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烧的海洋-第86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此情况下,中国彻底击败俄罗斯,显然不是明智之举。
别的不说,在俄罗斯彻底战败之后,所有东欧国家都面临着选择难题,即到底是投靠中国、还是投靠美国。对这些保持中立的国家来说,中国军队占领俄罗斯的欧洲地区,等于形成了军事压力。就算黄瀚林早就承诺,绝不主动入侵中立国,也不会强迫任何中立国家选择阵营,可是这种口头上的承诺,显然无法抵消大兵压境构成的威胁,也就会形成一个政治上的难题。
从某种意义上讲,俄罗斯彻底战败,必将成为英国等亲美欧洲国家参战的直接原因。
道理很简单,在俄罗斯战败之后,法德意等亲华欧洲国家将加快参战的步伐,法德意也会利用这个机会,向仍然保持中立的欧洲国家施压,让这些国家选择阵营,从而排挤英国这样的亲美欧洲国家。在边缘化不可避免的情况下,英国等亲美欧洲国家将别无选择,只能把赌注全部押到美国这边。
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情,谁都说不准。
只有一点可以肯定,如果英国等亲美欧洲国家加入西方同盟集团,那么法德意等亲华欧洲国家很有可能保持中立,甚至会倒向美国。
也许,很多人都很难理解。
只需要看清楚法德意表现积极的根本目的就能明白,不管是亲华、还是亲美,法德意的最终目的都是实现欧洲统一大业,组建一个联邦制的欧洲国家,而要达到这个目的,首先就得避免欧洲分裂。
别忘了,法德意与中国的关系,远没有达到结盟的程度。
如此一来,在英国等亲美欧洲国家选择了阵营之后,如果美国做出适当让步,比如支持法德意的统一行动,并且承认法德意在统一后的欧洲有足够大的话语权,那么法德意就极有可能加入西方同盟集团。
毫无疑问,在俄罗斯战败之后,美国肯定会拉拢欧洲,也就会向法德意妥协。
只要能够达到大一统的目的,法德意就不会在乎与谁结盟。事实上,即便到了二零五五年,美国也不是没有取胜的机会,而欧洲的加入,必然会增大美国取胜的概率,而且将成为西方同盟集团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下,就出现了一个新的问题,即欧洲加入东方同盟集团,能获得什么好处?
显然,在俄罗斯战败之后,中国取胜的概率大大提高,而且已经掌握了战略主动权,正在向最终胜利迈进。
问题的答案就是,在东方同盟集团之中,欧洲并不是最重要,甚至不是重要成员。
由此可见,即便加入东方同盟集团,欧洲获得的好处也非常有限,而加入西方同盟集团能够获得更多的好处。
当然,承担的风险也就更大。
由此导致的结果就是,欧洲就算不会完全倒向美国,倒向中国的可能性也非常渺茫。
这里,涉及到了杜小蕾在巴黎与法德意政府首脑达成的秘密协议,即中国军队在二零五四年底攻入莫斯科,法德意就将支持中国。
在这份秘密协议中,法德意并没明确承诺参战。
也就是说,法德意的目的,只是希望能够借此机会促进欧洲统一,毕竟在俄罗斯都迅速战败的情况下,统一是欧洲在未来世界中获得一席之地的唯一途径,到时候将有更多的欧洲国家支持统一。
至于法德意是否参战,显然还是个未知数。
由此可见,中国在这个时候给了俄罗斯一个体面退出战争的机会,在很大的程度上是不希望欧洲出现重大变故。
其次,就是中国提出的停战条件。
在中国开出的条件中,最为苛刻的一点就是俄罗斯只能保留乌拉尔山与伏尔加河以西的欧洲部分。
事实上,这也是中国提出的唯一条件。
当时,中国没有提出让俄罗斯赔款,也没有提出让俄罗斯割地,更没有提出让俄罗斯交出战犯等等。只是提到了一个附加条款,即在战争结束之前,俄罗斯必须解除武装,在战争结束之后才能重建国防力量。这个附加条款,也主要是为了防止俄罗斯再度参战,而不是为了防止俄罗斯在战后成为新的威胁。
可以说,这已经是较为宽松的停战条件了。
早在战争爆发的时候,黄瀚林在“三项战争准则”中就明确提到,中国不会借这场战争吞并、或者侵占任何国家的领土,中国没有任何领土上的野心,将在战后以合理的手段处理所有占领区。
问题是,在如何处理占领的俄罗斯国土的问题上,中国并没给出个明确说法。
以当时的情况来看,中国很有可能通过所在地居民投票表决的方式,以民族为基础,把俄罗斯的亚洲地区拆分成几十个小国家。要知道,俄罗斯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总共有一百六十多个少数民族,作为主体的俄罗斯族只占人口总量的百分之四十,而且有百分之八十居住在俄罗斯的欧洲地区。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即提出停战条件的时机很不恰当。
从事后的角度来看,如果推迟几个月,到年底的时候,也就是在中国军队攻到莫斯科郊区的时候,再提出停战条件,俄罗斯接受的可能性肯定更大一些。如果辅以其他手段,比如承诺不占领莫斯科,俄罗斯就极有可能退出战争。
在二零五四年七月底,俄罗斯当局还没有感受到亡国的压力。
事实上,当时很多俄罗斯人也抱有同样的观点。
虽然这场战争已经造成上千万俄罗斯人伤亡,还有上千万官兵被俘,但是在美国的大力援助之下,绝大部分俄罗斯人除了因战争导致亲人遇害之外,还没有体会到战争所带来的其他影响,比如食品匮乏、药物奇缺、社会基础设施遭到破坏、工作艰难等等,因此并没有直接感受到战争的残酷性。
要知道,当时俄罗斯只推行了十二小时工作制,而且工人每周有一天休假。
结果就是,不管是俄罗斯总统、还是大多数俄罗斯民众,依然认为俄罗斯没有战败,仍然有反败为胜的希望。
当然,这也与政府的战争宣传有关。
比如,在伏尔加格勒会战结束之前,俄罗斯就宣称再次取得了伟大的胜利,消灭了数百万入侵者。事实上,受宣传蒙蔽,几乎所有俄罗斯人都认为,俄罗斯正在走向胜利,前方的溃败,主要是中国人口太多,动员了几千万军人,俄罗斯必须进行战略撤退,并且在撤退中消耗敌人。显然,这很容易让人联想到一百多年前的卫国战争,也就很容易让愚昧的俄罗斯民众相信,战略撤退能够把俄罗斯广袤的国土利用起来,利用巨大的战略纵深拖垮敌人,最终击败敌人。
当然,几个月之后,这些谎言就不攻自破了。
关键就是,在七月底的时候,连俄罗斯民众都不相信已经战败,俄罗斯当局还会接受中国提出的苛刻条件吗?
换个角度看,也能发现,俄罗斯不可能在这个时候投降。
这就是,投降对俄罗斯高层政治领导人、军队领袖、既得利益集团、亲美份子都没有任何好处可言。
不用怀疑,很多俄罗斯人都有极为强烈的民族情怀。
问题是,在大战面前,在生死攸关的问题上,民族情怀肯定顶不上切身利益,也就不可能发挥作用。
所幸的是,黄瀚林对这次“招降”没有抱太大的希望。
根据战后披露的资料来看,主张让俄罗斯体面退出战争的是杜小蕾,所以说牧浩洋等军方领导人也没有抱多大的希望。
当时,黄瀚林让杜小蕾在外交上进行尝试,也多半是为了欧洲。
通过主动向俄罗斯开出停战条件,至少能让法德意相信,中国没有进军欧洲的野心,也不会干预欧洲人的事情。
在大战结束之前,欧洲肯定会做出选择。
至于欧洲会做出什么样的选择,黄瀚林决定不了,他只能想办法让欧洲做出对中国有利的选择。
可惜的是,他在二零五四年七月底做出的努力失败了。
第二百一十章 莫斯科易主
第二百一十章 莫斯科易主
俄罗斯拒绝了中国伸出的橄榄枝,战火就还得烧下去。
当然,七月底发生的这件事,对战局也产生了重大影响。
首先,俄罗斯当局清楚认识到,继续打下去,俄罗斯肯定会流出最后一滴鲜血,而且不见得能够取得胜利。
当时,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布鲁希洛夫辞职。
客观的讲,这位才华横溢的俄军总参谋长,至少让俄罗斯多坚持了半年,如果不是诺日罗夫、以及俄罗斯总统经常蛮横干预、胡乱指挥,布鲁希洛夫甚至能够做得更加出色,让俄罗斯坚持得更久。
可惜的是,布鲁希洛夫是当时唯一头脑清醒的俄军将领。
根据战后披露的资料,当时在俄军中,只有布鲁希洛夫认为应该接受中国开出的停战条件,体面的退出这场注定会失败的战争,挽救成千上万的俄军官兵,并且让俄罗斯保住战后复苏的基础。
这一主张,直接断送了布鲁希洛夫的前程。
事实上,当时俄军中,没有人可以顶替布鲁希洛夫,而且也没有人愿意当总参谋长。
稍微有点头脑的人都知道,谁当上俄军总参谋长,谁就得背上战败负担,等于是做出自我牺牲。
结果就是,在几个月里,俄军竟然没有总参谋长
当时,俄罗斯总统让诺日罗夫直接指挥俄军作战。
虽然这个安排让很多俄军将领不满,但是也没人敢提出来,因为谁都知道,不管谁来指挥俄军作战,结果都差不多。
第二个影响就是,美国再次把俄罗斯放在了首要位置上,开始向俄罗斯增兵。
事实上,在这个时候向俄罗斯增兵,已经于事无补了。要知道,中国军队在攻下伏尔加格勒之后,在前往莫斯科的道路上就没有任何难以逾越的艰难险阻了,占领莫斯科只是时间上的问题。
客观的讲,美国应该做的是为俄罗斯战败做准备,即在俄罗斯战败之后,在哪里构筑新的战略防线。
朝这个方向想,就能发现,美军应该向中东增兵,而不是向俄罗斯增兵。
原因很简单,在俄罗斯战败之后,中国在陆地战场上再无牵挂,将毫无顾忌的把地面部队派往中东,而下一个战败的就是以色列。除非美国打算退出欧亚非大陆,不然就得在中东顶住重压。
美国要做的,正是通过向中东增兵,争取在俄罗斯战败之前取得重大胜利。
说得直接一点,如果美以联军能够在俄罗斯战败之前击败叙利亚,就有很大的可能说服土耳其参战,至少让土耳其更加倾向于支持美国。如此一来,中国在俄罗斯战场上取得的胜利就很难对中东战场造成影响,最多不过在伊朗取得下一场胜利。更重要的是,土耳其控制和欧亚大陆桥,也就能够抵消俄罗斯战败对东欧地区产生的影响,从而使更多的东欧国家继续保持中立。
可以说,除此之外,美国没有更好的选择了。
可惜的是,当时美国肯定不可能丢下俄罗斯。
原因就是,如果美国不向俄罗斯增兵,恐怕在中国军队打到莫斯科之前,俄罗斯就会选择“光荣的退出战争”。
当时,已经有类似的征兆了。
如果俄罗斯迅速战败,美国同样不可能在中东战场上取得重大胜利,也就同样会在中东战败。
简单来说,不管有没有信心帮助俄罗斯渡过难关,美国都得拼出全力。
由此,产生了第三个影响。
在美国开始大举向俄罗斯增兵之后,魏成龙专程返回北京,牧浩洋则把虞世辉与蒋博文招了回来。
最终,三位陆军将领约好,在大陆战场与中东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