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天朝之梦 >

第806章

天朝之梦-第806章

小说: 天朝之梦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而大明的工业的产值比起原来只有手工业的伪清工业,起码增加了数十倍。

而如此庞大的供应增长,自然让立足于金银本位的货币显得不够多了。事实上,这样通货紧缩也不是中国独有,在金银币本位时代根本就是屡见不鲜的。在经济扩张的时候,有限的基础货币还能通过银行的乘数效应放大。而一旦出现经济萎缩,银行往往会收紧银根,造成市面上的货币供应稀缺。从而让原本不算严重的经济危机变本加厉。直到最后,整个资本主义世界都不得不放弃了这种将货币和贵金属挂钩的做法。

早就知道这个趋势的朱济世,现在自然想让大明的货币和金银脱钩……这其实是早晚的事情,现在大明的工农业生产全都增长迅速。就算达不到10年一番的水平,15年一番是稳稳的。可是大明帝国的金银储备能15年一番?这简直是天方夜谭!但是让货币和金银脱钩也不是一纸诏书就能实行的,因为老百姓眼下还很难接受不可兑换货币。所以必须要有个过渡,最好是在金银之外另找一个货币基础。

第1259章 土地券

温泉宫,御书房。

“皇上,其实货币这个事情就是信不信的问题。哪怕是真金白银又有什么实际的价值?金银能做的东西用钢铁一样能做,钢铁能做的,金银未必能做。可是老百姓就信金银不信钢铁。所以咱们想要给纸币另找一个保证,就必须选一个老百姓相信的东西。而这样东西在臣看来,也只有土地了。”

汤启文依旧是一张笑呵呵的面团脸,二十年来好像没有什么变化。说起来他也是很早就投靠朱济世的从龙老臣,只是不在军中也不在官场,而是二十年如一日一直在替朱皇帝打理汇丰银行。在恩格斯和斯科佩尔这两位洋大班离开以后,他和刘鹏就是整个大明薪水最高的职业经理人了。而最近汇丰银行也在酝酿分拆和转型——随着大中华经济圈的日益成型,汇丰银行原先的“海外业务”也变成了境内业务,之前不参与境内商业银行业务的承诺等于作废。而这家超级银行的存在,又让整个大中华圈里的普通商业银行叫苦不迭。就连朱皇帝本人也觉得汇丰银行是一个很不正常的存在。

所以,他已经决定将汇丰银行拆分成中华皇家银行和汇丰银行两部分。其中汇丰银行的发钞铸币业务和监管金融市场的责任,全部划归中华皇家银行——这家银行将是整个大中华关税同盟区内唯一一家拥有发钞铸币之权的中央银行,当然这家银行仍然属于大明皇室财团所有,这是一家私人所有的中央银行……而汇丰行的“境外”商业银行业务和大明境内由立信银行(汇丰行全资拥有)负责的商业银行业务将完全合并,组成新的皇家汇丰银行,这将是一家全世界规模最大的商业银行。

“用土地代替金银成为货币的保证吗?”朱济世听了汤启文的建议,淡淡地自言自语着说道,“我大明江山无比辽阔,土地是不缺的。且不说西伯利亚和西北遥远苦寒之地。就在内外东北和南交州,有待分配的平地就有不下四亿亩,折成市价不下百万万银元了……”

大明帝国都扩张成这样了,自然不会缺少土地了。而且在过去的十几年,朱明朝廷在执行殖民拓边事业的时候,并不是由近及远平推的。而是在安置移民点的同时,预留下一部分土地不分配给老百姓——这些土地的用途之一是赐给功臣贵族。大明皇帝册封贵族的时候,都要同时赐宅赐田,这赐田一开始都在汉地,不过现在汉地可赐的田土已经寥寥无几,只能在靠近汉地的边疆省份找地方赐田了。另外一个用途则是在想在边疆土地升值后出售套现,以平衡愈来愈多的财政赤字。而预留土地的数目是非常庞大的,不仅所有的山林和大约三成不是很适合开垦的草场是国有的。就连适合开辟成耕地的平地,都多得难以计算。朱皇帝说的四亿亩,还仅仅是“地段”比较好的东北和交州。如果算上西北、西伯利亚、蒙古和婆罗洲上的可开垦土地或宜牧草场,真是多的连农林部都搞不清楚了。

不过土地虽多,要卖出去却很不容易,更不用说卖个好价钱了。一方面根据《大明宅地法》,从内地移民边疆的大明公民可以领到土地,根本用不着购买,所以土地市场的需求有限。

另一方面,边疆土地市场规模有限,不过是一年百万亩的交易量。要是朝廷一次砸个一千万亩出来,非砸得崩盘不可。这可不是闹着玩儿的,许多边疆地区的农场都是负债经营,土地就是质押品,要是土地市场崩了盘,铁定闹出金融危机。

所以大明朝廷的财政虽然一直比较紧张,但是却很少出售土地套现——实际上,这还是一个货币问题,大明的土地储备总量的市价不仅超过了大明帝国的货币发行总量,甚至比全世界所有的硬通货币总量都要多。根本不可能卖出去……

“刘卿,你怎么看?有可能发行土地和金银复合本位的钞票吗?市场上会接受这种钞票吗?”朱济世还是有些犹豫。因为现在大明的实行的是金银本位制,而且金银币和纸币是并存的。一旦将纸币的保证有金银换成金银加土地,搞不好会造成金融的大震荡。

“皇上,臣觉得问题是不大的。”刘鹏微微一笑,道,“其实能不能接受不是升斗小民的事情,而是巨商富豪和金融界的事情。那些真正有钱的人,又怎么会不知道东北和交州那些肥沃土地的价值?当然,皇家银行投放土地担保纸币的速度也要控制好了,要是一次投入百万万也是要出事情的。”

朱济世一笑:“那是自然。”他顿了顿,眉头又微微皱起,“那么,今后大明的纸币和硬币该如何兑换?如果还是原来的比例,土地本位制又体现在何处呢?”

这的确是个问题。大明的硬币就是金、银、铜三币,和纸币的兑换比例都是固定的,这也是纸币的信用所在。如果要实行土地和金银复合本位货币,那么纸币就应该兑换一定的土地和金银,而不是完全兑换成金银。

“皇上,其实可以进行一次货币改革,让金银推出流通,用可兑换纸币取而代之。”汤启文微微笑道。“这些可兑换纸币可以叫土地券,兑换比例可以是金银和土地各半……当然,皇家银行也有权用足额金银将之兑换,这样可以方便小额交易和对外贸易。而作为担保的土地价格可以一律按照25元一亩计算,持有大量土地券者也可以要求全额兑换土地。”

25元一亩田的价格其实就是东北和交州土地市场上的平均成交价格。这样现在大明朝廷掌握的东北和交州的4亿亩土地就相当于100亿元土地券了。当然,这只是一个理论上的数字。皇家银行眼下是不可能一次投入100亿基础货币的,而且这些土地也不是属于皇家银行的而是属于大明朝廷的。

因而,一旦土地券改革取得成功。大明朝廷的财政状况将立即得到改善。理论上,大明朝廷手中一下子就多出100亿元甚至更多的现金。这样就能顺利推行成立农民银行扶植百亩田庄和建造一亿间排屋促进大明城市化的大计划了。而这两大计划对大明经济的拉动作用,则是怎么强调也不过分的。如果都能顺利完成,大明帝国就能在经济上称霸全世界了。

“土地券看来是唯一的出路了。”朱济世思索了半晌,终于点点头,“不过此事干系重大,需要多方征求意见。朕先去和内阁还有青年党的领袖商量,等到达成一致,再去和商人讨论。争取制定出一个万全的办法来。另外,还要考虑国际结算的问题,这土地券在大中华圈子里面流通是没有问题的,西方国家可不会认可。总之,在土地券发行之后,皇家银行的责任也重大了许多……需要成立一个专家委员会对土地券的利率和发行进行决策,还需要成立专门的国际结算局。这可是个复杂无比的事情啊!”

在之前完全使用金银本位的可兑换纸币和硬币的时代,中央银行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其实不是很大。货币发行总量理论上和金银储备挂钩,没有太大的增发空间。而利率也是由市场决定的——因为中央银行没有多少增发货币的空间,自然也没有什么办法引导利率走向。当然,那种不负责任滥发纸币的国家是不在其列的。

第1260章 朱济世之谜

在1865年夏天的这一段日子里,对于大明帝国以及世界金融货币制度的演变来说,是怎么强调都不为过的。众所周知,大明帝国的前身伪清帝国就是这个世界上数一数二的经济体——如果不计算整个殖民帝国,但是英国那点本土的经济规模也是远远比不上伪清这个庞然大物的。即使算上整个帝国,大英帝国的经济总量是否超过伪清也是有不同意见的。

而现在,经过20年的发展和扩张。大中华关税同盟区的经济规模在整个世界来说,已经是绝对的第一名!把那个刚刚成立的大不列颠——美利坚帝国都远远抛在了身后。甚至大中华区的工业规模,也在迅速追赶着大不列颠——美利坚帝国。这是一个将近6亿人的大市场,还有在这个时代看来几乎是无限的资源和土地,而且经过近20年的努力,工业化所需要的人才和基础都已经扎实了。唯一缺乏的只是一个可以让大明帝国摆脱金银本位制约的,可以全力刺激经济增长的货币制度。

而土地券改革,无疑给大明帝国这艘超级巨轮安装上了一台马力无比强劲的发动机。可以这么说,现在大明帝国经济增长的动力甚至比历史上改革开放的时代还要强劲,因为几乎没有什么制约经济的瓶颈存在了——不缺资金、不缺资源、不缺土地、不缺技术、不缺市场,也不缺人才,甚至没有什么帝国主义可以威胁一下大明帝国。岛链什么的根本没有人听说过,大明帝国的陆军都驻扎到北美洲了!

唯一能让中国人感到不大愉快的,就是马六甲那扇阻挡大明西进的大门,还有夏威夷王国这颗卡在太平洋中间的钉子罢了。不过仅仅是不愉快,对大明的安全和发展是没有一丝威胁的。而且凭着几乎和英国相等规模的造船工业(技术还是不如英国),大明打破大门拔掉钉子也不过是时间问题。

所以当中国部分打破金银本位土地券改革的消息传到欧洲之后,顿时就吸引了所有欧洲强国的眼球。而且没有人敢把朱济世发明的土地券当成一个笑话——因为谁都知道这位中国皇帝不是一个经济上的外行,他在当皇帝的同时还创造出了全世界有史以来最大的财团,全世界有史以来最大的银行,还有全世界有史以来最大的大学以及科研技术中心。

可以说,这个人物横空出世以来,所做的一切,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而在欧洲人将朱济世当成黄祸防备的同时,还出现了一个研究朱济世的热潮。当然不是把朱济世抓进实验室研究,而是研究他的主义和他的过去……只是,所有关于朱济世的研究,都只能追溯到他出现在英国牛津郡的那一天。之前,没有任何关于他的记录。他从哪里来?是怎么到欧洲和英国的?又在哪里接受的教育?他的童年和少年时代在哪里度过,都是一个个未解之谜。而好奇心甚重的欧洲人甚至将朱济世称为19世纪最大的谜。还出现了不少以研究朱济世之谜混饭出的学者和作家。很多关于这个“谜”的书籍都是最畅销的热门出版物。甚至还有人因此一举成名,比如一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