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我是秦二世 >

第386章

我是秦二世-第386章

小说: 我是秦二世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的蒙阔似乎是不二之选。

只是蒙恬和蒙毅两兄弟都只有一个儿子,如果蒙阔要是在修路的过程中有个什么三长两短,那蒙毅这一支就等于是绝后了。

蒙黎如今驻守在栎阳。

胡亥先前对蒙阔的不满,到如今其实早就已经消失殆尽。这么长的时间胡亥也早就想明白了。这里是先秦时代的大秦,不是后世华夏。

这个时代虽然还没有到人命贱如草芥的严重地步,但是其实也相差不远了。蒙阔为了完成自己的命令,不顾军队和百姓伤亡巨大的事实,本身也不怪他。

秦人,只知道前进,而不会后退。伤亡,有时候只是一个数字而已。

大秦二世皇帝胡亥主持,蒙阔跋涉近万里带回咸阳的三万多装有虎贲军将士和死亡百姓尸骸的陶罐,今天终于可以归入大秦英烈塔受后人万世敬仰。

这因为筑路而伤亡的三万余人,无论是虎贲军兵卒还是巴蜀百姓,户部都将按照最高规格的待遇来进行抚恤。明天,户部各司就将派员前往巴蜀两郡处理善后事宜。

对死亡百姓的家属进行登记造册,对没有死亡但是同样立功的剩余一万多巴蜀劳役登记造册,进行赏赐和抚恤。

这一次的公祭,并不是很隆重。主要还是胡亥考虑到如今南下的政策尚未明晰。等到大军真正南下进入中南达到那一天。这作为大秦先驱而阵亡的三万余勇士,朝廷自然会将他们的功绩诏告天下。

……

三月底,领着大军南下追杀羌族蛮夷的辛胜和嬴一终于有了好消息传来。两人联名的报捷奏章在月底最后一天终于送抵咸阳。

辛胜领着五万陇西军在密布整个陇西西南边陲羌族人领地上的咸阳劫掠队们的帮助下。如蝗虫般将方圆千余里范围内的地面给犁了个遍。

来不及逃跑或者说没有收到任何消息的羌族人被辛胜以及咸阳劫掠队们一个不留的全部俘获。

半年的时间,由了陇西做为后勤基地,有了大秦正规军充作坚实的后盾,劫掠队们的行动较之第一次荆云等人要容易了无数倍。而且境遇也好了不知道多少。

黄河和湟水交界地带的羌族人全部成为劫掠队们的战利品。

青藏高原和黄土高原交汇地界的积石山脉,有着黄河九曲源头的扎陵湖、鄂陵湖附近,辛胜终于追上了羌族众多分支中最大的一波。白马羌。

在扎陵湖和鄂陵湖交界的地方,三万陇西军骑兵追上了这一支有着近六万羌族蛮夷的白马羌部落。一战下来,准确的说连一战都没有,陇西军刚刚准备冲杀的时候,白马羌的头人艚睨马戈就已经选择了投降。

这六万白马羌,加上在其余几曲以及河湟地带被咸阳世家贵族劫掠队们俘获的近八万余羌族人,辛胜陇西军南下统共俘获了差不多十五万羌族人。

这十五万羌族人属于羌族大大小小数百个部落的族人。连带他们的牛羊马匹、女人、财产、皮毛、珍珠玉石等等所有的物事。都成为大秦的战利品。

当然,这个战利品需要在回到陇西后由陇西军同劫掠队们商量该如何划分,但是不管如何,这一次的收获显然比之第一次要好上不少。

但是也仅只于好上不少而已。

收获大,是因为出动的人太多。如果平均下来。显而易见,第二次的劫掠同第一次还是要逊色不少的,更重要的的,随着这一次三路大军南下西征,原本盘踞在大秦西北、西南边陲的各族蛮夷基本上不是成为大秦的战利品,就是成为附庸大秦的族群。

以陇西、北地、九原为界的方圆千余里范围内,基本上已经再也找不到可以劫掠的对象了。如果想要继续这门一本万利的劫掠生意,就需要走出千里外才有可能。

但是,千里外是什么?有什么?是无人还是有人?没有人知道。所以,咸阳城内的众多世家贵族们一方面为收获而喜不自胜,另一方面也再为今后该如何继续这生意而烦恼着。

财富来的太容易,来的太快。很容易让人上瘾的。

这些辛胜和嬴一自然不会考虑,他们考虑的问题是终于可以向皇帝交差了。不过这个交差,有一个问题是必须要面对的,那就是即便他们抓了十几万的羌族人,甚至将白马羌这一大部落连锅端了,却依然没有找出五十二年夜袭陇西深入大秦境内劫掠屠杀大秦百姓的幕后主事者。

也就是说,到如今辛胜依然不知道到底是谁是羌族哪个部落杀进了陇西。辛胜询问了俘获的大大小小数百个羌族部落头人,却没有得到任何一点有用的消息。似乎那一股羌族人从来不曾出现过也不曾存在过一般。

这不能不说是一件奇事。

四月初,内阁的行文经过龙卫府传到了扎陵湖。辛胜领着三万骑兵看守白马羌部落的两万余青壮在扎陵湖和鄂陵湖附近筑城,并要在黄河源头建立渡口。

其余两万步卒则在嬴一的统领下带着劫掠队以及白马羌近四万人的老弱妇孺启程回返陇西。白马羌的近二十万头牛羊马匹除了留下十万牛羊供辛胜等人日常的消耗外,其余尽皆带回陇西交给户部吏员统一分配。

青藏高原边缘处的第一个据点,在大秦历五十三年终于建立。这一个据点,加上蒙恬正在督造的玉门、阳关两城,大秦的版图在实际上已经扩大了近五分之一还多。

四月中旬,内阁行文天下,陇西西南、西北方圆数千里原属羌族人的广袤土地将以湟水为界,新设两郡、湟水以北河西郡,湟水以南安南郡!

第三卷 征程之始 第九十四章 褚文

大秦历四月下旬,在内阁行文天下建立河西和安南两郡后仅仅五天,吏部就火下达了对河西和安南两郡的郡守以及郡尉人选的任命。

宗正府给事中嬴誉、给事中嬴直官升两级分别迁任河西和安南两郡郡守。蒙阔赐骁骑将军号,任安南郡尉;九原副将苏角赐武威将军号,任河西郡尉。

两郡郡守下理政司、布政司、按察司、督造司、判官等各司吏员也尽皆都从内史郡、包括咸阳、雍城三地抽调完毕。当然各司主官如今还是没有的。

没有从皇家学院中遴选而是从内史郡中抽调经验丰富的吏员赶赴这新设的两郡,自然是为了用最快的度搭建好两郡基本的构架,尽快建立有效的统治了。

究竟这些抽调的吏员到底谁能够升任两郡各司主官,显然在今后的时间里只有两郡郡守来考察并向吏部提出意见,最终由吏部来任命。

除河西和安南两郡外,平夷、内蒙、辽宁、黑龙江四郡包括郡守以及郡守之下各司吏员吏部同样也在紧急的遴选当众。

将民生和军事从各郡中彻底的分开,以免各郡主政者势力膨胀到朝廷无法遏制的地步形成国中之国。这是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胡亥都必须慎重对待的一件事情。

帝国的版图再大,却不能在地方上做到中央的政令令行禁止、不能对地方保持强有力的有效统治的话,就算把全世界都囊括到大秦的版图内在先秦这个时候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但是那除了给自己脸上贴金,还能有什么用?只不过是镜花水月而已。

……

咸阳,灞宫。

笼罩灞宫的茂密松木林一年四季长青,只是随着春天的到来由原本的深绿而变成了诱人的嫩绿。

灞宫靠近渭水支流的一侧,原本茂密的松木林早在年前就被砍伐出一块足足有三十亩方圆大小的空地。这些空地如今已经变成了一块块耕犁精细纵横阡陌的水田。

将袍襟下摆塞在腰间、赤着双脚站在田埂上的褚文看着三十亩已经变得葱绿一片的水田,乐呵呵的在皱巴巴的青袍上擦了擦手上的泥巴,浑然不知自己的官袍上已经是泥泞一片。

这些葱绿就是农家几位老人用生命跟随蒙阔从中南半岛换回来的。但是,这些来之不易的野生稻种上每一颗都沾染了龙卫府死士们的鲜血。

如果没有他们,这些稻种绝对不可能出现在咸阳玄纪战歌全文阅读。更不可能像如今这样看到大片的葱绿。

这些稻种被不远万里带到咸阳,从正月开始褚文就领着一众农家以及墨家还有皇家学院的老学究们在御林军的帮助下开辟出了这块隐藏在灞宫密林中的水田。

野生稻种能不能够在关中土壤上存活乃至产粮。这三十亩试验田承载着关乎国计民生的大事。而只有野生稻种能够存活,大秦才能在这些能够存活的稻种基础上改良出真正适合关中土壤的粮种,然后推广到全国乃至江淮一带。

实验稻种。最好是用熟田。但是因为这些稻种大多都是生活在潮湿闷热光照较多的中南半岛以及云贵高原一带,考虑到也许用新土更能检验这些野生稻种的适应能力,褚文在和农家几位老学究商量过后,上奏胡亥。胡亥在考虑了一番之后,将实验用的水田选在了戒备森严的灞宫附近。

粮食的培育显然不可能是一年两年就能够完成的。野生稻种能够存活,并不代表着产量会比如今大秦各地所种植的粟米小麦等物高上多少。更不代表着,这些稻种能够在关中种植。就一定能够在山东、山西、中原以及江淮一带水网密布的地方能够种植。

一个地方一个地方的实验,一个地方一个地方的推广。胡亥相信总有一天,会培育出比之如今大秦各地所种植的粟米等粮食作物产量更高、更易于存活的粮食作物。

除了野生稻种外,蒙阔还带回来其他一些在云贵以及中南半岛附近现的植物。胡亥曾经看过,没有他想看到的如野生花生、红薯、玉米等物。

对红薯、土豆、花生、玉米之类的杂粮。对胡亥而言本就是想着顺路,看不能够在中南半岛寻找到野生种子,然后培育。毕竟虽然历史上记载着华夏大地的花生、玉米、土豆、红薯等杂粮大多都是在一千多年后从美洲大6传来,但是却并没有说在华夏大地以及中南半岛没有现过野生植株的事情。

虽然希望最终落空,但是至少美洲大6还有不是?

如土豆、红薯、玉米这类杂粮,如果能够成功的引种进入神州大地,那么对整个华夏一族的意义不言而喻。这三类作物,对气候和土壤的要求都不高,而神州大地最不缺的其实就是土地。最为主要的是,尤其是土豆和红薯这两大作物,产量动辄数千上万斤。

只要能够大规模的种植,不管将来谁主政,天下会不会易主,如果遇到灾荒之年,这两类产量巨大的农作物又能够救活多少人?

引入美洲的番茄、土豆、红薯、玉米、花生;引入印度半岛的棉花,这些都是胡亥早就打算好一定要完成的任务。是任务,而不是其他。

不管距离再远,困难再大,这些作物都必须尽早的引入华夏大地。

在褚文身边还有其余十来位农家的老学究,此刻他们的袍服基本上同褚文没有什么分别,赤着双脚、挽着袖子、腰间塞着袍襟衣摆,泥泞满身。

从正月开始,褚文和这十余位农家还有墨家的学究们,就将家搬到了这水田边,吃住在这里。到如今,已经有三个月没有回过咸阳。

但是,他们依然乐在其中。谁都知道,如果培育成功新的粮种,对大秦对天下苍生意味着什么。

褚文刚刚和几位农家的学究巡视完三十亩水田,回头就现水田左侧多了一帮人。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当先那个人竟然脱了鞋子下到水田里接连拔出了好几株葱绿的水稻(暂且称之为水稻吧);田埂堤坝上的那群人见那为者下到水田里,一个个也都尽皆飞快的除去了鞋袜,看似也要下到田中。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4 4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