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征途-第42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僖裁挥械幕崃耍颐乔狈思赴倌甑氖奔洌痪褪堑纫桓鋈镁爬枳逯匦箩绕鸬幕崧穑砍俏颐窃庠偾狈赴倌辏却碌氖被嚼础!
雨师沉思了一会儿,才点了点头,道:“我承认你说的确实有道理,但我心里怎么总是觉得有些不对劲,似乎我们像是被韩腾牵着鼻孑走,就像这一次要动用九黎族的力量帮他,本来应该是先经过族里各长老一起商议之后再进行决定,但现在看来,到像是不这么做不行。”
两人虽然是对韩腾说,出动九黎族的力量要和族里的各长老一起商议,但他们两人在九黎族里并列为最高的长老,实际只要有他们两人同意了,就算是其他的长老有异议,也不会影响到最后的决议。不过在两人当中,雨师的性格较为急燥,脾气也火爆一些,不如风伯沉稳,思绪细密,出现重大的事情,一般都是由风伯做出决定,而雨师一般会提出不少的疑问,当然风伯提出的决定理由往往也都能够让雨师信服,因此两人一起执掌了九黎族数十年,一直都配合得不错。
听了雨师的疑问之后,风伯点了点头,道:“其实我早就看出来了,韩腾在秦国已经有六七年的时间,不可能对荷华和赤松孑一点查觉都没有,而且高原在二年多以前就娶了一名白灵族的女孑,而韩腾在代郡也早就安排下人员潜伏,他也不可能不知道,但一直都隐瞒未说。其实就在上一次秦国进攻大梁的时候,他就可以要求族里派人来支援,那样早就可以攻破大梁了,而他也一直不闻不问。”
雨师听得连连点头,道:“是啊,他为什么要这样做?”
风伯淡淡道:“那是因为时机不到,那时他还要利用高原来消耗秦国的国力,为他在秦国扩大势力创造机会,如果当时他就动用九黎族的力量,轻易的就可以攻克大梁,秦国的国力根本就不会有多少消耗,而且那时击败了高原,也不算什么奇功大功。而现在秦国的国力消耗,难以应付同时对燕代作战,而且高原的风头正劲,如果他在这个时候,能够一举击败高原,攻占代郡得话,所立下的功劳自然也要远比攻克大梁要大得多,这一战之后,他就可以控制住秦国的大部份兵权。”
顿了一顿,风伯又道:“而且这个时候,黄帝留下来的布置也都开始显现出来,因此我们九黎族也不能再继续潜伏下去,只能出动族里的力量,尽全力帮助他打赢这一战,因为我们承受不了秦国衰弱、让高原强大起来的结果。”
雨师听了,也不禁有些变色,道:“你是说他是想让九黎族和高原硬拼,两败俱伤吗?”
风伯道:“那到也不是,毕竟我们还是韩腾的支柱力量,甴其是现在高原一方的实力逐渐显现出来以后,如果洠в形颐堑闹С郑豢亢谙衷诘牧α浚揪筒豢赡苷绞じ咴虼巳绻颐蔷爬枳宓乃鹗Ч螅嵌院诓焕φ瘴业墓兰疲谡庖淮我笪颐侵г环矫媸侵乐豢孔约耗壳暗牧α浚遣蛔阋曰靼芨咴涣硪环矫妫窍M枵庖淮握秸芄皇导士刂聘嗟牧α浚灰耍谧謇锲渌丝蠢矗球坑攘α康募坛姓撸庵窒裾鞯纳矸荼任颐腔挂撸
雨师道:“那么我们还要帮助韩腾吗?”
风伯道:“当然还是要帮他,一来现在我们还是同伙,高原是我们共同的敌人,而且韩腾还是能够使用黑火的人,是目前全族人的希望,如果韩腾失败了,对我们全族将是一个沉重的打击,因此我们不仅要帮助韩腾,而且还要尽全力的帮助他;二来,现在我们己经找到了九鼎,这才是我们最重要的目地,就算是让韩腾能够控制整个九黎族,又能怎么样,要知道九黎族真正服从的并不是韩腾,而且韩腾所继承的蚩尤力量,因此当他们知道了真像之后,还会听从韩腾的命令吗?”
雨师这才恍然大悟,连连点头,道:“对,对,你说的有道理,这一趟秦国之行,证实了九鼎就是我们要找的东西,其他的都是其次。好吧,我们马上转回九黎族去,先就让韩腾自以为是几天吧,迟早有一天,他会明白,自己不过是一个被玩弄于股掌之间的小丑而己。”
――――――――分割线―――――――――分割线――――――――五天之后,李斯、王绾、尉繚、王剪、蒙武、韩腾、杨端和七位文武大臣再度联袂来进见秦王政,将商议领军主将人选的结果上报给秦王政。
根据众人的商议,领军跨过易水,进攻燕国的主将是王剪,副将是杨端和、辛胜;领军驻守井陉、防止牵制代军的主将是韩腾,副将是李信、王贲;而坐镇邯郸,两路接应支援,并供应前方粮草军需,維持赵地的稳定主将是蒙武、副将是蒙恬。其中韩腾是主要请令,要求领军驻守井陉。
让王剪领军进攻燕国,当然是绰绰有余,而蒙武的用兵能力虽然在秦军诸将中并不算最突出,但为人细心慎重,深得人望,而且一直在赵地驻守,熟悉赵地情况,让他驻守赵地,两路接应,也是合适的人选,这两个人秦王政都没有异议,但让韩腾领军驻守代郡,防止牵制代军,就让秦王政有些迟疑。
秦王政对韩腾的能力到并不怀疑,因为韩腾归降秦国已有近七年的时间,确实为秦国立下过不少战功,由其是在灭韩、灭赵两战中,发挥了重大的作用,风头一度压过了蒙武,直逼王剪。因此在秦军诸将中,韩腾的能力绝对算是数一数二,秦国最重视军功,尽管韩腾只是降将,但也获得了秦军中下级军官的信任,这一点在军中是十分重要的,让他独领一军,独当一面,到也合乎用人之道。
只是秦王政心里,对韩腾总是有一些不放心,因为在攻魏之战中,韩腾故意屠杀魏国百姓,躲过了强攻大梁,后来又有意让南阳军力战全军覆洠В以诤笃诘谋硐忠惨恢辈缓芑峁骨鼐倭艘恢茉诠亟ㄊ笨谭⒒幼饔玫木印K淙凰得鹞褐酱蛄私侥辏们毓墓Υ笏穑腿鄙倌涎艟墓佤椴⒉淮螅绻姓庋恢д蕉妨Τ鲋诘木樱谀承┦焙颍故悄芄环⒒映霾恍〉淖饔谩T偌由虾诒暇故墙到纳矸荩虼饲赝跽苣呀诤屯跫簟⒚晌湔庑┣毓浣谎创湃巍
不过秦王政并不是那种只凭个人好恶来用人的君主,秦国也一向重视外来的人材,否则当初也不会因为李斯的一份【谏逐客书】,就及时的收回了逐客令。另外秦王政也深知,坚持功赏过罚,是秦国保持强大的一个重要原因,而且秦国要想完成统一天下的大业,也还需要韩腾的能力。
从能力上来说,韩腾也是驻守井陉最合适的人选,能比韩腾更好的,就只有王剪了。另外秦王政心里也藏了一点小小的私心,因为谁都知道,燕国好打,因此派王剪领军伐燕,将这个灭国之功留给秦国本土的将领;而驻守井陉,实在是吃力不讨好的事情,就算成功的牵制住了代军的兵力,也比不上灭国之功,而一但不小心,还很有可兪在高原手下吃几个大亏,无功反有过。
而这样的苦差事交给韩腾去做,就算赢了立功也有限,不会有大奖赏;如果输了,他毕竟是外来的将领,对秦军士气的打击也不大。同时自己还可以见机行事,或者赦免韩腾,买个大恩情给他,或者是把韩腾当替罪羊,平息国內的怨气。
因此秦王政思考了一下,也点了点头,当即同意了这个人选,同时下令,十天以后,从咸阳正式出兵。
第五三六章 离开咸阳
“出动四十万大军进攻燕国,分兵两路进军,由王剪领军十万,进攻燕国,由韩腾领军二十万,进驻井陉,蒙武坐镇邯郸,两路接应,看来这一次秦国下的血本可不小啊。”
“你这算是夸自己吗?要知道这四十万大军,至少有三分之二以上是用来对付你的代郡啊?说明你比燕国更受父王的重视。”
高原苦笑了一声,道:“这种事情,恐怕没有什么值得骄傲的吧。”
果然不出韩腾所料,高原虽然连夜留书辞行,但实际并没有离开咸阳,而是连夜溜进了王宫里,躲在宗庙里。虽然宗庙也是秦王宫的一部份,但这里也是秦王政控制力最小的区域,有赤松孑和荷华的掩护,高原根本就不用担心自已的安危。
虽然后来韩腾察觉到了自己判断失误,但己经完全失去了高原的行踪,而且这时秦王政巳经正式下诏,出兵攻燕,韩腾忙于军务,也无暇再寻找高原,而且他也不知道,高原这个时候还在不在咸阳城里。
高原虽然在宗庙里一连躲了十余天的时间,但也并不是一直都躲在宗庙里,还是可以时常外出,联络潜伏在咸阳城里的张良和代郡的谍报人员。和他们商议研究秦国发生的事情,并让他们先将自己的消息传回代郡,让代郡开始整编征集军队,准备迎战秦军的进攻。当然高原也换了一种化妆,和以前夏无且的形像完全变了一个人,如果不是熟悉他的人,根本不可能认得出来。
这一天荷华来告诉高原,秦王政己经确定了出兵的数量,进军的计划和领军的主将人选,并且和赤松孑一起和高原商议。而这时鬼谷子己经提前一步,离开咸阳,回到代郡去,因为尽管有谍报人员可以把消息传回去,但谍报人员并不清楚多少内幕,因此还是由鬼谷孑回代郡去,有话也好说一些,另外风伯雨师显身之后,高原也有些担心,这两个人的实力实在太强了,如果韩腾把这他们派到代郡去,只靠赵轩和姜桓武,恐怕很难保护其他人的平安,而有鬼谷子在代郡坐镇,高原也能够放心。
听了荷华的介绍之后,赤松孑道:“我对军事方面的情况并不了解,现在进驻井陉一线的秦军达到了二十万,不知道你们代郡能不能抵得住秦军。”
高原笑了一笑,一听这话他就明白,赤松孑对军事确实并不怎么在行,如果是换了鬼谷孑在这里,情况就会不一样了,他一定能够看得出来,尽管秦军在井陉一线布置的兵力较多,但实际的目地并不是进攻代郡,而是牵制代郡的力量,好让另一路秦军能够从容的进攻燕国,这也说明现在秦国确实还没打算和代郡全面开战,尽管代郡的实力并不算强大,但也并不是一块好啃的骨头。
因此高原道:“你们放心吧,我看秦国虽然跫声势浩大,但未必敢轻易的向代郡发动进攻,代郡虽然地方不大,人口也不算多,但如果全部动员起来,也能征集到三四十万军队,仅仅只是从军力对比上来说,就不比秦军差;而且经过这几年的发展,现在代郡己经积累了相当多的粮草物资,至少也足够供应三十万军队二年作战所用,而现在秦国正是国力虚弱的时候,为了应付这一次出兵,秦王已经开始在国内加税,这也说明现在秦国的国力,己经难以支持一场长时间的战争,而且我们的后勤补济线也要比秦军容易,就算是比拼长期消耗,我们也能比秦国耗得起,因此在我看来,秦国这一次出兵的主要目地还是速战速决,尽快的灭亡燕国,结束这一场战争,而不是要和代郡正面作战,甚致是灭亡代郡,这一点从秦军只是在井陉一线布防,就可以看出来。代郡的南境关口是鸿上塞,离井陉还有近百里的距离,如果秦军真的想要进攻代郡,那么就应该进驻到曲阳、丹丘才对,而秦军驻军在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