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烧的海洋-第79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从事后的角度来看,如果牧浩洋与戚凯威能够齐心协力,中国军队在二零五三年就能扭转战局。办法很简单:在大陆战场上采取防御态势,仅保持较高的军事压力,不断消耗俄罗斯的有生力量,从而迫使美国出兵俄罗斯。以俄军的作战能力,中国陆军只需要在大陆战场上投入六个集团军就能达到这个目的。也就是说,到二零五三年底,中国陆军将有大约八个集团军可以调用,算上陆战队的可用兵力,肯定能凑齐五十万地面部队,也就有能力攻打澳大利亚。
有理由相信,牧浩洋已经认识到了这个问题。
说白了,他与戚凯威,必须有一个人做出让步,才能解决矛盾,而牧浩洋选择了自己做出让步。
问题是,牧浩洋必须放弃他所坚持的战略主张,即以太平洋为主战场。
当然,这也说不上放弃,只是做出了妥协,即在大陆战场取胜之前,太平洋战场只是次要战场。
事实上,战后很多人就对此表达了不同的观点。在这些人看来,如果牧浩洋不是以妥协的方式与陆军和解,而是撤换戚凯威,恐怕结果会更好一些,毕竟陆军中并不缺乏顶替戚凯威的将才,比如魏成龙就有足够的能力取代戚凯威,可是在海军中,真正能够顶替牧浩洋的将领,要到两年之后才会出现。问题是,在二零五三年中期,牧浩洋肯定不可能让戚凯威下课,因为他没有这个权力,黄瀚林也不会让他这么做。结果就是,牧浩洋只能主动让步,结束毫无意义的陆海之争。
当然,客观的讲,戚凯威也没有错。
要说什么的话,只能说戚凯威有不同的战略主张,而且坚信他的战略主张更优秀,并且极力坚持而已。
事实证明,戚凯威的战略主张确实也没有错。
从战略上讲,把重点放在大陆战场上,至少符合中国的基本国家战略,即中国在本质上是一个大陆型国家。从现实中来看,在大陆战场上取得胜利,能够带来非常直接的效果,即策动欧洲参战。
这一点,在六月初就显现了出来。
当时,戚凯威对大陆战场上的兵力部署做了调整,把攻占了马加丹的第六十五集团军与第一六五集团军抽调出来,派往西伯利亚战场,替换下了第三十八集团军与第十五空降集团军,随后由把第十六空降集团军派往哈萨克斯坦,充当第四十二集团军的预备队,摆出了在中亚开打的架势。
这一系列的调动,只是在为年底的战略进攻做准备。
只是,在此之前,就已产生影响。
六月十日,随着意大利国会以微弱多数通过了组建联合政府的法案,法德意三国成立联合政府已成铁板钉钉的事情。
当然,这只是一个没有太大实权的联合政府。
从法理角度上讲,法德意三国还得进行全民公投,才能决定是否以联邦的形式建立一个崭新的欧洲国家。
只是,到了二零五三年中期,法德意三国的民意已经倾向于成立“欧国”。
原因很简单,如火如荼的世界大战,已经让所有欧洲人感觉到了威胁,更让欧洲人认清了现实。
在未来的世界中,松散的欧盟组织根本不可能捍卫欧洲的利益。
当然,最根本的影响,还是在对战争结果的预测上。
要知道,在战争爆发的时候,很多欧洲人都看好美国,法国甚至出现了反政府骚乱,示威民众要求法国政府放弃亲华政策。可是到了二零五三年六月,随着中国在各个战场上反败为胜,欧洲民众对战争结局的看法也发生了变化。根据六月初的民调,有百分之五十四的法国人、百分之六十二的德国人、百分之六十八的意大利人不看好美国,而认为中国将取得最后胜利的民众,已经占到了百分之三十七,比半年前提高了十二个百分点,相信美国能取胜的民众则降低到了百分之十四,比半年前降低了三十七个百分点。由此产生的结果就是,欧洲人必须面对一个全新的战后世界。
事实上,这完全可以理解。
如果美国取胜,那么世界格局不会发生太大的变化,而且欧洲作为美国的传统盟国,肯定能分到一杯羹,哪怕不会太多,也足以确保欧洲在战后的世界格局中,仍然是仅次于美国的第二极。
对于欧洲人来说,这已经足够了。
别忘了,欧洲与美国同祖同源,就算不能取代美国,也足以保证绝大部分欧洲人能够维持战前的生活水准。
如果美国战败,那么欧洲的立场将直接决定欧洲在战后的国际地位。
要知道,中国是改变世界秩序的推动者,当中国成功达到了目的,获得好处的绝对是那些支持与协助中国的国家,保持中立的欧洲绝对不可能成为战争的获益者,也就不可能保住原有的国际地位。
事实上,这已经有征兆了。
早在二零五三年初,即策划伊朗参战的时候,中国国家元首就公开表示,中国将在战后确保所有东方同盟集团成员国的利益。虽然黄瀚林没有提到用什么方式来兑现承诺,但是白痴都能想到,利益总量并没增加,变化的只是利益分配手段。也就是说,中国必然会跟同盟国分享战争红利。
欧洲不是中国的同盟国,显然不可能分到好处。
这样一来,也就不难理解欧洲人为什么会发生如此显著的转变了。
如果中国能够取胜,那么欧洲的唯一选择就是尽快参战,而且是以中国的盟国参战,确保在战后能够获得一席之地。
当然,分散的欧洲,将很难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甚至不会得到中国重视。
要知道,在某种意义上,四分五裂的欧洲对中国提供的帮助甚至比不上印度,也就不可能得到中国垂青。
如此一来,就得在参战之前实现统一。
只有统一的、强大的欧洲,才有能力在战争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也才有能力在战后维护所有欧洲人的利益。
事实上,不管是亲美、还是亲华,欧洲都得尽快实现统一。
原因很简单,不管是以美国盟国的身份参战、还是以中国盟国的身份参战,只有统一的欧洲才能发挥作用。
在这个大背景下,欧洲内部出现了一股推动统一的力量,而且是一股强大的力量。
在年初的民意调查中,法德意三国中,有超过百分之八十的民众认为,欧洲必须尽快实现统一。
显然,这个比例超过了亲华派。
六月十一日,法德意三国首脑在罗马召开峰会,共同宣布,将在七月底之前就成立欧洲联邦进行全民共投。
随即,法德意三国首脑发出号召,希望得到欧盟其他国家支持,建立一个覆盖整个欧盟的欧洲联邦。
只是,响应号召的欧盟成员国并不多。
到六月底,只有荷兰、奥地利与匈牙利做出正面回应,宣称将在年底就是否加入欧洲联邦进行全民公投。
事实上,当时中国与美国对此也不是很热心。
原因很简单,中国与美国当局得考虑一个问题:统一起来的欧洲是朋友,还是敌人?
在不能确保欧洲成为朋友的前提下,不管是中国、还是美国,都不希望欧洲成为一个强大的联邦国家。
问题是,在欧洲统一已是大势所趋的情况下,如何使欧洲变成盟友才是关键。
到这一步,大陆战场的重要性就无法用言语来形容了。
第一百二十四章 战略转向
第一百二十四章 战略转向
客观的讲,中国在太平洋上取得的任何胜利,都只与美国有关,与欧洲没有多大关系。
不管欧洲是否成为一个统一的联邦国家,其核心利益都在欧洲、以及相邻的北大西洋与北非地区,与太平洋没有多少瓜葛,而且统一之后的欧洲也不会染指太平洋,在太平洋地区没有利益诉求。
也就是说,中国在太平洋战场上取得的胜利,对欧洲的影响微乎其微。
真正能够影响欧洲的,除了中东战场,也就只有大陆战场了。
相对而言,因为中东战场涉及到阿拉伯世界,而且处于胶着状态,所以大陆战场对欧洲产生的影响更加明显。
事实上,这也涉及到欧盟与俄罗斯的恩怨。
在过去数十年内,欧洲与俄罗斯的关系算不上亲密、也算不上疏远,而是在密切的经济联系之上,进行着全方位的斗争。
核心矛盾就是:谁才是欧洲大陆的主宰。
毫无疑问,在二零四零年之前,欧盟是欧洲大陆的主宰力量,只是欧盟并没有利用好这段非常有利的时期来压制俄罗斯,反而在某些方面,不得不向俄罗斯做出让步。一个至关重要的原因就是,在这段时期,俄罗斯是欧盟的主要能源供应国,来自俄罗斯的天然气与石油占到了欧盟市场的百分之四十以上。在第五次中东战争之后的几年内,这个比例甚至达到了百分之六十。
二零四零年之后,欧盟与俄罗斯的关系发生了倒转。
主要原因就是,美国为了抗衡中国,开始扶持俄罗斯,使俄罗斯在接下来的十多年之内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虽然美国的初衷不是打破欧俄之间的战略平衡,但是却起到了类似的作用。
事实上,这也是欧盟在外交政策上转为亲华的主要原因。
要知道,在第五次中东战争后,因为中国支持阿拉伯国家,使欧盟丧失了中东地区的利益基础,从而导致中欧关系急剧倒退。在二零四零年之前,欧洲几个主要国家的执政党都发生了更迭。
战后,很多人都认为,美国在二零四零年犯下了一个严重的错误。这些人认为,美国当时应该拉拢欧盟,而不是扶持俄罗斯。在这些人看来,在联合欧盟之后,美国在第三次世界大战中取胜的可能性将非常大。不管怎么说,欧盟是全球第三大经济体,与美国联合之后的经济规模是中国的一点五倍。在人力资源上,美国与欧盟之和也是中国的一点三倍,因此欧盟的价值远远超过了俄罗斯。
只是,在二零四零年,美国根本没有选择的余地。
原因很简单,如果美国不拉拢俄罗斯,中国就会拉拢俄罗斯,从而形成以中国与俄罗斯为核心的“大陆同盟”。
对美国来说,这绝对是一场噩梦。
要知道,如果中俄结盟,中国就能腾出一只手来,把重点全部放在大洋战场上,在接下来的十二年内肆无忌惮的扩充海军,而中国陆军也有足够的能力在中东迅速取胜。更加重要的是,倒向美国之后,欧盟完成统一的可能性将大大降低,因为来自美国的战略援助能使欧洲国家高枕无忧,而美国却不得不为此在战争初期背负起一个沉重的负担,即在欧洲战场上与俄罗斯作战。就算没有美国的援助,而且中国也没有实质性的帮助俄罗斯,俄军将变得更加不堪一击,美国也不可能在大战初期迅速击败俄罗斯。如此一来,面临两线作战的将不是中国,而是美国。事实上,就算中俄同盟关系不够牢固,即俄罗斯不肯参战,美国也得在大洋战场上独自面对中国。
总而言之,在二零四零年的时候,美国在战略上的选择只有一个:拉拢与扶持俄罗斯。
根据战后披露的资料,在二零四零年之前,即美国当局在是否与俄罗斯结盟的问题上犹豫不决的时候,美国外交事务委员会就提交了一份非常全面的评估报告,对与俄罗斯结盟进行了深度分析。
在这份报告中,美国的精英们就提出了一种潜在的可能,即欧盟会因此出现转变,在战略上更加倾向于中国。只是,美国的精英们没有给出肯定的结论,即欧盟会在战争期间与中国结盟,而是给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