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电子书 > 都市电子书 > 金刚经讲录 >

第38章

金刚经讲录-第38章

小说: 金刚经讲录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辛二、约严土遣相

须菩提!若菩萨作是言:我当庄严佛土。是不名菩萨。何以故?如来说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须菩提!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

‘若菩萨作是言。’假使你这个菩萨口里这么讲,或是心里动这个念头说:‘我当庄严佛土是不名菩萨。’那你就不叫做菩萨了。‘何以故?’为什么呢?‘如来说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佛跟权教菩萨说,你要修六度万行,你就要修诸功德,去庄严成佛的因地。实际上也就是庄严你自己的清净佛土。所以,你不要以为你现在利益众生,只是利益别人而已,实际上你利益众生就是利益自己,这个道理很深,因为大乘菩萨是以利他,为自利。有一天你成佛了,你的清净国土,由那儿来呢?就是你在因位中庄严出来的。这是为权教所说的法,讲到‘实教大乘’,就是对‘最上乘’的根机,这就说到中道第一义谛的修行法,他是不离‘一切法空’的道理而说的。既然‘一切法空’,所以‘六度法’当体即空,当体即空,才能远离‘我执’与‘法执’的执著,这才是中道的庄严;意思就是说:你每天修‘六度万行’,在庄严佛土,你每天都没有著相,这样的修行,才能一方面降伏著相的妄心,一方面又能庄严成佛的因地,另一方面又能安住真心。所以说这才是中道第一义谛的庄严。‘须菩提!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因为二乘人只通达‘无我’,他还有个‘法执’在。这个大乘菩萨不但要空去‘我执’,还得空去‘法执’,才能叫‘大乘菩萨’,你把这个道理明白了,再把他会归中道第一义谛,这就叫做‘通达无我法者。’要你‘通达无我法者’的道理,不是叫你执著在‘我’‘法’二‘空’上。是要你反过来把他会归于中道第一义谛上。意思就是说我虽度众生,但是不去著「度众生’的这个相,我天天虽在度众生;天天修六度万行,修一切功德,但我不去著这个六度万行的功德相,我还是照样每天的修下去,这就对了。‘如来说名真是菩萨’如来说,这个才名为真实的菩萨,这可不是容易当的,但是你只要通达了金刚经的道理,把他会归于中道,这就不会难当了。这样你就能成为一名真实的菩萨了。这里所分析的道理,是针对前面:‘我当灭度无量众生’‘则不名菩萨’;‘我当庄严佛土,是不名菩萨。’这二句话说的。那么要怎样才能叫做‘菩萨’呢?你要‘通达无我法者’的道理,又不会落在‘断灭空’上,照样的去度众生,照样的去庄严佛土,这样你才叫做真实菩萨。

我们研究金刚经,要把这段经文的道理研究熟了,还要把他会归到自己心里。你心中真正的通达了这个道理,那么,你才是真正懂得学大乘佛法,才能把大乘佛法学好,修好。不然的话,你不是落在凡夫的‘著相’这一边,就是落到二乘的‘偏空’那一边。讲到这里,第十七分讲完了。一体同观分第十八
己四、知见离相(分二)
庚一、见无定相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肉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肉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天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天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慧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慧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法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法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佛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佛眼。

第十八分是‘一体同观’,‘一体同观’的‘一体’,就是‘无二’的‘实相理体’,释迦如来证得了这个‘唯一无二’的‘实相理体’了,他观一切众生本有的‘实相理体’也就是‘佛性’,与佛本来是‘无二’无差别的;佛知众生的‘实相理体’与佛是相同一个体性的,这叫做‘同观’。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肉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肉眼。’释迦佛先问须菩提,这里的‘如来’就是讲应化身如来,才会跟须菩提对面讲话,所以问他说:‘须菩提!你认为如来有肉眼吗?’须菩提回答说:‘是的,世尊!如来有肉眼。’如来有肉眼,因为应化身如来,他有父亲,有母亲,他父亲是净饭王,母亲是摩耶夫人,他也是血肉之躯,当然有肉眼!既然如来有肉眼,这个问题并没有再问下去,就问到这里为止。如来有肉眼,这就跟一切凡夫相同,但是他同中有个不同的地方,因为他还有下面经文中的四个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天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天眼。’这个‘天眼’就是天界众生的眼睛,天界众生的眼睛他不生障碍!我们凡夫的眼睛,隔著一张纸就看不见,何况隔著一道墙壁,那更是看不见了。但是‘天眼’他能通达无碍的。世尊有六种神通,当然也有天眼。天上的众生虽有‘天眼’,但没有下面经文所讲的三种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慧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慧眼。’‘慧眼’就是二乘圣人的‘智慧眼’,他能见到‘我空之理’,我们现在是依文解义‘我空之理’对‘我空之理’的境界,我们并没有真正见到。要是我们能见到了‘我空之理’,那我们的‘智慧眼’就开了。所以前面说到,须菩提‘深解义趣’后,就感到自己以前所得的‘慧眼’未曾得闻这样深奥的‘般若妙理’,因为那时他只有小乘圣人的‘智慧眼’,大乘般若妙理他尚未听闻,今天才听到,所以感叹不已,如来已具足了‘慧眼’,能见到‘我空之理’,但是他跟小乘人不同,二乘人没有如来下面经文所讲的二种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法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法眼。’‘法眼’就是‘菩萨眼’,菩萨的眼能够观一切诸法的差别相,并能分别得很清楚。二乘的‘慧眼’他虽然见到‘我空之理’,但是他偏到‘我空’那一边,对一切诸法的‘差别之理’,他见不到;这个‘差别’属于‘事相’,这个‘事相之理’他分不清楚;只有菩萨的‘法眼’才能分别清楚,但是菩萨没有如来的佛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佛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佛眼。’因为如来已经成佛了,当然有‘佛眼’。佛问到这里,下面并没有再加以解释,这个用意,就是教我们研究金刚经的人,一定要多听闻,听闻了,你还要去思惟,去研究金刚经的道理。如来之眼叫‘五眼圆明’就是如来同时具足了五个眼。‘五眼圆明’有个偈颂如下:‘天眼通非碍,肉眼碍非通,法眼能观俗,慧眼了真空,佛眼如千日,照异体还同。’‘天眼’他所看的东西都是通达无所障碍,叫做‘天眼通非碍’。‘肉眼’则处处生障碍,叫‘碍非通’,‘肉眼’不要说隔个墙壁看不见,就是只隔一张纸就看不出去,所以叫‘碍非通’。‘法眼能观俗’,‘法眼’是菩萨的眼,他能够观察一切‘俗谛’的道理。‘俗谛’就是事相上千差万别的谛理。世俗之谛他千差万别,他有个谛理,叫做‘世俗之谛’,菩萨都能知道,他能清楚明了的观察这个‘俗谛’。‘慧眼’单能了达‘真空之理’,但是观‘俗谛’观不来。‘佛眼如千日,照异体还同。’‘佛眼’就像一千个太阳,‘照异’就是一个太阳照一个境界,一千个太阳照一千个境界,照的境界虽然不同,但是一千个太阳同一个光体,而且相通的,这叫‘体还同’。‘佛眼’能观尽一切,所谓‘眼无不极,照无不明。’所观虽差别无量,但同一‘佛眼’所观。我们把这偈诵明白以后,我们不要只是仰望佛境界高不可攀。如果为了尊重佛你可以作这样观想。但是只单看佛了不得,自己却认为永远也没有这个份,那你就太看轻自己的‘本性’了。我们的‘本性’与佛是‘无二’无差别的,你在‘五眼’上就可以连想到。佛也是跟我们一样,是由父母生的,他有‘肉眼’,我们也有‘肉眼’。但是他为什么会有‘佛眼’呢?这是他用功修来的,所以说:天底下没有天生的释迦,没有自然的弥勒。天下没有一个人,父母生下来就成了佛的。释迦佛的应化身,他示现的相与凡夫的相一样。在他还没出家之前,他就学这个世间的学问,你看‘释迦佛传记’里面说得很详细,文学他考第一,武学他也考第一。出家以后,五年参访,再去学外道的一切修行,把印度所有最高的外道的本事都给学完了。外道最高的禅定‘四禅’,释迦佛也都证过。但是他觉得这不是究竟解脱,才再去参究,再去探寻,终于最后在菩提树下大彻大悟,而成了佛。他这个成佛是从那儿来的呢?这是他自己精进用功修道修来的。所以你不要这么想:‘唉呀!我们怎会有这个资格呢!’你要是有这种的想法,那你就太没有志气了。我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如来有肉眼,我们也有肉眼;但是中间的天眼、慧眼、法眼、佛眼,佛已具足,佛是靠精进用功修行,才得到证到的。但是,我们也可以如法的精进修行,总有一天,我们也可以证得这‘五眼’的。为什么呢?因为经典说:佛与一切众生,佛性本来是平等平等的。佛是怎样的成佛呢?佛是靠他自己勇猛精进用功修行而成佛。我们凡夫因为懈怠放逸,所以才当了众生。‘彼既丈夫,我亦尔’。释迦佛,他是个大丈夫,他成了佛;我们也是大丈夫,为什么不能成佛呢?因此在‘五眼圆明’上,我们应该起惭愧心,但是不要自暴自弃,应该发起精进心去修证这个‘五眼’。按科文上,他是说‘见无定相’,肉眼观的是肉眼境界,天眼观的是天眼境界,慧眼观的是慧眼境界,法眼观的是法眼境界,佛眼观的是佛眼境界。这个‘见’所观的没有‘一定’的境界相。因为能见的眼不是一个眼,所见的境界也不是一个境界,所以才说‘见无定相’,这就是如来‘悉知悉见’的地方。如来说了‘五眼’,接著就说如来是怎样知道,一切众生心的道理。

庚二、知无实相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恒河中所有沙,佛说是沙不?如是,世尊!如来说是沙。须菩提!于意云何?如一恒河中所有沙,有如是沙等恒河,是诸恒河所有沙数佛世界,如是宁为多不?甚多。世尊!佛告须菩提:尔所国土中,所有众生若干种心,如来悉知。何以故?如来说诸心,皆为非心,是名为心。所以者何?须菩提!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释迦如来在印度说法,大多数都在恒河两岸说法,听众都能看到奔流的恒河,如果说到众多的数目字,佛就常例举恒河、或恒河沙来作譬喻,目的是使大家容易了解。‘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恒河中所有沙,佛说是沙不?如是,世尊!如来说是沙。’佛问须菩提说:‘你意下以为怎样呢?如来平常说法,有说过这个恒河的沙子吗?’‘如是,世尊!’须菩提回答说:‘是的,世尊!如来是有说过的啊!如来常常拿这个恒河沙数来作譬喻的。’。‘须菩提,于意云何?如一恒河中所有沙,有如是沙等恒河,是诸恒河所有沙数佛世界,如是宁为多否?’须菩提!如果把一条恒河中所有的沙数,以其中一粒沙比作一恒河,这就是‘恒河沙数的恒河沙。’把这‘恒河沙数的恒河沙’再以其中一粒沙都算一个佛世界,一个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