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山河血 >

第798章

山河血-第798章

小说: 山河血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湘扬君,相信这一合同足以为您的下一步晋升铺平道路!”
    广田弥瞧着身边的陈湘安,说话的神态显得很是恭敬,尽管在过去的几年间,中日关系已经趋于缓解,但是因为中国海关的查处以及中国实业的发展,中国已经鲜少从日本购买工业品,甚至日本还需要从中国进口某些工业品,对于外汇紧张的日本来说,他们更倾向于用东北的大豆从中国换取工业品,这就需要他们在价格上作出某种让步,
    不过,这一切都是值得的,尤其是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本不仅可以用大豆也可以用橡胶等东南亚矿产资源同中国进行易货贸易。
    “下一步,下一步,也许需要你们的帮助啊!”
    陈湘安毫不隐晦的说道。
    “如果我所料不错的话,下一步,我恐怕要离开南洋公司,估计很有可能要前往南洋任职,到时候,广田君,可要多多帮忙啊!”
    现在南洋处于日本占领下,若是陈湘安到了南洋自然少不了要同日本人打交道,对于曾在日本留学的他来说,这自然是极其擅长的事情。
    “哦,到时,新加坡分社的社长一定会亲自欢迎您!”
    广田的话峰突然又是一转,只听他压低声音说道。
    “不过,现在日中外交关系因米国飞行员的关系,日趋紧张,湘扬君……”
    不待广田把话说完,陈湘安便笑着说道。
    “关系紧张,那是因为你们的步步进逼,交出美军飞行员?只要今天管长官交出去,明天他就会被推翻,南京为何到现在不表态?还不是因为,谁决定交出去,谁就是众矢之的,你们日本人那……”
    摇着头,陈湘安长叹道。
    “总是喜欢欺人太甚,总是学不会应该在什么时候做出让步,交出飞行员,说起来简单,可你们压根就没考虑,管长官让步兵的风险……”
    从陈湘安话中透露出的信息,让广田弥深以为然的点着头,即便是一个生意人,他也知道,现在围绕着美军飞行员导致的中日关系紧张,其实说到根子里是为了两国的面子,中国不交是为了面子,日本不让步也是为了面子。
    “面子啊!”
    摇头长叹口气,陈湘安最后又说道。
    “真的有那么重要吗?”
    “真的非常重要!”
    广田弥在一旁轻声应道:
    “现在,日本非常需要面子上的东西,毕竟,日本,也不愿意同中国打仗!毕竟,现在我们的关系正在一点点的修复着,谁也不希望前功尽弃。”
    一句看似随口话语,让陈湘安的眉头微微一跳,虽说他们都是商人,但实际上,都非常清楚,所谓的生意人不过只是一张皮,就像广田弥,他是关东军的少佐参谋,而他陈湘安虽说没有军职,也没有政职,但他的联络官却是调查局的官员,两家看似谈着上千万生意的公司与会社,实际上都担负着半官方使命。
    “中国,也不想和日本打仗!好好的日子过着不是!”
    在话音落下的时候,陈湘安的心里却是一阵冷笑,他知道所谓的不打是什么,其实双方想的恐怕都是“至少现在还不想打”,有时候,一些事情,只需要点出来就行了。
    “但是,日本总需要一个台阶向国民交代一下,要不然,谁知道愤怒的老百姓会干什么?毕竟,美国人都炸了两次了,每次都会死很多人,国民非常愤怒!”
    又是一个简单的信息,这个信息不是通过正式的谈判桌传递过来的,而是通过这种地下的渠道传递过来,这意味着什么呢?陈湘安稍作思索,便明白了广田弥或者说“新京”的那位试图传递的信号他希望华北做出一定的让步,换句话来说,现在“新京”的那位还想不同中国发生直接冲突,或者说,因为这一事件,导致中日再战。
    现在,对于日本人来说,他们所需要的仅仅只是面子,至少能在面子上让他们过得去,对国民有所交代,恐怕这不仅是“新京”的意思,甚至可能会是东京的意思。
    在心底如此分析的同时,陈湘安又看似随意的说道。
    “想要平息国民的怒火,恐怕不简单啊!”
    日本人为什么会作出这样让步?不惜作出这样的让步,那么只有一个目的,恐怕就是为了安抚中国,但他们为什么要安抚中国呢?难道是……

第1024章 昭南市
    新加坡,在某种程度上,在进入1942年5月的新加坡已经日本在东南亚的大本营,从马来亚、缅甸等地运出的数以百万吨的大米、锡、天然橡胶以及其它热带作物、有色金属,通过新加坡的港口输往日本或者满洲,为日本的“大东亚战争”服务。
    与其他的东南亚殖民地不同,新加坡是一个中国化的城市,这里的居民绝大多数是中国人,在马来亚的城市也是一样,那里同样也是以中国人居多,在这种特殊的情况下,日本对新加坡与马来亚的统治和其它地区多少有着那么一点区别为了避免给中国人借口,从而破坏了帝国的“百年大计”,日本驻军尽可能的约束部队,并下达严格的命令以避免部队伤害到中国侨民
    不过尽管如此,日军在东南亚实施的残酷的统治,依然影响到新加坡,尽管华侨受到特别的优待,但是他们见到太阳袖章必须佩戴,见了日本兵必须鞠躬,夜里走路不带提灯的人依然会以格杀勿论,西方电影和文学作品统统取缔,学校课程日本化。日历也换了,一九四二年变成从第一代日本天皇登基时算起的二○六二年。为了全部消除西方的影响,宪兵队的特别支队象东方的盖世太保一样进行活动,根除那些为老殖民政府服务过或者对西方表现出同情的人。在这种情况下仅在新加坡,就有七万华人在过去的几个月间,乘船离开新加坡,他们可乘船前往广州、香港以及上海,或者乘船经缅甸回国。
    在新加坡的码头上,几乎每个星期都有数以千计华人离开这里,他们中的许多人,大都是南洋华侨富人,有的甚至还是在南洋生活数百年华侨巨富,对于许多人来说,这甚至是他们第一次返回唐山。
    “望唐”号,这是南洋航运留于南洋的十五艘运洋邮轮中的一艘,也是往返国内与南洋的四艘邮轮中的一艘,对于许多急切离开南洋的华侨来说,这四艘船的每一艘都意味着……安全。
    “现在,我终于知道,为什么,父亲希望我回国读书了!”
    站在船舷边李平洋的口吻中带着几分感叹,在四年前,应该读大学的时候,父亲希望他回家读书,而不是像其它人一样去欧洲,那时,他不能理解,现在,他终于明白了,对于欧洲人来说,欧洲是他们的根本,而对于华侨来说,无论他们走多远,无论他们拥有多少财富,唐山都是他们的根。
    “如果不是父亲亲自向国内求助,我们又岂能得到这一万五千张船票!”
    一万五千张船票,这是在南洋生活数百年的华人巨族向政府的请求,同样也是在过去的几年间,包括李家在内的数十个华侨家族在国内投资以及购买债券的回报。
    几乎是在日军开始进攻南洋起,一直于北方贸易公司有接触的李平言便知道,贸易公司的经理们一直在游说诸如李家、陈家、张家、林家、黄家、伍家、郑家等华侨家族离开南洋,回到唐山,但各家都显得很是犹豫,因为他们同大多数华侨家庭不同,他们的家族都在南洋繁衍至少百年以上,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来说,他们同唐山的联络并不亲近。
    或许,几百年积累的财富是个天文数字,但他们在国内的投资却极为有限,就像他们将北方贸易公司视为竞争对手一般,这又同华侨将北方贸易视为后盾不同。也正因如此,当他们眼中的那些“亲唐派”纷纷返回国内的时候,他们依然保持着沉默,在他们看来,日本人占领南洋,对他们来说,未尝不是一个机会,毕竟,日本占领南洋也需要同当地人合作。
    在过去的几个月里,他们看到日本将俘虏的欧洲平民关进监狱或者集中营,许多人还没有到达人满为患的监狱和拘禁营地就断送了性命,幸存者常常沿着丛林小道跋涉数百英里,然后象牲口一样地被关在这些监狱和拘禁营地里。巴厘巴板的所有白人都被杀死,以示对他们破坏石油设施的惩罚。日本人肆无忌惮地奸污和屠杀年轻姑娘乃至修女,爪哇和苏门答腊的荷兰人受到惨重的迫害;在菲律宾,三千多名美国平民被关在马尼拉郊区圣托马斯大学校园的有刺铁丝网里,又挤又脏地住了三年,既缺食物,又缺医疗。
    尽管这些消息很快传到了大家的耳中,但是这些华侨家族认为这一切不会降临到他们的头上,这个时候华侨的身份对于他们来说是保护伞。但是日本人却是无视规则,他们的橡胶园、种植园以及矿场被日本人用不能兑换的军票收购,而这个时候,甚至就连同领事馆都爱莫能助,因为他们是通过土著人的介入实现这一切,而日本人对土著人的扶持,却让这些于南洋生活数百年的华侨意识到了危险,他们清楚的知道,土著对他们的敌视,随着当地土著表现出来的敌意越来越浓,离开南洋便成为了最好的选择。
    但是这时候,想离开,却并没有那么简单船票紧张,不过幸好,他们的财富使得他们同南京以及北平高层都有还算亲近的联系,于是在他们的请求下,才有了“望唐号”以及其它五艘增加邮轮的开通。
    “唐山……”
    沉吟着,李平洋的神情显得有些凝重。
    “就亲近而言,大马的侨民更亲近唐山,他们在国内的投资超过五万万元,而我们呢?只有三万万元,但相比较财富呢?我们这些家族又拥有多少财富?”
    虽说年青,但是李平洋却知道,为什么即便是到了最后关头,依然有一些家族不愿意撤出南洋他们同国内的联络仅限于道义的支持,比如购买一些债券,也仅只是如此了。
    “现在,留在南洋是没有任何希望的?谁也不知道,未来南洋是什么样子!对于我们来说,最妥协的办法,恐怕就是在国内静观其变,我们确实失去了很多,但,只要人在,总有一天,我们还能够拿回属于我们的东西!”
    相比于李平洋,在李家的年青一代中,李平言更倾向于回国,事实上,早在几个月前,他便将自己的妻儿送到了刚刚收复的香港,在他看来,留下人比什么都重要。
    “也许吧,谁知道呢?我现在想的是另一个问题!”
    虽说有着在国内读书的经历,但是李平洋却对于李家如何重新置根于国内,却没有多少底气,尽管他们在国内有上千万元的投资,但是,在南方那是统制经济的天下,在北方那又是北方公司的天下,对于已经错过最佳时机的李家来说,如何重新在国内谋求发展呢?
    这是李平洋不得不思考的问题,同样也是必须要去面对的、不可回避的问题。
    “什么问题?”
    李平言反问道。
    “李家如何在国内立足!”
    弟弟的问题让李平言的神情微微一肃,或许他们是李家的旁支,但并不意味着他们不在意李家。
    “相比于大马等地那些在南洋根基不深的华侨从民27年纷纷在国内投资不同,李家与诸多华侨家族一样,他们在国内的投资是非常有限的,错过了机会,还会再有新的机会吗?而且,即便是主家,又和国内有多少联系?新加坡的陈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