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电子书 > 都市电子书 > 四念处 >

第7章

四念处-第7章

小说: 四念处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的检视同一个地方,就像你在背诵时一样,如果你记住了一篇特殊的说法,然后就不管它,不再背诵或重复它,你就会忘掉它,它也起不了任何作用;由于你未纯熟的自满所致,你对身体的观察思惟也是一样,一旦任何部位的影像生起,如果你不重复地观察它,反而粗心大意地让它流逝,它就起不了任何作用了。

这个身体的观察思惟有很多例证,其中之一是在我们现代的剃度仪式中。首先,戒师必须告诉受剃度者五个禅思的主题——头发、体毛、指甲、牙齿和皮肤,也就是这个身体——由于它们的重要性。在法句经的注释里提到,一个不智的戒师若未教导对身体的查究(中译注:身观念处——对身体的观察思惟),可能会毁掉他的徒弟成为阿罗汉的潜能,所以现在戒师必须先教导五个禅思

的主题。
另一方面,佛陀教过,没有一个佛陀或阿罗汉,不曾把禅思的主题至少锁定在身体的某一部份。对于正在讨论着某村是红土、黑土的五百个比丘们,佛陀告诉他们应该观察思惟内在的土地(中译注:构成身体的四大之一),而不是讨论外在的土地,换句话说,他们必须一直智慧地观察思惟着这个身体,贯穿全身,让它完全地清楚明白。当佛陀结束这场说法时,所有五百个比丘都得到了阿罗汉的果证。

由此我们可以推断,对身体的观察思惟必定很重要,每一个想要从所有痛苦中获得解脱的人,都必须观察思惟此身,如果我们要凝聚巨大的力量,我们必须借着身观念处来凝聚它。即使佛陀,当他即将证得正觉时,也是从观察呼吸着手……呼吸是什么,不就是身体吗?

所以从身观念处开始的,伟大的参学架构,就称为我们的城堡。一旦我们获得了一个良好的城堡——亦即一旦我们把这参学的伟大架构的精要付诸实践,直到我们洞悉了它们——然后我们就能运用清净内明的战略(接下来将讨论),就事物构成的元素来观察思惟它与生俱来的本性。
 九、清净内明的战略,根除烦恼的技术


所有美好事物的本性是它们来自并不美好的事物,就像白净可爱的莲花却生自污秽恶心的淤泥中,一旦它们长出淤泥,它们就白净而纯洁,成为国王、总督或大臣适当的头饰,不再回到淤泥中。它们就像热诚的禅思者,致力于持续的努力,这样的人,如果心里想要从所有污秽恶心的事物中获得解脱,就必须观察思惟一个污秽恶心的事物。所谓「污秽恶心的事物」这里是指身体。身体是垢秽、尿液和粪便的聚集。从头发、体毛、指甲、牙齿、皮肤等所排出的东西,都是各种的粪秽。当它们掉入食物中,人们就会不悦。这食物必须扔掉,因为没人能下咽。还有,如果身体看起来要能见人的样子,就要经常的擦洗。如果我们不予清理,就会有臭味,没有人愿意让我们接近他。衣服和饰品,当它们还没穿上身的时候,是洁净而动人的,但是只要它们一与身体接触,它们就弄脏了。如果我们长时间任其自然,不予洗濯,就有臭味,没有人愿意让我们接近他。

由此我们可以知道,身体是粪尿的库房,不净——不可爱,可厌——令人厌恶的。当活着的时候就够糟了;当没有生命的时候,它就更令人嫌恶,肯定没有其它东西可以比拟了,所以从一开始,所有热诚的禅思者就有条理地观察思惟这个身体,直到他们洞悉了身体。在身体变得清楚明白以前,他们就自己个性上所愿意的,身体的任何一个部位,加以观察,直到身体的某一特殊部位呈现一个「取相」(禅思时自发地生起的影像),然后他们专注于那个部位,重复地在它上面下工夫并开发它。

「重复地在它上面下工夫并开发它」必须作如是了解:当农夫栽种稻子时,他们在田地上工作,犁耕田地并栽种稻子。下一年,他们又在田地上栽种稻子。他们不会在空气中或半空中栽种稻子,他们只在田地上栽种,然后稻米自然会充满他们的谷仓,当他们重复地在田地上工作时,他们不必祈求:「稻米,哦!稻米,请长出来并充满我们的谷仓。」稻米自然会倾泻而入。即使他们对它下禁令:「稻米,哦!稻米,不要长出来,不要充满我们的谷仓。」如果他们已经完成田里的工作,毫无疑问的,稻米还是会长出来并装满他们的谷仓。

同样地,就像热诚的禅思者一样,就我们的个性所愿意的身体部位,或首先显现给我们看的身体部位,应该持续地予以观察思惟。不论如何,我们都不应该忽略或放弃这一点,重复地在它上面下工夫,不只是指经行禅思的修习而已,我们随时随地都要念住或持续我们的观察思惟,行、住、坐、卧,吃、喝、工作、说话和思考,我们随时都要全面地念住现前,这就是「重复地在它上面下工夫」的意义。

一旦你已经把身体观察思惟到很清楚明白,接下来你应该考虑,运用你自己有条理的方法,把它分解成不同的部份,把身体分解成地、水、火、风诸元素,并检查它,直到你真的以此观点视之。在这个阶段,你可以运用适合自己个性而设计的任何策略,但无论如何,你不能舍弃最先显现给你的原始参考点。当你正在这个阶段观察思惟时,你必须重复地在它上面下工夫并开发它,不要观察思惟一次,然后就任它一去半个月或一个月。内、外、前、后,一遍又一遍的观察思惟。换句话说,撤入内在以平息心意,然后出来再度观察思惟身体,不要一味地观察思惟身体或一味地平息心意。

当你已经用这种方法来观察思惟,一直到你已经完全洞悉身体时,接下来所发生的,就是顺其自然而来的部份了。心意必定会大规模的蕴集,而在它蕴集的瞬间,一切事物将随着蕴集,如同其一,整个世界不过是四大所成。在这同时,一个平坦如鼓皮的世界境相将会出现,因为整个世界有着相同如一而与生俱来的属性。森林、山岳、人们、动物…………乃至你自己…………最后都必将被铲平如一,伴随着这个境相,知见生起,切断所有心里的疑惑,这叫做:「如实知见禅观」——清净内明,知道而且见到事物的本来面目。

这个阶段并不是终点,这是下一阶段,我们必须修习的起点,这也是我们这些热诚的禅思者所要重复地下工夫和开发的,以求精通和完成更高的觉悟,看着种种心态的臆测:「这是我的…………那是我」,是无常的;他们痛苦是因为执着的缘故——因为所有的元素(中译注:有情四大)自始至终都是如此:生、老、病、死,早在我们出生之前就生起、衰落。从无始以来,它们就是这个样子。但因为心意和五蕴——色、受、想、行、识的因缘——业已形成并标记所有的存在成为现状,历经生生世世,难以计数,心意已经被痴化成追随它的臆测,而非臆测自行附着于我们。当你正观于此,毫无疑问的,世界上所有的现象,不论是有意识或无意识的,他(它)们一直是这个样子——自行生起、衰落——就是这样。

所以我们认知,pubbe ananussutesu dhammesu ——「前所未闻法」——这些活动规律(中译注:法性)从过去就一直是这样;即使没有人告诉我们,我们也知道他(它)们一直是这样子,关于这一点,就是佛陀为什么坚持说这是他所未曾从别人听闻,未有别人教导——因为在他那时代之前,事情就一直是这样子,因此我们可以知道,所有元素的活动规律必定是这个样子,但是因为心意的因缘,多生以来已经牢牢固着于所有这些事物之中,他们就随着臆测行动。心意已经被潜在的性向所克服,以至于愚痴到相信它们,所以「有」和「生」的状态,透过心意因缘的执着,就被产生出来。

热诚的禅思者,到了能够以事物与生俱来的本性去解析它,就会见到:
「一切行无常,一切行是苦。」
心理状态的作用——亦即心意的因缘——就是无常,有情众生的世间是无常的,它就是这个样子。以四圣谛的观点来解析这些事物,做为改正心意的方法,你自己就一定会知道(中译注:即身观察缘自觉知),这些心意的因缘是无常和痛苦的,而你尚未觉察到它们是无常和痛苦的事实,正是你陷入心理状态的原因。当你真正见此真相,就会改正心意的因缘。你将会证知

「诸行无常」。
「没有永恒而持久的心理状态。」心理状态只是心意的因缘而已,就像海市蜃楼。至于有情众生,他们始终认为世间是恒久的,当你知道了两面,亦即有情众生就是这个样子,而心理状态只是心意臆测的因缘罢了,于是「住地」,没有因缘相续的初心得到了解脱。

至于一切现象或活动规律无我(中译注:一切法无我)的教导,它们怎能是我?它们的工作只是如其所做而生起。因此佛陀教导:
「一切法无我」
「所有的现象都是无我。」我们身为热诚的禅思者,必须这样观察思惟事物,明明白白地看清它们,直到心意专精于一,让我们自己能够沿着这些准绳,真实而清楚地去看待事物,同时伴随着这个洞察力,也增长了知见。这就是所谓的「生起出离之禅观」(导至出离之清净内明)。我们必须在这个阶段上用功,直到熟练,直到我们看得真确而明白,伴随着全面的念住和正知,逆流(中译注:烦恼流)念住,袪除潜在的性向,转变臆测成为解脱;或直到我们专注于最初的心意——如实知见为止,以:「此生已尽,不受后有」的正知达到绝对的清明。

这个阶段并不是一个假设或臆测,它既非形成或臆测的任何事物,也不是愿望所能获得的任何事物,它是自然生起而完全明白的事情。热心不懈的修习,敏锐地分析我们自己的身心(中译注:即身观察),就会引导它自然生起(中译注:缘自觉知)。

这好比是稻子,只要我们适当地培育和照料稻子,结果——谷粒——并不是愿望所能得到的,它们自然会出现的。如果一个想要得到稻米的人,却懒惰而不照料稻子,他可以到死都怀着这个愿望,却不会有稻米呈现在他面前。解脱的实相亦是如此:它不是靠愿望所能获得的,一个想要解脱的人,却错误地修习或不修习——在懒惰中浪费时间,直到死亡之日——终究未能解脱。
 十、最初的心意本性是光明清净的,但因堕落而黑暗。
「比丘,这心意本来是光明而清净的,但是因为经过堕落,而烦恼遮蔽,它才不见光辉。」这就好比诗偈中所说的一棵树:
一棵大树有六○○○根树枝:
几百只大蜥蜴日日簇拥其上,
几千只小蜥蜴群居其中,
主人如果不予留意,
牠们日日将会带来更多的朋友。


这可以解释如下:一棵大树有六○○○根树枝——如果我们去掉三个○,就剩下六,它就代表六根门,变色蜥蜴的入口,亦即伪装的事物,而非真实的事物。烦恼是不真实的,它们就是那些成千上万地穿过根门流入(心中)的事物了。不仅如此,只要我们尚未找出矫正心性的方法来,未生的烦恼就会日日增长,愈来愈多。心意比其它任何事物更为光辉,但是因为经由烦恼的伪装和遮蔽,就失掉了它的光辉,就像太阳被浮云遮蔽了一般,不要认为太阳走到浮云后面去了,而是浮云飘来遮蔽了太阳。

所以禅思者,当他们知道了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