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电子书 > 穿越电子书 > 皇后总想抛弃朕 >

第111章

皇后总想抛弃朕-第111章

小说: 皇后总想抛弃朕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眼见太后脸上的笑意都勉强许多,周太妃大约猜到了缘由,忙知趣的领儿子起身告辞,太后心里正郁闷着,便由着这二人离开了。
  殿中再没了外人,太后不用强做样子,等人离开,便彻底掉了脸子,一直在她身边随侍的韩嬷嬷心里清楚,想劝又直觉棘手,前事还没平息,眼下又来了一桩,这母子俩……可怎么好?
  一直等了大半天,太后的脸色都没怎么和缓,韩嬷嬷心间暗叹一声,正想张罗着给主子传膳,还没开口,忽然听见了外面的通传,却是皇帝来了。
  满殿宫人同自己行礼,宇文泓大手一挥,道了声,“免了。”直接去瞧自己的母后,果不其然,就见母后脸上仿佛到了秋后一般,凝了一层凉霜。
  母子多年,宇文泓还是比较了解母后的,放低姿态主动笑道:“儿子到母后这里蹭饭来了,不知您可用过午膳了?”
  当着宫人的面,太后尽管心间不痛快,也还是应道:“哀家尚未用膳,陛下来得正好,韩嬷嬷,传膳吧!”
  韩嬷嬷便赶紧应了声好顺手招呼走了殿里的闲杂人等,给母子俩留了一片清净地。
  没了旁人,太后凉凉问道,“陛下前朝事忙,怎么这会有空过来看我这个老太婆了?”
  这语气相当不友善,好在皇帝耐性好,又笑道:“母后怎可这样妄自菲薄?您明明风华正茂,何来的老太婆?”说着又咳了咳,“儿子今日有几件事,想同母后交代一声,免得等会儿母后从别处听了消息,怪罪儿子没有提前告知。”
  太后倚在座榻上,依然笑得勉强,“陛下可是指周太妃出宫一事?你来晚了,方才哀家已从别人口中听说了,她们母子甚是开怀,一个劲儿的赞颂陛下。”
  宇文泓心间暗叹,这老八果然嘴快,他紧赶慢赶,还是来晚了。
  却也只得赶紧解释道,“老八此次同老七一样立了功,朕这样做,也算对他的奖赏,再者说来,把太妃送到他的府上,吃穿用度皆由他自己府上承担,宫里头也正好少了一份开支,岂不两全其美?”
  然太后却不轻易上套,讥讽道,“难得陛下日理万机,竟也能在此小事上花心思……这是陛下想到的,还是别人提醒的?”
  宇文泓知道太后不喜阿淳,便撒谎道,“自然是朕自己的主意,母后多心了。”
  太后心间冷笑,并不信他的话,“这样就好,陛下是万人之上的帝王,切忌耳根子软。”
  尽管自己姿态放低,太后还是不给他好脸,宇文泓不想周旋了,索性直言道:“朕今日来此,还有另一件事要知会母后。朕对此次建功的众人行赏,却差点忘了李贵仪,论起功劳,她不比旁人差……”
  他话才至此,太后心中便升起不好的预感,怎么着,要封赏李妙淳?
  果然就听皇帝接着道:“所以朕决定,晋她妃位。”
  “不成。”
  宇文泓话音才落,却听太后立刻出声反对:“她是什么出身,贵仪才当了半年,那李家不过也就才出了个状元,六品的翰林院修撰,这么点家底,她就能轻易的就升了妃位?陛下眼中还有祖宗礼法吗?”
  宇文泓早已料到太后会这么说,也早有应对,不慌不忙的回道:“宫中倒也曾凭家世封妃,可结局如何,母后心里岂不比朕更明白?家世与出身仅可作为参考,并非定生死的标准。”
  太后听完直冷笑,“陛下真是叫哀家无言以对!当初后宫这些女子都是哀家替你选的,所以一个个的不争气也是哀家的责任,哀家并不推脱,只是陛下现如今竟如此一意孤行了吗?”
  宇文泓叹了口气,“母后言重了,朕不觉得自己是一意孤行,您也知道,现如今后宫并无人在妃位,阿淳又有孕在身,朕晋封她,合情合理。”
  说着怕太后又要阻拦,索性道:“朕已经叫宗正拟折子去了,午后便可晓喻后宫。”
  太后一愣,午后便要晓喻后宫?
  好啊,又是一招先斩后奏!
  这可不成,皇帝愈加不把自己放在眼里,明知自己不喜,却偏要对着干,太后不让步,缓了一会儿,道,“陛下方才说的话,哀家深以为然,这宫中现今不仅妃位空缺,中宫之位也一直空悬,着实不是长久之计,陛下既然执意要晋李妙淳的位子,且已经叫人拟了旨,哀家也没什么说的了,只是陛下不如索性也考虑一下皇后人选,如何?”
  宇文泓一怔,没料到太后会再度抬起这个话题来,只得回道:“这件事有些突然,容朕再考虑一下吧。”
  太后却又道:“陛下若觉一时选不出皇后,也不必为难,明年开春重启选秀,充实一下后宫,到时候索性为陛下补齐四妃及中宫后位,如何?”
  宇文泓一愣,又是要选一堆女人进宫,太后是嫌这宫中还不够乱吗?
  他渐渐沉下脸来,“今年宫中发生了多少事?投毒,甚至把药下到了朕的身上,朕在家中都不得安宁,母后还嫌这些事少?依朕看,后宫清静些,对谁都有益。”
  听到这个结论,太后不由得一愣,“清净些?陛下这是又从哪里听来的歪理?”
  这是那次与段二闲聊过后,宇文泓结合自身得出的结论,他深感无奈,今日原是打算好好与母后沟通,但耳听母后这一副又要给别人扣帽子的语气,他彻底坐不住了,只道:“这是朕自己琢磨出来的,并非歪理,朕前朝还有事,就先回去了,母后歇着吧。”说着便要抬脚。
  只是走了两步,又想起件事,于是转身又补充道,“方才母后有处口误,自清理叛党后,朝中诸多位子空缺,朕提拔了一批新科进士,李尚林现在是左谏议大夫。”
  太后一愣,谏议大夫?李尚林年纪轻轻,居然这么快就进了内阁?
  然还未容她置喙,只见皇帝已经一拂衣袖,大步离开了。


第九十六章 
  皇帝与太后沟通不了; 就索性放弃,然事情该办的还是得办,于是这日午后才一睡醒,静瑶就得了自己晋位的消息。
  今次依然是德胜亲自宣旨; 等那不吝夸赞的诏书宣读完毕; 满殿的宫人都来向她道喜,静瑶自己都怔楞住了。
  宇文泓封她为惠妃,她,这就从贵仪成了惠妃?
  棠梨宫众人都是一脸欣喜,德胜还立在前面等她的谢恩; 倚波高兴之余也忍不住轻声提醒她,她这才回神; 赶忙俯身道谢,“臣妾谢主隆恩。”
  德胜十分恭敬的将诏书宝册交于她手中; 又道:“奴才恭喜娘娘。方才陛下另有口谕; 叫娘娘先好好歇息; 等晚间圣驾会降临棠梨宫; 亲自与娘娘道贺。”
  这是圣上口谕 ; 德胜转达时神色恭敬无比,然静瑶听完; 却险些笑出声来; 皇帝说要来亲自同她道贺,道贺什么?这妃位不是他亲封的吗……
  原本那么冷的一个人,如今愈发爱逗趣起来; 静瑶有些无奈,心中更多的,却是难以言说的温情。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想起他,她便总是忍不住的想翘起唇角,纵然这深宫艰险,但他却总叫人感觉温暖。
  她微笑的同德胜道:“知道了,届时棠梨宫上下必定恭迎圣驾。”说完,又看看倚波,示意给德胜赏。
  倚波动作麻利,转眼就取来了宝箱,从中取了一把亮灿灿的金叶子。德胜忙笑着接过,再度恭维几句,高兴的回乾明宫复命去了。
  眼看德胜走了,倚波悄悄招呼众人,来到静瑶面前,齐齐跪地道贺,“奴才等恭喜惠妃娘娘。”
  谁都知道,主子从前历经艰辛,从默默无闻的美人跌成了更加默默无闻的女官,终有一日得见天颜,便愈发不可收拾,还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已经成了这宫中首屈一指的惠妃娘娘。
  但众人心里也都有预感,妃位,可不会是娘娘的尽头,他们的主子,大有前途着呢!
  满院子的宫人都向自己道贺,静瑶现在回过味来,也是由衷的开心,颌首道:“你们的心意本宫心领了,快平身罢,好好准备,恭迎圣驾。”
  倚波又带着众人齐声遵是,起身后各忙各的去了,剩下静瑶闲适的在院子里散步。
  抬头望了望天,眼看着酷暑即将走到尽头,马上该迎来爽朗的秋天了。
  忽然感觉腹中的胎儿在动,她垂下头去,轻轻抚了抚圆溜溜的孕肚。
  花木重叠间,听见她柔声对那里头的小生命说,“宝儿,娘等你出来。”
  ~~
  晋封惠妃后,静瑶成了后宫位分最高的人,相应的,手头事务也跟着多了起来,人一忙碌,日子就飞快,仿佛只是朝夕之间,酷暑渐行渐远,京城迎来秋高气爽的天气。
  中秋前夕,李家母亲进宫来探望她,今次与上回初次见面不同,她终于能大大方方的将人请到棠梨宫了。
  就算现下自己的女儿已经是惠妃,李家母亲进宫后也是谦逊守礼,不仅照女儿从前的喜好,做了李妙淳爱吃的月饼,甚至也备了赏银打点棠梨宫的宫人。
  静瑶忙叫倚波替自己收下,向李家母亲温声道谢,不管这是不是自己喜欢的,总归是李家母亲的一份心意,见李母气色较上回好了许多,她又关问道:“母亲近来可好?想来已经适应京城的气候了吧,现在天凉快了,舒服得很,只是冬天会较淮南冷些,母亲记得早安排人置备过冬的薪碳。”
  李母笑答道:“娘娘放心,这些事有管家张罗,都已经准备好了,往后天冷,您也要注意保暖,千万别受凉,免得影响到腹中皇嗣。”
  静瑶点头说好,忽然想起李尚林,便又问道:“尚林现今换了衙门当差,是不是要比从前忙了?”
  闻言李母笑着叹了口气,“娘娘说的不错,现今他早出晚归,可比从前忙了不少,有时候忙到夜深也还不睡,忙着看衙门里的卷宗。”
  这话叫人仿佛能看见那个青年秉烛夜读的勤奋模样。自然,做母亲的心疼,也是人之常情。
  静瑶倒也能理解李尚林,替他同李母解释说,“他现如今的这个职位的确与从前很不一样,别人通常都是在朝堂一步步累积,有多年的经验,而他才在翰林院不到半年就调任,着实是皇恩浩荡,尚林一向上进,想来他现在格外用功,也是为了不辜负皇恩,好为朝廷效力。”
  李母点了点头,“还是娘娘说的在理,我这等乡下妇人没有眼界,先前光顾着心疼他了,如此说来,难得陛下看得起他,现在多多用功是应该的。”
  李尚林年纪轻轻就当上谏议大夫,可见宇文泓的确格外器重他,静瑶又笑道,“尚林聪慧努力,假以时日,一定可成国之栋梁,只是母亲也需时常在旁规劝着些,叫他也要适当休息,注意身体才是。”
  却见李母有些无奈,摇头道,“娘娘有所不知,这儿大不由娘,他现在主意正着呢,我的话,也是越来越不好使了。”
  这话听来,似乎背后还有些故事?静瑶忙问道:“母亲何出此言?”
  李母叹了口气:“说来不怕娘娘笑话,眼看着咱们在京城落了脚,他有了功名,差事也越做越好,我就想着赶紧张罗着给他寻一门合适的亲事,早些成家,为咱们李家开枝散叶,也叫你们爹爹在天之灵安心。哪知我托人打听了好几家的姑娘,他倒好,连理都不理,还说叫我不要操心,他现今不着急。”
  李母说着看向静瑶,“娘娘给评评理,他眼看着都要二十了,从前一般大的同窗们,孩子都有了,你说他怎么还不着急?”
  原来事关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