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风云-第12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虽然雍正因为苗疆之乱,生前曾后悔实施了改土归流政策,但乾隆却坚持这个政策是对的,应该说确实是有自己的思想和胆识的。
张广泗来到前线后,细致入微地了解基层情况,总结出清军的利弊得失,找出劳而无功的根本原因。张广泗给乾隆上了一道奏折,详细分析了清军的失误,这些失误除了大家众所周知的将帅不和、指挥失当外,还有两个重要的原因。一是轻敌,叛乱发生后,地方官对事情的严重性估计不足,大家都以为苗人叛乱不过是一阵风,很容易扑灭。二是战略失误,清军虽然有几万官兵,但兵力绝大多数用于沿途布防,这样无疑是分散自己的势力,真正用于打仗的兵反而很少了。所以,张广泗强烈建议,集中优势兵力,直捣对方老巢,击溃对方主力。
乾隆看完奏折,深为信服,立即赋予张广泗军政大权,让他放手征剿。
张广泗在镇远纠集大军,亲自选拔精兵良将,对他们面授作战机要。一切布置好之后,兵分三路,一路进攻上九股,一路进攻下九股,张广泗则亲自率兵进攻清江。
乾隆元年春,张广泗又增进八路人马,陆续攻破许多苗寨,苗人不敌,纷纷躲进牛皮大箐。牛皮大箐并不是什么牛皮帐篷,而是指苗岭的雷公山,海拔两千多米,苗人认为雷公就住在这上面,在雷公山上面用牛皮搭建的住处就叫牛皮大箐。据说上面危岩刺云,雾雨冥冥,极为险峻,上面的苗寨绵延几百里。
苗人躲在这里,以为官兵不可能会爬到这上面来,盘算着等官兵走后,再下山活动。可惜,他们小看了张广泗,张广泗是个不达目的不罢休的人,他率军团团围住各个出口,一步一步进逼苗寨。
张广泗不避险阻,誓要平息苗人,到处搜捕和追剿,苗人苦不堪言。更让苗人崩溃的是,张广泗居然发出一道命令:苗人如果捕杀了一个苗人,就可以免罪。这样一来,许多苗人自相残杀,还没交战就已经发生内乱。苗人被捕杀被饿死的不计其数,到了秋天,清军攻破一千两百多个寨子,赦免了三百八十八个表现良好的寨子,斩首一万七千人,俘虏两万五千人,缴获武器数不胜数。
闹腾了一年多的苗疆之乱终于平息了下来。
乾隆点将表现出了一个君王慧眼识人的一面。
边疆要安抚
二十五岁的乾隆在短短的时间里,就力排众议,钦点张广泗平息苗疆之乱,可以说为自己的统治创建了威信。
乾隆提拔张广泗为贵州总督兼贵州巡抚,授予他三等阿达哈哈番(轻车都尉)世职,每年赏赐养廉银一万五千两。
此时的乾隆称得上是一个英明的皇帝,他并没有满足于已取得的成就,而是积极将精力投入到战后的重建工作中,这项任务的艰巨程度堪比平乱。
乾隆总结了这次苗变的原因,对张广泗说:“古州之变,主要是因为苗民本属化外之民,进入我大清版图后,受到礼法限制,需要交纳一定的赋税,虽然我们对他们征收的赋税很少,不过是表示隶属大清而已,但苗民不懂礼教,引起了他们的反感。从今以后,免除他们的赋税。”
乾隆元年七月初九,颁布圣旨,宣布永远免除苗民税赋,并且向苗民解释为什么要对他们用兵以及为什么要实行改土归流的政策。乾隆说,我们这样做并不是为了要将苗疆收入版图,而是为了让苗民能够沐浴皇恩,接受教化和文明的熏陶,共享太平盛世之福,本来我们给你们征的税就是全国里面最少的,不过是象征性地表示你们是我大清国的子民而已,没想到你们还要作乱,危害了无辜的百姓,我们不得已才发兵征剿的。
乾隆也解释了为何要免除苗民税赋,他首先肯定苗民也是自己的赤子,很多造反的苗民骨肉相离,也挺可怜的,而且大多数参与叛乱的人不过是胁从,还有不少与叛乱绝缘,所以加以抚恤是应该的。乾隆对大臣们说,苗民之前的税赋虽少,但不排除地方官征收苛捐杂税,只有将正税完全免掉,才能避免他们与地方官发生矛盾,从此各安本分,即使要闹事,也找不到理由。
乾隆颁布的另一项政策是尊重苗俗,他认为苗民的风俗和内地百姓完全不同,一时之间难以教化过来,因此允许他们以自己的方式解决问题。比如,诉讼之事,可以按照当地的风俗来解决,不必要官员来审理。
乾隆颁布的第三项政策是屯田,这个政策乾隆是经过反复考量才决定的。张广泗曾经提议将获罪苗民的田产交给汉民来耕种,乾隆反复思考后认为不妥,他说苗民反复无常,现在虽然被制服了,难保以后不出乱子,如果将叛逆苗民的田地分给汉民,恐怕有朝一日苗民会再作乱,到时候,耕种的汉民反而受害。最后,乾隆决定将这些田产用来军垦,一方面让军队能够解决粮食问题,另一方面,如果有变,也可以就近防御。
吏部尚书顾琮不同意乾隆这个决定,他认为这么做是掠夺苗民的田地,让他们无以为生。对于乾纲独断的乾隆来说,反对意见当然是无效的,张广泗很好地执行了乾隆的政策,乾隆非常满意。
后来,云南总督尹继善来京,说到军垦之事,尹继善也表示反对,他的看法跟顾琮是一样的,认为这么做只会招致苗人的怨恨,有害无益。尹继善是个封疆大吏,有丰富的处理边地事务的经验。他这么说,乾隆就不得不再次权衡。最终,他决定听从劝告,取消屯兵计划。听到这个消息,张广泗急了,他上奏强烈要求屯兵,据理力争,甚至用身家性命担保。
看张广泗态度这么坚决,乾隆又动摇了,决定允许张广泗屯兵。
到了乾隆三年时,两广总督鄂弥达上了一篇很长的奏疏,大谈苗疆屯兵的害处。一、苗人过着刀耕火种的生活,没有其他的方式可以谋生,过去田地有余,能够养家煳口,如果收了他们的田地,将来人多地少,势必连生活都成问题;二、屯兵不会自己耕种的,将来肯定会雇佣苗人来耕种,久而久之,苗人的地位就会等同于奴隶,这里本来是苗人的田产,现在世世代代反而被外人奴役,不出十五年,恐怕还会再次出现叛乱。
乾隆看了后,思想再次动摇,他甚至说这道奏疏的意思跟自己的想法一致。但张广泗是封疆大吏,这件事从头到尾都是他办的,他请示要屯兵,我也不好驳他面子,不过我始终认为这不是长久之计。
乾隆再次把自己和大臣们的意见谕示张广泗,希望他作出回应。
张广泗不愧是一个强硬派,仍然坚持要屯兵,大谈这么做的好处。根据张广泗的说法,屯兵是必需的,不是可有可无的事情,必须得这样,才能保证苗疆的稳定。针对反对派意见,张广泗一一反驳,他说屯兵的田是那些已经绝了户的苗人田地,至于没有绝户的田地仍然归苗人自己保留。张广泗还保证说,一定让军人自己耕种,绝不让他们奴役苗人,而且张广泗还说苗人的荒地非常多,绝不会出现人多地少的局面。张广泗最后表示,自己一定严格军纪,不让士兵侵犯苗人田地。
乾隆帝终于被张广泗说服了,最后拍板同意张广泗的意见,但他要求张广泗一定要抚恤苗民,千万不能让他们再生出事端。
事实证明,张广泗的意见是正确的,他不仅维护了苗疆的稳定,还促进了苗疆的经济繁荣。以前,苗疆没有的小麦、高粱、小米、黄豆、芝麻、麦子等农作物,全都移植过来了。军垦之后,收成也非常好,军队的吃饭问题解决,不用再像以前一样从其他省份运送军粮到贵州。
苗疆以前没有市场,现在有市场有商贩,种植物也不再局限于农作物,也有一些经济作物,譬如茶叶、桐树等等。
第四章帝王心术
权势使人昏聩,张廷玉和讷亲都不懂得收敛。最后,两人的下场都非常惨,讷亲在攻打金川的时候忽然收到乾隆寄过来的一把刀,这把刀是讷亲的祖父遏必隆用过的,乾隆让他用这把刀自裁。
流产的叛乱
这事还得从庄亲王允禄说起,允禄是雍正的十六弟,在雍正的兄弟中,他的地位仅次于允祥。可以说,允禄是雍正朝的既得利益者。
乾隆上台之后,为了缓和宗室关系,善待在雍正朝受到迫害的王公。这事乾隆办得不错,但是以允禄为首的既得利益群体不高兴了,这也可以理解,因为他们在新朝不如旧朝受宠,正在不断地失势。客观地说,乾隆对允禄还是不错的,命他总理事务,领取双倍俸禄。
可惜,失势就是失势,对于一个贪恋权力和既得利益的人来说,小恩小惠是不管用的。
允禄既然对新朝不满,想结党保住自己的利益,那么他就必须要结交一个人,这个人就是康熙的嫡长孙、胤礽的嫡长子弘皙。如果按照嫡长子继承制,大清江山就应该是落在弘皙的手中。康熙最开始也确实是打算遵循嫡长子继承制的,只可惜后来与太子胤礽的矛盾激化,致使皇位旁落到雍正这一支。在雍正当皇帝时,弘皙不敢有怨言,这个人毕竟是自己的叔叔,而且心狠手辣。到了乾隆当皇帝时,弘皙开始有想法了。我们知道,宋太祖死后兄终弟及,赵光义即位后曾表示将来把皇位还给赵匡胤的儿子,虽然他后来没还。弘皙当时也想到了那段历史,他觉得清朝的皇位原本是属于我家,我爸没当上皇帝是因为跟爷爷关系不好,你雍正当完了皇帝,也该把皇位还过来了。
弘皙和允禄是这个集团的灵魂,除此之外还有允禄的儿子弘普和宁和,允祥的儿子弘昌和弘晈也参与其中。说实话,乾隆对这些人都有恩,弘普在乾隆元年受封为贝子,宁和得了个“额外世袭公爵”。为何叫额外世袭公爵呢?本来允禄一家只有一个人能世袭爵位,现在乾隆给了宁和一个机会,允许他的后代世袭,等于是给了允禄一家两个世袭爵位。
雍正跟允祥的关系非常好,允祥死后配享太庙,雍正还打破祖制,命允祥怡亲王的王爵世袭罔替,这可是极大的恩宠,俗称铁帽子王,在整个清朝历史中,只有十二个铁帽子王,其中有八位是开国功臣。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何谓“世袭罔替”吧!
在了解这个制度之前,我们先粗略地了解一下清朝的封爵制度。皇族爵位是封爵制度的一个重要部分,皇族爵位共有十二等,依次为:和硕亲王、多罗郡王、多罗贝勒、固山贝子、奉恩镇国公、奉恩辅国公、不入八分镇国公、不入八分辅国公、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和奉恩将军。
清朝封爵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功封,一种是恩封。功封是臣民在战争和治国中立有大功受封,恩封是皇帝加恩所封。承袭爵位的方式也有两种,一般情况下是降等承袭,也就是说子孙承袭爵位每一代就要下降一个等级,降到辅国将军就不再降了。第二种承袭方式就是我们说的世袭罔替,就是说爵位传承之时等级不变,子孙后代永远可以保持这个爵位。这样的人又称为铁帽子王,整个清朝只有十二个铁帽子王,我们来看看这十二个铁帽子王。
第一个是和硕礼亲王代善,第二个是和硕郑亲王济尔哈朗,第三个是和硕睿亲王多尔衮,第四个是和硕豫亲王多铎,第五个是和硕肃亲王豪格,第六个是和硕庄亲王硕塞(皇太极第五子),第七个是多罗克勤郡王岳托(代善长子),第八个是多罗顺承郡王勒克德浑(代善的孙子)。前面八个既是皇亲贵胄,又是开国功臣,都是清初很有分量的人物。后面四个铁帽子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