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电子书 > 文学电子书 > 最有本事的皇帝 >

第104章

最有本事的皇帝-第104章

小说: 最有本事的皇帝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一仗,吴汉军大败。

吴汉稳住神,仔细清点,发现战士损失了上千人,粮食被抢去了不少,不过还有七天的口粮。

时值深秋,粮草不济,加之对成都城里的情况不太了解,吴汉打算暂时撤军,改日再作计较。

为了做到有秩序地撤退,防止蜀军追击,他在暗中做着准备。

正在这关键时刻,一位优秀干部赶来支前,劝他一定要坚持一下,说胜利就在眼前。

这个优秀干部名叫张堪,不仅德才兼备,而且在关键时候起到了关键作用。

公孙述挂掉,吴汉大屠城

张堪是南阳宛城人,跟刘秀是老乡、大学同学。

他出身当地大户人家,父母早亡,他就把自己继承的数百万家产让给了自己的哥哥和侄儿。他年仅16岁就到京城求学,因为志向高远、行为端正,被人们称为“圣童”。

刘秀早年还是个回乡知青时,就非常钦佩张堪的操行,经常称赞他,跟他关系不错。

登基以后,经来歙推荐,刘秀征召自己的这位学弟,让他到朝廷办公室来工作(谒者)。

这次,受朝廷委派,张堪以朝廷工作人员的身份,来为吴汉伐蜀运输补给,随身带来大量的布帛、粮草,还有战马七千匹。

张堪还在路上时,刘秀任命他为蜀郡太守。

刘秀的意思很明白,吴汉伐蜀胜利在望,蜀郡一旦拿下,你张堪就是太守,就交给你治理啦!

后来,张堪先后主政蜀郡、渔阳郡等地,他坚持以人为本,注重发展民生,仁能惠下,威能讨奸,所治之地百姓富足,社会安定,敌不过犯,成为刘秀政权优秀干部的典型代表。

现在,就是在张堪的劝说下,吴汉采纳他的建议,重新下定决心,伺机再打公孙述。

稳定下来以后,吴汉经过认真分析认为,公孙述虽然已经是穷途末路,但困兽之斗,也不能小瞧。他决定改变高调擒拿公孙述的思路,要智取。

于是,他要求臧宫进逼成都西北面的咸门,自己则把精壮将士隐蔽起来,专门安排一些老弱病残放哨巡逻,挑逗引诱公孙述出手。

不久,也就是公元36年11月的隆冬时节,吴汉的低调布局终于引起公孙述的注意。

公孙董事长是个真迷信的人,表现在他不仅用一些纯属迷信的东西忽悠别人,就连他本人也信这个。

这一天,为了早点解除眼前的危局,他占了一卦,答复是“虏死城下”。

他很高兴,认为来犯之敌就要死在城下,看来要应验在吴汉、臧宫身上。另外,他经过认真观察发现,吴汉日前被打败,现在只剩下一些老弱病残,正是最好欺负的时候。

那就得干了,再不干自己就没命了!

公孙述命令延岑出城进攻臧宫,自己则亲自率最后的数万人马进攻吴汉。

这一次他连公司的老本儿都抛出来了,孤注一掷,成败在此一举,成则公司解困,败则一切玩完,就这么着!

那边,延岑打臧宫很顺利,连战连胜,臧宫一时竟然不能招架。

这边,跟公孙述对砍的是汉军的病弱之兵,但在吴汉的率领下大家都很卖力,双方从早晨打到中午,顾不上吃饭,疲惫不堪。

看看火候到了,吴汉命令护军高午、唐邯率埋伏的数万精兵杀出来,蜀军立即如汤浇雪,大乱而逃。

这次该是公孙述猝不及防了,他连忙命令部下将士顶住,但谁也顶不住。

跑吧!

但是,又能往哪里跑?

高午盯紧了公孙述,挥槊就撵,上前就刺。公孙述被刺穿胸部,掉下马来。

公孙记成家王朝公司近来全凭董事长公孙述等少数股东硬撑着,员工们积极性不高,一看董事长坠马,几个员工赶紧不打了,把他扶上一辆车子,跑回城里。

成都西北咸门那边,延岑股东在跟臧宫交手时本来正占上风,一听公孙董事长出事儿了,惊慌失措,连忙鸣金退兵。

臧宫见状,立即放手追杀。

延岑股东被臧宫砍了不少人马,费了不少周折才跑回城里。

穷途末路,万般愁苦的公孙述董事长伤势很重,不得已把公司大权交给延岑股东掌管。当天夜里,公孙述死去。

延岑接权以后,面对公司千疮百孔的局面非常头痛,觉得要想收拾这个残局,在自己手上重拾公司各项业务,比登天还难。

怎么办?

延岑百思千想,觉得自己和公司要是不输个精光,只有一条路可走:破产。

次日,延岑率全城向吴汉投降,巴蜀一带全部归顺刘秀东汉王朝。

至此,公孙述苦心打拼经营十多年的成家王朝哑然谢幕。

擒拿公孙述,是刘秀执导并主演的社会人生大戏的重要情节,精彩一幕。

本来,在这一出武打戏中,擒拿主体刘秀动手时就心怀慈悲,擒拿对象因为主要演员死亡而谢幕,大幕就应该由此拉上,为下一幕做准备。但是,擒拿主体刘秀这边的重要演员吴汉正在兴头上,坚持不谢幕,没有按照导演的意图来演,搞得舞台很血腥,很暴力。

最先进入成都搞接收工作的是刘秀任命的蜀郡太守张堪。

张堪对刘秀的施政理念非常了解,深得其中三味。

他进城后,立即安排手下控制成都各处要津,认真深入细致地检查登记和接收珍宝库藏,详细地列出清单,毫无保留地上报朝廷。

随即,张堪采取一系列措施稳定干部队伍,抚恤民生疾苦,很快就控制了局面,赢得了当地干部群众的拥护。

还在吴汉跟公孙述对砍,战局胶着的情况下,刘秀就派张堪以文官身份入蜀,意图再明白不过了。

后来,刘秀亲自考察重要干部,在问到张堪的情况时,蜀郡的同志就反映,当年公孙述灭亡时,留下的珍宝堆积如山,张太守随便抓一把,自家十代人也吃用不完。但是,张太守并没有那么做,他严于律己,勤政廉政,离任时,坐的是破车,穿的是粗布。

这是张堪在蜀郡任职两年后,此时张堪已经调任了多个岗位,大家这么评价他,应该是很公允的。

一个干部离开多年还能让人惦记,受到好评,是很不容易的。

但是,吴汉在成都的做法跟张堪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三天之后,吴汉率大军进入成都,首先安排部下把公孙述的脑袋割下来,派专人送往洛阳,向刘秀报告。

随即,吴汉安排立即杀光公孙述的妻儿老小及全族,同时给予延岑灭族。

紧接着,吴汉宣布,全军放假三天,随便烧杀抢掠。

成都成为一片火海和地狱,遭遇惨绝人寰的浩劫:包括公孙述办公场所大量公共设施被毁,数以万计老百姓无辜被害,成都成为放纵欲望和展览野蛮的平台!

这种禽兽行为成了成都永远的伤痛,吴汉永远抹不去的罪恶,史家永远的心结。

有人会说,“吴汉允许其部队于城破时焚掠三日,亦事理之所可能者”,既然是战争,你打我,我烧你都是正常的。但任何时候都要把兽行跟正常的社会冲突,包括常规战争严格区分开来!老百姓何其无辜,谁欺负老百姓都是不应该的,吴汉所为乃是彻头彻尾的罪恶。

恼怒的刘秀不得不给吴汉擦屁股善后

刘秀接到吴汉类似于屠城的报告后极为震惊和恼怒!

他认为,打仗只打该打的人,治政必须以人为本。吴汉夺城固然是功,但屠城显然错误,这样搞下去只能丧失民心,激起民愤。

于是,他立即安排补救措施。

首先,刘秀派出专人找吴汉诫勉谈话,并手谕刘尚,对他严厉训斥,要求立即停止屠城。

他在手谕中说:“人家投降几天了,官僚、百姓都很顺从,你们还大开杀戒,放兵纵火,连老人孩子都不放过,听着都让人鼻酸!”

其次,刘秀安排优待巴蜀一带顾大局,识大体的干部和忠义人士。

为了进一步收揽人心,刘秀大力开展针对当地精英人物的统战工作。

原公孙述的太常常少、光禄勋张隆曾经力劝公孙述归顺刘秀,但公孙述不从,两人为此忧郁而死。

刘秀下诏,分别追赠两人为太常、光禄勋,并且按照相应的级别和规格给两人隆重改葬。

第三,刘秀对于投诚过来的干部绝不歧视,一视同仁,量才录用,给职给权。

比如程乌、李育等人弃暗投明,刘秀都做出了妥当的安排。

总之,刘秀在吴汉几乎踏平成都时,采取了很多补救措施,化解了本来十分尖锐的矛盾,打消了当地干部群众的疑虑,稳定了社会政治秩序。

既然话已经说到这儿,不妨再给大家介绍两位志节之士,看这哥俩儿的表现,以及公孙述、刘秀分别是怎么对待他们的,就能更好地理解败者为败、胜者为胜的缘由。

一是谯玄。

谯玄字君黄,巴郡阆中(今属四川)人。他自幼勤奋好学,精通《易经》、《春秋》而成为名儒。

他早年在州郡机关上班,西汉成帝时被选拔到中央机关工作,平帝时任朝廷参议(中散大夫)。

王莽主政时,老谯很看不惯,耻于为伍,就辞职回家,变姓埋名隐居起来。

很显然,老谯是一位很有性格的学者型干部。

公孙述称帝后,慕名招募老谯出来做官,其实也就是借他的名气来装潢门面。

老谯虽然人归隐江湖,但对时局,对公孙述也是了解的,坚决不跟他玩。在老谯眼里,公孙述就是王莽再世。

公孙述多次邀请,老谯都不出来。

公孙述恼了,撕下伪君子的面纱,派使者带着礼物和毒药去找老谯,明确交代:让谯玄赶紧接受礼聘,出来做官,要不就给他喝毒药,毒死他!

巴郡太守觉得这样对待一位大知识分子有点缺德,就让使者先歇着,自己带着有关手续和东西来找老谯。

在老谯家,太守想劝老谯,说:“您志节高尚,举世闻名,就是朝廷也很看重您,希望您还是遵从安排,以免惹祸上身。”

老谯很不含糊,仰天长叹,说:“唐尧那么圣明,许由尚且耻于做官;武王那么美德,伯夷尚且不食周粟!他(公孙述)是什么人,我谯玄是什么人?我就是要保全自己的节操,不与为伍,虽死无憾!”

他说得再明白不过了:我就是死去,也不跟你们玩!

于是,他很坦然地主动要求喝毒药。

正在这时候,老谯的儿子谯瑛立即跪地叩头,泣血发誓,为老爸求情,自己要拿出一笔钱来,为老爸赎命。

太守本来就心有同情,但又做不了主,只能请示公孙述。公孙述一看事情弄到这个份儿上,想想还有一笔钱可以赚,就同意了谯家的请求。

在这种情况下,老谯才得以继续隐居田泽。

这就是公孙述的流氓政治。

政治流氓玩流氓政治,在王莽那儿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而公孙述作为王莽亲手提拔的干部和政治信徒,则进一步给予发扬光大。当时正值兵荒马乱,普天之下,几乎没有谁能够顺利地完成学业,唯独老谯严格教育自己的几个孩子,一定要勤奋学习,研读经书。

老谯于公元35年逝世,次年公孙述玩完。

刘秀知道谯玄的事迹后颇为感动,立即命令巴郡的官员用中牢之礼祭奠谯玄。这是一种仅次于皇帝和王侯太牢之礼的规格。

刘秀还同时安排,从财政上把老谯家当年赎命的钱还给他们。

二是李业。

李业,广汉郡梓潼(今属四川)人,少年时就表现出远大的志向和高洁的情操,精通《鲁时》,也是一位名儒。

这位李老师的情况跟谯玄有点相似,但他的表现比谯玄更加决绝。

他早在西汉平帝时就被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