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电子书 > 都市电子书 > 大清风云 >

第75章

大清风云-第75章

小说: 大清风云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然而,沙俄国内的情况也发生了一些变化。他们真正的扩张重心在欧洲,但是这一年沙俄的远征军在克里米亚遭遇失败,由此引发了国内的动荡,贵族和商人们都不希望俄国再和清朝发生战争。此时,沙皇也希望尽快和清朝议和,达成协议。在谈判之前,沙皇命令军队撤出雅克萨,并要求拆除防御工事。
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七月三十一日,索额图等人到达石格勒河,距离尼布楚只有几里路,不久,萨布素带领的一千五百官兵也抵达尼布楚。让人气愤的是,戈洛文却迟迟没有来到。索额图多次派人到尼布楚催问,俄方却敷衍塞责。后来,戈洛文来信说明迟到的原因,并要求清军水师退到下游。
谈判的时间定在八月二十二日,地点设在尼布楚与河边的空地上,谈判的场所是郊外搭建的帐篷。谈判的原则是平等,双方都不得凌驾在另一方之上,两国使臣可以各带三百名侍卫,侍卫只能带冷兵器,不能带火器之类。会场外面,双方可以布置五百名卫队。
八月二十二日,第一次谈判大会正式开始,中方代表除了索额图、佟国纲、马喇、萨布素、郎坦等人外,还有两个西方传教士张诚和徐日升,他们负责翻译;俄方代表是戈洛文、弗拉索夫和科尔尼斯基。
戈洛文首先发言,他把中俄战争的责任全都推到清朝身上,诬陷清朝没有宣战就派兵侵犯沙皇的国界,所以沙皇才派遣大量精兵,携带无数的弹药来讨伐敌人,直到收到清朝皇帝的和谈信,热衷于和平的沙皇陛下才放下兵器,派我们这些人过来谈判,所以清朝应该对受害者俄国进行赔偿。
当翻译把戈洛文的话翻译过来后,索额图火冒三丈,痛斥戈洛文一派胡言,指出沙俄是侵略者,在黑龙江地区犯下了滔天罪行,清朝皇帝是忍无可忍才出兵讨伐,即便如此,也保持了最大限度的克制,没有杀害任何投降的罗刹。索额图一番义正词严的控诉让戈洛文哑口无言,戈洛文不想就谁是谁非这个问题争执。
他一再抗辩说尼布楚、雅克萨是沙俄先民开拓的地方,甚至说黑龙江流域自古就归沙皇陛下。沙俄企图通过咄咄逼人的外交攻势,取得黑龙江以北的大片领土。索额图明确表示不可能,他说道:“敖嫩河、尼布楚向来是我女真部落居住的地方。我们皇帝几次出兵都没有攻打尼布楚,并不是不想夺回这块地方,只是不忍心让你的人民死于屠刀之下。皇帝如此仁义,就是希望你们能幡然悔悟,及时回头。如果你们想强占这块地方,我们皇帝是绝对不会允许的。”
索额图要求沙俄交出尼布楚和雅克萨,退到色楞河以西。不过,第一次谈判没有得到结果。
第二天,进行了第二次谈判。戈洛文仍然坚持以黑龙江为界,索额图明确表示拒绝。戈洛文看这个方案不可能被中方接受,便抛出第二个方案,以牛满河和精奇里江为界,想把精奇里江东面和西面的大片领土包括雅克萨据为己有。索额图拒不接受,但此时索额图犯了一个错误,他亮出了底牌。他以为沙俄做出了让步,康熙又喜欢尽快达成协议,便把康熙最后的底线,也就是以尼布楚和音果达河为界摊了出来。这样一来,等于是把贝加尔湖以东至尼布楚的大片清朝领土让给沙俄。
尽管中方代表已经做出了重大让步,而且这个方案也满足了沙皇的训令,但是戈洛文仍然耍尽手段,想多占有一些领土。看着戈洛文卑劣的表演,中方代表非常愤慨,索额图直接说道:“除了尼布楚外,我们不会接受任何其他边界。”
这样一来,会议中断,谈判陷入僵局。双方一度剑拔弩张,沙俄增派了三百名火炮兵,索额图也采取措施,准备将尼布楚包围起来。
谈判仍然在继续,中方翻译张诚和徐日升告诉戈洛文:“如果不将雅克萨及其附近的地区让给清朝,和谈不会有任何结果,到最后可能还是要通过武力解决。”
沙俄虽然固执己见,但清政府已经做出了让步,而且军队也已经准备好,再加上尼布楚一带的少数民族早已忍受不了沙皇的压榨,准备和清朝军队联合,共同反抗沙俄。沙俄在尼布楚的军力本来就不多,西伯利亚那边也没有兵力可以支持,如果逼清军走极端的话,很可能引起整个贝加尔湖以东的殖民区产生动荡,戈洛文可不想冒这个险。
九月七日,中俄双方经过反复磋商,终于签订了《尼布楚条约》,根据条约的规定,中俄两国东段边界以外兴安岭至海、格尔必齐河和额尔古纳河为界,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的广大土地属于清朝。黑龙江和乌苏里江都是清朝的内河,清朝同意让出贝加尔湖以东尼布楚一带原属于清朝的土地,并允许沙俄在边境通商。沙皇同意将黑龙江内的军队撤回国。
在边界处创建了一个永久的界碑,可惜后来清政府不争气,还是让沙俄把雅克萨等大片领土夺了去。无论如何,这个条约奠定了中俄边境百年和平。

第五章大漠孤烟马蹄疾——康熙亲征噶尔丹

噶尔丹在西藏求学时非常刻苦,深得班禅博克多的欣赏,班禅圆寂后,噶尔丹跟随达赖学习,不仅学佛法,也学武功。这些学习无疑培养了他强悍的意志力。
噶尔丹是何方神圣
清朝具有雄才大略的皇帝很多,但唯一称得上大帝的只有康熙。康熙一生不仅在文治方面有声有色,在武功方面也做出了骄人的成绩。康熙一生,指挥和经历的战争实在太多了,真正做到了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唯一让康熙没有坐在帷幄之中的是一个叫噶尔丹的人,因为他,康熙三次御驾亲征。想想当年,对付吴三桂的时候,康熙都没有亲自出马。这个噶尔丹究竟是何方神圣,居然让康熙接连三次不远万里到草原上征讨?
1644年,清军入关,定都北京。也就是在这一年,天山脚下蒙古的一个部落里,诞生了一个婴儿,这个婴儿就是噶尔丹。
从努尔哈赤时代起,满洲跟蒙古就是世代姻亲的关系。清朝的成功也离不开蒙古人的支持,但是在康熙时,准噶尔部的首领噶尔丹逐渐崛起。噶尔丹就像一条贪吃蛇,陆续吞掉其他一些蒙古部落,发育得越来越壮硕。
噶尔丹是首领巴图尔珲台吉的第六个儿子,据说他从小就是个转世活佛,所以在他十三岁的时候,送到西藏去学习。
噶尔丹在西藏求学时非常刻苦,深得班禅博克多的欣赏,班禅圆寂后,噶尔丹跟随达赖学习,不仅学佛法,也学武功。这些学习无疑培养了他强悍的意志力。
康熙四年,噶尔丹的父亲去世,哥哥僧格继位。康熙九年,发生了内乱。在内乱中,噶尔丹的哥哥僧格被同父异母的兄弟车臣和叔叔干掉。听到这个消息,噶尔丹召集哥哥逃散的士卒,在阿尔泰平原打败敌人。回来后,噶尔丹杀掉车臣,囚禁叔父,击杀堂兄弟巴赫班第,一举夺取政权。
康熙十一年(1672年),噶尔丹脱掉僧衣,自称台吉,正式当上准噶尔部的首领。后来的事实证明,噶尔丹是一个军事强人,康熙十六年(1677年),他发动了一系列的军事行动,统一了卫拉特各部。同年,五世达赖授予噶尔丹“丹津博硕克汗”,噶尔丹大有当年努尔哈赤的雄风。
噶尔丹的欲望是没有止境的,他不会到此为止。接着,他又用了两年的时间,征服了天山南麓的回疆,结束了叶尔羌汗国一百六十年的统治。
噶尔丹的征战就像是一道冲击波,在大草原上引起了巨大的震荡。草原英雄噶尔丹很快就引起了康熙的重视,康熙得到情报:“噶尔丹攻克了回疆的萨马下汗、哈萨克斯坦、布鲁特、叶尔钦、哈斯哈尔、塞拉姆、吐鲁番、哈密等国,攻下的城池有一千两百多座。简直就像当年的成吉思汗。”
康熙眉头深皱,他很清楚,噶尔丹的一系列军事行动,最终的目的就是统一蒙古,达到与清廷对抗的目的,然后效法当年的蒙古和满洲,夺取中原神器。
“决不能允许这样的事情发生。”康熙对自己说。
康熙毕竟不是崇祯,所以我们不用担心历史重演。
统一西蒙古后,噶尔丹策马直指东蒙古。他将自己的大本营从伊犁迁到东面的阿尔泰山,所有的一切都预示着一场巨大的军事风暴即将来临,带来这个噩梦的人就是噶尔丹。
对于噶尔丹,康熙仍然按照自己的套路出牌,首先伸出温柔慈祥的手,抚摸噶尔丹的头:“孩子,别闹了,都是一家人。”
对于康熙的安抚,噶尔丹表面上臣服,但是丝毫没有放松扩充势力。噶尔丹也是一面稳住清廷,一面攻城略地,壮大自己。噶尔丹会按时向清廷纳贡,后来达赖给噶尔丹加上大汗的头衔,康熙本不愿意接受噶尔丹的贡物,因为接受就意味着承认对方是汗。但为了大局的稳定,康熙还是接受了。
跟清廷搞好关系后,噶尔丹想攻打西河套蒙古,在打之前他们先试探康熙的意思。康熙非常明确地说:“西河套蒙古属于卫拉特内部事情,跟你完全没有关系。”
噶尔丹虽然对西河套垂涎三尺,但还是忍住了,没有攻取,兵锋越过西河套,向漠北蒙古冲去。
漠北蒙古又称喀尔喀,这里有三个大的部落,土谢图、车臣、札萨克图,在三个部落中,土谢图部落的势力又是最大的。
噶尔丹很早就把土谢图锁定为自己的目标,但由于土谢图汗跟其他部落联合起来,噶尔丹不敢贸然动手。后来,土谢图汗和札萨克图汗发生纠纷。札萨克图汗成衮死后,儿子沙喇继位。为了调解两个部落之间的纠纷,康熙派遣理藩院尚书阿喇尼带领札萨克图汗沙喇到库伦和土谢图汗察珲多尔济会盟。达赖则派出使者噶尔旦西勒图出面调解。多尔济本人没有参加这次会盟,让弟弟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代替自己。这个人非常强硬,在会盟中要求跟噶尔旦西勒图平起平坐,并且拒绝交还札萨克的逃众。
这次会盟的失败给噶尔丹带来了机会,他借此斥责多尔济的弟弟不尊重达赖的使者,挑拨沙喇和多尔济的关系,扬言只要沙喇攻打多尔济,自己就派兵支持。沙喇听信了噶尔丹的话,派兵攻打多尔济,没想到途中被多尔济派人击杀。多尔济联合女婿罗卜一起对付噶尔丹,并杀害噶尔丹的弟弟。
噶尔丹终于找到了开战的机会,他以喀尔喀不尊重达赖和枉杀自己的弟弟为借口,对漠北蒙古进行了大扫荡。
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噶尔丹率领三万大军翻越杭爱山,在特穆尔一带击败土谢图汗多尔济的儿子噶尔旦台吉。紧接着,噶尔丹让弟弟罕都阿拉布坦进攻额尔德尼召,击败了哲布尊。随后,噶尔丹亲自率军越过土拉河,东取克鲁伦河的车臣汗牧地,然后班师回到土拉河畔。土谢图汗察珲多尔济联合喀尔喀三部落的兵力,倾巢而出,同噶尔丹展开了生死决战。大战三日,尘土蔽天,喀尔喀那边全军崩溃,几十万人纷纷南逃。
喀尔喀的溃败引起了各方势力的关注,沙俄首先抓住机会,看到喀尔喀部落走投无路,决定诱降。喀尔喀的一些上层领导人也主张投奔沙俄,在这个重要的时刻,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提出了反对意见:“俄罗斯素来不信佛,不仅语言和服装和我们不同,风俗也和我们完全不一样,投奔他们实在不是长久之计,不如我们投奔清朝皇帝吧!”
哲布尊的意见一出来,得到了大多数人的赞同。土谢图汗于是让哲布尊带领两万人投奔康熙,对此,康熙非常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