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级大独裁者-第30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就是《定国是诏》的意义,以前各位朝臣还要推三阻四,现在已经用法律明确规定了,谁敢推三阻四,就是和朕作对。
《定国是诏》一下。
举国上下的维新志士欣喜若狂,九州为之激荡,梁启超说:“盖为四千年拔旧开新之大举!一切维新,基于此诏,新政之行,开于此日。”
张之洞,刘坤一等封疆大吏则是谨慎的看着朝中的变化,暂时没有任何的动静。
年轻的光绪在紫禁城中踌躅满志地规划着他的宏伟蓝图,目光炯炯的展望着大清帝国的明天,试问这天底下,还有谁敢阻拦他的维新变法。
然而,偏偏有人就要和他最对,而且还是他无可奈何之人。
愿望是美好的,现实却是残酷的,志大才疏的光绪不知道慈禧的嘴巴就像是一间公共厕所,说出的话就是厕所来来往往的人,永远不会相同。
光绪只做了三天美梦,仅仅只过了三天的时间,荣禄、奕劻、刚毅等慈禧的心腹便指使甘愿被当枪使的官员上书弹劾他的老师翁同稣,言翁同稣误国无状,结党乱政,狂悖揽权,致使户部贪污成风。
于是,一道懿旨从坐在颐和园昆明湖旁凉亭里观赏荷花的慈禧手中颁出——
协办大学士翁同龢,近来办事,多未允协,以致众论不服,屡经有人参奏。且每于召对时,咨询事件,任意可否,喜怒见于辞色,渐露揽权狂悖情状,断难胜枢机之任。本应查明究办,予以重惩,姑念其在毓庆宫行走多年,不忍遽加发谴,着即开缺回籍,以示保全。
晴天一个霹雷,光绪只觉得浑身发寒,战栗变色,无可如何,惊魂万里,涕泪千行,依之为左膀右臂的翁师就这样灰溜溜的被赶出了京师。
翁同龢回家的同时,文廷式也开始遭受到攻击,翁同龢的门生张謇同样回家去经商。
一时间,在朝中说得上话的维新派人士,一个,两个都这样被慈禧给慢慢的整没了。
这个时代,没有几个人屁股是干净的,成心要拿下你,可以有千万种理由,虽然一个贪墨就能够让你灰溜溜的滚回家种花。
慈禧还有更狠的没有出手,她要颁发谕旨:“赏加品级及补授满汉侍郎以上各官,均著具折恭诣皇太后前谢恩,各省将军都统督抚等官,亦著一体具折奏谢。”
慈禧这是要向全天下的官员宣布,哀家牢牢的控制着二品以上官员的任命权,你们谁敢不听哀家的话,那你们一辈子就休想向上升了。
光绪的身边,剩余的老臣他不信任,小臣光绪又最多只能提拔到三、四品,光绪的智囊没有了,他只能整日看着各位臣子递上来的折子,然后由自己拿主意,觉得不错就通过,觉得不行就放下,像这样只凭一时之喜好,犹如小孩过家家般便决定了国家大事。
只欢喜了三天的光绪,不得不开始与慈禧正面交锋起来。顿时使得光绪与慈禧的矛盾激化和公开化起来,顿时使得改革派与反对改革的顽固派之间变得剑拔弩张,由门户纷争,演变为生死拼搏。
台湾台南,魏季尘已经接到了回师辽东的电报,并且得知了光绪颁布《定国是诏》的消息,大喜过望之下,当即便让猛子从定辽军中挑选出三千多士卒来,作为偏师,驻扎在台湾,继续剿倭事业。
莫德小公主,在与魏季尘缠绵几日之后,终于恋恋不舍的就在前天已经带着一干人马,回转印度去了,她准备回到英国之后申请胸罩等物的专利权,并且开办一个专门的内衣公司。
陈阿芳、周学熙、唐廷值等人,则和一些英国人,前往夏威夷,准备筹办石油公司,展开圈地运动。
魏季尘从系统中购买了一大批的机器,交给手下几名经商人员,开始在台湾与洋人进行商战,那些洋人尚未知道大难临头,还在回味着莫德所带来的一切。
9月21日,魏季尘踏上了归往旅顺的军舰,当真是,来也匆匆,却也匆匆。
魏季尘如今在辽东的名声,早已经盖过了国内的其他任何人,除了他有收复台湾之功外,还因为,今年辽东百姓都过了一个大丰收之年。
民以食为天,谁对老百姓好,老百姓都会惦记在心中。
原本辽东百姓对种植小麦都是忐忑不安,要不是定辽政府向百姓保证,如果欠收会补偿,并且半强迫,半自愿的让民众种植小麦的话,估计没有几个人敢种植这玩意。
但是,到今年七月中旬收获的时候,几乎所有的辽东百姓都被惊呆了,看着沉甸甸,黄橙橙的小麦,他们就算不用称,也知道,这种出来的不是小麦,而是宝贝啊。
从来没有听说有地方的小麦能够有这么大的产量,达到了亩产1000多公斤,当真是闻所未闻,天下之奇闻。
因此,辽东的民众除了欢天喜地之外,都在心中暗暗感激魏季尘,这次,要不是他费尽心思找来麦种,并且劝服大家种植,不知这个冬天,又要饿死多少人。
魏氏种子公司是声名远播,这回,根本就不用魏季尘再施展任何手段,众百姓都一个劲的从魏氏种子公司购买大豆,玉米等其他农作物的种子。
如果要说光绪一道圣谕震惊中国官场士林诸大臣官员的话,那么辽东的大丰收经过交口相传,开始在民众之间流传,一些其他地方的百姓听到此事之后,大部分都是将信将疑,不过也有不少的人冲着魏季尘的名头,以及试试看的心情,开始从魏氏种子公司购买起各种农作物的种子来。
魏氏种子公司此时根本就不用宣传,因为需求量实在太大了,供不应求。
魏季尘的种子,由辽东开始,慢慢向东三省,以及其他各省蔓延开来,必将开枝散叶,茁壮成长。
第三百七十六章 废除八股
京师,失去了左膀右臂的光绪很是不安,慈禧这是摆明了让他身边没有可用之人,让他维新变法失败啊。
再怎么说,光绪也是一国之君,初尝权力滋味,准备大干一场的他,岂能就此向慈禧屈服?
既然你赶走了翁师等人,难道朕就不能找其他维新变法人士吗?
光绪将眼光看向了,现如今在京师名头正健的康有为。
一道谕旨从紫禁城而出,不久便到了康有为的手头。
康有为心中那个激动啊,忙乎了这么久,终于轮到我当上主角了吗?
孜孜不倦上书了六、七年,终于得沐上恩了吗?
这一天,他意气风发,年光过尽,功名未立,书生老去,机会方来。
康有为犹如蛟龙出海,猛虎下山,要一出手就是大手笔,因此他不屑像洋务派那样搞点滴改良,他想一朝权在手,便把令来行。
康有为早就准备好了多时,早就等着光绪的召见,所以的一切都准备妥当,就等着这一天了,他要在光绪面前好好表现一翻。
康有为不但要折服这个少年天子,还要让天下人都知道他的才能,要让整个中国开始围绕着他转动起来。
当康有为从等候传旨的朝房走出来之时,他踌躅满志,睥睨天下,整个人都处在亢奋之中。
前面领路的小太监可是不知道康有为此时的心情,那小太监心中正不高兴呢。
怎么这个人这么不识趣?就这样还想去勤政殿。
那领路小太监带着康有为转了又转,连转了好几个圈。
等到康有为头脑冷静下来之后,他忽然发现,怎么这些建筑,这些道路,似乎比较眼熟,刚才自己好像明明经过这里了啊。
怎么走了半天还没到勤政殿?
康有为微微一皱眉,神情不悦的问小太监道:“这位小公公,请问还有多久才到!”
小太监冷哼一声,头也不回,轻声嘀咕道:“急什么急?这宫里路多着,地宽着呢,岂是一时半会能够到的?”
小太监在心中暗恼:不懂规矩家伙,不入品的小官,咱家给你带路,还是你的荣幸,竟然不知表示表示,看咱家不给你多绕点路。
康有为是头一次进宫面圣,那里知道什么规矩不规矩的,即便他知道,想必也不屑为之吧。
不过,他收敛起刚才那副睥睨天下的表情来,一脸郑重的跟在小太监后面走着路。
不知有经过了多久,小太监才领着康有为,好不容易才走到西苑勤政殿前。
轻轻白了康有为一眼,小太监磨磨蹭蹭的上前去禀报,又过了片刻,有执事太监高声喝道:“传工部主事康有为上前觐见!”
“传工部主事康有为上前觐见!”
尖锐的声音从殿内一层一层传递出来,最终传入康有为的耳朵中。
康有为稍微整理了一下衣着,准备给光绪留下一个好印象,然后轻轻清了清嗓子,想用自己的三寸不烂之舌赢得光绪的重视。
康有为此人可以说是这个时代比较杰出的演讲大师了,在广东的时候,便开办草木学堂,当众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入京之后,更是筹办了多次演讲。
他昂首挺胸,他迈着大步,他目不斜视的走进了勤政殿。
入门,康有为便看见光绪站在门口不远处,正一脸激动的等着自己。
此时,康有为也情不自禁的激动起来,能够等到光绪如此重视,即便是自诩为圣人的康有为,也心潮澎湃,他连忙上前行礼道:“微臣康有为给陛下请安!”
光绪连忙上前一步,轻轻扶着康有为的肩膀,赞道:“百闻不如一见,朕日夜翻看爱卿的奏折,所得颇多,今日,你我君臣两人终得相见,朕心实在欣慰。”
“来人,赐坐,康先生大才,怎能让他在朕这里受到怠慢,康先生快快起来。”光绪对着旁边的太监轻声嘱咐道。
一名太监连忙搬上一张椅子上前,放在康有为的前面。
康有为抓着光绪的双手,激动不能自已,真情实意的说道:“多谢陛下夸奖,微臣愧不敢当!微臣只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然后,一屁股就坐上旁边的位子了。
光绪也算是一个宽厚的君主了,要是康有为觐见的是慈禧,恐怕光这动作下来就已经让慈禧心中不喜了。
光绪像是没有看见到一样,笑着说道:“先生不久前上的介绍俄国、日本等国变法的宏论折子,朕爱不释手,认真研读过,还说与亲爸爸听了,亲爸爸甚为赞同,今日得见先生真人,不知先生还有何可以教朕的?”
康有为眼珠一转,像古之能言善辩之士,不开口则已,一开口必要一鸣惊人。
康有为也不另外,他一拱手,语出惊人道:“皇上,我大清就快要亡了啊!”
光绪闻言一错愕,好奇的问道:“先生何出此言!”
在光绪看来,如今台湾也收回来了,胶州湾德国也松口了,辽东战线也稳定下来了,除了有支倭人军队在吉林到处乱窜,还没有解决之外,天下形势不说一片大好,但是也不至于马上就要崩溃了吧。
康有为陡的一下子站起身子,振臂一挥,大声疾呼道:“皇上,我大清就要亡在那些保守不肯变法之人手中,他们这些人为了自己的私利企图阻止变法,使得国家一直强大不了,他国越来越强,而我国越来越弱,容易引起其他各国的窥视,最终我大清必将亡矣!臣恐到时皇上与诸臣,求为长安布衣而不可得矣!”
光绪皱了皱眉,又问道:“那朕该如何?”
康有为想都不想,脱口而出道:“皇上想要靠那些老臣他们来革新变法,无异是缘木求鱼。皇上应该废除八股科举,重新选拔新式人才!然后重用小臣。”
光绪默然无语,他也想这么做,但是这几乎是要动摇整个政治体系,不由担心的说道:“奈掣肘何!”
《定国是诏》上面只要求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