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抗战之军工强国-第3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仗没法打,才半天时间,伤亡就超过了一千人,赤匪竟然还嚣张地用兵工厂里的大炮轰咱们的士兵!请您允许我们炮兵参战吧!”,深受阎锡山信赖的炮兵司令周玳恳求道。
“不行,兵工厂里那么多炸药和没来得及运走的炮弹手榴弹,这大炮一响还不都得炸了?”,阎锡山坚拒道。
“就算炸了也不能留给赤匪!”,周玳急道。
“老汉我舍不得啊!这都是五年多来的心血,怎么能毁在咱们自己手里?”,阎锡山苦着脸攥紧拳头猛捶着大腿叫道。
阎锡山的犹豫令太原守军蒙受了更大的损失,而当山地旅的八千jīng锐如神兵天降一般出现在太原城下的时候,阎锡山就算想要改变主意炸毁兵工厂也来不及了,只得心如刀割地抛下他这些年来投注了大量心血的太原城,在部下的死命保护下逃往晋西,一时间真有“天下虽大,却无容身之地。”之感。。。。。。
目前晋北、晋南都有大量红军盘踞,晋西又紧挨着红军的大本营陕甘宁,怎么看都是一块死地,但阎锡山这么选择自有他的道理,前往河北自然更加安全,但他一旦离开山西,被打散的部下与地方民团没了主心骨,很快就会做鸟兽散,到那时没了根基的阎锡山就算能在zhōng yāng军的帮助下杀回山西,也很难再当他的土皇帝了。而晋西虽然四面被围,但阎锡山毕竟经营多年,在那里储备有不少粮食和弹药,只要依托地形一心死守,红军也没那么容易将他吃掉,而老蒋虽然一心想要清除地方军阀,但山西赤化是他更不想看到的,因此zhōng yāng军肯定会尽快入晋救援,红军迟早会退出太原等大城市,到那时候山西就还是他阎锡山的。当然,前提是阎锡山要守住晋西,并且尽可能地收拢被红军打散的晋绥军和地方民团,有了足够数量的军队,老蒋和薛岳这两个靠不住的家伙才不敢落井下石。。。。。。
而这时晋南的红十五军也已经开始反守为攻,在十余天里陆续拔除了晋绥军大小数十个据点,毙伤敌军两千余人,这速度不能说慢,但要想完全突破中条山防线,没半年时间绝无可能,而且弹药、尤其是炮弹的消耗量就更是红十五军无法承受的,但当太原失守的消息传到晋南后,不要说是普通的晋绥军士兵了,就连他们的主将杨爱源也没心思继续坚守下去了,而胡卫东则抓住这一有利时机发起了前所未有的猛攻,经过数rì的激战,红十五军十万jīng兵成功地突破坚固的中条山防线,进入了肥沃富饶的运城盆地,而七八万晋绥军则在杨爱源的极力收束下退往晋西与阎锡山会合,但由于战损和一路上的逃散,到两军会师时杨爱源所部已经不足三万人马了,而这还是胡卫东放他一马,没有痛打落水狗的结果。。。。。。
胡卫东这样做,是认为红军即使因为自己的出现实力大增,对于太原等大城市也是能夺而不能守,最后还是得先在山区立足,有阎锡山这个土皇帝的存在,zhōng yāng军即便入晋也难以控制山西,这种多个势力相互制衡的局面对现在的红军更有利,同时也利于抗rì民族统一战线的尽快形成。另外,既然太原城迟早都得放弃,那么尽快转运城内的工厂设备与财货物资就是当务之急,胡卫东自然不肯为了多抓几个俘虏而浪费过多的时间。
虽然阎锡山绝对不是什么好人,但不可否认的是,民国时期中国工业化的进程中他的功绩是名列前茅的,尤其是重工业方面,而太原兵工厂更是关内最大的兵工厂(产品种类最多、配套工业最全,对外国的依赖程度最低。)。再加上晋商之富海内闻名,因此红十五军此次攻陷太原后的收获之大可想而知。尤其令胡卫东暗爽的是,山西虽然工矿业较为发达,却基本都是官僚资本,而晋商主营的也是放贷典当之类于现在的中国害大于利、并被赤sè党定为地主经济(阶级划分中开当铺钱庄的均被定为地主,而且是大地主。。。。。。)的营生,红八军团大可以将其直接没收而不必担心违犯纪律。。。。。。
第七十三章 收获巨大
感谢书友天苍野的打赏,下面奉上今天的第三更^_^
结果红八军团在太原的收获之大令胡卫东做梦都傻笑不止,光是金银等硬通货的总价值就超过了两千万大洋,而机器设备方面的收获就更是令他欣喜若狂,其中尤以总装机容量超过2万千瓦的火力发电设备,与设计中可以年产7万5千吨粗钢、4万5千吨钢材的全套钢铁冶炼设备(历史上这座钢铁厂刚刚竣工投产就被rì本人占领,没给中国提供哪怕一吨钢铁就全便宜了rì本人,想来实在令人唏嘘不已。)和能够生产五十多种合金钢的特种钢生产设备最令胡卫东惊喜。
只要将这些设备运回苏区,再经过技术革新和科学管理,苏区的热电站装机容量有望突破3万千瓦,钢材年产量更是可以突破10万吨大关,他记忆中的一些经典合金钢型号也总算可以生产出来了,而巩县兵工厂也将不再只能生产技术工艺要求较低的枪械,更可以生产出一些后世经典的轻型火炮了,即使为此耽搁数月乃至一年的生产,在胡卫东看来也是完全值得的。
此外,红军还缴获到了压力容器的制造设备,虽然是技术层次较低的小型设备,但有了这个基础,合成氨、工业制氧等等便都有了可能,其潜在的联动效应更是难以估量(比如纯氧顶吹转炉技术的推广普及,可以令普通钢材的产能增加一倍。。。。。。)。。。。。。
而完整接管太原兵工厂则更令胡卫东高兴,虽然阎锡山中原大战失败后太原兵工厂被迫毁掉了大量设备并裁员超过八成,但经过这几年来的恢复,如今已经重新成为国内最大的兵工厂之一,每月能够生产6。5mm口径步枪800枝、7。92mm口径步枪3000枝、捷克式轻机枪600挺、九二式重机枪90挺、一七式75mm山炮40门、一二式75mm山炮200门、75mm野炮150门、重炮24门(105mm口径,原料需要进口。)、迫击炮150门、迫击炮弹8万发、手榴弹30万枚、子弹150万发、炸药123吨。而且阎锡山藉此机会淘汰了原来的一些落后设备,使得太原兵工厂的技术水平在国内首屈一指。将太原兵工厂与巩县兵工厂合并后,豫西苏区本就国内领先的军工生产自然更是如虎添翼。另外还有一个好处,太原兵工厂的弹药大多是rì式口径的,抗战开始后随着缴获增加,人民军队装备的rì式武器也会越来越多,有了现成的弹药生产线,无疑是很大的便利。。。。。。
但对于太原兵工厂生产的那些枪炮,胡卫东实在有些看不上眼,除了一部分生产弹药的设备,其他的都得进行多少不等的改进以转产二四式半自动步枪等新产品,这也导致红八军团直到次年才开始享受到太原兵工厂缴获设备的福利。但不管怎么说,得到太原兵工厂的机器设备后,胡卫东终于可以发挥他在制造火炮方面的专业优势了,考虑到抗战在即,从头研发太费时间,胡卫东还是如众多穿越小说里写的那样,直接选用了那些现成的方案,而身为后世顶尖的火炮专家,只要机器设备满足要求,生产出样品仅仅需要十天半个月而已。
胡卫东穿越的时候中国的火炮已经堪称世界一流,尤其是在xìng价比、可靠xìng与威力这三个方面更是公认的世界第一。可惜由于这个年代的科技与工艺水平达不到要求,与成本等其他因素的考虑(比如后世铝很便宜,而这个年代很贵,电力同样如此。),那些最新型号现在基本都没有进行工业化生产的可能,只好往前推一些寻找可用的型号。由于身管火炮对钢材质量与锻压设备的要求较高,连无缝钢管都不能生产的苏区目前纵使勉强生产出来,经济上也不划算,因此胡卫东很自然地将重点放在了要求较低的迫击炮上,主要是60mm、82mm与120mm这三种经典口径,其原型分别为PP89式60mm迫击炮、PP87式82mm迫击炮和W86-120mm迫击炮,后两种需要稍作改动,而经典的PP89式60mm迫击炮早就可以生产,只是那时巩县兵工厂生产子弹的任务太重,没有足够的多余产能,少量生产不但成本过高,而且还会导致技术提前泄密,所以不如不造,但现在吃下了产能更大而且同样以迫击炮为主打产品之一的太原兵工厂,那就一切都没有问题了。只是由于设备运输与改造的耽搁,这三种被战士们分别称为“小红星”、“红星”与“大红星”的“红星”系列迫击炮直到36年下半年才开始批量生产。。。。。。
另外,以豫西苏区兵工厂现在的生产条件,后世被欧美列强贬称为“低技术、低价格、低素质人员使用”、但在世界范围却最受士兵、尤其是穷国士兵欢迎的那三种“三低武器”之中除了107mm火箭炮尚需进行一段时间的研究和测试外,AK-47系列突击步枪与RPG系列火箭筒都可以很快生产出来。但生产速度却受限于设备条件而不能令人满意,再考虑到鬼子仿制的可能,胡卫东只能暂时放弃,这个年代的中国虽然不能说是什么都不能造,可对于一心想要建设大工业体系的胡卫东来说,那真的是一穷二白啊!
夺取太原后能够有这么大的收获,先期入城的特战队员、太原城里接应的地下党组织和及时赶到太原城下的山地旅功不可没。若没有他们,红八军团就算能够攻下太原,恐怕也将有大量工厂设施毁于战火,城内的财富也肯定来得及转移出去,甚至可能给胡卫东来个“焦土抗战”,那样的话收获可就小得多了。。。。。。
一向论功行赏的胡卫东当即宣布会将立功的特战队员与地下党员的名单上报zhōng yāng请求嘉奖,而山地旅则更是直接被升格为山地师,兵力也准备由八千多人扩编至3万多人,空缺的兵员一部分从张钫那2万多绿林兵中挑选,剩下的1万多人则由大别山的红二十八军之中抽出,而这个山地师也将划入红二十八军的编制。与此同时,胡卫东还进行了一系列的人事调整,原军团参谋长方永乐改任山地师师长兼政委,重新回到老上级高敬亭的麾下,军团参谋长一职则暂时由粟裕兼任,同时由于这半年来高敬亭再没犯过左倾的错误,也越来越习惯于通过军事法庭来处置那些有嫌疑的部下,胡卫东便放心地将张鼎丞调回豫西苏区担任法院院长和军团政治部主任,而二十八军政委则还由高敬亭兼任,毕竟只要不犯肃反扩大化的错误,高敬亭在政工方面同样出类拔萃,这个才能不利用起来的话实在是太可惜了。。。。。。
第七十四章 会 师
当方永乐带着山地师归建后,红二十八军的兵力达到了八万多人,而且兵员素质也进一步提高了。同时,因为红二十八军现在的三个领导都是当初一起在大别山打拼过的,配合上也比张鼎丞这个外人在的时候更加默契,即使后来老蒋破天荒地派出了五六十万大军进犯大别山,红二十八军的“三人组”还是令其铩羽而归。。。。。。
胡卫东这么做固然是为了加强大别山根据地的力量,使其成为豫西苏区南面的坚固屏障,更是为了平衡红八军团内部两个军的实力。红十五军是胡卫东起家的部队,无论是兵力还是战斗力都要比高敬亭的红二十八军强得多,论硬碰硬的实力,原来的红二十八军甚至还不如红十五军三个主力师中的任何一个。这样极端不平衡的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