玩。

毕竟又多了几个月的交往,如今春华与县中同阶层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