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电子书 > 都市电子书 > 王羲之评传 >

第29章

王羲之评传-第29章

小说: 王羲之评传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氖樘澹钦媸椤C扛鋈硕加凶约旱钠茫馐遣蛔阄娴摹M跸字杂谛话驳囊笠膊皇且桓啪芫模萋碜诨簟妒榱衷寮な榱旨鞘隆芳鞘觫伲盒环钇鹈恚び脳挷摹t酥捠橹玻钍找淮篌瘛W泳春笸晃涤揖樯跫眩芤严髯魇畻挵澹胱泳词橹嗌鹾希畈⒄渎肌
王献之刚正仗义,从下随波逐流,事事有自己的独立见解。他能从总体上正确公正地评价一个人的功过。谢安死后,王廙得知这一消息,对王献之说:〃欲哭谢公〃。王献之十分赞赏地说:〃所望于法护〃。②谢安死后,朝廷在赠礼问题上发生意见分歧,多有争议。唯有王献之,徐逸力排众议,表彰申述谢安的忠勋,王献之上疏云:故太傅臣安,少振玄风,道誉洋溢。弱冠遐栖,则契齐箕皓;应运释褐,而王猷允塞。及至载宣威灵,强滑消殄。功勋既融,投韨高让。且服事先帝,眷隆布衣。陛下践咋,阳秋尚富,尽心竭智以辅圣明。考其潜跃始终,事情谴绻,实大晋之俊辅,义笃于曩臣矣。伏惟陛下留心宗臣,澄神于省察。由于王献之据理力争,孝武帝终于给这位宰相加殊礼。服药是东晋名士的一大特征,不少人受到毒害而至死不悟。王献之对服〃寒食散〃、〃礜石〃,有较清醒的认识。黄伯思《东观余论》在评王献之书一节中曰:〃《静息帖》云:〃礜石深是可疑事,兄熹患散辄发痈。'散者,寒食散之类。散中盖用礜石,是性极热有毒,故云深可疑也。刘表在荆州,与王粲登障山,见一冈不生百草,粲曰:'此必古冢,其人在世服生礜石,热蒸出外,故草木焦灭。'凿看果墓,礜石满茔。又今洛水冬月不冰,古人谓之温洛,下亦有礜石。今取此石置瓮水中,水亦不冰。又鹳伏卵以助暖气。其烈酷如此,固不宜饵服。于敬之语实然。〃②① 文物出版社1984 年版。
② 《世说新语·伤逝》:〃法护,珣小字〃。
① 《晋书·王羲之传》。
 

第二章 创作思想及书法艺术一、变通古法的创作思想
王献之在父亲的辅导下学习书法,为后来学张芝的草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王献之没有就此满足,他深知学习别人、学习古人并不是艺术的最终目的,借鉴别人、古人是为了艺术创造,进行艺术创造就不能拘于古法。早在王献之年轻时,他的这种创造意识就非常强。
子敬年十五六时,尝白其父云:〃古之章草,未能宏逸。令穷伪略之理,极草纵之致,不若藁行之间,于往法固殊,大人宜改体。〃逸少笑而不答。①张怀瓘在《书议》中也讲述了这件事,所不同的是〃大人宜改体〃下面没有〃逸少笑而不答〃这句话,而增加了〃且法既不定,事贵变通,然古法亦局而执〃等语。从以上引文可以看出王献之对父亲所写的章草,感到不满。〃在王献之看来,羲之的字不够阔舒(宏逸)、不够简括(伪略)、不够恣纵(草纵之致),有点局促而矜持(局而执)。〃①所以用劝说的口气说〃古之章草,未能宏逸??大人宜改体〃。
《书估》认为:小王书所贵合作者,若藁行之间有兴合作者,则逸气盖世,千古独立,家尊才可为其弟子尔。
王献之劝其父改体,态度是严肃的,真诚的,积极的,是从发展书法艺术出发的。
王献之所说的〃藁〃,张怀瓘有个明确的解释,〃藁〃亦草也,因草呼藁。所谓〃藁行之间〃的书体,即指行草书。这种书体能与〃往法〃保持相当的距离,以新的面貌出现。王献之不但在小时候临习过张芝的作品,而且一直潜心研究张芝的一笔书,能〃明其深指〃。张芝的今草〃字之体势,一笔而成,偶有不连,血脉不断,及其连者,气候通而隔行。〃〃穷伪略之理,极草纵之致〃,就是对一笔书的特征而言的,主要指气脉贯通。所谓〃伪略之理〃,〃伪〃就是不求符合六书的规范①。
〃略〃,就是省略合并点画曲折。〃伪略〃、〃草纵〃实际上是张芝变章草为今草的主要之点和表现形式,因为一笔书书写速度快,不可能符合六书规范,许多点画也只好省并,甚至点画的形态和位置也要改变。王羲之写了大量的行草书,这种书体字字独立。王献之的行草书是吸收了张芝一笔书的草纵样式,加以改造,这就是合〃穷伪略之理〃。〃极草纵之致〃于〃藁行之间〃的新型书体。这种书体既有别于其父王菱之,也规避了张芝一笔书的今草。〃法既不定,事贵变通〃是王献之书法艺术重要的创作思想。变通指不拘恒常。《易。系辞下》云:〃变通者趣时者也。〃趣时即趋时。《南① 王玉池:《王羲之》,紫禁城出版社1991 年第1 版。
① 六书即文字声音义理的总汇。
(一)汉许慎《说文解字·叙》:〃《周 礼》,八岁入小学,保氏教国子,先以六书,一曰指事,??二曰象形,??三 曰形声,??四曰会意,??五曰转注,??六曰假借??。〃《周礼·保氏》郑 玄注〃六书〃则为〃象形、会意、转注、处事、假借、谐声〃六者。以后各家虽 互有异同,然不外宗班述许,宋郑樵《通志·六书略》所言甚详。
(二)王莽时 使大司空甄丰校六书之部。改定古文时有六书,即:古文、奇字,篆书、左书、 缪篆、鸟虫书。(转引自《书法辞典》)齐书·刘休传》云,〃羊欣重王子敬正、隶书,世共宗之。右军之体微古,不复贵之。休好右军法,因此大行。〃说明王羲之书法带有较多成分的古意。东晋书法艺术发展很快,书法审美观点不断变化,以追求新妍为时尚。王献之认为王羲之的书怯应该改变那种〃微古〃的面貌,随宜变更,符合时宜,用现代画家的话说便是〃笔墨当随时代〃。
法则、规范是人们在实践中的经验总结,无视和盲目地违反破坏法则、规范不利艺术创作。王献之非常重视法度。唐张彦远《法书要录》引张怀罐《二王等书录》:献之尝与简文帝(司马昱)十纸,题最后云:〃下官此书甚合作,愿卿存之。〃王献之十分自信地认为自己的书法作品符合法度(合作)是值得珍藏的。但是法度不是僵死的,一成不变的。它们是发展的,辩证的。要创新,有时必须突破某些法则和规范,墨守成规在艺术上不可能有所建树。秦牧在《辩证规律在艺术创作上的运用》一文中说:〃墨守成规,不敢于创造也决然和客观事物发展规律不相容的。〃在许多情况下只有〃反经〃才能〃合道〃。
艺术史告诉我们〃法〃总是不定的,所谓〃丹青无定法〃也是这个意思。〃法既不定〃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信手涂鸦,而是要创造,要变,通过变化使之通达。自由和法则是对立的,也是统一的。石涛说:〃凡事有经必有权,有法必有化。一知其经,即变其权;一知其法,即劝于化。〃我们在了解规矩(经)的同时,必须懂得规矩的变通性,在了解法度的同时必须知道运用法度的灵活性。这一观点,正是王献之〃法既不定,事贵变通〃的理论的发展与具体化。王献之的书法学王姜之,但其面貌焕然一新。清王文治曾说:〃欲脱右军习气,乃为善学右军。??所谓'反经合道'是也。〃王献之劝王羲之改体时,〃逸少笑而不答〃这很符合父亲的身份,父亲感到儿子的一番话颇有见地,很是欣慰。当时王献之正是十五六岁,到他十七八岁时王羲之就逝世了,其间相隔一两年,故王羲之的〃微古〃的书法并未得到多少改变。
对于王献之的〃破体〃,有人认为王羲之书法不乏其态,说明王羲之亦尝用此法,只是没有巩固罢了。到了王献之手中,更加熟练、突出,变无意为有意。其实,这并非问题的实质,如此说来王献之的破体并没有什么大的价值和创造性。关键是王献之汲取了张芝一笔书的草纵样式,而王羲之是字字独立的行草书,两种书体,迥然不同。王献之的行草书,气势贯通,飞扬纵肆,具有独特风貌。王献之在书法创新时多用郗家法,有人认为王献之与前妻离异以后,对郗氏怀有很深的留恋之情,故写字多用郗家法。笔者认为王献之原来是继承的王家法,融进郗家法是书法创作的需要,这样做的结果,与父书〃故当不同耳〃。使他的书法妙极神理,博古通今,有鲜明的个性。王献之的字,字形偏长,线条流便,其用笔称之为〃缓异〃。缓异,有人认为是晋人的书风,而王献之更加缓异。王羲之书〃思虑通审,志气和平,不激不厉,而风规自远〃。这是对缓异的赞语。所谓〃缓音,慢也、宽也,松也、婉也、和也;异者,惊奇、奇怪、不相同、另外的、新的〃。缓异就是〃清缓之韵〃、〃极力奔放〃。
王献之的书法极富个性,有着鲜明的特色。他创造的行草夹杂的〃破体〃,《文章志》认为是〃变右军法为今体,字画秀媚,妙绝时伦〃。如果说王羲之在真行方面闯出了一条新路,那末王献之在行草上写出了自己的面貌,他们各具特点都是前无古人的。
 

二、书法艺术
由于王献之在书法创作上〃改变制度,别创其法〃,所以他的书法的艺术性达到了很高的水准。他所创造的〃新体〃受到人们的青睐,在晋末和刘宋时期,他与他的弟子羊欣成为书法权威。《梁武帝与陶隐居论书启九首》云:比世皆高尚子敬,??海内非惟不复知有元常,于逸少亦然。
在这一时期王献之的书法影响很大,覆盖面极广。人们甚至不知道大名鼎鼎的钟繇,对于王羲之也是一佯,他们的〃旧体〃已被人们遗忘了。
不过时王献之书法也不是始终一个声音,在南朝梁对其书法就有不同评价,袁昂曾说:王子敬书如河洛间少年,虽皆充悦,而举体沓拖,殊不可耐。〃河洛〃是指两条河流,一是黄河,一是洛河。黄河、洛河流域,也就是中原地带。按照秦汉时代的民俗,在一定时候,倜傥风流、骄娇华美的青年男女聚集在一起,率性交欢,〃玩庶且富,娱乐无疆〃。这种民风开放使河、洛少年享受愉悦,但他们不免有点故作声势,使人难以忍受。袁昂暗喻王献之书法虽然笔势飞动,雄武神纵,所谓〃一笔书〃不免有点拖拉做作。梁武帝不同意袁昂的看法,他认为王献之的书法是:超群绝众,无人可拟。如河洛少年,皆悉充悦,举体沓拖而不可耐。皆悉充悦前没有〃虽〃,语气上没有转折,〃耐〃与〃能〃古音近义通,此文的结尾成了举体沓拖而不可〃能〃了。
梁武帝认为:子敬之不逮真,亦劣章草,然观其行草之会,则神勇盖世,况之于父,犹拟抗衡,比之钟、张,虽勍敌,仍有擒盖之势。
据《书估》记载,对当时(公元313…741)蔡邕、皇象、韦诞、曹喜、邯郸淳、师宜官、刘德升、卫夫人、王珣等人的书法作品的评价均在王献之之下。
《墨林快事》认为王献之的字,笔画劲利,态致萧疏,无一点尘土气,无一分桎梏束缚,非勉强仿效可以梦见。到了唐代情况发生了巨大变化。唐太宗李世民竭力贬低王献之,他说:〃献之虽有父风,殊非新巧,观其字势疏瘦,如隆冬之枯树;览其笔踪拘束,若严家之饿隶。其枯树也,虽槎枿而无屈伸;其饿隶也,则羁赢而不放纵。兼斯二者,故翰墨之病钦??以兹播① '南朝·梁'袁昂,《古今书评》。
① 马宗霍辑:《书林藻鉴》卷第六、五六。
美,非其滥名邪!此数子者,皆誉过其实。〃①唐太宗对王羲之的书法顶礼膜拜,高度赞赏,一褒一贬形成很大反差,难道客观事实就是如此吗?我们如作实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