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电子书 > 都市电子书 > 安乐集 >

第9章

安乐集-第9章

小说: 安乐集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故知念佛利大,不可思议也。《十往生经》、诸大乘经等,并有文证,不可具引也。

第二、次明此彼禅观比校劝往生者。但此方秽境,乱想难入;就令修得,唯获事定,多喜味染。又复但能伏业,报生上界,寿尽多退。是故《智度论》(卷一七)云:「多闻持戒禅,未得无漏法;虽有此功德,是事未可信。」若欲向西修习,事境光净,定观易成,除罪多劫,永定速进,究竟清凉,如《大经》广说。

问曰:若西方境界胜,可为禅定感;此界色天劣,不应为禅定招?

答曰:若论修定因,该通于彼此。然彼界位是不退,并有他力持,是故说为胜。此处虽复修定克,但有自分因,阙无他力摄,业尽不免退,就此说不如。

第三、据此彼净秽二境,亦名漏无漏者:

若论此处境界,唯有三途、丘坑、山涧、沙卤、棘刺、水旱、暴风、恶触、雷电、霹雳、虎狼、毒兽、恶贼、恶子、荒乱、破散、三灾、败坏。语论正报:三毒、八倒、忧悲、嫉妒、多病、短命、饥渴、寒热,常为司命害鬼之所追逐。深可秽恶,不可具说,故名有漏,深可厌也。

往生彼国胜者,据《大经》云:十方人天,但生彼国者,莫不皆获种种利益也。何者?一生彼国者:行则金莲捧足,坐则宝座承躯,出则帝释在前,入则梵王从后;一切圣众与我亲朋,阿弥陀佛为我大师。宝树宝林之下,任意翱翔;八德池中,游神濯足。形则身同金色,寿则命与佛齐。学则众门并进,止则二谛虚融。十方济运,则乘大神通;晏安暂时,则坐三空门。游则入八正之路,至则到大涅槃。一切众生,但至彼国者,皆证此益。何不思量不速去也!

第四、引圣教证成,劝后代生信求往者。依《观佛三昧经》(卷九意)云:「尔时,会中有十方诸佛,各于华台中结跏趺坐,于空中现。东方善德如来为首,告大众言:汝等当知,我念过去无量世时,有佛名宝威德上王。彼佛出时,亦如今日说三乘法。彼佛灭后,末世之中,有一比丘,将弟子九人,往诣佛塔,礼拜佛像。见一宝像,严显可观。观已敬礼,目谛观之。各说一偈,用为赞叹。随寿修短,各自命终。既命终已,即生佛前。从此已后,恒得值遇无量诸佛。于诸佛所,广修梵行。得念佛三昧海。既得此已,诸佛现前即与授记,于十方面随意作佛。东方善德佛者,即我身是;自余九方诸佛者,即是本昔弟子九人是。十方佛世尊,因由礼塔一偈赞故,得成为佛。岂异人乎?我等十方佛是。是时十方诸佛,从空而下,放千光明,显现色身白毫相光。各各皆坐释迦佛床,告阿难言:汝知释迦文佛,无数精进,百千苦行,求佛智慧,报得是身。今为汝说,汝持佛语,为未来世天龙大众、四部弟子,说观佛相好及念佛三昧。说是语已,然后问讯释迦文佛。问讯讫已,各还本国。」

第六大门中,有三番料简:

第一、十方净土共来比校。

第二、义推。

第三、辨经住灭。

第一、十方净土共来比校者,有其三番:

一、如《随愿往生经》(灌顶经卷一一意)云:「十方佛国,皆悉严净,随愿并得往生。虽然,悉不如西方无量寿国。何意如此?但阿弥陀佛与观音、大势至,先发心时,从此界去,于此众生,偏是有缘。是故释迦处处叹归。」

二、据《大经》(卷上意):「法藏菩萨因中,于世饶王佛所,具发弘愿,取诸净土。时佛为说二百一十亿诸佛刹土,天人善恶,国土精粗,悉现与之。于时法藏菩萨,愿取西方成佛。今现在彼。」是二证也。

三、依此《观经》中:「韦提夫人复请净土,如来光台为现十方一切净土。韦提夫人白佛言:此诸佛土,虽复清净,皆有光明;我今乐生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所。」是其三证。

故知诸净土中,安乐世界最胜也。

第二、义推者。

问曰:何故要须面向西坐、礼、念、观者?

答曰:以阎浮提云,日出处名生,没处名死。藉于死地,神明趣入,其相助便。是故法藏菩萨,愿成佛在西,悲接众生。由坐观礼念等面向佛者,是随世礼仪。若是圣人,得飞报自在,不辨方所。但凡夫之人,身心相随。若向余方,西往必难。是故《智度论》(卷九意)云:「有一比丘,康存之日,诵《阿弥陀经》,及念般若波罗密。临命终时,告弟子言:阿弥陀佛与诸圣众,今在我前。合掌归依,须臾舍命。于是弟子依火藏法,以火焚尸。一切烧尽,唯有舌根一种,与本不异。遂即收取,起塔供养。」龙树菩萨释(智度论卷九意)云:「诵《阿弥陀经》故,是以垂终佛自来迎;念《般若波罗密》故,所以舌根不尽。」以斯文证,故知一切行业,但能回向,无不往也。

故《须弥四域经》云:「天地初开之时,未有日月星辰;纵有天人来下,但用项光照用。尔时人民,多生苦恼。于是阿弥陀佛遣二菩萨,一名宝应声,二名宝吉祥,即伏牺、女娲是,此二菩萨,共相筹议,向第七梵天上,取其七宝,来至此界,造日月星辰二十八宿,以照天下,定其四时,春秋冬夏。时二菩萨,共相谓言:所以日月星辰二十八宿西行者,一切诸天人民,尽共稽首阿弥陀佛。是以日月星辰,皆悉倾心向彼,故西流也。」

第三、辨经住灭者。谓「释迦牟尼佛一代,正法五百年,像法一千年,末法一万年。众生灭尽,诸经悉灭。如来悲哀,痛烧众生,特留此经,止住百年。」(大经卷下意)以斯文证,故知彼国虽是净土,然体通上下,知相无相,当生上位。凡夫火宅,一向乘相往生也。

第七大门中,有两番料简:

第一门中,此彼取相,料简缚脱。

第二、次明此彼修道用功轻重,而获报真伪,故劝向彼。

第一、此彼取相,料简缚脱者。若取西方净相,疾得解脱,纯受极乐,智眼开朗。若取此方秽相,唯有妄乐、痴盲,厄缚、忧怖。

问曰:依大乘诸经,皆云无相乃是出离要道;执相拘碍,不免尘累。今劝众生,舍秽忻净,是义云何?

答曰:此义不类。何者?凡相有二种:一者于五尘欲境,妄爱贪染,随境执著。此等是相,名之为缚。二者爱佛功德,愿生净土,虽言是相,名为解脱。何以得知?

如《十地经》(卷五意)云:「初地菩萨,尚自别观二谛,励心作意;先依相求,终则无相,以渐增进,体大菩提。尽七地终心,相心始息。入其八地,绝于相求,方名无功用也。」

是故《论》(十地经论卷一○意)云:「七地已还,恶贪为障,善贪为治;八地已上,善贪为障,无贪为治。」况今愿生净土,现是外凡,所修善根,皆从爱佛功德生,岂是缚也!

故《涅槃经》(北本一三、南本一二意)云:「一切众生有二种爱:一者善爱,二者不善爱。不善爱者,唯愚求之;善法爱者,诸菩萨求。」

是故《净土论》(论注卷下意)云:「观佛国土清净味,摄受众生大乘味,类事起行愿取佛土味,毕竟住持不虚作味。有如是等无量佛道味。」故虽是取相,非当执缚也。

又彼净土所言相者,即是无漏相,实相相也。

第二段中,明此彼修道,用功轻重,而获报真伪者。若欲发心归西者,单用少时礼观念等,随寿长短,临命终时,光台迎接,迅至彼方,位阶不退。是故《大经》(卷上意)云:「十方人天,来生我国,若不毕至灭度,更有退转者,不取正觉。」此方多时具修施、戒、忍、进、定、慧,未满一万劫已来,恒未免火宅,颠倒坠堕;故名用功至重,获报伪也。

《大经》(卷下意)复云:「生我国者,横截五恶趣。」今此约对弥陀净刹,娑婆五道,齐名恶趣。地狱、饿鬼、畜生,纯恶所归,名为恶趣;娑婆人天,杂业所向,亦名恶趣。若依此方修治断除,先断见惑,离三途因,灭三途果;后断修惑,离人天因,绝人天果。此皆渐次断除,不名横截。若得往生弥陀净国,娑婆五道,一时顿舍,故名横截。五恶趣者,截其果也;恶趣自然闭者,闭其因也;此明所离。升道无穷极者,彰其所得。若能作意回愿向西,上尽一形,下至十念,无不皆往。一到彼国,即入正定聚。与此修道一万劫齐功也。

第八大门中,有三番料简:

第一、略举诸经来证,劝舍此忻彼、

第二、弥陀释迦二佛比校。

第三、释往生意。

第一、略举诸大乘经来证,皆劝舍此忻彼者:一、谓耆崛山说《大经》二卷。二、《观经》一部,王宫、耆两会正说。三、《小卷无量寿经》,舍卫一说。四、复有《十方随愿往生经》明证。五、复有《无量清净觉经》二卷,一会正说。六、更有《十往生经》一卷。诸余大乘经论,指赞处多:如《请观音》、《大品经》等;又如龙树、天亲等论,叹劝非一。余方净土,皆不如此丁宁。

第二、弥陀释迦二佛比校者:谓此佛释迦如来,八十年住世,暂现即去,去而不返。比于忉利诸天,不至一日。又释迦在时,救缘亦弱,如毗舍离国救人现患等。何者?时毗舍离国人民,遭五种恶病:一者眼赤如血,二者两耳出脓,三者鼻中流血,四者舌噤无声,五者所食之物化为粗涩。六识闭塞,犹如醉人。有五夜叉,或名讫迦罗,面黑如墨,而有五眼,狗牙上出,吸人精气。良医耆婆,尽其道术,所不能救。时有月长者为首,部领病人,皆来归佛,叩头求哀。

尔时,世尊起无量悲愍,告病人曰:西方有阿弥陀佛、观世音、大势至菩萨,汝等一心合掌求见。于是大众皆从佛劝,合掌求哀。尔时彼佛放大光明,观音、大势一时俱到。说大神咒,一切病苦,皆悉消除,平复如故。然二佛神力,应亦齐等。但释迦如来,不申己能,故显彼长,欲使一切众生,莫不齐归。是故释迦处处叹归,须知此意也。是故昙鸾法师正意归西,故傍《大经》奉赞云:

「安乐声闻菩萨众人天智慧咸洞达

身相庄严无殊异但顺他方故列名

颜容端正无可比精微妙躯非人天

虚无之身无极体是故顶礼平等力」

第三、释往生意者,就中有二:一释往生意,二问答解释。

第一问曰:今愿生净土,未知作何意也?

答曰:只欲疾成自利利他,利物深广。十信三贤,摄受正法,契会不二,见证佛性,明晓实相,观照晖心,有无二谛,因果先后,十地优劣,三忍三道,金刚无碍,证大涅槃。大乘宽运,欲无限时住,为尽无边生死海故。

问有三番:

问曰:愿生净土,拟欲利物者,若尔,所拔众生,今现在此。已能发得此心,只应在此拔苦众生;何因得此心竟,先愿生净土?似如舍众生,自求菩提乐也?

答曰:此义不类。何者?如《智度论》(卷七七意)云:「譬如二人,俱见父母眷属没在深渊。一人直往,尽力救之,力所不及,相与俱没。一人遥走,趣一舟船,乘来济接,并得出难。菩萨亦尔,若未发心时,生死流转,与众生无别。但已发菩提心时,先愿往生净土,取大悲船,乘无碍辩才,入生死海,济运众生。」

二、《大论》(卷三八意)复云:「菩萨生净土,具大神通,辩才无碍,教化众生时,尚不能令众生生善灭恶,增道进位,称菩萨意。若即在秽土拔济者,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