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超陆权强国 >

第128章

超陆权强国-第128章

小说: 超陆权强国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山上一片寂静,仿佛没有人影,天助军的官兵却每走一步都胆战心惊,不知道炮弹什么时候就落下来。

“咚!咚!咚!”身后清军的鼓声骤然激烈起来,天助军不得不加快了脚步。

“轰!”就在天助军踏入大炮射程时,山上硝烟弥漫起来,巨大的铁弹从空中划过,带着呼啸的风声砸在天助军冲锋的人群中,他们手中的盾牌仿佛象纸糊一样,被炮弹一穿而过,躲在盾牌后被击中的士兵更是倒霉,许多人胸腔就直接出现一个大洞,铁蛋带着他们的血肉继续向后飞去,撞向第二人、第三人,或砸在地上弹起,直到动能完全消失为止。

“冲啊!”

天助军的步伐陡然加快,明军大炮一响,他们反倒消除了恐惧,在清军中,没有什么人比他们更了解大炮,若是躲在后面反而更加危险,只有冲过去,脱离了大炮最近的射程才会重新变得安全。

鼓声、炮声、天助军的冲锋呐喊声交缠在一起,成为战场的主旋律,壕沟前的羽林卫静静的看着越来越接近的清兵,手指已经放在了板机上,脸上的汗水流淌下来,趴嗒着掉在地上却毫无所觉。

虽然前几天清军已经进攻过一次,只是大部分羽林卫只是感受了一下战争的气氛,却没有亲自参与,这次第一道壕沟前的羽林卫也是第一次亲临前线,而且他们手中的武器与第一次的羽林卫不同,手中持有的是火绳枪。

军器局紧赶慢赶,到了皇帝出征时,生产的燧发枪也不过才刚到五千支,面对四万人的大军无异于杯水车薪,除了一万长矛手,三千左右的炮兵外,使用火绳枪的士兵高达二万多人,远多过于使用燧发枪的人。

这些燧发枪都是宝贝,坏一支少一支,连补也无从补充,相反,火绳枪库存却有多余,见到清军由骑兵改为步兵冲锋,羽林卫自然调配持有火绳枪的士兵进入阵地,火绳枪除了装填速度慢外,威力并不比燧发枪小。

“慢一点,靠近了打。”羽林卫的军官不停嘱咐,生怕有人提前开枪,壕沟里可以勉强容纳两排人马,除了一队开枪,还有一队负责装弹,他们每人手中都拿着两支枪,可以保证连续四枪的连发,只是后面的速度就要慢下不少,不过,好在有手雷补充,如果清军冲到近前,完全可以弥补火绳枪发射的缓慢。

最前面的清军已经进入射程,不过,大部分人都弯着腰躲在盾牌后面,他们手中的盾牌是木盾,做的非常厚实,除了笨重外,基本没有什么缺点,现在的火枪弹丸只能嵌在里面,很难穿透,当然,挨多了也不行,盾牌很有何能散架。

看着清军都躲在盾牌后面,羽林卫的前线军官迟迟没有下达命令,这个距离手雷不顶事,投不了那么远,只能等待。

前面就是栅栏了,可是对面的羽林卫却象是睡着似的,根本没有射击,这让天助军非常难受,无论是对栅栏破坏还是要翻过栅栏,挡在他们前面的巨盾都是累赘,可是没有人想离开盾牌想送死,一时竟成了诡异的一幕,最前面的天助军躲在盾牌后来光是呐喊,不再前进,而明军却是毫不理会。

多铎在后面看得清楚,脸色大怒:“传令,若是天助军再迟疑不前,家人全部贬为奴。”

满清从努尔哈赤起兵开始,就完全是一个强盗集团,他们手下的奴才是从大明手中抢来的,银子是从大明手中抢来的,布匹、丝绸、盐铁无一不从大明抢劫,当然,满清也不是完全不生产,他们掠来的汉人农夫帮他们种粮食,工匠帮他们打造兵器,他们打猎剥下来的动物皮毛,采集的人参通过走私商人流入大明手里,换取他们需要的物资,不过,以满清数十万人口,如果不靠抢劫,无论如何也支持不起一支十万人的大军长期征战。

这样一个强盗集团,对于军功的重视可想而知,投降满清的汉奸军,他们家人生活过得如何,一切取决于他们能在战场上取得什么样的战功,每升一级,他们家人的待遇就会好上一份,若是战死,他们的家人还可以保留不少权益,若是被贬为奴,马上就要降入最低等的生活,不但吃着最粗陋的饭食,每天还要劳作不休。

这条命令一下,那些有家人的天助军再怕死也不得不走出盾牌了,狠命的砍伐栅栏起来。

“射击!”就要这时,明军的命令已经下达。

“砰!砰!砰!”巨大的声响从明军阵地传来,许多天助军才刚刚挥动长刀,只觉得胸口被狠狠的撞击了下来,低头一看,无数的血洞在他们身上出现,他们身上的力气就象是随着血液流失而消失了一般,咣铛一声,手中长刀无力的掉在地上,身体软绵绵的倒了下去。

更多的天助军从盾牌后面涌了出来,按他们的经验,明军已经射击过,至少有数分钟的时间是安全的。

现实很快击溃了他们的想法,又能是“砰!砰!砰!”的巨响声,刚刚冲出来的天助军倒下来去的速度更快。

天助军顿时迟疑了,没有射中的赶忙又躲在了盾牌后面,在军官们的催促下,才有一些天助军不情不愿的从盾牌后面走了出来。

第一道壕沟里的羽林卫士兵将两支射击完的枪支丢到后面,接过两支已经装好子弹的新枪,用火石极快的将火绳点燃,重新开始了瞄准。

“射击!”

“砰!砰!砰!”

明军射击的速度大大出乎天助军意料,这完全违背了他们对火器的认知,所有人都躲在盾牌后不肯再出去,当然,退回去也不可能,后面不但有明军的大炮,而且满人也不会放过他们这些败军。

其实他们不知道的是,前几天满人用骑兵进攻时,明军的燧发枪射击速度更快,简直可以不停息一样,只是这种丢脸的事没有人会告诉天助军。

尚可喜不停的挥舞着手中的长刀催促着天助军进攻,对他来说,眼下的这三千人全死光只是可惜而已,与自己的性命相比起来就不值一提,哪怕自己也战死,儿子也可以断承自己的爵位,让尚家继续富贵下去。

即使尚可喜有死的觉悟,他的位置还是站得绝妙,刚好停留在明军大炮打不着,火枪、弓箭也射击不到的地方,身边还有数十名家丁团团保护。

尚可喜的动作却引起前线指军的王公略注意,尚可喜自持安全,头戴金盔。全身穿着甲胄,一点也不作掩饰,王公略一眼就看出尚可喜正是这次进攻的清军指挥官,他马上下令:“快,把黄鸣峰叫来,这里有一条大鱼。”

黄鸣峰是黄鸣岗的弟弟,黄鸣岗擅长制弩,小时候黄鸣峰就喜欢拿着哥哥所制的弩弓打各种野物,极少失手的时候,如今他的枪法更是远胜弩箭,在上百名特种兵中可以稳进前五,手中所用,正是一支来复枪。

黄鸣峰很快带着枪来到前面,王公略急问道:“怎么样,有没有问题?”

用手指比了一下距离,从这里到那名清将的距离大约只有二百五十步左右,这个距离如果是用箭或者滑膛枪当然无法射到,只是却在来复枪的射程之内,黄鸣峰在这个距离与其余人比试枪法时,连野兔,野鸡都打过,更别说人了。

“大人放心,没问题!”话声刚落,黄鸣峰手中的枪已经响了起来,王公略马上看到刚才那名手舞脚蹈的清军额头上出现一个血洞,一头栽倒在地。

“好小子,真有你的。”王公略高兴的重重在黄鸣峰肩膀上拍了一下,让黄鸣峰呲牙咧嘴起来。

尚可喜的亲兵目瞪可呆的看着主帅头上突然出现的血洞,久久反应不过来,良久,一名亲兵才嚷道:“王爷死了,王爷死了。”

第二卷 虎踞鄂中 第一百二十九章 落魄的骗子(中)

李汉早就对新军的一身明显四不像的军服不满意了,青灰色的军装总是显得有些脏兮兮的,军人……军人是什么,军人最需要的便是气势,因此遍观历史上的各大军事强国,无论英法德美日俄等都在军装之上下了一番狠功夫,其中尤以二战时期的德美两国为最。

美国军装自诞生以来便是投入技术最多也是最难复制的,李汉虽然明白美国军装性能最好也功能最多(保温、透气、舒适、防磨损)的,却不得不因为其目前基本为零的工业生产能力,转而将注意力投向了另一个国家——德国。

说起德国这个国家,稍微熟悉历史的都不得不竖起大拇指,一个疯狂却进步的国家,李汉虽然对动不动就种族屠杀的纳粹主义大部分不感兴趣,却在军中曾经系统的接受过相关教育,也对纳粹主义中的一些有利因素给予了肯定。

扯远了,对于二战时期的德国军服,李汉颇为熟悉,甚至不比之对共和国的各兵种的军服差多少,尤其是党卫军军装。因此前几天当新兵的军服问题出现在他的办公桌之上后,深知军装对于一支军队重要性的他立刻便叫来测绘学堂的学生兵,凭借着记忆中的几款实用性跟威武并存的二战德国党卫军军装将新军军服做出了十四处修改。

嘴角露出一丝笑意,想必到时候新军军服赶出来的时候,想必国内一定会引起一阵轰动的!

“可惜……”

叹了一口气,应城虽然也有些裁缝人家,前几日遍寻城中,他也没有找到合适做成军装的布匹,只得临时从其中挑了几款耐磨性跟透气性都要差上一些的替代,不过饶是如此,据接下了他手上活计的几个德安府的大掌柜所言,要完成两万套他所订制的军服,只要需要四十多天的时间,这还是在他再三催促之下,几位大掌柜拍着胸口表示回去后先腾开手上的其他活计的情况下,加上武装带、腰带、肩章等小件设计,李汉没想到的是,为了这两万套军装,他竟然要付出近五万两银子的价格,据事后他派人打探之后才知道,那几个掌柜也没赚到什么钱,为了不得罪他这位手握重兵的革命军大将,最多勉强保本罢了!

没有工业基础的制约性太大了!

虽然李汉心中明白,不过一来他穿越的时间较短,还没来得及收拢有关人才,二来有关鄂中的工业规划他正在制定,不过由于只有自己一个人,加上这个时代想要获得信息实在太过困难,因此到现在他也仅仅规划出了‘盐业开采、附属盐业的轻化工(包装袋)、纺织、水泥’四项而已,最多再加上半个鱼肉加工,这其中尤以盐业开采跟附属盐业的轻化工所需的机械最难解决,应城在后世号称内陆盐海可不是吹出来的,高达282亿吨的富盐矿存,而且仅仅被埋藏于地下三百到六百米处,完全是这个年代的技术就能达到开采的浅矿,不过要挖掘至地下500处如果使用人力挖掘,至少需要两三年的时间方能投入开采中,但是若使用这个时候已经被应用于西方石油等开采的钻机,工程将能被缩减至少80%以上,新中国时期应城之所以第一口富盐矿井用了一多年的时间才被打出来,一是因为当时省内的制约因素太多,当时很多的学者不相信贫盐大省湖北竟然地下埋藏着难以想象的宝藏,因此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加上当时国际上对我国的技术封锁特别严密,国家虽然已经掌握了千米钻井技术,但是大多的高深度钻井都被应用于国内寻找油井项目。而且当时国内并不缺盐,无论是淮盐、川盐还是海盐,都业已形成规模,足够支撑国内开销。

何况经过了一战二战后的世界性物价通货膨胀后,原本1911年仅需要投入两百余万白银的项目,到了1960年却需要近一亿四千万人民币,这么一笔巨大的投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6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