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帝国风云录-第47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统一刚刚结束就大举南征,但统率却是屠睢、任嚣、赵陀这些人,那么王翦呢?王贲呢?蒙武呢?李信呢?这些功勋卓著的大将都在哪?秦王政为什么不让他们率军南征?秦王政为什么要放弃他们?为什么要弃置不用?唯一的解释就是这些人和秦王政政见不合,是秦王政在朝堂上的政治对手,秦王政不能用,也不敢用。五十万大军交给这些人,一旦他们以武力胁迫咸阳,秦王政怎么办?
南征尚未结束,北伐就开始了。秦王政为什么要两线作战?肯定是没办法,北方边疆的形势已经到了不打不行的地步,否则他断不至于倾尽国力,断不至于以吸噬大秦国人的血肉为代价同时进行南征北伐,同时在两线作战。
北伐的统率是谁?是蒙恬,那些老将还是全部弃置不用。打下了河南,夺回了云中,然后就是迁徙人口屯田,把几道长城连为一体,期间还有一个大工程,那就是直道。
直道的修建肯定比北伐要早。直道肯定是为北方战场而修建,先修到白于山、横山,这样就可以支撑秦军杀进河南之地,占据河套。然后直道继续修,修到阴山脚下,又可以帮助秦军占据云中,把匈奴人赶到阴山以北。
可以肯定的说,直道的修建就是为了北伐,并伴随着北伐一起北上。直道在南北战争中的战略意义太大了,但劳民伤财,而相比起来,南征北伐对国力的消耗更是惊人。
如果大秦的统一进程从灭韩开始,那么统一大战前后进行了十年。接着就是南征,南征前后有七八年。南征尚未结束,北伐又开始,北伐到大秦灭亡时尚未结束,前后大约有十年。
从这里就可以看出大秦帝国为什么只有短短十五年的国运,为什么十五年就崩溃了。大秦从统一大战开始到崩溃的二十五年里,一直在打仗,而且都是大规模的战役,以当时大秦的国力,以当时中土的生产力,以统一后百废待兴的局面,大秦能支撑如此长期的大规模的战争吗?
秦王政是暴君?帝国的文武大臣都是穷兵黩武好大喜功之辈?这显然没有说服力,从太史公到后世史学家,都是睁着眼睛说瞎话,让我们引以为傲的“正史”,让我们为之自豪的“二十五史”,蒙上了一层厚厚的污垢。
秦王政和大秦帝国在成立之初就面对着强悍的匈奴人,当时的匈奴人已经基本上统一大漠,也就剩下一个河西的大月氏,一个远在东方的东胡人,这两个强敌对匈奴人已经无法构成威胁,而对匈奴人来说,如其远征大月氏和东胡,占领两块蛮荒之地,倒不如南下越过长城打中土,抢占一块富裕土地。
匈奴人的选择没有错误,都是为了生存,所以匈奴人浩浩荡荡地南下了。
大秦崩溃之后是五年的后战国时代,然后刘邦击败了项羽,接着刘邦马不停蹄,迫不及待地带着大军跑到代北阻御匈奴人,差点在白登全军覆没。
秦帝国败亡到刘邦的白登之战有多少年?六年,只有六年。六年内,匈奴人就从一个弱小灭族一跃成为控弦几十万,差点把大汉皇帝刘邦都杀了的强大民族?
任何一个民族的崛起都需要时间,匈奴人也是一样,但太史公也罢,后世的史学家也罢,都故意忽略了这个重点。在他们的笔下,秦王政时代的匈奴人就是一只土狼,想这么杀就这么杀,到了刘邦时代,突然间匈奴人就从一只土狼变成了雄狮。
历史有时候看上去很荒诞,但荒诞的背后隐藏着太史公和后世史学家们的智慧。越是荒诞的历史,其背后越是隐藏着不为人知的秘密,而这个秘密就需要读史的人去思考,于是迷雾在思考中渐渐散去,突然你就会发现,原来真相距离自己近在咫尺。
秦王政肯定想在统一后与民休养,让中土人过上好日子,但匈奴人杀来了,南北战争爆发了,中土岌岌可危,秦王政怎么办?是选择拔剑一战,还是选择忍辱负重?秦王政的性格决定了他的人生,他选择了拔剑一战,他宁愿战死,也绝不忍受屈辱,苟延残喘。
秦王政打赢了南北战争,但输掉了帝国,而刘邦在南北战中输得很惨,为此他不惜以屈辱的“和亲”来换取休养生息的时间,最终他不但保存了帝国,他的子孙后代还打赢了南北战场。
今天,历史的轨迹在宝鼎的引导下逐渐改变,但这种改变仅仅局限在某个范围某个区域,而天下大势,南北大势,自始至终都没有任何改变,都在既定的历史轨迹下飞速前进。大秦帝国终归要与匈奴人一战,南北战争终究要分出胜负,但帝国的存亡呢?
历史上秦王政拒不分封,高度中央集权,这是他打赢南北战争的基础,但这个基础现在在宝鼎及其所属利益集团的齐心协力下被改变了,分封已经开始,高度的中央集权制已经难以实现,秦王政是否还能在南北战争中赢得胜利?假如他像汉初时期的文帝、景帝一样,面临内有诸侯王的对抗、外有匈奴人的压迫之窘迫,他又将采取何种对策?这种对策对帝国的命运又将产生何种深远的影响?帝国是不是再一次崩溃?
宝鼎陷入沉思,怒气早已不翼而飞。
他就像秦王政一样,面临艰难抉择,是选择打赢南北战争,还是选择与民休养长治久安?是守外虚内,还是守内虚外?而之所以出现这种选择,就是源自宝鼎对历史的改变。他改变了历史,但他却无法掌控历史轨迹的走向,于是他就被卷进了历史的洪流,失去了前进的方向。
第366章 兵制变革的背后
第366章 兵制变革的背后
军队直接关系到王国的存亡,军制变革容不得任何闪失。
现在是非常时期,特殊年代,可以名正言顺地过度征发兵役,但对国民利益的损害是显然易见的。战争持续的时间越长,国民所承受的损害也就越大,所以军制改革的目标当然是在保证军队武力的基础上,加速战争进程,维护边疆稳定,以减少国民利益的损害,逐步恢复和增强国力。
秦王政和咸阳宫的想法是好的,但实际上它的出发点是为了集权,为了控制军权,为了扼制和削弱封国的实力。假如国防策略定为守内虚外,加强中央常备军的建设,那么首当其冲的就是北方镇戍军。
现在代北和燕两地的军队加在一起大约有四十万,分别来自代北、晋中、河北、中原和燕等地。如果实施新的军制策略,北方镇戍改为消极防御,那么咸阳就可以以扩建中央常备军为借口,把中原、河北甚至晋中的军队调离边疆。如此一来,北方镇戍军的数量大大减少,宝鼎实力大减,也就无法以武力胁逼咸阳,也就无法主导国策变革的走向。未来,整个北部边疆的封国不论有几个,都会因为此策的绑缚,很难发展自己的实力,实力不够也就无法与咸阳形成对抗,只能乖乖的听命于中央。
中央利用此策的确控制了军权和军队,达到了集权的目的,牢牢控制了封国,但它是以国防上的消极防御为代价,而以目前和未来的南北大势来预测,消极防御必然导致匈奴人的频繁入侵,导致南北战争陷入长期的僵持状态。可以预见,中央军为此不得不频繁北上作战,而频繁的战争将严重损耗大秦的国力,大秦必将因此陷入深重危机,一旦国内矛盾集聚到一定程度,轰然爆发,大秦也就难逃崩溃败亡之祸了。
赵高和朱英先后看完这封信。两人神情凝重,心如重铅。咸阳的反击太过凌厉,这边刚刚建立大秦第一个封国,那边就开始兵制改革,试图削弱和扼制武烈侯的军权,阻止武烈侯继续以武力胁逼咸阳进行国策变革。烽烟再起,如何应对?
“必须阻止咸阳。”赵高打破了沉默,“北方战局摆在这里。匈奴人步步紧逼,我们在代北战场完全处于被动。燕南战场还有连番苦战。燕王喜和燕军主力都逃到了辽西,我们的对手依旧还有反击之力。虽然我们已经攻占了蓟城,拿下了督亢,但即便加上上谷郡,我们所占据的土地也不足整个燕国国土的三成。北方战场在未来几年只有维持之力,若想彻底扭转被动局面,咸阳必须给北方战场提供充足的钱粮和武器,但这显然不现实。”
宝鼎、王翦和公子扶苏齐齐望向赵高,认真聆听。
“咸阳不是不知道北方战场的困难,咸阳之所以答应实施封国制,其实也是考虑到了北方战场的困窘局面,但突然间,咸阳要改革兵制,其目的却是为了控制军队,为了从北方战场上调离军队。”赵高不敢说咸阳要扼制封国,要削弱武烈侯的军权,只好避重就轻,“北方战场能维持今日局面,完全是依靠这四十万将士的厮杀,假如有一半军队调离北方战场,形势必将急转直下,北方战局必定岌岌可危。”
赵高苦笑摇头,没有再说下去了。再说下去就是代北如果丢了,燕南如果丢了,前期战果全部丧失,武烈侯和公子扶苏,还有诸军统率,恐怕都要遭受重创。咸阳可不会承担失败的责任,他们会一推了之。
“事情还没有那么严重。”朱英指指案几上的书信,“咸阳只是来信征询,兵制改革不过是提上了日程,还没有拿出草案,我们还有足够的时间,但咸阳的意思很明确,今日武烈侯掌控四十万大军,已经威胁到了咸阳。”朱英看了宝鼎一眼,犹豫了片刻,又继续说道,“这种威胁不仅仅让咸阳宫寝食不安,朝堂上的文武大臣们也是心惊胆战,所以兵制改革的方向虽然难以确定,甚至于在统一之后可能都确定不下来,但既然开始了争论,那显然就是有目的。”
目的是什么?当然是削弱武烈侯的实力,扼制武烈侯的兵权,也就是说,咸阳既然在封国制上妥协了,那么武烈侯在兵制改革上也要做出妥协,至于如何妥协,妥协多少,那就是武烈侯的事情了。
在坐几个人都知道武烈侯已经打算妥协了,也就是让王翦、羌廆、杨端和等人陆续离开军队。这个妥协之策看上去是有利于咸阳控制军队,但实际上更有利于武烈侯控制军队。
王翦等人离开军队,真正的目的是扼制因为封国制所带来的宗室和异姓贵族尤其是异姓功臣之间的矛盾,强行压制这些贵族对权力和财富再分配方案的不满。这些人的离去导致宝鼎对军队的控制力更强了,宗室把持了军权,秦王政和咸阳宫也就敢于进一步推行封国制。
然而,正是因为武烈侯对军队的控制力更强了,他对咸阳的威胁也就更大了,他也就可以以更强大的武力去胁逼咸阳,主导国策的变革方向,从而为所属利益集团谋取更大的利益,比如土地私有化和贵族世袭,甚至最后演变为封国制的扩大化,功臣分封。这就是以退为进之策啊。
咸阳当然要防患于未然,要阻止武烈侯“以退为进”,要逼迫武烈侯做出更大的更具实际意义的妥协。
朱英追随春申君很多年,为春申君出谋划策,对这种权力博弈看得比较透彻,所以他看到了咸阳讨论兵制改革的真正目的,而赵高没有看出来,他的政治经验和博弈水平与朱英相比,还是有很大的距离。
公子扶苏同样没有理解咸阳的意图,所以他不假思索地问道,“目的是什么?”
朱英看看神色忧郁的宝鼎,又看看面如止水的王翦,想了片刻,说道,“武烈侯为了从根本上扭转北方战局,实施了迁徙人口和垦荒屯田之策,后来又提出了修筑直道之策。从这三策可以看出来,武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