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征途-第35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过秦军有秦军的应对,高原自有新招,第三次出击,高原就分兵数路出击,或者声东击西,或者齐头并进,或者虚张生势,真真假假,虚虚实实,有事没事派船队围着围堰绕一圈,而秦军却不得不打起十二分的精神来应对。而百密也终有一疏,只要是被代军抓住机会,就会打秦军一个措手不及。
双方就这种制约和反制约中来回的拉据,一连争斗了二十余天的时间,互相各有所得,代军两次突击得手,挖开围堰放水,并且击毀了秦军十数架投石机。好在是秦军的排水沟己经修好,堵住了缺口之后,积水也很快被排光,到并没有对秦军造成太大的损失。而秦军也成功击毁了代军数艘战船,数十个木筏,并各有损伤。
但就在这时,王剪接到了驻守颖川郡的昌平君熊启发来的告急,原来颖川郡的韩国世族举兵反叛,奉立韩国宗室韩成为主,攻占了韩国的旧都新郑,并且连续攻占了新郑周围的新城、华阳、长葛、林中、马陵等地,现在己经聚集军队五万余人,声势颇大。而且居说还派人去和楚国联络,请楚国出兵援助。
原来张良奉高原之命,赶奔楚国,求见项栋,并由项栋引见,受到了项燕的接见,并向项燕陈明利害,请项燕写信劝阻韩国世族,不可轻举妄动,轻易举事。
听了张良的劝说,加上项栋也一再帮着张良说话,而且张良所说也确实在理,因此项燕也立刻修书一封,送到了颖川,交给韩成。
现在项燕是楚国最有权势的大臣,身份自然也是非同小可,再加上楚国和颖川郡接壤,在韩成和韩国的世族们的眼里,项燕的份量要远远大于远在代郡的高原,因此接到了项燕的书信,韩成和韩国的世族们果然不敢轻举妄动,只好忍耐下来,静观局势的变化。
秦军进攻大梁的战斗进行的十分不顺,王剪也连续从颖川调走军队,这时颖川的驻守兵力只有不足两万五千人,而且秦军还要在秦楚边境的堰城驻军八千,阳城驻军五千,再加上驻守颖川各地的秦军,因此驻守在新郑的秦军只有六千余人。
可以说,秦军在颖川的兵力己经十分空虚,而韩国的世族们见到这样的局面,认为这样的机会实在是太难得了,即使是没有得到楚国的支持,也能举事成功,因此也终于按耐不住,决定马上举事。
而张良也有些动心,毕竟他心里一直都是希望韩国能够复国成功的,而现在的局面确实是太好了,可以说以后很难再有这样好的机会了。虽然张良也清楚,一但韩国复国,秦国绝不会坐视不管,但现在秦国的大军都被拖在大梁,不可能出动大军来镇压韩国复国。只要韩国做好充份的准备,完全可以应对秦军的反攻,如果能够说动楚国出兵救援,那就再好也不过了。
因此张良也没劝阻,而是积极的向韩成建议,首先分派人手,在新郑周围的地区发动举事,吸引新郑守军的注意力,但举事的主力军队仍然隐藏在新郑附近的山区里,等昌平君率军从新郑出击平乱的时候,再趁虚占领新郑。而昌平君得知新郑失守之后,一定会回军救援。而韩军可以在中途设伏,伏击秦军,可以一举击破昌平君的军队。
而昌平君的军队被击败之后,那么韩军在颖川地区內暂时就没有威胁,可以一面占领颖川的其他城邑,正式恢复韩国,并整军备战;一面再向楚军求援,那么韩国就可以在颖川立足,并以颖川为基础,慢慢恢复韩国的旧地。
韩成韩国的世族们听了张良的计策也都纷纷拍案称绝,认为张良的计策十分绝妙,如果依计而行,有很大的成功把握。本来张良因为是高原的代表,在韩国世族中有一定的地位,又持有项梁的书信,表示他在楚国似乎也有不少人脉,更是令人刮目相看,再加上现在又献出了这条妙计,因此韩成对他也越来越重视,当时就下令,加封张良为申徒,辅佐大司马段达付责举事的指挥。
段达也是韩国的世族,是这一次举事的重要组织者之一,和另一个组织者严累成为韩成的左膀右臂,因为段达曾经在过去的韩国做过武将,因此韩成封段达为大司马,主管军务,封严累为司徒,主持政务,并且许若,谁在韩国复国中出力大,立的功劳多,就拜谁为相国。而这两人也都攒足了劲,要立下大功,等韩国复国,自已就可以出任国相,位及人臣了。
张良当然不会管两人的竞争,但韩成下令之后,张良也尽心尽力的辅佐段达,出谋划策。
果然,一切都按张良的计划进行,韩国的世族在新郑周边的新城、华阳、长葛、林中、马陵等地纷纷举事反秦,因为现在秦军在颖川的兵力实在太少了,而韩国的世族毕竟都是地头蛇,虽然不说是一呼百应,但人脉众多,根深蒂固,因此纷纷占据城邑,宣布叛秦自立。
而驻守在新郑城里的昌平君熊启接到消息之后,也不禁大吃了一惊,想不到韩国的世族会在这个时候发动叛乱,他也不敢大意,立刻招集了驻守在新郑城里的五千秦军,出城平定叛乱。
但就在昌平君率军出城之后,段达和张良立刻带领着隐藏在山区里的一万五千军队杀出,直扑新郑。而且在新郑城里,早就派下了內应,因此韩军里应内合,一举攻下了新郑。
这时昌平君刚刚率军攻破了新城,但得知新郑失守之后,也不仅大吃了一惊,因为新郑是韩国的旧都,也是颖川郡的治所,一但新郑失守,那么整个颖川也都难以保全了。因此昌平君也不敢怠慢,立刻带领着秦军赶回去复夺新郑。结果张良早就在通向新郑的道路上设下了伏军。而秦军毫无防备,一头就钻进了韩军的埋伏圈里。
尽管秦军的战斗力远胜过韩军,但毕竟是中伏受击,而且人数也比韩军少得多,寡不敌众,再加上韩军又是以逸待劳,结果被韩军打得大败,拆兵一千余人,昌平君带领着败军逃到新城去驻守。
而击败了秦军之后,张良又向段达建议,现在秦军虽败,但兵力乃在,而且新城离新郑实在太近了,对新郑的威胁太大,因此决不能让秦军在新城站稳,而是应该立该集合军队,进攻新城,彻底击败秦军。
段达又听从了张良建议,立刻集合各地的韩军,集中了三万军队,向新城发动进攻。而昌平君新败,又见韩军的兵多,而且新城只是一个小城,因此也不敢在新城驻守,立刻弃城而退,一直逃到了堰城,汇合在堰城驻守的秦军,并且派人赶到大梁去向王剪救援。
击败了昌平君之后,段成和张良一面分兵出击,连续攻占了新郑周边的十余个城邑,一面又将韩成、严累以及其他的韩国世族接到了新郑来。
到了这个时候,韩国己经占领了颖川郡的大部份城邑,而且拥有军队五万余人,韩国世族们一个个兴高釆烈,认为韩国复国已经成功了。
第四五八章 秦宫决断
六月似火,虽然这时不见阳光,但也仍然不见有多少凉爽,相反乌云盖顶,让人觉得似乎更为气氛更为沉闷。即使是空中吹弗的都是热风。
而更让人觉得压抑沉闷的,是秦王宫大殿的气氛。
虽然宫女在不断的轻挥羽扇,但秦王政额头上的汗水依然渗出,不过这时秦王政根本就无心顾忌炎热和汗水,因为前线的战报己经传刻了咸阳。
这次秦军围攻大梁已经快四个月,而秦军水淹大梁也有二个月。为了这一次战斗,秦国出动的军队民役共计超过九十万,己经消耗了大量的粮食物资财富,但大梁城就像是一座不可攻克的城市,依然免强的坚守在秦军面前,既使是被大水淹没,却依然牢不可动,相反还多次以水军出击,让秦军显得十分被动,这时秦军的阵亡人数己经达到六万人。
而偏偏就在这时,颖川郡居然趁着秦军的守备空虚,发生了韩国世族的叛乱,整个颖川郡几乎全部失守,韩国宗室韩成在新郑正式称王,宣布韩国复国。
面对着如此不利的局面,秦王政也不由有些憔急起来,因此也立刻下令,招集王绾、李斯、尉缭、姚贾、顿弱、蒙毅、冯劫等主要大臣商议对策。
这时众大臣们也都知道了在颖川郡发生的叛乱,表面各异,但见了秦王政之后,众人还是肃然正襟,向秦王政施礼朝拜。
秦王政挥了挥手,道:“都平身吧。”
众大臣起身,然后分左右站好,秦王政才道:“众卿,现在的情况大家也都知道了,我大秦军虽屯集于大梁城前,但能何时破城,尚不得而知,颖川郡又发生了叛乱,不知众卿以为当如何应对呢?”
众大臣互相看看了,王绾出列,道:“大王,颖川郡本是韩国旧地,人心多思复韩国,而且又靠近楚国,如果韩国遗族与楚国勾结,将会后患无穷,因此微臣以为,决不可让韩国遗族在颖川立足稳定,当立刻出动大军,尽快平息叛乱,恢复颖川的稳定。”
秦王政道:“卿以为要平定颖川的叛乱,需要多少人马?”
王绾道:“虽然韩国遗族是一群乌合之众,但也不可小视,必须速战速决,而且还要防止楚国出兵干涉,因此臣以为当出动十万大军,以泰山压顶之势,迅速平灭叛乱,并震慑楚国。”
这时尉缭出列道:“十万大军并非小数,而现在我秦国的军队都聚集在魏国,围攻大梁,其他各地也都抽调不出军队来,只能重新征集,但征兵、整编、训练、整装,以及后勤物资准备,再加上行军的时间,至少要三五个月,大军才等到达颖川郡,恐怕是来不及吧。”
王绾笑道:“如果是重新征集,自然是来不及,但大梁离颖川不过数百里,而且粮草物资,一应俱全,如素从大梁调兵,最多十天,就可以到达新郑,最多一个月,就可以平定颖川的叛乱了。”
尉缭道:“现在我秦军正在围攻大梁,如果抽调十万军队平定颖川的叛乱,剩余的军队恐怕困不住大梁,从前线的战报来看,代军己经多次以水军出击,挖掘围堰,幸好都被极时封堵住,并未酿成大祸,一但抽调兵力,围困大梁必然不足,一但被代军挖开围堰,不仅这一次水灌大梁彻底失败,而且留在大梁的数十万秦军民役恐怕也都会被水所淹,伤亡惨重。”
王绾点了点头,道:“但现在是两害相遇其轻啊,攻下大梁,还不知道要等到什么时候,而颖川的叛乱却必须要马上平定下来,否则韩国复国成功,韩地也将得而复失,因此两者之间,还是当以平叛为先,如果调兵之后,剩下的军队围不住大梁,不访先暂时撤兵到中牟驻扎,等到颖川叛乱平定下来之后,再集中兵力进攻大梁。”
尉缭道:“如此一来,大梁守军一定全拆毀围堰,挖开鸿沟,我们此前所做的一切都白废了。”
王绾把两手一摊,道:“除此之外,还有什么办法,如果让韩国复国成功,和楚国联手,然后出兵援助魏国,说不定大梁还没有攻下来,而韩地也全部都丢了。”
秦王政沉呤了片刻,才道:“众卿以为如何呢?”
李斯出列道:“大王,臣以为进攻大梁,决不可放弃。”
秦王政道:“愿闻卿详解。”
李斯道:“魏国位于中原腹地,大梁仍天下正中,如不能为我秦国所占,则中原难稳,何况为了灭亡魏国,我秦国己两次出兵,拆兵十数万人,耗废财力物力无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