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电子书 > 都市电子书 > 王羲之评传 >

第17章

王羲之评传-第17章

小说: 王羲之评传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耐臣剖帧
我们现在所见的王羲之的书法作品几乎全非真迹,都是响拓勾摹本和别人的临本。这给我们研究王羲之的书法艺术带来很大的困难。不过古人留下的勾摹本、临本、不少是出于高手和著名书家,很多书作保留了王羲之原作的基本面貌,结合前人考证和文献,进行除伪存真的综合研究,以求得实事求是的结论,也是可能的。
王羲之的书法艺术,历来评价很高。梁武帝萧衍曾说:〃羲之书字势雄逸,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阁。〃①李嗣真《书后品》说他:〃若草行杂体,如清风出袖,明月入怀〃。《唐人书评》说:〃羲之书如壮士拔剑,壅水绝流。头上安点,如高峰坠石;作一横画,如千里阵云;捺一僵波,若风雷震骇;作一竖画,如万岁枯藤;立一倚竿,若虎卧凤阁;自上揭竿,如龙跃天门。〃王羲之的书法:〃收敛而不失于拘束;脱易而不失规矩:温柔而不伤于软缓;躁勇而不过于剽迫;孤疑而不溺于滞涩;迟重而不使之蹇钝;轻琐而不染于俗吏〃,表现出〃中庸之道〃的儒家思想。出于政治统治的需要和个人的喜爱。在唐太宗的皇宫收藏中王羲之真迹有三千六百纸。唐太宗还亲自撰写《王羲之传论》。他得到王羲之《兰亭序》真迹后,曾命弘文馆冯承素、汤普彻等人响拓了数本,分赐给皇太子、诸王近臣。唐大宗称赞王羲之的书法说:〃详察古今,研精篆素,尽善尽美,其惟王逸少乎!观其点曳之工,裁成之妙,烟靠露结,状若断而还连;凤翥龙蟠,势如斜而反直。玩之不觉为倦,览之莫识其端。心摹手追,此人而已。其余区区之类,何足论哉!〃①元代赵子昂说:〃大王字势,古法一变,其雄秀之气出于天然,故古今以为师法。〃书法能达到雄秀极难,从美学角度来看,雄力壮美,秀为柔美,同时兼有两者之美几乎是不可能的,〃秀〃必须有很高的修养,〃雄〃必须有胆量和骨气,既要有灵气又要有朝气,力和美才能在书法作品中同时显现,只有王羲之才能做到。羲之书法又有人用〃雄强〃二字概括评论,雄则生气勃发,强则神理定足,故能茂能密。书法的〃雄秀〃,〃雄强〃都是极高的水准与要求,一般人是望尘莫及的。欧阳询曾下过这样结论:〃尽妙穷神,作范垂代,腾芳飞誉,冠绝古今,唯右军王逸少一人而已。〃②王羲之的书怯博涉多优,精于多种书体。《晋书·王羲之传》说他〃尤善隶书〃。这里所说的隶书实际上是指正书和楷书。南朝宋羊欣认为王羲之〃博精群法,特善草隶〃。③唐张怀瓘《书议》分〃真书〃、〃行书〃、〃章书〃、〃草书〃四门,然后将历代书法家视其擅长列入其中。在上述四门中都列有王羲之。历代评论家总是根据他本人的见识和审美观点来鉴定书家作品,众说不尽相同。综合上说,再根据传世书作,认为王羲之精熟楷、行、草书体并将这三种书体提高到崭新的水平,为学术界所公认。
楷 书① 马宗霍:《书林藻鉴》卷第六,五一。
① 《晋书·王羲之传论》。
② '唐'欧阳询:《用笔论》。
③ '南朝宋'羊欣:《采古来能书人名》。
楷书古称真书。工羲之学真书成绩卓著,令人赞叹,卫夫人在《与释某书》中对她的学生王轰之的楷书曾作过高度评价。南宋姜夔《续书谱·真书》云:〃古今真书之神妙,无于钟元常,其次则王逸少。〃王羲之的楷书地位很高。王羲之在楷书上的成就与贡献主要表现在〃变古形〃。楷书书体是在隶书嬗变过程出现的,这种书体早在汉简书迹中就出现了变形。东汉民间已开始流行,三国时期著名书法家钟砾不断加以研习,使之完善。并得到社会的承认。范文澜说:书法自东汉以来,成为一种主要的艺术,魏钟踪始创真书,独辟新境,因此被称为〃秦汉以来一人而已〃。至东晋王羲之,集书法之大成,被称为书圣。王羲之不仅吸收汉魏诸家的精华,更重要处还在于脱出钟繇的书法境界又自创新境。??有人认为,〃右军书成而汉魏西晋之风尽,右军固新创可喜,而古法之废,实自右军始〃。就是指这一点说的①钟繇的楷书还保存不少隶书的形态,〃左右波挑〃纵向的笔画较短,不少字态呈横方形,笔画之间结构尚未定型,结体尚不够紧密。王羲之师从卫夫人,学钟繇笔法,后来又跟王廙学习书法,王廙也是师法钟繇的,所以他们的楷书均属钟繇系统。王羲之〃变古形〃自然是对钟繇的楷书风貌而言的。王羲之的楷书比起钟繇来,面貌大为改观,笔画趋于规范,结构配置已基本确定,其纵向笔画挺直多向下引出,一改钟繇楷书字体横张为纵展风貌,结体匀衡大方,王羲之对原有楷书笔法作了改造,形成〃内擫〃和〃一拓直下〃的特征。就横而言,王羲之楷书在提笔处有按笔,收笔处不着重折笔重按,在运笔速度上缓前急后,笔画趋于简化明快,道整匀紧。笔法上的改变使字的体态也与以前不同。王羲之的楷书〃潇洒纵横,何拘平正?〃有〃魏晋飘逸之气〃。从字形看〃身〃字纵长舒展,〃地〃字横向偏长、〃国〃字偏方,笔画多的字如〃变〃〃藏〃字偏大,笔画少的字如〃一〃、〃二〃、〃三〃、〃日〃、〃口〃偏小,并不死板地追求通篇每个字宽高相等,按照字的自然姿态安排点画,能〃各尽字之真态,不以私意参之〃。王羲之所写的《乐毅论》、《黄庭经》、《东方朔画赞》等在〃南朝即脍炙人口〃,对后世影响很大。
乐毅论
《乐毅论》书于东晋穆帝永和四年(348 年),是王羲之抄写古文的得意之作,被誉为〃王书之冠〃。
《乐毅论》系三国时期魏国夏侯玄为对战国时代燕国名将乐毅攻打齐国被猜疑,结果离燕仕赵的事件而撰写的评论文章。传说王羲之抄写这篇文章是付其子官奴的,有人考证官奴即王献之。传说这幅小楷原书丹千石,其他皆纸素所传,唐大宗裒聚王氏父子墨迹,惟《乐毅论》是石本,其后随葬入昭陵。后来陵墓为温韬所发,此石已破裂。北宋时高绅加以整理,但最后一行仅存〃海〃字,故拓本称为〃海字本〃。①南宋越州石氏刻本即据此上石,① 宋代沈括在《梦溪笔谈》卷一七中说:〃王羲之书,旧传唯《乐毅论》乃 羲之亲书于石,其他皆纸素所传。唐太宗衷聚二王墨迹,唯《乐毅论》石本在。 其后随太宗入昭陵。朱梁时,耀州节度使温韬发昭陵得之,复传人间。??。本 朝高绅学士家,皇祐中绅之子高安世力钱塘主簿,《乐毅论》在其家,予赏见之。时石已破缺,未后浊有一'海'字者是也。其后十余年,安世在苏州,石已破为 数片,以铁束之,后安世死,石不知所在,或云:'苏州一富家得之。'亦不复见。 今传《乐毅论》,皆摹本也。笔画无复昔之清劲。羲之小楷字于此殆绝,《遗教 经》之类,皆非其比也。〃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藏有越州石氏本榻本。汉魏小楷如钟繇的《宣示表》由于隶书的影响显得拙朴宽厚,《乐毅论》则有清逸舒展、峭拔遒媚的韵味,很少见到隶书的笔意成为一种成熟的书体。唐代褚遂良《晋右将军羲之书目》认为王羲之小楷第一,〃笔势精妙,备尽楷则〃。通篇天头、地脚基本齐平,稍有参差,纵画垂直,横画略显右耸,字体有长方、正方、扁方,随字而变但不失匀称,严谨中有变化。《乐毅论》大多以中锋行笔写出,顿挫分明,冲融大雅,方圆适中,自然平易,毫无造作之态,留意运工,特尽神妙。为严峻的唐楷开了先河,是学习正书的范本。隋代智永曾说:〃乐毅论者,正书第一,梁世摹出,天下珍之。〃黄庭经
小楷《黄庭经》传为王羲之永和十二年(356 年)所书。褚遂良《晋右将军羲之书目》有著录。我们今天所见的《黄庭经》是后人的临本和刻本,真迹早已不复存在。《黄庭经》是魏晋时期流传的道家养生修炼之书。此书分内景经和外景经。外景经在东晋葛洪《抱朴子》中有著录。南朝梁陶弘景《论书启》云:〃逸少有名之迹,不过数首,《黄庭》、《劝进》、《像赞》、《洛神》,此等不審犹得存否?〃由此可知南朝时将《黄庭经》作为王羲之的重要作品。
《黄庭经》的艺术成就历代评价很高,柳宗元《笔精赋》云:〃水散幽纵,《黄庭》宗之是也。〃《临池诀》云:〃或藏或露,状类不同。〃清代梁楠《承晋斋积闻录》云:〃《黄庭经》字圆厚古茂,多似钟繇,而又偏侧取势,以出丰姿。〃〃字紧结,较《道德经》更古。〃〃字有紧处,有疏处,无不各极其妙。〃《黄庭经》从结字上有较明显的左轻右重的现象,形成敬侧之势,左撇、左竖的左半字较细短,右捺右竖的右半字较细长,字形啊娜多姿具有运动感。用笔舒展,颇有〃今意〃。每个字不规整划一,字的大小悬殊比《乐毅论》大,这样便构成了字与字之间的形态对比,给人一种节奏感。《黄庭经》纵行清晰,但无横列,字与字之间的联结错落有致,书写比较自由,如行云流水,轻灵飘逸。从章法结字和用笔上讲都富有变化,但又很和谐统一。《黄庭经》骨肉兼备,刚柔相济,质朴秀美,丰腴含蕴,后人常将它作为小楷范本学习,故有〃初学黄庭恰到好处〃之说。东方朔画赞《东方朔画赞》(365 年)又称《像赞》、《画赞》是王羲之小楷书名作。此书迹未行有〃永和十二年五月十三日书与王敬仁〃十五字。陶弘景在《论书启》中曾提及此作。诸遂良在《右军书目》中著录工羲之书迹,将此帖列为正书第三卷。
《东方朔画赞》原文作者是西晋夏侯湛,《文选》卷四七引臧荣绪《晋书》:〃夏侯湛,字孝若。谯国人也,美容仪,才华富盛,早有名誉。与潘岳友善,时人谓之'连壁'。〃东方朔(前154…前93),西汉文学家,平原厌次(今山东惠民)人,字曼倩。他聪慧过人,〃寓目能诵,过耳则谙于心〃,性格诙谐滑稽。后来关于他的传说很多。包世臣《安吴论书》在评论南唐所刻的《画赞》时认为:〃一望唯见其气充满,而势俊逸,逐字逐画衡以近世体势,几不辨为何字,盖其笔力惊绝,能使点画荡漾空际,回互成趣。〃《书法正传》则说:《东方朔画赞》,笔圆静而劲,肥瘦得中,但字身差长耳,盖崔子玉字形如此,前辈或随时用一人笔法??行 书
行书是介于楷书与草书之间的一种书体。有人说它是楷书的连笔字。不真不草,没有特殊的规定,书写时随意运笔,从容不迫,是一种最自由、最流便的书体,直到现在人们都在广泛使用。
行书,钟繇称〃行押书〃,有口诀认为:〃行笔而不停,著纸而不刻,轻转而重按,若水流云行,无少间断,永存乎生意也。〃行书,相传为后汉刘德升所创。其实,任何一种书体归于某一人所创,往往是不大可能的,行书早在汉代就在民间流传,早期的行书如今在简犊文书中还可以见到,行书是隶书实用书写逐渐发展而成的。刘德升在整理发展行书方面功不可没,刘德升〃字君嗣,颖川人(今河南禹县),恒灵之时以造行书著名,虽已早创,亦丰妍美,风流婉约,独步当时。〃①根据西晋卫恒《四体书势》记载:〃(三国)魏初有钟、胡二家为行书法,俱学之于刘德升。??今大行于世。〃刘德升的学生钟繇、胡昭后来都有很高的名望,他们为行书立法是很有权威性的,理所当然地受到当时士大夫的重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