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烧的海洋-第92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他们不是临时宇航员,而是永久宇航员。
按照签署的协议,一百二十名宇航员将永久生活在月球基地里,每年只有一周回地球探亲的假期。
在这些宇航员中,只有三分之二是宇航科学家与工程师,另外三分之一都是从事与生活有关的职业,比如有两名外科医生、一名护士、三名厨师,甚至还有三名神职人员,而他们的工作,就是把月球基地变成宇航员的家。
仅仅一年之后,月球基地迎来了第一个新生命:美国夫妇的第一个孩子。
这个叫朱利亚…克里斯的男孩,成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太空人”,而他也被后来的宇宙人类当成始祖。
到二零七七年,也就是月球基地正式运行的第五年,居民已经超过一千,在月球上诞生的婴儿超过了二十个。
当时,出现了一个有趣的问题,即月球婴儿应该加入哪一个国家的国籍。
原则上,婴儿可以加入父母中任何一方的国籍,只是中国政府做出规定,只要父母愿意也可以让其加入中国国籍。后来,这一规定做了调整,即只要父母不反对,婴儿将同时拥有二十个基地创建国的国籍。
事实上,在月球基地里,国籍已经是一个很不重要的概念了。
后来,随着越来越多的“太空人”出现,才产生了一个新的族群,即“宇宙人类”,而国籍问题,也正是宇宙人类谋求独立的重要因素之一。
总而言之,月球基地开创了人类历史的新篇章。
到二十一世纪末,月球基地的人口已经超过十万,而且建立起了完整的生态圈与经济基础,能够自给自足的生产所有生活必备物资,还为地球输送了大量物资,即把产品出口到地球。
当时,还称不上是出口,因为月球基地属于创建国。
毫无疑问,独立的经济能力,是月球基地发展壮大的根本原因,也是越来越多的人愿意去月球工作与生活的原因。更重要的是,独立的经济能力,必然产生独立的政治思潮,也就必然会导致独立运动。
可以说,月球基地的独立经济能力,正是宇宙人类发展壮大的根基。
当然,有了第一步,也就有第二步。
虽然月球上有很多极为宝贵的资源,特别是进行宇航活动所必须的稀有金属,但是与浩瀚的宇宙空间比起来,月球上的资源根本算不了什么。即便在太阳系内,小行星带里的资源也远远超过了月球。
结果就是,在月球基地规模逐渐扩大之后,向小行星带进军成为人类的下一个目标。
这种不断探索,不断前进的精神,正是人类能够发展壮大,能够从东非高原上走下来成为智慧物种的源动力。
当然,人类是不是由猿猴进化而来的,恐怕还值得商榷。
只是,在这条前进的道路上,充满了荆棘与波折,也充满了挑战与风险。在迈出第二步的时候,人类文明就遇到了一个极为巨大的挑战,而能否克服这个挑战,将直接关系到人类文明能否走出太阳系。
事实上,这不是挑战,而是一种对未知事物的巨大担忧而引发的恐惧。
绝对的恐惧
正文 第二百八十四章 转变
收费章节(12点)
第二百八十四章 转变
前面已经提到,陆雯在科研领域做的最后一个贡献,就是在营造国际空间站期间,在小行星带上部署一万二千个重力场波动探测仪。这向浩大的工程最根本的目的,就是为了及时发现那些进入太阳系的外星文明。
当时,很多人都认为这项工程根本完成不了。
要知道,其花费很有可能超过了中国的国家承受能力,甚至远远超过了人类文明的承受能力。
在持怀疑态度的人中,就有陆雯的丈夫牧浩洋。
所幸的是,这些难题,没有难住陆雯,而是被她一一解决了。
到最后,这项工程不但顺利完成,花费还比所有人预期的都要少得多,并没有对中国经济造成过于严重的影响。
事实上,稍微冷静一点就能发现,确实没有必要为经济承受能力担心。
在大战期间建造的“深空”号飞船的造价大概是一百二十亿元,而一艘相似的飞船在量产情况下的造价还能减少三分之一,控制在八十亿元左右。事实上,最终的造价比八十亿元还低得多。主要就是,飞船中最关键的可控聚变反应堆是现货,不需要专门制造,即中国军队在大战期间的过剩物资。
大战结束的时候,中国军队总共拥有近两万套小型可控聚变反应堆,其中一万四千套在陆军与陆战队手里,空军有大约四千套,另外两千套还海军手里。大战结束后,中国开始大规模裁军,即便最后保留了二百四十五万常备兵力,也需要裁减百分之九十的作战部队,因此有大量装备得做退役处理。
当时,大部分过剩军事物资都以极为粗暴的方式处理掉了。
比如,海军中,半数以上的航母被直接拆掉以废钢铁的价格出售,陆军则把大量装备无偿提供给了友好国家。
总而言之,中国军队处理过剩物资的态度非常坚决。
这也可以理解,大批装备放在仓库里都需要维护保养,是一笔不小的花费,还不如直接处理掉。
结果就是,陆雯非常轻松的获得了一万二千套小型聚变反应堆。
当时,也有人在打这些小型聚变反应堆的主意,比如认为可以转变成民用发电站,为生活与生产服务。
问题是,中国、以及几乎所有同盟国都存在电力供应过剩的情况,而且第二代可控聚变核技术已经问世,以前的聚变反应堆都要淘汰。就算有民用需要,也主要是帮助战败国进行战后重建,而遭到战争严重毁坏的美国与澳大利亚,总共也就只需要大约四千套小型聚变反应堆。至于中立国,就算有很多国家依然缺乏电力,中国也不可能出售含有大量绝密技术的军用反应堆。
毫无疑问,拆废这些反应堆,需要很多的钱。
结果就是,还不如拿来搞宇航探测,直接用掉划算。
可以说,陆雯几乎没有花一分钱,就搞到了一万二千套小型聚变反应堆。这些反应堆用在宇航工程上,只需要进行一些适当的改进,比如改变输出功率,拆除一些没有太大用途的附加设备等等。
这样一来,剩下的工作就是生产一万二千套重力场波动探测仪,已经足够多的反重力场推进系统了。
前面已经提到,反重力场推进系统其实非常简单,在工程上没有太大的难度可言。
要知道,到了宇宙人类时代,只要有原材料,几乎每一个成年人都能制造出反重力场推进系统。
当然,关键就在原材料,特别是反重力场屏蔽挡板的制造工艺上。
所幸的是,在大战结束之后,中国已经掌握了大规模生产工艺,而且成本也降到了可以接受的范围之内。要不然的话,中国也不可能带头发起建造国际空间站、开辟月球基地的宇航工程活动。
根据后来披露的资料,陆雯主导的这项工程,实际花费在二十万亿到三十万亿之间。
不可否认,这依然是一项花费巨大的工程,可是与大战结束的时候,中国高达上千万亿的外债比起来,那就不算什么了。
问题是,仅仅建立起一套被动探测的警戒网就够了吗?
在陆雯离开科研岗位之后,接替她的中国国家科研项目总负责人海德钦就提出,除了被动探测之外,还必须针对外星文明,进行全面的搜索行动,以便建立起更加完善、能够提供更多时间的警戒系统。
海德钦的提议,立即得到了高层领导的全力支持。
当然,陆雯也赞同这么做,只是她已经没有精力去负责这些规模浩大的工程了,数十年的科研工作,已经使她精疲力竭。
所幸的是,海德钦是一个非常有组织能力的人。
严格说来,海德钦根本就不是科学家,因为他只有学士学历,而且学的是管理学,可是他协助陆雯工作了二十多年,在最后五年里,一直负责各个项目的管理工作,是陆雯最主要的助手。
要不然,陆雯在退休的时候,也不会推举他。
当时,海德钦提交了一份非常全面的规划报告,准备花二十年,完成对外星文明的探测与甄别工作。
首先要做的,就是搞清楚外星文明可能存在的地点。
说白了,就是在广袤的宇宙空间里,搜寻类地行星。
当时,这件事情,在科学界引发了很大的争议,主要问题就是,那些有潜在威胁的外星文明就一定居住在类地行星上吗?
显然,答案也是模棱两可的。
首先可以肯定,如果外星文明也是碳基生命体,那么就一定得居住在类地行星上,因为只有类地行星的重力环境能够适应碳基生命,而向木星这样的巨行星,巨大的重力场根本不会产生碳基生命。
其次还能肯定,可以供碳基生命存在的类地行星,必须处在生命带上。说得稍微简单一些,这颗行星必须围绕着一颗质量与太阳类似的、正处于稳定期的恒星运转,而且离恒星的距离不能太近、也不能太远,至少得保证水以液体的形式存在。另外,还必须有一个足够强大的地磁场,这样才有可能存在大气层。当然,最后一个条件是不必要的,因为生命体能够在水中存在,也就不需要大气层了。
说白了,液态水是碳基生命存在的必须条件。
问题是,外星文明一定就是碳基生命体吗?
要知道,科学家已经在地球上发现了非碳基生命体。比如在一些充满了硫化物的地下岩洞里面,存在着一种以硫为基础的简单生命体,因此在广袤的宇宙空间内,很有可能存在非碳基生命。
事实上,还有可能存在更高级别的、不依附于物资的文明。
在这个问题上,海德钦的处理方式很简单,他要寻找的,就是那些能够供碳基生命体存在的类地行星。
按照他的说法,如果外星文明是非碳基生命,即便进化到了比较高的程度,与人类发生直接冲突的可能性也不是很大,因为这些非碳基生命的生存环境与人类完全不一样,因此在资源需求上与人类没有冲突。如果外星文明更加高级,比如已经摆脱了对物质的依附,那就不会对人类产生兴趣,也不会觉得人类是个威胁,更不会出手毁灭人类。即便这种极高级别的外星文明打算毁灭人类,人类所做的任何抵抗行为也没有任何意义,因为人类在可以预知的未来,都不可能拥有如此高的科技手段。
说白了,对人类威胁最大的,就是科技程度相当的外星碳基文明。
事实上,海德钦只对了一半,即超越了宇宙文明阶段的外星文明,确实没有把人类文明看成威胁。只是,在宇宙中确实存在着大量非碳基文明,而且这些文明肯定在资源上与人类存在冲突。
不管怎么说,这个管理型的科研人才,一改陆雯时代的科研政策,对中国的科研事业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从某种意义上讲,如果不是海德钦,陆雯时代的科研工作就将终结在陆雯手里。
要知道,在陆雯之后,没有任何一个人可以像她那样,从国家手里获得科研经费,粗放型的科研发展模式已经难以持续下去了。如果不做改变,那么在陆雯退休之后,她所建立的科研体系绝对会因为经费问题而轰然倒塌。
从长远来看,这绝对是灾难性的后果。
海德钦所做的贡献,就是改变了科研工作的发展模式,不再盲目的进行科研工作,而是精打细算的用每一笔钱,而且争取把每一笔钱都用到刀刃上,做出成绩来,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