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氏当国-第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十月十八日,诏促袁就道。
·十月二十日,袁要求:开国会,组责任内阁,解党禁,宽容起事党人,总揽全国兵权,宽与军费。
·十月二十五日,袁奏派冯国璋、段祺瑞领第一、二军赴武汉前线。
·十月二十七日,授袁钦差大臣,节制陆海各军;隆裕太后拨内帑百万两济武汉军事;清军击败民军于汉口。
·十月二十九日,袁致书黎元洪,首提和议。
·十月三十日,袁自彰德南下。
·十一月一日,诏授袁内阁总理大臣;袁辞,诏优勉。
·十一月四日,诏准袁令前敌各路清军停进。
·十一月七日,第六镇统制、同盟会员吴禄贞被刺,袁军无后顾之忧。
·十一月八日,黎元洪覆袁书,劝附义,并允推为总统。
·十一月十三日,袁抵北京,诏令近畿各军,悉受节制。
·十一月十五日,袁授意刚出狱之汪兆铭,与杨度等组“国事共济会”于北京,提倡与革命军议和。
·十一月十六日,袁内阁正式成立,军政大权独揽。
·十一月二十七日,清军攻占汉阳,民军死伤三千人。冯国璋拟乘胜渡江攻武昌,袁亲拨长途电话止之。
·十一月二十九日,袁电武昌允停战;汪兆铭承袁父子意,自北京密函武昌主南北联合,清帝退位,举袁为总统,武昌军政府表同意。
·十二月一日,武汉停战。
·十二月二日,江浙联军克南京,清军守将、袁之嫡系旧属张勋,连电内阁乞援,袁置之不理;各省代表议决,袁如反正,即公举为临时大总统。
·十二月五日,摄政王载沣被迫引咎退位。
·十二月七日,袁派唐绍仪为和谈代表去武汉与民军谈和,暗示赞成共和。
·十二月九日,袁令全国停战十五日,旋延长;黄兴覆汪电:袁如反正,举为总统。
·十二月十五日,各省代表议选总统于南京未果,虚位以待袁倒戈。
·十二月十八日,袁派“全权”代表唐绍仪与民军代表伍廷芳会议于上海。
·十二月二十日,袁内调冯国璋返北京,代替良弼,出任禁卫军总统;唐绍仪承袁意旨提议:先达成和议,再由“国民大会”决定国体。
·十二月二十一日,孙文抵香港,胡汉民劝其留粤,孙未允。
·十二月二十五日,孙文抵上海,大受革命群聚欢迎。
·十二月二十八日,隆裕太后从袁谏,下懿旨召集国会,决定国体。
·十二月二十九日,各省都督代表会集会南京,选孙文为临时大总统;孙随即电袁,暂代临时总统,随时让位。」
【一九一二年:袁五十三岁。】
「·元月一日,孙文就临时大总统职于南京;誓言至清帝退位即解职。
·元月二日,袁不承认南京政府,斥唐绍仪越权,准辞职,暂留上海;孙再电袁:虽暂代,然虚位以待;清军将领冯国璋等护君宪主战;袁请辞,诏拨黄金八万锭,诏饬亲贵捐银行存款,估计有四千万元;袁入朝以民军优待皇室及旗民条件密示奕劻,促主和议。
·元月三日,滦州起义失败,三将皆殉。
·元月十四日,袁密电询:孙肯让袁,有何把握?孙再肯定让贤。
·元月十六日,同盟会刺客三人,刺袁未中,三人皆殉,袁从此不入朝;袁密奏太后:早顺舆情,赞成共和,以免乘舆出狩。
·元月十七日,清廷御前会议。青年宗社党主战。太后谕:“我何尝要共和?都是奕劻同袁世凯说,革命党太厉害,我们没有枪炮,没军饷,万不能打仗……。胜了固然好,要是打败了,连优待条件都没有,岂不是要亡国么?”(见溥伟著《清室让国始末记》)
·元月二十二日,清驻外各使馆,电请清帝退位。
·元月二十六日,革命党人彭家珍炸杀宗社党激进首领良弼,北京大震,王公逃亡;太后恳袁保其母子性命;段祺瑞等清将领五十人联衔通电,请清帝退位。
·元月二十八日,临时参议院成立于南京,到十七省代表三十八人。
·二月十二日,宣统皇帝溥仪下诏退位,历时二百六十八年之清朝,至此正式结束。退位诏为张謇所拟,末段“即由袁世凯以全权组织临时共和政府,与民军协商统一办法”之句,为袁所增。」
【是法统问题,也是面子问题】
从上列简明大事记,我们可以了解:
「㈠双十变起,清室要对付革命党,非起用袁氏不可。
㈡袁世凯有此实力可以镇压革命,但是他要养革命以制朝廷。
㈢革命各派,包括孙中山和黄兴,尤其是立宪派,也都体会到,推翻帝制,“驱除挞虏,建立民国”,非有袁参加不可。
㈣除满族亲贵中的少数激烈分子之外,全国也人同此心。
㈤袁亦有心建立民国,但是他要利用朝廷的名义,来另立法统,由他主动担纲,而不受革命党人之支配。」
再者,袁所著重的还不只是个“法统问题”,也是个“面子间题”。他显然是认为不论做皇帝也好,做总统也好,总之在他当了元首之后,自己高高在上,而纳革命派与立宪派,乃至原有的清室官僚体系于自己的新法统之内。他这项腹案,老实说,与上述孙、黄一派,要把“总统制”改为“内阁制”的动机,并无不同。二者都是政治斗争的策略而已。只是袁弄晚了一步。在赛跑途中,第一面金牌却被孙中山抢去了,他只得了个银牌,心有不甘,所以这也是个面子问题。
但是历史家诛心而论文,袁只是个老官僚、独人班。他所争的重点实在只是个人的权位和荣誉,而他的对手方,孙、黄那一伙所争的,则是一个千万志士仁人,前仆后继,抛头颅、洒热血的民族使命(National Mandate),两者是不可相提并论的。可是对这项民族使命,袁本有心附义,孙、黄等革命党,原也寄厚望于他,并曾虚位以待,只是这时南方诸贤,要急于组织一个统一领导的政府,而黎、黄两派又相持不下,迨中山适时出现,他立刻就变成黑马了。参议员诸公既不能举孙为“大元帅”,就只有举他为“临时大总统”,以待袁公“驱除鞑虏”之后,再来屈尊相就了。袁公后来虽不负所望,推翻了帝制,但却做了个“继任总统”,已稍嫌美中不足。再因民党又对他不信任,而防范兹严,约法改制,又强迫他做了个“虚君”,使他也要来个困兽之斗,革革命之命,治史者不偏不倚,又何由定论呢?我们的解释,只可说,这是历史转型中,不可避免的现象。这次历史转型,需时至少两百年,在这历时两百年的历史三峡中,历史的发展总是曲曲折折前进的嘛,那能老走直线呢?
【不流血的宫廷政变未可厚非】
但是话说回头,袁世凯在民国元年,“临时大总统”的竞选过程中,虽然慢了半拍,但是他能把有两千年传统的帝制政体,在两个月之内,就不声不响的和平地转换掉,也算是效率可惊了。那时袁世凯如真能如党人所望,早举义旗,搞个武装苦挞打(coup d'etat),把朝中的寡妇孤儿,满城王公亲贵,一举而除之,他对这个急色鬼的武装政变,是否能得心应手,吾人未敢必也。万一欲速则不达,弄得火光四起,尸横街巷,北京城内,玉石皆焚(像义和团和红卫兵所搞的那样),试问对革命发展,究有何补?所以袁的稳健的做法,慢慢地搞他个不流血的宫廷政变,也未可厚非。
再就个人的道德来立论,古人说“无毒不丈夫”,搞流血政变,把孤儿寡妇和满朝亲贵一举而诛之,干这种事的人,要心狠手辣(你看老毛在文化大革命时代的那个“狠”劲,红卫兵不也一再遵从毛主席的教导,说对待敌人,不能“心慈手软”)。将人比人,老袁那时就显得婆婆妈妈,心不够狠,手不够辣。他多少还有点“妇人之仁”,对寡妇孤儿,不忍下手。再把袁和毛比较一下,毛在杀了老友刘少奇之后,刘的子女因为不知道父母的下落,乃斗胆上书毛主席求情,毛告诉他们说,你的爸爸已经死了。朋友,这就叫做“无毒不丈夫”。这点袁就做不到,他多少还有点东方儒、佛两家的“恕道”,不像毛搞的全是俄国的斯大林和“恐怖伊凡”那一套。
再把话说回头,纵使是“只顾目的,不择手段”(西方叫做End justifies means)这套下流做法,这种用流血的“手段”来达到“目的”,是否比不流血的手段更有效果,也有问题嘛!试问,毛之杀刘与不杀刘,有甚么不同的结果呢?相比之下,袁如杀了寡妇孤儿,是否比保留了寡妇孤儿,更容易达到篡位的目的呢?其效果显然是相反的。袁世凯究竟还不是个心狠手辣的屠夫,他的恕道,和他的婆婆妈妈的行为,累得革命党对他失去了耐性,他自己也丢掉了金牌,这是否就是个错误,吾人亦不敢信口雌黄也。至于他在这两个月的动乱之中,究竟耍了些甚么手法,来搞个不流血的宫廷政变,而达其相同的目的呢?其历史比假小说要有趣得多,这儿我们倒不妨略述梗概。
【太后念念不忘优待费】
现在让我们先看看,袁宫保是怎样说动太后也来“赞成共和”的。
在上列大事表中,我们知道,袁刚出山,便把太后的私房钱,所谓“内帑”,逼掉了一百万两。跟清室亲王级的其他大贵族相比,可怜的隆裕只是个穷寡妇。她十五岁嫁入深宫,丈夫不爱、婆婆高压,里外非人也。磨到三十出头,两宫晏驾,做了寡妇,但这个小寡妇究竟承继了多少遗产呢?在那个大酱缸里,她无由得知,也无术支配。但是她毕竟是个“太后”,繡帘之前的六岁小皇帝既然无法亲政,军国大事,表面上还要以她的“懿旨”为断。朋友们知道吗?我们有四千年历史的“封建专制”,是被国共两党骂惨了。但是“封建专制”毕竟还有个“制度”嘛,哪像国共两党后来之无法无天呢?
君不见光绪末年的袁世凯原已集军政大权于一身,两宫突然晏驾,小皇帝即位之后,摄政王载沣一纸文书,便把他“开缺”,袁世凯不就乖乖地“回籍养痾”去了吗?如今革命党造反,朝廷应付不了,军机一纸文书,袁氏也就奉令东山再起了。(且看韩战后期的美国,卖领带起家的杜鲁门一纸文书,不也就把权倾一时、跋扈透顶的麦克阿瑟大将军“开缺”了。)哪能像毛泽东把个国家元首,要杀就杀掉呢?再看,邓小平算老几?怎能把个内阁总理,说换就换、说关就关呢?“封建专制”的确不是个好法统,但是他老人家,比国共两党的“和尚打伞”,似乎还要稍微进步一点呢!这儿历史家所能提的,只是它在历史上消灭之前的,一丁点儿的落日余晖而已。他老人家的遗产还多着呢,哪能一竿打翻?
所以在东山再起之后的袁世凯这个宰相,虽然万般专横,但是他发号施令,还得去说服那个颁发“懿旨”的可怜的寡妇。寡妇无知,把老袁的话,信以为真,老袁才可挟寡妇,令诸侯,狐假虎威,横行天下。长话短说,袁世凯当年对隆裕太后的策略,第一步便是以军费无著为借口,把这对可怜小寡妇母子的私房钱,一举花光。其实她母子的私房钱,花不光也。但是这对可怜的寡妇孤儿,哪里知道呢?等到太后的“内帑”花光了,寡妇自觉前途茫茫,衣食堪虞,乞怜于宰相之时,老袁又可以告诉她,兵凶战危,胜败难卜,太后如赞成共和,将来的民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