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战国称雄 >

第137章

战国称雄-第137章

小说: 战国称雄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大秦的高层都很清楚:如今,东方六国合纵,秦国难以应付,然而大秦绝不能坐以待毙,坐吃山空。东侵肯定是要进行的,但要东侵就要先破坏六国合纵,然后再将六国各个击破、蚕食,否则帝国便会陷入六国合围的泥潭,难以自拔。
  于是,为了针对合纵,一个阴谋开始孕育。而这阴谋的第一步,便是与楚结盟。果不其然,楚国为了上庸之地,背弃了六国的合纵同盟。而下一步,楚国必然会遭到其他合纵国的联合攻击。到那时,秦国便会出兵救援,以秦楚联军之力,一举击溃合纵军团。从而使合纵国迫于大秦的压力,被迫签署盟约,如此一来便可瓦解合纵。
  这只是棋局的第一步。以后的路,还很长。
  菱花飘扬,风霰暗纷纷,遮盖着秦昭襄王的路,然而昭襄王却异常清醒,他要把大秦的帝业开拓下去,一切挡在前方的障碍都会被他清除。


第十八回 大器晚成(下)

  大秦的预料果然无错,时局正按着帝国的计划一步步展开。齐、魏、韩,三国以楚国与秦国结盟,破坏合纵为由,联合攻楚,昭襄王早已蓄势待发,立刻发兵救楚,连陷魏国的蒲阪、阳春、封陵三地,魏国退缩坚守,昭襄王下令攻韩,大军攻陷了武遂,三国联军瞬间瓦解,无奈只得与秦结盟。
  灯火闪烁,盈盈光辉中的几案上,一只飞蛾翩翩萦绕着火烛,影着屋中的光线忽明忽暗。年轻的昭襄王立在烛火的一旁,目光如烟,一种怅然在眼波中流转,而此时,昭襄王的母亲宣太后和舅舅魏冉正端坐在殿堂里讨论着帝国的明天。
  宣太后的秀口慢慢念叨着:“这次合纵瓦解,秦的下一步。”
  魏冉的话接的很快,他赳赳有力地说道:“秦对六国的攻势,应当利用六国间的矛盾,联小国弱大国,这样才能强秦啊!”说着说着魏冉又瞄了一眼昭襄王,又继续说道:“而如今,东方六国中实力最强者便非楚国莫属。楚怀王已灭越国,雄踞故吴越之地,又向北攻魏、食韩、破宋,楚国领域空前扩充。而楚怀王,还贪心不足,垂涎于大秦的巴蜀、汉中,肥沃之地,并对蜀地猛烈攻击。对于大秦来说,楚怀王极为可怖。”
  “现在楚国是大秦最大的敌人,要想蚕食六国就必先蚕食强楚。所以这第一刀,就当先从楚国开始!”
  宣太后听罢也露除了难得的微笑,她回顾了一眼瑟缩在一侧的昭襄王,悠悠地说道:“那就联合刚与我们结盟的韩、魏、齐,强行攻楚迫使楚与我们会盟,到那时。”
  宣太后眼中一道精光闪过,“再留下怀王。”
  “啪!”一声,烛火扑灭。
  昭襄王缓步回宫,虽然他觉得母亲和舅舅说的都很对,但是他还是感受到了国君的屈辱、难堪,没有半点荣誉和骄傲的失落。
  星光还是那么如故,而天下却是要有大的变动了。
  这年,秦、韩、魏、齐,四国攻楚,败楚于重丘,杀楚大将唐眜,秦国又遣华阳君攻楚,斩首三万,杀楚大将景缺,攻陷襄城,楚怀王迫于秦国大军压力,无奈只得与昭襄王会盟于武关。
  武关上,沙尘弥漫,残阳冷照。昭襄王端坐车架之上,微笑着看向怀王,楚怀王也不自然的笑了笑,仿佛重新回到当日结盟之时,对于这位楚王昭襄王倒是有些感激,如果当时不是楚王成全自己必然无法得到今日这样权势,正在这祥和之时,昭襄王旁,跨马而立的魏冉挥了挥手。只见黑压压的秦军四面合围而来。
  刀枪剑戟,铁铠生生,金属碰撞之声不断地掠过昭襄王的耳侧,他们的行动只听穰侯的指挥,魏冉一脸阴沉,长剑闪动寒光,同样令昭襄王胆寒。
  不知所措的怀王还没反应过来,便被魏冉一脚踩在脚下。从此他便被扣留在了大秦,而当他离开之时,已是一具枯骸了。
  秦军大举伐楚,昭襄王亲自坐镇,战场之上一员白袍小将奋勇杀敌,接连斩杀对方军*领引起昭襄王注意,想要夺回权势必须建立自己的队伍才行,军*领最是重要,魏冉善战,昭襄王只得重用,只是想要收回属于自己的权势魏冉只能废不能用,第一步便是找到合适的人选来取代这个人。
  “带那名白衣小将来见本王!”
  兵士答应一声时间不长带着那人来到近前,上前施礼,“见过大王!”
  “你是何人,位居何职?”
  那人施礼,“末将白起,原本是楚人,避乱来到秦国,以军功累至不更!”不更是军中职位,秦**功二十级爵位,从低到高:公士、造士、簪袅、不更、大夫、官大夫、公大夫、公乘、五大夫、左庶长、右庶长、左更、中更、右更、少上造、大良造、驷车庶长、大庶长、关内侯、彻侯。
  “本王见你几次击杀对方主将致使对方溃逃,以军功而论,一场足以升任大夫,为何如今只是做到不更?”
  白起叹口气道:“白起是楚人,并非秦国世族,今虽为不更,只要再立军功便可升任大夫。”从白起的眼神之中可以看出对战争的狂热还有对权力的渴望,昭襄王想要的就是这样一个人,若是一个丝毫没有**的人根本无法成事。
  “秦法规定,但凡立军功者不问身份论功行赏,莫非是有人徇私不成!”商鞅规定:秦国的士兵只要斩获敌人‘甲士’'军官一个首级,就可以获得一级爵位'公士、田一顷。宅一处和仆人一个。斩杀的首级越多,获得的爵位就越高。证据是敌人的人头'首级。就是说在战后,把敌人的人头砍下来,带回军营。作用证据。
  商鞅变法令秦国由弱变强,同样因为法令太过严苛,其中更是涉及世族利益饱受争议,最后落得车裂下场,只是商鞅的法度一直得以沿用。
  白起道:“白起自当奋勇杀敌再立军功!”
  昭襄王点头,自己所需要的正是这样一个人,身为楚人和秦国世族没有任何关联,作战勇猛,为人刚正,“本王最识人才,今赐你公乘之爵。”
  白起抬头,“白起必然以死报大王之恩!”
  事实证明昭襄王此举是正确的,白起展现出过人的指挥才能,每战必攻在先,一马当先勇冠三军,更是不以攻城夺地为唯一目标,以歼敌有生力量作为主要目的的歼灭战思想,善于野战进攻,战必求歼,重视野战筑垒工事,先诱敌军脱离设垒阵地,再在预期歼敌地区筑垒阻敌防其突围。
  秦国禁锢楚怀王,楚人大怒,发兵攻秦,楚国兵力不在秦国之下,双方一场大战,白起再现神威,率领一队精锐骑兵不停冲击楚国阵营,所到之处人仰马翻,楚国败退,从此不敢进军。
  昭襄王任用白起为将,升任左庶长,决心攻打伊阙,打开入军中原大门,韩、魏以公孙喜为主将;率联军24万进据伊阙迎击。伊阙为韩、魏门户,两山对峙,伊水流其间,望之若阙,地势险要。当时秦军兵力不及联军一半,且联军已据险扼守,呈对峙态势。次年,升任左更的白起,针对韩、魏两军互相观望,不愿当先出击的弱点,以少量兵力钳制联军的主力韩军,以主力猛攻较弱的魏军。
  魏军无备,仓促应战,迅即惨败。韩军震慑,且翼侧暴露,遭秦军夹击,溃败而逃。白起乘胜挥师追击,全歼韩魏联军,俘公孙喜,攻占伊阙,夺取五城。韩国精锐损失殆尽。秦国则以不可抗御之势向中原扩展,因功晋升为中更。又渡黄河攻取韩国安邑以东到乾河的土地。
  白起领兵攻陷魏国,占据大小城池六十一个,接着与客卿司马错联合攻下垣城,秦昭襄王二十八年攻打楚国,夺取鄢、邓等五座城池。次年,攻陷楚国的都城郢都,焚毁夷陵,向东进兵至竟陵,楚顷襄王逃离郢都,避难于陈。秦国以郢都为南郡。白起受封为武安君。白起又攻取楚国,平定巫、黔中二郡。
  秦,在萧萧风雨中,所向无敌,昭襄王用自己的方式成就了空前的霸业,一生大战无数,心怀天下,如今关乎命运一战也即将来临,六国之中唯有赵国可与秦国抗衡,若能灭赵,秦国可大举兴兵统一天下。


第十九回 上党之变

  阏与失利,五万大军死于赵人之手,昭襄王面色阴沉,昔日阻碍自己的旧势力通过范雎、白起两人尽数除去,宣太后同样乐于享受晚年之乐,昭襄王羽翼丰满已经不是自己能够左右,秦国声势日隆,对当年魏冉所做的决定一直耿耿于怀,如今看来倒是正确,嬴稷性子坚韧,懂得变通,更加有识人之能,这一点要在公子壮之上。
  白起起兵十万直逼韩国野王之地(今河南沁阳),野王守将自治不是白起对手,加上野王之地并无天险可守,更加畏惧白起凶名,一旦抵抗,三万兵士必然尽数被杀,不忍跟随多年部众惨死,白起大军接近,立刻派出使者投降,上党通往都城的道路彻底被秦军绝断。
  消息传回,新郑顿时乱成一团,韩王面无表情手臂微微发抖,尚且没有从秦军大败的喜悦之中醒来得到的却是噩耗,原本以为秦军必然兴兵北上与赵人决战,不想白起依然执意攻韩,“立刻派出信使,愿以上党之地议和!”
  “大王,不战而失上党之险万万不能!”
  信使身形站住,目光落在那人身上,正是公子非,文采出众,拜荀子为师追求法制,几次进言以法兴国,怎奈韩王始终不为所动,此次魏国借粮归来听闻献出上党之地以求和立刻反对。
  韩王叹口气,“难道以为本王愿意不成,此举也是无奈,野王之地已失,上党如今已经成为一座孤城,恰如嘴边之肉,迟早被秦所得,不如索性送于秦王,签订盟约!以解新郑之危。”
  韩非上前,“父子之间尚可无信,何况秦乎,秦国若是得上党险地再次兴兵攻伐又当如何?”韩非说的不无道理,当日秦国与楚国签订盟约,最后还不是大举兴兵攻打楚国,致使楚国国事衰弱。
  “公子说的也有些道理!”
  “只是若不与之议和,白起必然不会罢休,到时如何是好!”
  几位朝臣议论纷纷,面对强大秦军都是无计可施,韩王一脸阴沉,不由得长叹一声,“若是本王能有赵括何惧白起!”
  一句话道出心声,下方众将脸上更是难看,面对白起无人敢战,赵括率兵击杀秦国大将胡伤,一战斩杀秦国大军五万同样传到韩国都城。
  桓惠王时期,韩国政治混乱,法律、政令前后不一,群臣吏民无所适从。韩桓惠王实行改革。继续推行申不害提倡中央集权的君主**体制,主张以“术”治国。申不害所讲的“术”,主要是指国君任用、监督和考核臣下的方法。“术者,因任而授官,循名而责实,操杀生之柄,课君臣之能者也。”(《韩非子??定法》)国君委任官吏,要考察他们是否名符其实,工作是否称职,言行是否一致,对君主是否忠诚,并根据考察的结果进行赏罚,提拔重用忠诚可靠之臣,贬除狡诈奸滑之人。最好采取隐密的权术,表面上不露声色,装作不听、不看、不知,使臣下捉摸不透国君的真实意图,实际上却可以听到一切、看到一切、知道一切,这样就可以做到“独视”、“独听”,从而“独断”。韩桓惠王时期,推行申不害的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需要指出的是,申不害的改革有很大的局限性,效果远不如魏、秦等国。
  秦国白起连番兴兵,韩国更是苦于无力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