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电子书 > 都市电子书 > 安乐集 >

第13章

安乐集-第13章

小说: 安乐集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余既自居火宅,实想怀怖。仰惟大圣三车招慰,且羊鹿之运,权息未达,佛诃邪执,障上求菩提,纵后回向,仍名迂回;若径攀大车,亦是一途,只恐现居退位,险径遥长,自德未立,难可升进。

其次引用《论注》开头之二道对判文(引文省略),更将《论注》卷末之释略抄取意,而作如下之问答:

问曰:菩提是一,修因亦应不二;何故再次修因向佛果名为难行,往生净土期大菩提乃名易行道也?

答曰:诸大乘经所辨一切行法,皆有自力他力、自摄他摄。

何者自力?譬如有人,怖畏生死,发心出家,修定发通,游四天下,名为自力。

何者他力?如有劣夫,以己身力,掷驴不上;若从轮王,即便乘空,游四天下,即轮王威力,故名他力。

众生亦尔,在此起心立行,愿生净土,此是自力;临命终时,阿弥陀如来光台迎接,遂得往生,即为他力。故《大经》云:「十方人天,欲生我国者,莫不皆以阿弥陀如来大愿业力为增上缘。」若不如是,四十八愿便是徒设。

语后学者,既有他力可乘,不得自局己分,徒在火宅也。

此完全继承昙鸾祖师,看出《论注》初与终的最重要之处,初文取意于前半而对判难易二道,终文之意义问答于后半,以自力他力作为分判二道之根本标准。

易行道之释加入「起心立德修之行业」之八字,这如前述是使用「要弘奄含」的释体,而以「信佛因缘」为其素意。后半之问答中说:「在此起心立行,愿生净土,此是自力;临命终时,阿弥陀如来光台迎接,遂得往生,此是他力。」这回顾前后之文势,征诸亲鸾上人之《和赞》,其文似有错简,亦即「愿生净土」之四字应置于「临命终时」之前。

其次,绰禅师同样于第三大门将「难易二道」之语改为「圣道净土」,开示所谓「圣净二门判」,其文如次:

问曰:一切众生,皆有佛性,远劫以来,应值多佛,何因至今,仍自轮回生死,不出火宅?

答曰:依大乘圣教,良由不得二种胜法,以排生死,是以不出火宅。何者为二?一谓圣道,二谓往生净土。其圣道一种,今时难证,一由去大圣遥远,二由理深解微。是故《大集月藏经》云:「我末法时中,亿亿众生,起行修道,未有一人得者。」

当今末法,现是五浊恶世,唯有净土一门,可通入路。

是故《大经》云:「若有众生,纵令一生造恶,临命终时,十念相续,称我名字,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又复一切众生,都不自量,若据大乘,真如实相,第一义空,曾未措心。

若论小乘,修入见谛修道,乃至那含、罗汉,断五下、除五上,无问道俗,未有其分。

纵有人天果报,皆为五戒十善,能招此报,然持得者甚希。若论起恶造罪,何异暴风驶雨。

是以诸佛大慈,劝归净土。纵使一形造恶,但能系意专精,常能念佛,一切诸障,自然消除,定得往生。

何不思量,都无去心也!

那么在此应研究的是:难易也好,圣净也好,其教理是同一内容,何故更改难易之语为圣净之语呢?此事若能清楚,则自能显其释功。然而绰禅师虽使用新语,却未解释其意,则不免令人感到迷惑;不过就此语的文面来看,圣道门是圣者之道,净土门是往生净土之道,并且两语互相反显其他之意义。亦即从圣道门来看净土门,圣道门是渐次断烦恼,从凡夫到圣者之道;净土门是不断烦恼,往生净土顿速从凡得圣之道。又,从净土门来回顾圣道门,净土门是从秽土往生净土完成其目的,圣道门不从秽土到净土,而是于此土完成其目的。此古来之所以将圣净二门,或分为此土入圣与他土得证,或分为自力与他力、渐与顿、修道与信仰之原因。因此,又前者是圣者所修之道,后者是凡夫相应之道。细细想来,绰禅师为了显出这样的意义而改难易之语为圣净;在此可看出绰禅师谦虚之愿生心与废此土入圣之圣道门立彼土得证之净土门的敏锐批判。

3.称名本愿说

称名往生之法义经过龙天二祖,到昙鸾祖师之「十念念佛」而发芽;然而绰禅师深深意识到末法,痛感时机,故于三经之中也特别喜欢《观无量寿经》,以《观经》之下下品读弥陀之本愿,强调称名往生,以之作为净土门之体,其文如次:

《大经》云:「若有众生,纵令一生造恶,临命终时,十念相续,称我名字;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如先前所注意到的,弥陀之本愿是以「三信十念」为往生之因,然而其语简约,为了能够有内容丰盛之,因而净影、天台、嘉祥等诸师都以圣道门的教理解释之,而成为很难的信行。然而一见《观经》下下品,信摄于行而显出易行之本愿,使下下品之行者能受行之,绰禅师是深深着眼于此的。下下品之文云: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下品下生者,或有众生,作不善业,五逆十恶,具诸不善。如此愚人,以恶业故,应堕恶道,经历多劫,受苦无穷。如此愚人,临命终时,遇善知识,种种安慰,为说妙法,教令念佛;此人苦逼,不遑念佛。善友告言:『汝若不能念彼佛者,应称无量寿佛。』如是至心,令声不绝,具足十念,称南无阿弥陀佛。称佛名故,于念念中,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命终之时,见金莲花,犹如日轮,住其人前,如一念顷,即得往生极乐世界。于莲花中,满十二大劫,莲花方开。当花敷时,观世音、大势至,以大悲音声,为其广说诸法实相,除灭罪法。闻已欢喜,应时即发菩提之心。是名下品下生者。」

首先弥陀之本愿有「十方众生」故,知道善人、恶人、平生之机、临终之机都是本愿之对机;可是弥陀大悲于苦者,心偏怜念恶人过于善人,哀愍临终之机过于平生之机。故今于王舍城之悲剧,现前正显出逆恶之机,因此释尊于右面之下下品说恶人之成佛,而且于临终之机显出本愿之不思议。绰禅师回顾于此,以「一生造恶」之机为本愿正所被机,以「纵令」之语含摄善机。

其次,弥陀之本愿誓言「三信」与「十念」,然而下下品中善友没有说到三信,而从「乃至十念」劝导其「应称无量寿佛」,并且其称名是为说妙法教令念佛,此人病苦所逼不遑念佛故,转而劝其口称,以口称为本愿故,绰禅师摄三信于十念,而将「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取意而言「十念相续称我名字」。盖信(三信)与行(十念)是名号之义,在法体中是互融的,故今约众生之能行显出所行之名号法体之德,特别不约能信而约能行是由于以行为本位的圣道门兴盛之时代故;又,一般人对一个人的评价往往依其外现的行胜过内面的信,因此而作「行行相对」的教化。然而不可因为说是口称本愿就以口称接受,应听闻名号之义,受行弥陀之愿心。

其次,解释「如是至心」以下之经文以回顾绰禅师之化风。所谓「如是至心」即是代表《大经》之三信的「至心」与代表《观经》(隐义)之三心的「至诚心」,舍自力之计度而至心归命于「应称无量寿佛」之愿心,以本愿名号为自己生命。其次所谓「令声不绝具足十念称南无阿弥陀佛」即是从这至心归命所自然流出的喜悦之称名,「具足十念」之语一般解释为十声之称名,然而未必要「十」之数,是「具足乃至十念」之意味,解释从至心之信所显的若干之称名。其次所谓「称佛名故,于念念中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以下下品之行者的罪恶为十八十亿劫的生死之罪;实际上不等待称名,「如是至心」之时灭十八十亿劫之罪而决定了往生之身份,为了令知五逆之罪甚重,而说以十声十念灭十八十亿劫之罪而往生净土,这有善导大师所谓的「抑止」之意。其次所说下下品往生之相很低,这同样是「抑止」之意,其实应解释为往生真实报土。因此绰禅师首先以称名往生之本愿为净土门之体,其次回顾不能成就大小世善之我等的罪恶生活,以说明诸佛劝导弥陀净土之所以;最后结之为「纵使一生造恶,但能系意专精常能念佛,一切诸障自然消灭。」「系意专精」是显「至心之信」,「常念佛」是约平生之机而示信后之称名相续相,「一切诸障自然消灭」是依经文之「除八十亿劫」云云而欢喜叙述他力救度的不思议。

顺便一提,发端于绰禅师之称名本愿说,对净土教的实践性方面深有贡献,然而又一方面误解之,衍生将以信为本位的他力净土门看作如同以行为本位的圣道门之故,就下四祖J(道绰、善导、源信、法然)的教化应注意的便是这一点。

四、亲鸾之偈赞

加以回顾,绰禅师是依上三祖(龙树、天亲、昙鸾)特别是昙鸾祖师之《论注》所显明的《大经》法义记载于《观经》上,更将之带到诸经论上而设立圣净二门之判,从时机之反省劝导往生安乐之道,亲鸾上人如例的以简短的语言赞叹其教化,云:

道绰决圣道难证唯明净土可通入

万善自力贬勤修圆满德号劝专称

三不三信诲殷勤像末法灭同悲引

一生造恶值弘誓至安养界证妙果

(正信念佛偈)

道绰决圣道难证唯明净土可通入

万善自力贬勤修圆满德号劝专称

三不三信诲殷勤像末法灭同悲引

一生造恶值弘誓至安养界证妙果

(念佛正信偈――文类偈)

本师道绰禅师者搁置圣道之万行

唯有净土之一门说为可通入之道

本师道绰禅师者搁置涅盘之广业

劝勉五浊之群生归信本愿之他力

教主世尊如是说末法五浊之众生

纵令修行圣道门亦无一人可得证

继承鸾师之教理绰和尚亦同鸾师

在此起心立行者判定言此是自力

浊世起恶造罪业无异暴风与驶雨

诸佛怜愍此等故皆劝回归生净土

纵使一生造恶业但使能系意专精

常念彼阿弥陀佛诸障自然皆消除

纵令一生曾造恶佛亦来接引众生

已发愿称我名号且誓言若不生者

(高僧和赞)

《正信偈》之中,初二句示圣净二门废立之己证,次二句赞念佛诸行褒贬之释功,其「专称」是具足他力之信心故,第五句赞叹其劝信之殷勤,第六句转换为回顾其机教相应说,以终之二句赞叹称名本愿说。亦即上之「圆满德号劝专称」是弥陀之弘誓,所谓「值弘誓」是与三不相对之三信。(文类偈亦同)

其次,《和赞》之中,初之三首歌叹二门废立之己证,第四首提出圣道自力之说,后之三首与此相对赞叹他力净土门之意。三首都是依据二门判之文,以知此判之地位;在此举出绰禅师很深的时机之反省与称名本愿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