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电子书 > 都市电子书 > 戴震评传 >

第7章

戴震评传-第7章

小说: 戴震评传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柰ê喝司担筇邓暗痹诤紊酃⒎由髦洌砣凇⒄云绫膊荒芗耙病雹邸5母盖谆菔科婧於股秸禾词恰傲鸱#傩蟹ǔ讨臁雹堋4髡鸬睦鲜涝蛑小吨熳咏悸技ⅰ肥木怼4髡稹毒肌泛汀毒几铰肌分蟹锤匆贸讨欤缒曛妒勾范啻我弥祆洹妒罚酥链髡鹦皇篮笃浯蟮茏佣斡癫糜小洞鞫壬湎碇熳右椤罚杉讨於郧窝擞跋熘螅髡鹪缒瓴环闯讨欤凳粑幕返谋厝弧�
戴震青少年时代的交游,并给戴震学术以强烈影响的,还有郑牧、汪肇龙、程瑶田、方矩、金榜诸人,同门为朋,这些人都和戴震同时师事江永。
① 见《戴震年谱》等,《戴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年版,462 页、212 页、213 页。
② 见汤志钧编《康有为政论集》,中华书局1981 年版269 页。
③ 《潜研堂文集》卷三九《惠先生栋传》。
④ 江藩《宋学渊源记》卷上。“服郑”指东汉经学家服虔(字子慎)、郑玄。戴震二十八岁时(1750 年)
曾赴童子试落第,始与程瑶田结交。正是经程瑶田介绍,戴震才得以去西溪村汪梧凤家教学童。程瑶田曾说:“吾与东原交几三十年,知东原最深。”①值得一提的是,戴震早期以《策算》为代表作的著述高峰期的形成,除老师的指点,同门的砒硕以外,还与贤内助朱氏的支持有关,二十六岁那年(1748 年),戴震娶妻朱氏。朱氏本新潭的农家良女,心地善良,俭朴淳厚,家庭生活中双方互敬互爱,和睦相处,侍奉长辈也殷勤周到。戴震的知友洪榜曾说:“先生事亲至孝,夫妇躬操井臼,浆酒饮食,亲自进之。”②朱氏贤慧干练,持家得法,又很理解和支持丈夫的事业,同志为友,朱氏是戴震日常生活中的志同道合的伴侣。段玉裁曾说:“夫人归于先生,先生方为诸生,攻苦食淡,以待舅姑,事君子,米盐凌杂,身任之,俾先生专一于学。”③戴震进入四库馆的第五年,积劳成疾,病死在北京,“夫人率子中立匍匐扶柩南归??凡丧葬之事,经营困瘁,期于先生九泉无恨。”④朱氏力克艰辛,完成了戴震晚年早定的“归山”之志,葬戴震于故乡休宁的几山。戴震死后的第三年,子戴中立又死,因无后,“夫人谋于宗族”,继立族弟戴渔卿(戴霖)之子戴中孚为嗣子,为中孚娶妻,中孚妻卒又为续娶。凡此种种,可以告慰戴氏在天之灵,也宽慰了尚健在的戴弃(戴弁妻去世较早)。一位单身妇女,在那样的社会环境中,办成这类重振家声的事是何等不易。朱氏八十岁时仍很健康,中孚为其母祝寿,段玉裁特地写了寿序,盛赞朱氏“夙夜匪懈,以勤劳节俭持其家,持门户于先生既逝后三十余年,其为戴氏功臣可知。”①
① 程瑶田《通艺录·五友记七》。见《安徽丛书》第二期函装本下函。
② 洪榜《戴先生行状》,见《戴震文集》,中华书局1980 年版259 页。
③ 段玉裁《经韵楼集·诰封孺人戴母朱夫人八十寿序》。
④ 同上。
 

第二章戴震的前期思想一、前期论学
戴震的思想可分前期和后期,从乾隆七年(1742)课学童于邵武、从师江永至乾隆二十二年(1757)结识惠栋为前期,其思想特征是不批宋学,同时褒扬汉学和宋学。从乾隆二十二年到乾隆四十二年(1777)为后期,其思想特征是批判宋学。
前期的主要著作有《筹算》(1744)、《六书论》(1745)、《考工记图注》(1745)、《转语》(1747)、《尔雅文字考》十卷(约1749)、《屈原赋注》(1752)、《勾股割圆记》(约1755)、《周礼太史正岁年解》二篇、《周髀北极璇玑四游解》二篇(1755)、《与方希原书》(1755)、《经考》、《经考附录》等。前期的主要学术活动还有将汉扬雄《方言》写于宋李焘《许氏说文五音韵谱》上方,为日后著《方言疏证》作准备(约1755)。还有论《尚书》“光被四表”为“横被四表”(1755)。主要行止有:从师江永(1742)。娶妻(1748)。避难入京(1754)。寄居纪昀家(1755)。辞姚鼐从师(1755)。在京与纪昀、王鸣盛、钱大听、王昶、朱筠交游,以学问名闻京师。应秦蕙田之约请,朝夕讲论《五礼通考》中“观象授时”一门。教王念孙读经书(1756)。
后期的主要著作有:《原善》上、中、下三篇(约1757 至1763 年间)、《声韵考》(1766)、《杲溪诗经补注》(1766)、《原善》卷上、卷中、卷下(1766)、《绪言》(约1769 至1772)、《六书音均表序》(1777)、《答段若膺论韵》(1776)、《水经注校》(1765·8 至1774·10)、《孟子字义疏证》(1776)、《声类表》(1777·5)等①。后期的主要学术活动有:评介江永,著《江慎修先生事略状》(1762)。修《直隶河渠书》(1768)。参修《汾州府志》三十四卷(1769)、参修《汾阳县志》(1771)。在四库馆校《九章算术》等(1774 至1777)。后期的主要行止有:在扬州结识惠栋(1757)。客居扬州(1757、1758、1760)。主讲浙东金华书院(1772 至1773)。与章学诚相遇于宁波(1773)。以举人特召入四库馆(1773)。应该提及的是,戴震论学的后期共参加了八次科举考试。前两次为乡试考举人,1759 年一次,1762 年乡试中举。后连续六次为会试考进士:1763 年、1766 年、1769年、1771 年、1772 年、1775 年。清代每三年在京师举行会试,1771 年那一次是遇庆典特开的恩科会试。 1775 年会试不第(其时已在四库馆),后恩准与同年会试中录取的贡士一起参加殿试,赐同进士出身,授翰林院(掌管编修国史或草拟制诰的官署)的职官庶吉士。关于功名问题,戴震早年第一次乡试(1759 年)不第以后,就有自己的想法。第二年客居扬州时有《沈处士戴笠图题咏序》,十分明确他说:“夫儒者于平生之遇,率目为适然,独孜孜不怠,以学自治,竟老而不倦。不知者,或又言其不得于今,欲借文学道艺立功名于后世,何见之归于浅也。”①甚至认为,求显于当世是私见之蔽,
① 有关《原善》三篇、三卷、《绪言》、《孟子字义疏证》的成书年代,按钱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324 至331 页的考证。
① 《戴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年版212 页。
并进而说出了自己“安贫乐道”之志。戴震说:“世之欣于禄位,从乎鄙心生者,不必挂语。若所谓事业显当世,及文学道艺垂千古,慕而企之,从乎私己之心生者也。儒者之学,将以解蔽而已矣。??吾之行己,要为引而极之当世与千古而无所增,穷居一室而无所损。”②总之,一切为了求知闻道。第三次会试不第(1769 年)后,应该说心情是抑郁的,但戴震并不拘于功名得失。他在同一年为惠栋的大弟子余萧客《古经解钩沉》作的序中说:“士贵学古治经者,徒以介其名,使通显欤?抑志乎闻道,求不谬于心欤?人之有道义之心也,亦彰亦微。其彰也,是为心之精爽;其微也,则以未能至于神明。《六经》者,道义之宗而神明之府也。古圣哲往矣。其心志与天地之心协,而为斯民道义之心,是之谓道。”③这段文字,表明了戴震在追求名失败后归于古圣贤,“而为斯民道义之心”的心迹,并认为不能“徒以介其名”而求“通显”。可以说这是戴震自述对功名的态度的最重要的文献。当然,余萧客一辈子没有参加过科举考试(与读书把眼睛读瞎了有关),这段文字也有表彰余萧客的意思在内。两者是密切关联的。再则;还应看到,那个时代的知识分子参加科举考试,寻求功名是正常的人生道路,甚至可以说是立功、立德、立言 的必由之路。
戴震早年,对先秦经典、诸子百家、汉唐传注、程朱理学,以及明清以来诸哲如方以智、黄宗羲兄弟、顾炎武、胡渭、阎若璩等,无不熟读,这从《经考》和《经考附录》中随时可见。为什么不见读王夫之的记载?那是因此时夫之之学尚未传世①。但这不等于说戴震和王夫之没有思想史上的继承关系。《经考》一书、就是经学考证,书名就能表明戴震的治学方法:考据。今本《戴震集》中有几篇文章是在《经考》和《经考附录》的基础上进一步抽象而形成的。乾隆十八年(1753)《与是仲明论学书》就是一篇。文章提到《经考》:“仆所为《经考》,未尝敢以闻于人,恐闻之而惊顾狂惑者众。”此外,还有二十年(1755)的《与姚孝廉姬传书》和《与方希原书》等。这些文章,集中体现了戴震的前期论学思想,主要有:一是概括了“以词通道”的治学方法,具体表述为:“经之至者道也,所以明道者其词也,所以成词者字也。由字以通其词,由词以通其道,必有渐。”②这一治学方法,也是戴震自幼而然的读书方法,故由来已久,但完整地作出这一表述尚属首次,其核心内容是治经必自语言文字之学起,段玉裁说:“此则先生说经传本肇始于小学,而其敏且专可知矣。”③由于这一时期不反宋学,“以词通道”的认识仅是正面立论,作为读书求知、通经获道的基本方法而阐述之,还不具备批判意义。只是到了戴震后期,再次阐述“以词通道”时,才赋予它批判宋儒的意义,那是乾隆四十二年(1777)正月在给段玉裁的信中再次作了概括:“仆自十七岁时,有志闻道,谓非求之《六经》、孔、孟不得,非从事于字义、制度、名物、无由以通其语言。宋儒讥训诂之学,轻语言文字,是犹渡江河而弃舟楫,欲登高而无阶梯也。为之三② 同上,213 页。
③ 《古经解钩沉序》、见《戴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年版191 页。① 夫之一生除结识当时名流刘继庄(献廷)外,几乎没有一个相识,又不开门讲学,没有门生,故二百多年没有传人,到咸丰同治年间才渐为世人所知。
② 《与是仲明论学书》。见《戴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年版183 页。③ 《戴震年谱》,见《戴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年版455 页。
十余年,灼然知古今治乱之源在是。”①同是“以词通道”,从思想史的发展看,却有正面立论的通经方法和批判武器意义的区别。
 

二是治经时要考证
治经时要考证经典名物,弄懂文献中的天文、历法、史地、音韵、律吕等,为通经打下坚实的基础。这当然是个书本求知的方法,今天看来,光有这些并不能真正弄懂,还需要科学的分析方法,辩证的综合思考,和当时的时代条件、生产力发展状况的直接或间接的联系等等,都是通经的必要条件。但如果没有那些基本知识,那就连门限也没有蹩进,根本谈不上弄懂。仅就通经中的考证名物而言,戴震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反映了一代宗师治学的广袤视角和谨严求实精神。他有感于自己的治学过程,深有体会地说:至若经之难明,尚有若干事:诵《尧典》数行至“乃命羲和”,不知恒星七政所以运行,则掩卷不能卒业。诵《周南》《召南》,自《关睢》而往,不知古音,徒强以协韵,则龃龉失读。诵《古礼经》,先《士冠礼》,不知古者宫室、衣服等制,则迷于其方,莫辨其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