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私生子-第31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众人都等着杨逸发言,他却先拿出一叠曲线图表,让吏属分发给在坐的重臣,这样的图表谁都没见过,都不禁有些疑惑。
“章相公,各位枢相,这图表下面横向的代表年份,左边纵向的代表商税的多少,而根据每年商税多少连起来的这线曲线,就代表着大宋开国以来的经济波动情况。”
曲线图非常简单,就算杨逸不讲解,凭章惇他们的才智也很快能看懂。
“还有这两份图表,一份是我朝各年份军队数量的增减情况,还有一份是我朝历年的灾害大致情况。”
章惇仔细地看着这三份图表,许久没说话,神情若有所思。
许将先问道:“杨学士让我等看这几份图表,究竟想说明些什么?”
杨逸点点头答道:“劳许枢密动问,从这三份图表中,想必各位枢相已经看出,大宋的经济,与军事、灾害有着密切的关联。”
李清臣微微颔首道:“这是自然,但凡灾荒之年,对经济民生影响巨大,这谁知道,你究竟想说些什么?”
杨逸有些好笑,却没有表露出来。
“李相公再请细看,我朝军队数量及战争的那份曲线图,可是与经济波动的曲线图颇为相似?”
等李清臣再细看之后,杨逸才接着说道:“以前我们通常认为,军队和战争都是国家经济的拖累,但从这几份图表看来却不尽然如此,大宋的军队数量,从真宗年间开始不断增长,到仁宗庆经年间与西夏开战时达到顶峰;各位再细看,我朝的经济并没有随着军队数量、战争数量的增长被拖垮,相反,商税岁入是随着军队及战争的数量增长而增长的,两者之间就像一对孪生兄弟。”
商税收入代表着国家的经济繁荣程度,这是不用怀疑的,杨逸这番话有图表为证,谁也反驳不了。章惇淡淡地说道:“杨学士请接着往下说。”
“军队数量的增加,以及战争期间,我朝经济反而会变得更繁荣,这一点从图表上已经清晰地反映出来。本官细细想来,略有所得,说出来若有不当之处,再请各位枢相指证;首先,一个国家的经济繁荣与否,取决于这个国家的市场商品的交易量,以及流通速度的快慢。
我朝军队主要是以实物供给,军队数量增加之后,实物需要随之增加,朝廷每年为此支出七八千万缗,而这笔支出大部用于采购军须用品;这实际上就给市场创造了庞大的商品需求,无数的物资向军队汇集,而这个汇集的过程,也就是交易的过程,无数的商人和百姓从中获利,进而推动的大宋经济的繁荣;
而我朝大部分百姓靠农耕为生,平日里大都是自给自足,只有少量的生活必须品,如盐、茶、农具等,才需要到市场上去进行交易。在这种情况下,农耕百姓虽多,但对市场的商品交易的活跃程度起不到关键作用;因此军须品的采购,对大宋经济的促进作用就突显了出来,直接影响到我朝的经济繁荣程度;
以前,大家总是以为国库中藏的钱越多,国家就越富强,从直观的角度来说,国家不富强,国库就不可能盈余这么多钱,这一点没错;但是,国家有钱了,是不是尽量存在国库里不花才是对的呢?很显然,这是不对的;
从本官统计的这几份图表可以清晰地看出,国家花的钱越多,经济也越繁荣,而经济的繁荣,又进一步带给国家更多的财税收入,只要处理得当,就会形成一种良性循环。
因此,今天本官要跟各位枢相讨论的,就是怎么花钱,如何在保证朝廷正常运转的情况下,把国库的钱以最恰当的方式花出去,以便能最大限度的促进大宋经济民生的发展。”
杨逸这一大通话,让在坐的执宰、尚书们有些浑浑噩噩,人人感觉脑子似乎不够用了。
自古以来,每朝每代都千方百计想着如何开源节流,以使国库里能多存些钱。杨逸找他们来,却是要商讨怎么花钱,这未免让人觉得十分荒谬。
可杨逸所提供的这几份图表上的数据表明,确实是朝廷支出越大的年份,经济越繁荣;神宗时期国库里积攒了大量的钱财,大宋经济却没有好转,也表明了朝廷不花钱,国家经济就没发展。
别以为花钱就很容易,怎么花?花在什么地方?才能最大限度地促进经济发展,这可是个大学问。
就连卓识远见的章惇,一下子也不知从何说起,脑海中太多东西需要消化。
得消化,好好地消化,把花钱与经济发展的脉络先理清,否则什么也说不上。
杨逸静静地等着,他的数据及刚才的话,已经阐述得很清楚,在坐的没一个是笨人,相信他们能分得清对错。
等他们思索了一会儿,杨逸才接着说道:“钱之所有具有价值,就体现在流通上,你把钱存在国库里,它不能当吃不能当穿,什么也不是。只有把它花出去,才能体现出它的价值来;朝廷花钱从农户手上购粮,农户多余的粮食才能消化掉,有了钱才能用来买牛,能耕具,发展生产,从而产出更多的粮食;朝廷花钱向商户购买丝绢织物,商户赚到了钱才能扩大作坊,多雇人手,社会上的闲散人员才有地方栖身,商户才能生产出更多商品,便市场面供给更加丰富,也能给国家提供更多的税收;大宋的物资充足了,可以更多的运往各国销售,从而为大宋带回更多的财富,总之一句话,这钱必须流动起来,才能促进民生发展,才能体现出它的价值。因此,如何花好国库中的钱,就尤为重要了。”
杨逸说完,众人依旧沉默不语,还在细细思索着他的每一句话。
须臾之后,才听章惇问道:“杨学士说了这么多,是否已经有腹案?”
章惇就是这样,不会和你拖泥带水,只要他觉得你说的有理,就会直接问你要答案,杨逸对此早习以为常。
他点点头答道:“下官确实有些设想,这便道来供各位枢相参考。首先,要想国库的钱花得有效益、花到最需要的地方去,就必须制定财政预算;所谓的政财预算,就是朝廷各部门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提前制定出下一年的支出数额,交由政事堂集体审议,一旦通过政事堂审议,那么各部门明年的财政支出数额就确定下来;
户部将按照审定的数额,向各部门拨款。哪个部门超支,那便是你这个部门的事。
比方说造船务,你明年打算制造多少艘船、又有多少艘船需要维护,加上本部门官员的俸禄,共需要多少开支,都要一一预算出来,上报给政事堂审核;户部按审核结果拨款,绝不多拨。若有特殊情况,才可从新提出申请,交到政事堂审核,通过后才可以加拨款项。
军方也一样,你明年供养军队需要多少钱,打造武器又需要多少钱,有没有战争计划,都需要提前制定出详细的支出预算,上报政事堂审核。若是有突发战争,才可以追加财政预算。
有了分这份财政预算,各部门主官有没有能力,有没有创新想法,各年支出是多少,钱用到了什么地方,有没有效益,都将最大程度的反映出来;政事堂可根据本年度的岁入情况,量入而出,哪个部门的开支应该削减、哪个部门需要追加经费,心里也有个预案;
除了预留一定数额的款项应对突发事件外,其他的便可以投入到国计民生上去,以促进大宋的经济持续增长。”
“此策大善。”蔡京第一个就表示赞同,他是户部尚书,若真有了这样一份政财预算,他的工作可就轻松多了,不用每天应对那些到户部来伸手要钱的官员。
想要钱,先提出申请,交给政事堂审核,通过了再来找我吧!
第四卷 第371章 财政预算(下)
杨逸提出的财政预算,实际就是绩效预算,其核心是主张朝廷的预算必须与朝廷的中长期战略计划相结合。
强调以官府职能的整体目标为导向,用绩效作为约束手段,以绩效责任换管理自由;在强调政事堂这个最高机构对支出总额进行控制的同时,将自由使用预算资金的权力赋予各个下属部门。
比如都水监,朝廷按预算将一千万贯拔给了你,那怎么用这笔钱,就是你都水监的事了;朝廷只看绩效,你拿了这笔钱,到底修了多少河堤?这些河堤相对于一千万贯而言,效益如何?是值是亏?这将直接反映出都水监官员的能力。
这种绩效预算制度的特点,是按计划决定预算,按预算计算成本,按成本分析效益,然后根据效益来衡量官员的工作业绩,它对于监督和控制预算支出,促进官员的工作积极性和责任感,提高支出效益、防止浪费、最大程度地实现财政收支平衡,将有极为积极的作用。
这个财政预算方案一经杨逸提出,高瞻远瞩的章惇稍一思索,立即就明白它好处所在。
以前各部门官员绩效考核的方式都比较模糊,如何评定一个官员有能力,很难有直观的对比,以至于官员的升迁经常不是看能力,而是看资历。
许多官员便抱着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心里,尸位素餐、得过且过,反正混够了资历便能升迁。
现在若是实行财政绩效预算,本身你在提出预算时,你的预算由哪部分组成,有没有什么新想法、新项目,都一目了然;若是你申请的预算只包含了本部门官员的俸禄,那就表示你这个官员啥事也不没打算干,就是混日子。
若是你申请的预算包含有新项目的支出方案,那么这个项目完成得如何?效益如何?年底立即就反映出来,而工作的绩效等于官员的能力,朝廷可以依此给予奖罚。
这种财政预算的好处不言而喻,章惇、苏颂、李清臣等人很快就点头表示赞同,然而六部尚书除了蔡京外,其它人都默不作声。
原因很简单,财政预算直接针对的就是他们,一旦实行,他们的能力将直接反映出来,一时间各人心里都有些没底,让他们如何点头赞同?
但这种预算的好处明摆着,一时之间他们又提不出反对的意见来。
你直接反对,就等于说你对自己的工作能力没信心,你自己都没信心,让别人怎么对你有信心?那你还在这个位置上呆得下去吗?
因此,他们只能沉默着思索这种新政策对自己的利与弊。
利还是不少的,毕竟预算一旦通过政事堂审核,那这一大笔款项怎么使用就由自己说了算,可以说,他们手上的权力得到了很大的加强。
很快,礼部尚书杨畏也表示了赞同,这个好理解,礼部主要是管科举考试、教育、外交、以及各种祭祀大典,这些方面都有一定套路,可以说绩效预算方案对礼部的影响最小,杨畏稍一想就明白,因此表示了赞同。
接着刑部尚书何世宽也表示了支持,剩下工部、吏部、兵部,也不用想了,三省六部十几个重臣都同意了,剩下他们三人能反对得了吗?
其实最可怜的要数工部尚书张朝宗,因为工部管着各项工程,和制造作坊,财政预算最复杂,而工作效益也最直观,绩效预算自然是对他影响最大。
为了不让老张恨上自己,杨逸投去一个抱歉的眼神,心里也暗暗决定,有机会便帮帮他,反正十三娘这个科学狂在家里也挺闲的。
总的来说,章惇为首相,是杨逸最大的幸运。
他所提出的各种建议,大都能得到章惇的支持,因为章惇是一个开拓型的宰相,而非那种保守的、固步不前的人。
他那超越常人的眼光,使他能正确理解杨逸从后世带来的这些方案,并根据实际去其糟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