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宋-第11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
第二天,醒来时天色已经不早,身边的玉娘早已不知去向。看了一眼手腕上的太阳能电子表,发觉已经是早上七点半了。虽然时间不算太晚,但是也不早了。
急忙换了衣服,准备前往大堂,整理这段时间落下的文件。还没动身,就看到玉娘带着丫头晚云进来。看到李成已经起身,忙让晚云将食盒提了进来,一边服侍李成梳洗,一边笑道:“官人还是先吃了早膳,歇口气再去公堂上吧。”
李成点了点头,笑道:“休息三日就要动身前往京师,这里的事情还要结交给地方上的官员,事情异常繁忙。还有军务上的事情,也要赶着了结。实在是太忙了,吃了饭就得去公堂上整理文书、印绶。你这几日也要收拾回京需要带走的东西也是十分紧张,就不用十分服侍了。”
玉娘微微一笑,有些舍不得将目光从李成身上移开。闻言,轻轻笑道:“奴婢东西本就不多,只是官人的那些随身之物更是要紧,所以并不需要多么忙乱。下面的小厮和丫头都是自己收拾他们的东西,自然不会有事。”
李成点头叹道:“好了,我这就先去公堂整理公文,你也不要她太过劳累。”说毕,换了公服,带着李全向前面的公堂走去。
虽然他已经是三品的御史大夫,可是并没有就任,也没有领取公服,便依旧只穿着先前的公服前往大堂。刚走进前院,便见李安上前禀报道:“官人,王彦求见。”
李成停下脚步,点头道:“你让他在书房等候,就说我要整理这段时间的公文需要不少时间,让他安心等候。”
李全闻言,忙转身前去通知王彦。看着李全离开。李成又向李安吩咐道:“立刻派人去将张明义请来,我要立刻见他!”
李安忙拱手道:“张将军已经在公堂等候多时了!”
李成闻言,忙向大步向公堂赶去。刚走进公堂旁边的小书房,就看到张明义身穿武官服饰,神情不安地在房间里躲避,听到李成的脚步声,急忙转身望来。
看到李成,张明义急忙上前拱手道:“下官见过大人!”
李成这时已经是御史大夫,虽然还没有实任,却比张明义又高了数级,便觉有些拘谨。在书案后坐下,示意李安守在门外,李成这才皱眉道:“火炮研制的究竟如何?可有些眉目了”
张明义小心翼翼地拱手道:“大人上次交代的飞针和袖珍弩已经备好,另外还有五百精兵也训练的差不多了,只是这火炮,因为炮管实在难以铸造,连续试了几十次,只勉强造出一门,已经将大人交代的五百两黄金耗费一空,还欠着两千多两白银……”
李成本来就做好了火炮失败的心理准备,这时闻言大为兴奋。虽然说钱花了不少。可是能做出这超越时代的东西,还是让他份外惊喜。不觉大声道:“好!实在是太好了!立刻激昂火炮备好,我去验看之后,若是果真不错,你立刻带着火炮随我进京!我要向皇上亲自演示!”
看到李成这样惊喜,张明义心里的不安终于放下了。他几乎找遍了太原所有的铸造名家,只造出了十门大炮,却几乎全部失败,只有一门可以使用。威力大的让他们出此观看试验的人几乎目瞪口呆,看到李成竟然如此惊喜,虽然有些遗憾,却也十分开心。
想到可以跟随李成前往京师,心中登时有些难以抑制的激动。当初极力跟着李成去做这件从来没有听说的事情,他并没有觉得可以做成,只是希望可以找到一个依附的势力。虽然李成还不能和朝中蔡京之流相比,可是为人却忠义许多,而且又深得皇上信任,便见自己的前程全放在了李成身上。
第二十三章火炮成功
听李成这样说,张明义忙定了定神,拱手道:“卑职已经演练了几次,这火炮果然厉害,一次竟然可以炸伤方圆三数丈的,可以将地面炸出数尺深的大坑,真是叫人惊叹,首放那日,足足将观看的工匠吓的难以相信,火器竟然能够如此厉害,大人的奇思妙想,实在叫人佩服!”
李成点了点头,按捺着心里的惊喜,低声道:“制作火炮的工匠,每人赏一两黄金,这才皇上正好赏了五百黄金,你全部拿去,除了发给工匠的赏赐,其余的你先把欠下的帐还了,若是不够再来找我。这事今日一定要办好。”
张明义精神大振,闻言立刻抱拳道:“末将这就去办,大人放心!”
李成点头道:“明日早上,我去军中眼看火炮,你做好准备,若是果然不错,我们一同进京,将火炮献给皇上。”
张明义想了想,小心地道:“末将正在命工匠们铸造第二部这样的火炮,恐怕不宜离开。”
李成看着张明义,心中却在盘算着火炮究竟带不带进汴梁去。带去,只要徽宗看了,必定会下令奖赏,自己倒无所谓。最担心的,还是徽宗另有想法,将火炮留在宫里,一旦这样,那自己的一番苦心可就白费了。若是不带进京师去,又担心火炮会在金兵南下的混乱中落入金人手中。那样可就是把自己赔进去了。
想了想,还是点头道:“这批制作火炮的工匠你先每人多发一两黄金,命他们前往江南,我会派人安顿好他们的生活。至于已经制成的火炮还是老样子,有你随我带进宫去献给皇上。”
张明义不清楚李成的用意,闻言惊讶地道:“大人的意思是让这些工匠去哪里呢?若是能有个明确的地方,他们才好动身啊。”
李成忽然想起,当初剿灭方腊,童贯带兵南征,自己曾经托杨志在临安置办了一座田庄,那里安置十几名铸造工匠一点都没问题,不觉点头道:“大家都前去我在临安的田庄吧,那里大家种地,我不收田租,但是却要给我再弄出几门大炮来!”
张明义虽然觉得有了黄金这些人可能会答应前往,但是还是很没把握能劝动所有的工匠都南迁,这时闻言,顿时松了一口气,也为李成的这个承诺有些感动。
不觉激动地抱拳道:“末将这便回去向工匠们说明大人的心意,想必不会有人反对的!”
李成也为解决了自己技术上的保存问题感到高兴,只要这些工匠在,就可以做出更多的火炮,就不用为这一门大伤脑筋。而且湿火药的制作方法,也仅仅只有这些工匠知道,诺是能向这些工匠提供稳妥的生活保障,泄露秘密的可能就会大大降低,而且将这些人都收在自己的田庄里,也十分便于管理。看来临安的田庄也需要放心的人过去管理,毕竟这时距离南下还有两三年的功夫,这段时间,自己是没有办法时常过去的。
想到这里,不觉点头道:“你立刻前去办好这件事,进去先把黄金拿上,先去把钱发给大家,让人心稳定了,再说南下的事情。”
张明义抱拳道:“大人放心,末将一定办好此事!”说毕,又郑重地向李成行了礼。这才转身离开。看他离开,李成这才吩咐几名书吏开始整理这段时间以来的文书,为下任官员的接任做好整理工作。
看他们弄得差不多了,李成这才返回后面的书房,刚走进书房,就看到王彦大步迎了上来行礼。
李成忙摆手笑道:“先起来吧,不要行礼了。”
王彦却依旧郑重其事地上李成行了礼,这才真挚地拱手道:“大人之恩,王彦今生难报。见到大人自该行礼,反是大人过谦了。”
李成笑了笑,指着身边的椅子,点头道:“让你等得久了,先坐下吧。”
王彦自然知道李成这时最关心的是什么,不等李成询问,便抱拳道:“大人,王彦有愧大人所托,火铳依旧还不能解决炸膛的问题,无法交给大人使用。而五百特种兵,小人已经完全按照大人的指示训练,这几个月,果然大见成效,半个月前,首次尝试,二十余人便顺利将哦按聚在青林山上的惯匪歼灭,这样的精兵若是训练上万人,打起仗来实在是难有敌手了。”
说到这里,担心地看了一眼神色平静的李成,这才继续道:“这些士兵都是视大人为唯一长官,只要大人有令,刀山火海,绝无违抗!”
李成叹了一口气,对于火铳的制造,他是最没有把握的,毕竟好呢多技术,在这时代来说是河南掌握的,而且很多零件的制造水平也不足以打到条件。不过,有了火炮,已经是超越了时代很大的差距,再弄新的东西,他自己也有些没把握。
这时,听到这个消息,也并没有特别的失望,只是有些遗憾,看来火铳的制造还是一个要求比较高的技术,对于现有的一些技术需要一些改进,这就不是一时半刻能够做到的了。只是当他听到,特种兵的训练大见成效的消息时才真正地兴奋起来。
毕竟,现代的科学技术也许无法真的穿越时空的限制,但是,后世先进的思想却是可以传播的!尤其是现代的军事战术,更是这个冷兵器时代所没有的,也是这个时代看不到的。若是真的可以在这时尝试特种战术,或者是抵抗金兵,甚至消灭金兵的最好办法。毕竟在同等的情况下,没有骑兵,机动性差的整体水平落后,战斗力低下的宋军,是没有办法和金兵抗衡的。只有这种前所未有的战术,或者可以挽回这种局面。
不过,面对金兵,李成的心里可没有太大的把握。战术的实施也需要能够指挥的了军队的将领。自己到时候,就算有心抗金,也未必有机会踏上战场。一切只能尽力去做了。
想了想,李成皱眉道:“这几日我就要回京师任职,只是这五百特种兵恐怕无法带走,只能留下来交给你,你要把这些人继续训练好,按照我说的办法,多去金国那边察看地形,收集有用的情报。”
王彦闻言,神色肃然地望着李成,抱拳道:“官人放心,王彦是官人所救,自然是为官人所用,这五百特种兵,王彦一定带好,绝不会让官人失望!只要官人有令,一定为舍命相随!”
李成苦笑一声,取了纸笔简单地写了一些游击战和特种作战的要点和需要注意的地方,将写好的东西交给王彦,这才点头道:“你先看看这些东西,早点学会,至于军中所需,我回京之后会给你送来一点钱物,这枝军队,人数虽然不多,却是我们的一点心血,将来会有你们的用武之地的!”
郑重地收好李成写的那卷东西,,王彦这才告辞离开。送走了王彦,天色已经中午,官署内小厮们忙乱地收拾着即将带走的行李。
听到李成回到后堂,几名地方官员立刻请求拜谒,李成正要推辞不见,忽然看到秦桧含笑进来,李成急忙迎上去苦笑道:“秦老哥,我这里正是忙乱,让你见笑了。”
秦桧在椅子上坐下,摆手笑道:“地方官员虽然前来拜谒,但是老弟在地方上时间不长若论交情深厚者并没有几人。秦桧觉得,老弟还是一律不见为好,这样一来,传到京中也是一桩美名,皇上知道了,也会对老弟更加信任。”
第二十四章 真情流露
李成听他说得有理,便十分感激他的指点,虽然知道秦桧将来名声不好,却还是十分感谢地拱手行礼道:“秦老哥如此指点,李成十分感激,还请受小弟一礼!”
李成这是已经是三品的御史大夫,虽然还没有上任,但是徽宗皇帝的态度,秦桧自然知道,本来就有心结交,再加上这次才发觉李成和康王的关系非同一般,便更是有心要拉近同李成的关系。这时,恰巧听到不少官员纷纷前来拜谒,便提了这样的忠告出来,果然大得李成感谢,心中便十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