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声-第79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安在涛大步走上前去,恭谨地笑道,“张秘书长,欢迎领导!”
张建民面色威严凝重微微点头,也没顾上跟安在涛寒暄客套什么,只是沉声道,“在涛同志,现在不是客套的时候。我这次来,赵总理亲自有过指示……走,你马上组织一下,我要马上听取你们事故调查组的工作汇报。”
……
……
“张秘书长,事故直接原因是:冲击地压造成3316工作面风道外段大量瓦斯异常涌出,3316风道里段掘进工作面局部停风造成瓦斯积聚……”
安在涛按照材料中规中矩地开始汇报,但他的话还没有说完,就被张建民打断了。张建民沉声道,“直接原因就不要说了,你们的上报材料上都有。直接切入正题,不要耽误时间……”
“好的,张秘书长。经过我们事故调查组几天来的努力工作和全方位调查,我们认定,孟家湾煤矿存在如下几个方面的重大问题:其一,生产技术管理混乱。超能力组织生产,造成采掘接替严重失调……”
“其二,瓦斯监控系统维护、检修制度不落实,井下瓦斯传感器存在故障,地面瓦斯监控系统声音报警功能出现故障长达4个月,没有进行维修,致使事故当天不能发出声音报警。该起事故中产生火源的照明综合保护装置入井前未进行检验,致使假冒MA标志的机电设备下井运行……”
“其三,劳动组织管理混乱,缺乏统一、有效的安全管理制度。该矿在没有审查外包工队有关手续的情况下,两次与外包工队签订了劳务合同。该矿在与外包工队没有续签合同的情况下,非法使用外包工队,且以包代管,对特殊工种不组织培训,无证违规作业……”
“其四,有章不循。该矿配备有自救器和便携瓦斯监测仪,但基本无人佩带;担任矿生产值班任务的安监科科长擅自离开工作岗位,直至发生事故才回到工作岗位;瓦斯监控值班室值班人员及有关负责人,在瓦斯监控系统报警后长达11分钟时间内,没有按规定实施停电撤人措施;防治冲击地压部门没有严格执行防治措施中的取屑次数规定,未能做好预测预报工作;孟家湾煤矿领导班子管理中存在的重大安全隐患监督检查不力,应承担领导责任。”
“其五,重生产、轻安全,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忽视安全生产管理……”
“其六,也是最重要的一点,煤矿方面对矿难有瞒报行为,根据我们的初步调查,瞒报时间长达3个小时,导致错过了及时组织救援的时间……”
……
……
“张秘书长,还有一个问题。那就是遇难矿工家属的赔偿标准问题。矿工家属认为偏低,已经集体向矿业集团公司方面提出了异议。”汇报完毕,安在涛又追加了一句。
张建民认真在笔记本上记录着,慢慢才抬头来望着安在涛,淡淡道,“他们给的标准我在从机场来的路上也看了,基本上不低于国内其他地区的赔偿标准了。但具体到孟家湾矿难的特殊情况……遇难矿工家属提出来的要求,也是合情合理的。我建议南河省、南州市有关部门认真考虑群众的意见和现实需求,适当提高补偿标准,重新研究制定新的赔偿方案……”
“某种意义上说,提高赔偿标准也有利于降低矿难发生。在美国,大型矿难基本上是几年一遇,即使发生伤亡人数也较少。比如1990年代平均每年矿难死亡93人,2006年为72人,其中煤矿矿难死亡为47人。而我国的煤产量占世界的35%,煤矿矿难的死亡人数却占世界的80%。仅孟家湾这一次矿难,就218人丧生。为什么?矿难死伤补偿偏低是一个重要因素。安全生产的技术设备非常昂贵,当矿工死亡补偿过低时,煤矿就会受经济规律驱使,在安全上偷工减料。反正死几个人赔不了太多,买机器设备反而是太贵了……”
“国务院领导对这起矿难非常重视,赵总理先后三次作出重要批示……”
作为国务院领导,张建民的这番话其实就是代表国务院表态,他既然都这么说了,那就基本上是一锤定音了。提高赔偿标准,已成定局。
安在涛慢慢伸了伸有些僵硬的身子,长出了一口气。要是依着他的本意,不要说提高到40万,就是提高到80万也不多。在国外,如果发生这么重大的矿难,赔偿数额是一个天价。但在国内,安在涛也很明白,这一次孟家湾矿难的赔偿标准如果能提高40万,就算是给全国上下竖起了一根标杆,具有现实而重大的意义。
第715章 问责风暴(下)
国务委员、国务院秘书长张建民在孟家湾煤矿的调研和听取汇报,实际上就是为国务院主导展开此次矿难问责风暴,打了一个前奏。
张建民调研期间,安在涛还提出了自己的一个构思:在井下投资修建井下避难所。
所谓避难所,顾名思义,就是当有危险或不可避免的灾害,假如灾难来临(比如地震或火灾等),人们用一个科学、透明的灾害处理方式和城市危机管理所修建的一个应急避难所。而具体到矿山井下,当矿山井下发生灾害时,避险人员可以躲进事先建设好的避难所。避难所配备防透水、防毒气设备和充足的食物、干净水源,定期更换。
避难所建立在矿井下各危险工作区域的密闭空间,依托矿井巷道构筑而成,具备很好的防护性能,能够抵御一定的外力冲击;硐室内提供生存必需的氧气、水、食物、急救药品、废气处理等设施。当灾变发生时,遇险人员可迅速躲进避难所等待外部救援,是降低遇险人员伤亡率的最有效途径。对于挽救井下幸存人员的生命具有积极而重大的意义。
国外在避难所和救生舱的技术研究、产业化推广方面已经有多年的积累,相关的产品也比较成熟。但在当前的国内,这还属于一个新生事物。
“张秘书长,井下避难所其实在技术上并无什么太大的难度,主要是资金上的投入。国外有现成的经验和技术可以引入借鉴……以应急避险需要、安全、实用、救生为基本原则,也不需要搞得太复杂。据我的了解,有些地方的大矿山已经修建了类似的避难场所,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张秘书长,我们一些国有大矿,比如南河矿业的一些煤矿,有些也建了简陋的避难矿洞,矿井下每隔二三十米的距离有一个小型的逃生洞,在不放任何设备的情况下,能藏10个人左右。但目前的状况是,其中没有救生设备,更没有食品或饮水,平时都用于放钢钎一类的杂物……”
安在涛轻轻道,“我认为,在一些国有大矿,只要稍加投入进行扩建就完全可以实现避难所的目标。我们可以先在一些国有大矿进行摸索实践,等到条件成熟以后,再制定全国统一的标准,推广到全国所有矿山。”
“建设一套井下应急避险系统,其实每吨煤只需分摊成本3…5元,并不会给企业增加太大负担……而相对于矿难带来的巨大社会成本和经济损失,这些成本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安在涛叹了口气,“张秘书长,遏制矿难,根本在于实质性地强化安全管理和改革创新整个国家的煤炭生产经营管理体制,但这些……需要时间,不可能一蹴而就。我觉得,在现有的制度背景下,我们只有在加强避难应急救援的领域多做做文章,才能最大限度地减少生命财产损失。”
“我得到的消息是,东山龙安科技率先在国内研制、开发出一套实用、安全的固定式避难所系统。目前这一系统防透水型固定式避难所项目,已通过东山省安全监督管理局验收……”
“在涛同志,你的建议很好,也很切合实际。我个人的意见是,你跟地方政府的领导和南河矿业集团的负责人沟通一下,先在南河矿业公司的矿区搞一个试点……完了,再向国务院汇报结果。下个月初,国务院要召开全国煤矿安全生产会议,你也要赶回去参会,到时候你可以在会上谈一谈……”
“好的,张秘书长,有领导的支持,我可以放手试一试了。”安在涛笑了笑,“孟家湾矿难救援虽然结束,但相关的反思却要长期进行……我在南河矿业多留几天,督促他们搞一搞井下避难所的试点。”
……
……
安在涛留在南河矿业集团抓井下避难所的试点。张建民返回燕京后的第三天,南河省作出决定,对南河矿业集团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张金发给予行政撤职、撤销党内职务处分,并按照程序免去其董事长职务;包括省安监局、南州市安监局、南河矿业集团安监部门干部在内的三级安监系统官员17人被行政免职;南州市、其和县的党委行政系统的31名间接事故责任人给予党纪政纪处分,南州市分管安全的副市长马明宇调离现任工作岗位;先期已经被刑事拘留的孟家湾煤矿矿长孙家正等负有直接责任的14人,移交司法机关处理。
南河省最近召开的煤矿安全生产会议上,南河省省长马涛严肃强调,今后各县(市、区)凡是矿山非法、违法生产导致发生10人以上(含10人)死亡事故的,书记、县长一律撤职,没有任何讨价还价的余地。
此外,国务院于2007年9月21日召开专题会议。会议决定,对在孟家湾矿难中负有领导责任的南河省副省长冯奇给予行政警告处分,责成南河省人民政府向国务院作出书面检查。
至此,孟家湾矿难的系列问责全部结束。此次矿难问责,一共有63名各级官员被处理,其中副部级干部1人、正厅级1人、副厅级9人、县处级17人、科级干部和一般管理人员35人。问责人数之多、问责干部级别之高、问责速度之快,皆“史无前例”。由此可见,国务院对于煤矿安监工作的高度重视,也足以看出,中央上层领导对于频发的矿难是多么地愤怒。
这一次的问责风暴,引起了媒体的广泛深入报道。但远在南河矿业矿区的国家煤监局局长安在涛,这天上午却意外地从南河晚报上读到了一则非常让他感觉非常“刺眼”的报道——《孟家湾矿难救援:国内矿难救援史上的奇迹》
这篇报道这样开头:“对于南河省来说,2007年是个多灾多难的年头。春季大旱,中部地区夏季洪涝和泥石流塌方……除去天灾,矿难也带给人们深深的伤痛。南河矿业集团孟家湾煤矿发生重大瓦斯爆炸事故,309名矿工兄弟被困井下三天四夜,外面的500多名抢险救援队员不抛弃,不放弃,生命救援持续100多个小时。接下来让我们一同走进这次国内事故救援史上的奇迹:孟家湾矿难救援……”
“事故发生后,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相关部门高度重视,立刻组织抢险队伍投入紧急救援。本着‘不抛弃、不放弃’的原则,面对巷道空间狭小、井下空气复杂、瓦斯毒气仍然存在等困难,数百名抢险队员不顾个人安危,日夜奋战在抗灾救人的第一线。由于井下空间有限,移动每台重达数百公斤的水泵,都需要多名身穿齐腰泳裤的年轻力壮小伙子在水中作业。由于大量淤泥堆积,使得救援人员多次摔倒在水中。再加上井下瓦斯含量高,救援人员每前进一步都是冒着生命危险。只要有一线希望就要尽百分之百的努力,从投入这场生命之战开始,救援人员就没有睡过一个完整的觉,加上几十个小时超负荷的工作,许多人因此出现了身体不适,甚至有人昏倒在救援现场。但他们依然坚守:不救出最后一位工友,绝不离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