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烧的海洋-第91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可控聚变核技术成熟之后,中国的月球开发工程开始加速,主要就是在月球上有丰富的聚变资源。也就是说,中国后来为探月工程所做的准备,出发点都是商业利益,即以开采资源为主。
同一时期,美国的探月工程仍然以科学研究为主,或者说只有政治意义。
如果没有后来的全球自然灾害,恐怕在二零四零年前后,中国就会正式启动在月球上建立殖民地的工程项目。
全球自然灾害,使得人类的航天活动暂停了二十年。
在这二十年里,人类文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首先是全球格局在第三次世界大战之后彻底改变,中美冷战以热战的方式结束,美国沦落为二流国家,而且很快就跟中国组成了国家共同体。其次人类的科学技术得到了飞速发展,反重力场技术开始推广应用,可控聚变技术也提升了一个级别。
从某种意义上讲,当时中国完全没有为资源去月球建立殖民地的必要性。
原因很简单,在大战结束的那一年,中国科学家就攻克了技术上的难关,并且动工建造了第一座第二代可控聚变核反应堆。第二代可控聚变核技术最大的特点,就是以重氢与超重氢为聚变原料,不再使用氦3。
可以说,第二代可控聚变核技术的重要性,绝不亚于第一代。
要知道,重氢与超重氢在地球上比比皆是,不管是淡水还是咸水、冻结的冰、空气中的水蒸气,都含有这两种氢的同位素,而且富积度并不低。更重要的是,从氢气中提炼重氢与超重氢的技术早就成熟了,而且早就在工业、乃至军事领域大规模应用,比如氢弹中的聚变原料就是重氢、超重氢跟锂元素的化合物,而在工业领域,重氢与超重氢则广泛应用在了照明、荧光等产品上。
有了第二代可控聚变核技术,地球上的资源就足够人类使用一千万年。
当然,在太阳系内,这两种氢的同位素也是比比皆是,像木星与土星,其百分之九十九的都是氢元素,而一些大行星的卫星上,也有大量氢元素,因此蕴涵的重氢与超重氢绝对非常丰富。
当然,随着技术进步,产生能源的原料也在变化。
比如,中国科学家在大战期间,已经着手研制第三代可控聚变反应堆,而其聚变原料就是氢元素。如果第三代可控聚变核技术问世,那么人类文明几乎可以在太阳系里获得取之不竭的能源。
在这个大背景下,月球上的那点资源就算不了什么了。
以当时的情况,中国主动发起在月球上建立殖民地的宇航工程,政治因素远远超过了经济与科技因素。
原因很简单,这个伟大的工程,能把全球最主要的工业国团结在中国周围。
第一批十个成员国,实际上都是在大战期间涌现出来的工业国,而且也都是中国最重要的盟国。在某种意义上,这九个国家实际上都是中国的一部分,即便在政治上保持独立,在经济、外交、科技、文化等各个方面,已经与中国融合在了一起,或者正在逐步与中国实现共同化。
举个简单的例子,当时在盟国范围内,中文已经是第一语言。
比如,在印度,中文是除了本土语言之外的第一外语,所有印度学生在九岁左右就开始学习中文,并且一直持续到大学毕业,中文成绩是衡量印度学生学业的重大标准,甚至是能否升学的关键科目。
后来加入的十个国家,则主要是第三次世界大战的战败国与中立国。
事实上,这些国家也是工业强国,即便国家工业基础设施在战争期间遭到破坏,但是作为工业国最重要的基础,即人才并没有流失,均在大战结束之后,通过“牧浩洋计划”恢复了元气,再次成为工业强国。
可以说,除了欧洲联邦之外,全球最重要的工业国都参加了月球开发项目。
如此重大的项目,自然成为了国家同盟的基础。
从政治上讲,把欧洲联邦排除在月球开发项目之外,等于孤立了欧洲联邦,也就等于限制了欧洲联邦的生存空间。
可以说,在这件事情上,中国做得非常绝,甚至可以说是赶尽杀绝。
要知道,中国已经垄断了近地轨道的使用权,因此只要中国仍然是世界头号强国,欧洲联邦就很难在外层空间开发上发挥作用,最多在欧洲地区制造点麻烦,对中国的核心利益根本没有威胁。
通过国际空间站项目与月球开发项目,中国加大了对人类文明工业力量的控制力度,等于最大的潜在对手加上了第二道枷锁,让欧洲联邦根本没有可能与中国竞争,也就更加不可能对中国构成威胁。
有趣的是,这种出于政治目的的宇航工程,最后的结果却与经济挂上了钩。
原因很简单,月球上不但有丰富的氦3,还有更加丰富的其他资源,比如在地球上非常罕见的稀有金属。
地球上的稀有金属,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地壳运动,从地核里挤出来的。二是由彗星、流星与陨石从外层空间带来的。比如,地球上可供人类开采的黄金,实际还不到总量的百分之一,其余的都被锁在地核里面,根本无法开采。又比如,地球上储量最多、品位最丰富的稀土矿,即中国白云鄂博稀土矿实际上是一颗在数亿年前击中地球的小行星,而这颗小行星很有可能就来自小行星带。
可惜的是,真正落到地球表面上的小行星并不多。
主要就是,地球有一层浓密的大气层,小行星在进入大气层之后,会剧烈燃烧,落到地面上的只是很小的一部分,而且体积较大的小行星根本不会落到地面上,而是会在离地面数千米的高空爆炸。
也正是如此,在地球上富积的稀有金属矿藏非常罕见。
在月球上,这就不一样了,月球没有大气层,小行星与彗星不会在坠落时燃烧,也不会在触地前爆炸。
这也正是月球上有很多陨石坑的主要原因。
当时,中国科学家已经做出预测,月球上可供开采的富积稀有金属矿非常多,而且储量是地球上可开采资源的上百倍。更重要的是,这些富积稀有金属矿主要分布在月球背面,而不是永远朝向地球的正面。
毫无疑问,这就是巨大的潜在经济价值。
虽然中国还没有公布反重力场屏蔽材料的组成结构,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这种材料主要就是由稀有金属材料构成的。
在宇宙大开发的时代,稀有金属材料就是工业时代的煤炭与石油。
当然,稀有金属材料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比如在燃料电池中,最重要的电极与离子膜就是由稀有金属材料制成的。又比如,后来在建造国际空间站时大规模使用的纳米材料,也以稀有元素为主。
可以说,在宇航时代,稀有金属不再是“工业味精”,而是“工业主料”。
毫无疑问,人类文明的经济活动,对稀有金属的需求将越来越大,而谁能首先在月球上开采稀有金属,谁就将掌握人类经济命脉。
作为经济动物,这种巨大的利益,绝对是推动月球开发工程的第一动力。
事实上,也正是储量丰富的稀有金属,使月球成为了人类宇航活动的前站,成为了人类塌上宇宙远征之途的出发地。
从某种意义上讲,如果没有月球,恐怕就没有后来的宇宙人类。
原因很简单,地球上的稀有金属储量,根本不足以支持人类文明进行大规模宇宙探险与开发活动。只有在获得了月球上的稀有金属资源之后,人类文明才获得了宇宙探险所需的物质基础。
当然,这也是一个极为浩大的工程。
主导这项工程的不是陆雯,而是牧浩洋。
*
正文 第二百八十二章 秘密
第二百八十二章 秘密
二零六零年,探月工程正式启动后,中国就向月球发射了一具探测器。
毫无疑问,这是人类有史以来,发射的性能最全面的探月轨道飞行器,也是探月工程的第一步。
在这具重达一百二十吨的探测器上,有一百多种探测设备,还有三套登月舱,以及一整套的实验设备,供电系统则是一套小型聚变反应堆,轨道推进系统是反重力场挡板,因此具备完整的轨道飞行能力。难能可贵的是,这是一具无人探测器,所有工作都由一部超级计算机与几部功能计算机控制。
当然,这不完全是中国科学家的功劳。
比如,那台超级计算机就来自美国,由一千多名美国科学家在中国完成设计,制造设备则是中国军队从美国运回来的。如果没有这台超级计算机,探月飞行器就必须安排两到三名宇航员。
当时,中国对外宣称,该探测器的主要目的是寻找适合建立永久性科研基地的地点。
毫无疑问,这只是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
这具探月飞行器有很多任务,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利用搭载的上百台遥感探测设备搞清楚月球上的资源分布情况。
后来,中国官方公布了一些资料,比如氦3在月球上的分布情况。
只是,更多是资料根本就没有公开过,甚至很多人怀疑其是否存在。比如,稀有金属资源在月球上的分布情况。
在没有公布的部分中,有一个极为重大的秘密:中国科学家对月球上稀有金属分布情况的预先判断出现了重大错误,即大部分稀有金属资源分布在月球正面,在月球背面的稀有金属资源非常少。
显然,这明显违背了科学常理。
要知道,在月球正面发现的稀有金属资源,大多集中在陨石坑里,而且分布方式非常有规律。在月球背面,同样有很多陨石坑,而且其中较大的陨石坑就有数百个,不可能没有稀有金属矿藏。
只到二十二世纪,中国科学家才搞清楚其中的原因。
当时,中国科学家在月球背面进行了更加全面的勘测,取得了一个非常重大的发现,即在月球背面的三处大型陨石坑里有文明留下的痕迹,准确的说,是已经被开采殆尽的稀有金属矿藏。
显然,开采月球背面稀有金属矿藏的,正是那些进入太阳系的外星文明。
由此可基本上证明了陆雯的推断,即达到了宇宙级别的外星文明,其基础就是反重力场技术。由此还可以做出一个推断,即外星文明也需要资源,而且在反重力场领域与人类的发现一样。
当然,数百年后,人类已经知道,月球上的秘密并不止这么一点。
经过宇宙学家研究,在现在的太阳系之前,还存在两个太阳系,只是这两个太阳系的寿命都极为短暂,第一个大概只有一千万年,第二个只存在了不到十亿年,两颗巨大的太阳都在坍塌中自我毁灭了,然后在大爆炸中重生。第二次毁灭之后的重生就是现在的太阳,以及现在的太阳系。科学家给出这一结论的主要理由就是,太阳系内存在的大量重元素都不是现在的这个太阳在形成时产生的,而是一颗更加巨大的太阳在坍塌的时候产生的,因为现在这颗太阳的质量太小了,没有产生重元素的条件。在第二颗太阳坍塌之后发生的大爆炸,把大量重元素抛洒到附近的轨道上,再经过十亿年左右融合成了现在的几颗类地行星,而产生的第三颗太阳由缩小了许多。从太阳系的总质量也能推算出来,即在太阳系外围的柯伊伯带与奥尔特云的总质量太大,只有可能是一颗质量更大的太阳在坍塌后发生大爆炸,所遗留下来的产物。
现在的太阳系形成初期,是一片巨大的星云,或者说是由气体构成的云状体。在大约十亿年的时间里,星云开始缓慢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