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秦二世-第40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可是已经损失了一半兵力的西域联军如果分兵回到各自的国家,那么面对数万的乌孙骑兵,只能是羊入虎口,成为乌孙人狼子野心的战利品和奴隶。
只有聚集到一起,才有最大程度的保存实力。才有机会挽救已经危在旦夕的蒲昌海诸国。
谎称命猎胡靡提前离开回去探路的薰忽而匆忙接过了原属猎胡靡的指挥权,领着大军连营寨都没来及收拾仓惶退去。
漏洞百出的借口在大秦援军马上即将到来的关口,根本没有引起已经被笔架城九原军杀得胆颤心惊的西域诸国将军的怀疑。
在大秦未曾进军西域之前,野心膨胀的乌孙人已经提前一步走在了大秦前面在蒲昌海、在塔里木盆地北麓掀起了无边的腥风血雨。
历史再次改写。
……
随着狂攻不止的西域联军如潮水般退去,守卫在笔架城城墙上的九原军兵卒似乎陡然失去了所有的精气神,砰砰倒地。
“弟兄们。苏将军的援军来了,你们醒醒啊!将军!将军!老王兄弟老王兄弟,醒醒啊!我们的援军终于到了!呜呜!”
大腿上和肩膀上依然插着两支颤巍巍羽箭的离越艰难的在完全被黑色血液浸染的如同沼泽般的甬道上爬行着,每路过一名黑甲兵卒的身边,离越都会摇晃几下呼喊几句,最终停留在管易和一名二五百主装扮的九原军将领身边。哭的如同一个孩童。
原本简陋的笔架城城墙,此刻却已经是一副尸山血海之景。
狭窄的城头甬道上,随处可见一个个身穿黑甲的九原军兵卒和光着膀子的匈奴人仆倒在地,在他们身上大多都是插着几只乃至十几只深深没入身体的羽箭。
统领九原军笔架城五千精锐步卒的九原军都尉管易,前胸和后背上此刻依然插着五六只羽箭,双眼依然怒目而视,却早已经没有了任何的生息。在管易身边。是管易手下五位二五百主之一,老王是他的代号。只是一根小小的羽箭从他的左眼射入后脑迸出,夺取了老王的性命。
丈余高的笔架城城下,西域人和乌孙人的尸体的杂七杂满的堆满了城下,几乎于不到丈高的城墙持平。而在这些尸体里,几乎没有完整的黑甲身影,还有众多的匈奴人尸体。
其实如果没有匈奴人的帮忙,笔架城说不定早就被疯狂的乌孙人所攻占。也许是因为秦军给他们的良好战俘待遇,也许是因为近两千秦军在西域人袭杀到来的时候舍身忘死的为他们这些随时可以舍弃的奴隶留下了生的机会,又或许是即便是在守城九原军已经岌岌可危的时候。九原军依然没有拿着兵器逼着这些已经被吓破了胆子的匈奴人上城墙用命来守城。
在乌孙人仅有的一次攻城中,在乌孙人即将登上城头的时候,数千的匈奴人却是主动冒着漫天的羽箭冲上了城头,回报着九原军给他们的尊重。
沉重的脚步声纷杂传来,离越坚持到在看见那出现在城头上的明亮黑甲的时候。终于晕了过去。
……
三天之后,笔架城的战报就摆在了胡亥的案头。
笔架城管易麾下五千九原军,阵亡四千五百六十九人,伤残三百二十人,轻伤一百一十一人。包括九原军统兵都尉管易以及麾下四位二五百主、八位五百主、四十余位百将等等一战皆亡,仅剩一位二五百主、两位五百主、数位百将以及若干屯长,也是尽皆重伤。
修筑笔架城的两万匈奴战俘,死伤一万两千余人。当然这一万余人中,有近五千人都是死在猎胡靡联军发动第一波的攻击中,还有近两千人的九原军步卒也是死在那第一波攻击中。
看到这里,胡亥就没有接着看下去。
对西域人或者说别的异族伤亡多少胡亥其实根本不在意,也根本不想看。
但是,让他没有想到的是笔架城这一场原本在根本不曾放在心上的战斗,却是自自己来到这大秦之后大秦军队作战伤亡的最高记录。
皇帝书房中,半边屁股坐在锦凳上的兵部尚书章邯和左右侍郎王豪、杨瑞和三人都噤若寒蝉。从皇帝神色上就知道,皇帝此刻的心情很不好。
“如果朕没有记错的话,笔架城距离阳关城不过八十里,距离玉门要塞也不过一百二十里。为何苏角援军却足足用了七个时辰才赶到?”(未完待续。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起点投推荐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手机用户请到阅读。)
第三卷 征程之始 第一百三十四章 造势
苏角援军为什么到的如此之慢是胡亥看到这份军报后心中浮现的第一个疑问。
大秦各个军团无论是将领还是兵卒,对他们的作战意志胡亥从来没有怀疑过。
九原军和陇西军作为常驻大秦西北边疆唯一两支大军,也是如今大秦所有军团中实战经验最多的军团。如果去除装备上的优势,胡亥相信九原军十万人面对大秦任何一支军团都不会落入下风,这其中自然也包括他一手打造出来的由灞上大营出身的五大军团。
如今九原军虽然经过瘦身由原本的三十万人锐减为十万人,但是胡亥很清楚这十万人的战力不仅没有被削弱,反而因为换装以及精简瘦身,战力其实并没有削弱多少。毕竟如今的九原军十万大军,都是年富力强的精壮兵卒,而不是如先前一般还有四五十岁的老卒。
这也是为什么在收到龙卫府送来的笔架城遭袭的信报之后胡亥根本不担心的原因。另一个原因则是因为笔架城并不是孤悬在大秦本土之外,在他身后左右两侧可是还有四万多的九原军精兵。
胡亥甚至想到如果苏角的谋略运用得当,联合笔架城内的九原军守军,也许能够将来袭的西域人给一网打尽。虽然现在还不到西进的时候,但是挑战大秦威严,总要付出些血的代价不是?
只是,胡亥没有想到的是最终笔架城一战会是这样一个让他始料不及的结果。
“回陛下……”
“这军报上曾言来袭异族是自辰时突然发动攻击,难道笔架城守军先前就未曾派出过斥候进行警戒?所以才让那些异族摸到家门口来打个措手不及?是不是以为匈奴蛮夷和羌族人、月氏人都打跑了,东胡人归附了,我大秦就没有敌人了?是不是就可以享受了?嗯?”
胡亥将手中的军报重重的丢在铜案上,淡淡的道。
堂下三个兵部重臣齐齐起身躬身而立。大气都不敢出一声。
“将笔架城之事行文各军,引以为戒。告诉各军将军,忘战必危!今后如若再有这样的事情发生,严惩不殆!”胡亥说罢拂袖而去。
……
第二天,内阁就将发生在笔架城的那一战行文各郡。
其实笔架城之战。对整个大秦而言其实根本算不得什么,毕竟相比陇西军进袭羌族领地、李信和徐闯北上高丽、夫余领地,笔架城的那一战实在是小儿科。更何况,笔架城之战守城的九原军全军尽没,虽然最终来袭的西域人都退走了,但是从哪看都不能算的上的大秦打了个胜仗。
原本内阁的意见是依然如先前一般。只有一些重臣知道就可以了,不用弄的人尽皆知,毕竟这不是一个胜仗不是?何必让天下人都知道九原军打了败仗?无端的弱了朝廷的威风。
内阁行文是在胡亥的要求下进行的。
行文上不仅详细的说了笔架城之战的始末,更将九原军一尉守城兵卒全军尽没的事情一五一十的告知了天下百姓。
这样的朝廷行文,自然让朝野上下为之哗然。因为这个行文似乎仅仅只是为了告诉天下人大秦九原军打了一个败仗而已。
内阁是不是搞错了?还是内阁故意在丢九原公的脸?亦或是九原军为了表示对皇帝将九原公从九原军统帅的位置上裁撤而故意打了败仗,然后皇帝又在天下人面前羞辱九原军?
这是看到这份内阁行文的天下人心中浮现的众多想法。
好在。这疑惑没有存在多久。
三天之后,大秦二世皇帝正式诏告天下。
阵亡九原军都尉管易,加封忠勇将军,授爵五大夫(大秦爵位第九等)、皇帝亲授百战三等勋章,赐罚徒鹎叮焕贤醯人奈徽笸龅木旁灏僦鳌J诰艄耍ù笄鼐粑坏诎说龋⒒实矍资诎僬蕉妊拢忘绶,赏金千枚;其余管易麾下一尉九原军五千兵卒以及各级将领尽皆在原本基础上进爵三级、兵部左右侍郎亲授战功三等勋章,赐青绶,赏银千枚!
笔架城一战中,在城墙上阵亡的匈奴蛮夷,每人赏铜币百枚,荣誉一等勋章;笔架城两万匈奴战俘因善秦之功,即日起尽皆恢复自由身,特赐大秦户籍。籍贯河西郡。
重伤二五百主离越授爵公乘,加封英勇将军、百战二等勋章,赐罚徒鹎叮黄溆嘈掖嬷渌陌偃耍挥ι痛屯稀Nㄒ徊煌氖恰K钦馑陌偃怂械难露冀苫实矍资凇�
待这四百四十人伤愈后,将以他们为基础,重建九原军一尉,赐号勇武,英勇将军离越将会是勇武尉的第一任都尉。
这一次对九原军阵亡兵卒的赏赐可以说优渥之极。最为重要的是,这五千人将会是第一批得到大秦勋章的大秦兵卒。
而勇武尉自然也是大秦第一支也是目前唯一一个被皇帝亲自赐名的尉营编制!这等荣耀甚至超过了其余的赏赐!仅仅这一项,就让大秦其余十八支军团的将军们齐齐红了眼!
那是羡慕的!
两万匈奴战俘被赐予大秦户籍,同样也让大秦百姓哗然。
这,都是胡亥想要的结果。
之所以让大秦百姓都知道笔架城之战这个对大秦而言并不太光彩的战绩,胡亥是想然所有人都知道,大秦并不是四海之内唯我独尊!大秦周边还有着没有发现却确实存在的敌人。
而对阵亡兵卒的抚恤和赏赐乃至赐名一尉,以及对两万笔架城匈奴战俘的赏赐,自然是要在大秦军中和其余数十万的大秦战俘中树立榜样了。
让所有人都知道,朝廷从未曾吝啬过赏赐,当然前提是你要对得起大秦。只要你有功,无论你是战俘也好,还是大秦子民也好,都一样能够得到应得的赏赐。
胡亥相信,从笔架城的事情上,无路对秦人还是异族,很多人都会从中学到点什么。这对胡亥而言就够了!
……
无论是对胡亥而言还是对大秦而言,笔架城一事都实在算不得什么大事。封建时代,人口是国家最重要的一环;而人命同样也是最不值钱的一种。
所以大秦各地因为笔架城一战经过旬日的沸腾,渐渐恢复往日的平静。(未完待续。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起点投推荐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手机用户请到阅读。)
第三卷 征程之始 第一百三十五章 德妃宫
一月时间很快过去。
随着十万准备妥当的白虎军从灞上大营开拔河西,原本迁往东北的三十万百姓也在月末的时候纷纷到达各自的目的地,开始在内蒙、黑龙江、辽宁、高丽这些以往对大秦百姓而言完全是陌生的地方扎下根来。
他们是华夏一族开发东北乃至朝鲜半岛的先驱。虽然不能一一具名,但是整个后世所有的华夏人都会记住这些不远万里为了大秦跋涉而来的可爱秦人们。
他们,已经在华夏一族的历史中留下了重重的一笔。
……
“咔嚓嚓!”
一道道连绵不绝的粗大闪电锁链带着湛蓝色的光芒划破如墨一般漆黑的夜空,将笼罩在黑暗中的咸阳城在刹那间照耀的如同白昼,随后又陷入黑暗。
“轰隆隆!”
每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