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南明朝那些事儿 >

第44章

南明朝那些事儿-第44章

小说: 南明朝那些事儿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但结果是直到4月4日建宁城被攻破,王祁战死,郑成功是既没有派战斗队来“给力”,也没有派运瑜队来“送粮”。
  得到建宁后的南征清军又朝第二个目标猛烈冲刺。
  这个目标,就是南明大学士刘中藻领导的义军。
  刘中藻同志是福建义军首领中佼佼者,他领导的军队收复了福建及浙江的福安、罗源、景宁等八县,建立起一块统冶区域相当可观的“解放区”。
  但这块“解放区”在清军的猛冲猛打,以及其它义师“隔岸观火”的情况下,陆续沦陷。
  悲观失望的刘中藻同志选择了自杀成仁!
  完成两个目标后的清军又向第三个作战目标——解福州之围冲刺。
  福州城下的攻防战此时己呈现“围城”状态,里面的清军打不出来,外面的明军打不进去。
  南征清军的加入一下改变了这一状态,得到援助的清军跃跃欲试,准备对围城的明军实施反包围。
  见摘不到桃子反而可能被暴揍的鲁监国,只得下达了对福州的撤围令,全军向东退却。
  进入福州的清军以此地为中心,在不到半年的时间内,很快收回了被义军“解放”的广大福建地区,把鲁监国由“一国之君”,逼到闽浙交界的沙埕地区,无奈地当起了“游击司令”。
  真是其兴也勃矣,其亡也忽矣!
  正当鲁监国连“游击司令”也快当不下去时,他的“忠实粉丝”张名振于1649年6月攻克了闽浙沿海的健跳所,并把鲁监国接来“团聚”。
  在健跳所刚刚过了一段安定生活的鲁监国,忽然接到一封让他又好笑又好气的求援信。
  信是“昔日恩公,今日仇敌”的郑彩同志写来的。
  他向鲁监国哭诉郑成功在背后搞他,趁他在抗清前线浴血奋战之际,派兵袭击其弟郑联,占领自己的老巢厦门。
  现在他请鲁监国伸张正义,和他联合起来,打败郑成功,收复厦门。
  但鲁监国可没有“以德报怨”的高尚情怀,有的,只是“追打落水狗”的优秀品格。
  他给郑彩玩了一招“笑里藏刀”,在表面答应派兵援助的同时,却暗地里发兵包围了郑彩的部队,并将其全部缴械收编。
  失去枪杆子的郑彩同志立刻变成了一个“茕茕孑立、形影相吊”的孤家寡人,几番思想斗争之后,决定还是去亲戚郑成功那里混碗饭吃。
  他知道,如果直接去找年轻气盛的郑成功办这件事,那么成功的几率接近于零。
  他采用曲线迂回的办法,找到了郑成功的奶奶黄老太太,请他去为自已说情。
  在黄奶奶的撮合下,郑成功同意郑彩这个老同志脱下军装,转业为民,到厦门来养老。
  郑彩同志就这样窝窝囊囊退出了历史的舞台,不过让他日后感到欣慰的是,郑家几个赫赫有名的兄弟中,就他混了个“自然死亡”。
  鲁监国虽然趁人之危,无偿收购了郑彩的“剩余资产”,但日子过得也很不幸福。
  这是因为,健跳所这地方实在太小太落后了!
  在这块隶属于浙江临海县的小小卫所里,交通基本靠走,通讯基本靠吼,取暖基本靠抖,吃穿基本靠抢,前途嘛,基本靠想。
  想来想去,鲁监国手下的“二把手”张名振同志,又盯上了被“儿女亲家”黄斌卿霸占的舟山群岛。
  1649年9月,他们浩浩荡荡开进了舟山群岛,宣布鲁监国对该群岛拥有不可争辩的主权,要求与这位仍打着隆武朝旗号的“岛军区司令黄斌卿同志”——搁置争议,共同开发。
  黄司令当然一口回绝了鲁监国的“和平倡议”。
  不过,他这次回绝的理由是——“本岛地窄粮寡,恐耽误大家大好前程,请各位另换大岛安歇”(似曾相识吧,参看水浒中王伦执行“关门主义”的经典语录)。
  “另换大岛,翻翻中国地图就明白,东南沿海除了台湾岛和海南岛,最适宜我们发展的岛屿就是你这里了,我们要是有能力打下那两个大岛,谁还跑到你这里找不自在?”被拒之岛外鲁监国己经出离愤怒了。
  他已不是三年前的鲁监国了,他这次可是带来大量走投无路的“打手”来的。
  见来软的不行,鲁监国挥一挥衣袖,“打手”们便在第一时间挥刀动枪地“抢滩登陆”。
  长年呆在岛上的黄司令军队,战斗力仍停留在三年前的层次上,丝毫没有的任何长进。
  几个回合下来,竞被鲁监国的“百败雄师”修理了个稀里花拉。
  打了败仗的黄司令自然不敢再牛逼哄哄,他赶紧上书向鲁监国请罪,并约定双方于9月24日举行和平谈判。
  在谈判桌上,黄司的手下阮进忽然发飙,客串“林冲”,激情演绎了一出“手刃司令”的英雄壮举!
  心有灵犀的张名振立刻配合,站出来迅急采取多项“善后措施”,阻止事态进一步恶化。
  他首先以“亲家”的身份出面,上奏鲁监国后,礼葬了黄斌卿,并优养其家属。
  然后对黄的旧部加以安抚,发放特别奖金,增加特殊工资,拉拢各位继续为鲁监国打工卖命。
  最后由鲁监国出面,举行新老人物见面会。
  在见面会上,鲁监国发表了热情洋溢而又亲切随和的讲话,号召大家以大局为重,大力支持他这位新领导的工作,呈前启后,继往开来,开创“反清复明”工作的新局面。
  经过一系列的安抚工作,鲁监国在最短的时间内成功稳定了舟山的局势。
  自此,“大明海上流亡政府领袖”朱以海同志,终于拥有了自己的一块巩固的陆上根据地,为他的长久生存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第四部分最后的永历


第二十二章 同室再操戈
  在闽浙赣三省由“解放区”变成游击区后,南明的江山,也仅剩下了粤桂湘黔滇这五省了。
  各种抗清力量迅速向这五省集结。
  因地理的原因,粤桂两省率先垂范,勇敢地站在了抗清的最前线。
  粤桂(广东、广西)两省在今天是两个独立的行政单元,但在明代,却是一个统一的行政单元,统统归两广总督管辖。
  当然,因为地域太大,又是少数民族聚居区。所以,明朝中央政府又在下面分别设立广东、广西两个巡抚,来内部分开管理。
  这些聚在一起抗清力量,摆在面前最迫切的任务,自然是要选出一个最高领导——“监国或皇帝”,以作为自己政权合法存在的法律依据。
  现在张罗这件事最积极的人,是广西巡抚————瞿式耜。
  这不仅是因为,拥有儒家正统观念的瞿大人,在帝位选举上有很浓厚的“血统”情节。
  更主要是他认为隆武帝“兴亦匆匆、败亦匆匆”最主要原因,就是因为亲不近,导致名不正;而名不正,导致事不成。
  在当年在黄道周、郑芝龙以“贤能”为根据拥立朱聿键时,他曾以“血亲”为根据拥立过桂王朱由楥。
  为何要拥立桂王?
  这是因为,按血统排序,与大行皇帝崇祯血统最近的“王”,就只有福、瑞、惠、桂四个藩王了(万历帝留下的儿子们)。
  但“国破山河在,花落知多少”,这其中,福王父子双双完蛋,瑞王全家重庆死光,惠王降清喋血京城。
  现在迎风傲雪独自开的,就剩下桂王一家了。
  桂王家的“户主”是老桂王朱常瀛,按辈分算,他是崇祯的叔叔,原封地在湖南衡州。
  当张献忠带着“反政府武装”跑到湖南“流窜作案”时,害怕“壮烈殉国”的他带着三儿子安仁王朱由楥,跑到广西梧州避难。
  而不小心丢掉的四儿子永明王朱由榔,就稀里糊涂地做了张献忠绑匪集团的“高级肉票”。
  但真是“恶人自有恶人磨,贵人自有贵人帮”,就在朱由榔性命难保之际,一个“混入革命队伍”中明朝官员暗中保护了他,让他和死神擦肩而过!
  不久,张献忠又开始跑到四川寻找新的作案地点,朱由榔便乘机逃出虎口,以“难民”的身份在湖南永州“潜伏”下来。
  南明广西征蛮将军杨国威和部将焦琏,率军进入这一地区时,朱由榔终于否极泰来,被护送回广西梧州同父兄团聚。
  真是应了“大难不死,必有后福”这句老话,就在朱由榔返回不久,饱经风霜的老父亲朱常瀛就挂了。
  随后,他的哥哥朱由楥也由“安仁王”变成了“安息王”。
  这样,援引大明“父死子继、兄终弟及”的王位继承法,朱由榔便由两字的“永明王”自动升格为一字的“桂王”。
  现在,具有浓厚“拥桂”情节的瞿式耜,就直接向他的上司——两广总督丁魁楚建议,拥立新桂王朱由榔同志承继大统。
  但“老奸巨滑”的丁总督,在没有获得隆武帝确切死亡的消息前,力主持重,并没有立即加入到拥桂派的行列中去。
  直到隆武朝大学士何吾驺,写信告知他这一“国丧讯息”时,他才丢掉幻想,慌慌张张地加入到以瞿巡抚为首的“劝进”队伍中来。
  1646年十月初十,经过照例的“三劝三推”后,年仅23岁的朱由榔同志,被大家拥立为监国,国都暂定在他的登基地——广东肇庆。
  朱由榔同志承继大统,既有两大优势,也有两大不足。
  两大优势,一是他内心善良。
  善良,似乎不是政治家,尤其是乱世政治家所需要的“优秀品格”,因为一般而言,拥有这种品格的政治家,通常的下场就是变成强者桌上的“盘中餐”。
  但朱由榔同志不同,他身上的这种品格,虽然没有给他带来事业上最终的成功。但他这一人性中最亮的闪光点,却让他得到瞿式耜、李定国、刘文秀等人的倾心拥护,最终也使他能在环境更恶劣、敌情更复杂的残山剩水中,把南明的江山又延续了十五年,占南明整个历史岁月的90%。
  一个善良的人,未必能得到历史的垂青,但却可以赢得无数人真诚的关心和帮助!
  二是他的长相优势。
  朱由榔同志相貌堂堂、长须垂胸、面如朗月,很像他的爷爷万历帝朱翊钧,颇有帝王之相,让人望而敬重。
  但同时,他也有两大不足:
  一是他是一个“失学少年”。
  虽然贵为王爷,但由于连年的战乱,在他本应背起书包上学堂的时候,却打起包裹来逃难。结果逃来逃去,就错过了学习的黄金年龄。以致于他在登基之初,文化水平仍停留在一个“小学生”的层次上。
  二是他性格懦弱。
  懦弱的人,往往会在关键的时刻,逃避他本应担负的责任,而一个懦弱的帝王,当他逃避责任的同时,一起丧失的,还会有他珍贵的社稷和宝贵的生命。
  也正因为后两个不足,使朱由榔同志就任监国之初,朝堂之上,就弥漫一股不和谐的风气!
  这股风气就是太监专权和首辅之争。
  这个专权的太监,叫王坤(又名王弘祖),他当年曾经跟着崇祯皇帝混过,精通“宫廷礼仪学”,现在在肇庆这个山高皇帝远的地方,完全够得上“国宝级的人才”。
  在大家都对监国如何登基、如何接受大臣朝拜、如何封赏大臣等等形式问题,说不出个一二三四时,王坤同志上场了。
  他发挥自己专业特长,把所遇到的难题一一化解,在得到大家钦佩的同时,也赢得朱由榔监国由衷的信任。
  此后,朱由榔监国的一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4 4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