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中华-第26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工作就必须接受培训。
煤田还是生产的,秋田的弟弟直树就在发电厂工作,同样遇到了改建后的发电厂需要重新培训上岗的问题。直树说中国人的发电设备不大。但是效率很高,只是配套的管路,烟囱的排放回收装置非常复杂,这些设施比发电车间本身还要大。直树认为这非常不经济,但是中国人认为值得。
两个野蛮的中国女人下令把老发电厂拆除,钢铁回炉。建筑垃圾被拉走了,据说填进了大海。钢铁厂里供上了暖气。但是规模只有以前制铁厂的五分之一大。不管是炼焦的厂房。还是炼钢炉,都变得又矮又小。不同的是。焦化厂还附属了化工厂,除了炼焦以外,还能生产煤油和一些化学制品。冶炼炉的高温和废气也被一系列装置回收利用。中国人在这方面吝啬得很,要把所有的资源都吃干榨尽。所以特钢厂可不仅有冶炼专业的人员,冶炼专业的工程师只是很少的一部分。
特钢厂也有直树说的野蛮女人,为数还不少,这些女人与低眉顺眼的日本女人完全不同,对男人指手画脚毫无顾忌。
事实上,这些女人比女忍者还要强悍。经常对言语不善的男人动手脚。中国人对于这种情况毫不感到奇怪。
这把秋田唯一的妹妹给带坏了,现在杏子在家对秋田和直树不再那么顺服。
应该说秋田的生活还是比以前要好一些。但是秋田还是决定离开,因为秋田的未婚妻去了阿尔丹。秋田是担心家里没有人照应,才留下来的,但是现在情况要比秋田预料的好很多。家里有了农田,直树有了工作。杏子在新学校读书,虽然读的是中文。但是这要比以前的情况要好,因为政府说了,要全民教育,女孩子和男孩子一样。
秋田离开的另外一个原因就是,他无论如何也接受不了自己从工程师变为普通技工。中国人的那一套理论与以前学习的完全不同,他们不重视产量。在细枝末节上花费了太多时间,这需要庞杂的知识结构才能应付。联络秋田的几个人差不多都是这种情况。
一辆列车悄无声息地从远处滑过,改造后的铁路用了超长的铁轨,用上了内燃机车而不是蒸汽机车。车头变成流线型,车厢变得很低,发出的声响至少在秋田看来是悄无声息。
汽车以后在路上行驶会很难,因为道路的一半也会变成一种轻轨运输。新的公共汽车在特钢厂已经投入运用。汽车被挤到了人行道上。或者说干脆就没有为汽车准备道路。
杏子和直树都是骑自行车上学和上班。一些中国人甚至骑马。好在政府不允许随便乱扔垃圾。汽车自然也不能扔,政府会出钱进行收购回炉。这也免掉了秋田的一个心病。
穿过鬼城一样的旧城区,一个黑影在路边向秋田挥手。
这是三浦。停下车,三浦就吭哧吭哧地跑过来:“秋田君,怎么还在弄这些,明天就要动身。据说政府允许一些大型的渔船出港,海上有美国人的船接我们。我已经帮你报名当船员了。”
秋田对三浦还是挺瞧不起,三浦也是制铁厂的工人,曾经带着工人组成护厂队迎接**军队,他没有服从**把他调到大陆的安排,以为能够得到一个好的职位。但是**这一点做得还算公平,他们没有对任何人另眼相加。
后来才知道,**的干部也是和战士一个待遇,三浦就抱怨说自己的贡献那么多,却得不到认可。所以这次又组织留下来的日本人偷渡。
“知道了,谢谢了。”秋田瞧不起三浦还因为其实**根本没有阻止日本人离开。秋田卖汽油的时候,杂货店的老板笑眯眯地告诫他说不要相信三浦,如果想回来,就带着未婚妻回来。
汉人都知道他们要偷渡。可是没人来阻止。秋田的教员说:“我们知道你要去找你女朋友,去吧。”
“你们为什么不阻止?”秋田好奇地问。
教员笑着说:“我们中国人,对于恶人从来不手软,但是志不同道不合的人从来不强留。你不同,你是个好小伙子。我们会把这里建设好,等你回来。”
可是偏偏三浦觉得自己是给了别人一条活路,别人需要感激他一样。
秋田抬头看夜空中,三架直升机飞过。
这是非常奇怪的事情,秋田对于军事多少还是有些了解。他不明白中国人的这种飞机为什么总是在晚上进行训练,他们怎么看得清航线?日本和美国人也从来没有这样干过,这种飞机飞得很低,速度不慢,这可是山间啊。
三浦也看着天空中得直升机吐了一口唾沫说:“这些卑鄙的中国人。”
秋田不想听三浦的抱怨,发动了汽车。三浦袖着手,弯着腰离开了。
城区里很多留下来的人都在拆除四周的房子,一块块梯田在城市里慢慢浮现。有些人家已经用上了沼气,这些沼气主要是给房间工热水。但是有一些人口集中的地方,沼气发生站是可以发电的。当然过半都是中国人集中的地方。比如特钢厂一些结婚了的夫妻。
秋田回家的是一条老路了,家里也在修建沼气池,只是父母年纪有些大了,弄不懂那些新鲜玩意,直树和杏子拍着胸部说搞得定,秋田之所以这么犹豫,就是因为还是不放心。
秋田进院子时,两个邻居刚从家里出来,都是特钢厂的汉人同事,杏子和直树和他们有说有笑。见面,只是拍了拍秋田的肩膀,没说话,回去了。
这两位同事身上都穿着挂具,因为属于预备役,所以有权携带兵器。要是满身装备的时候非常科幻和帅气,迷得杏子和直树每天都在修炼中国的武道。
“哥,我们家来电了,明天就有电了。”杏子笑嘻嘻上来挽住秋田的胳膊。
电以前就有,只是中国人把电线杆全部放倒了,改用了地下电缆。问题就在这里,电缆必须从规划好的地方通过。可是并不是所有的日本人都愿意让开道路,特别是城市。所以中国人从山坡上硬修出了一条交通线,而秋田家刚好在城市的边缘,所以反而先通上了电。而城市被放弃,大概也是这个原因吧。
第十二章 鄂霍次克海的试探
这是封冻前最后一次出海了。
最早的时候,因为到达北海道、库页岛的人不知道地形,很多都在冬季,所以以为这里其实是一个与大陆相连的半岛。但是其实不是,只是冬天海面上结冰了而已。
但是越往北,海面上就出现了流冰。以前繁忙的海上渔场现在非常宁静。一个由大型的渔政,海监和远洋武装捕捞船组成的舰队正在海上作业。这让秋田乘坐的渔船显得十分脆弱和渺小。
鄂霍次克海,中国人的舰船一般不进入,连渔船也不进入。
“据说中国人已经放弃了很多小岛屿的驻军。”
一眼看过去,都是星星点点的群岛笼罩在迷雾之中,有些岛屿之间水很浅,是海底火山形成的山脉的露出部分,择捉岛东边靠太平洋一侧,是非常优良的深水港,而且北海温暖的洋流会在这里与千岛寒流交汇,这是这里经常雾气弥漫的原因。洋流带来的养分和生物众多,是最好的渔场。只不过战乱爆发和中国古怪的政策,让这里冷落下来。
不过进入鄂霍次克海后,浓雾就开始消散。
“海豚!”甲板上,出去透风的人惊喜地喊了起来。
不过很快,又是惊呼声。
秋田安静地看书,一同来的几个人蒙头挤在一起睡觉。
船在减速和转向。这种变化让三浦紧张了,他跑出去问情况。秋田也感觉不对,走出船舱。
海面非常平静,流冰不厚,被细微的海浪挤在一起。一群海豚向外海游动。有些跃出海面。不仅有这一群,远处,各种鱼群都在以某个中心向外逃窜。
船长拿着望远镜看着远处。远处有一只大型的舰队,军舰,也许还有航母。只是太远了,看上去也只是一些黑点。
海面上突然出现了一些震动的波纹。前方大约三十多海里的地方的海面,就像海底有个巨人要钻出水面,但是却被人在海底紧紧地抓住了腿一样。
很快振动波就到了,渔船仿佛被人狠狠地推了一把。
“蹲下,蹲下。”船长已经蹲了下来,朝甲板上的人喊。“抓紧身边牢固的东西,防浪。有大浪来了。”
三浦和很多人扭头就往船舱里跑。
但是秋田却留在了外面。他抓住了扶手,他想看清楚发生了什么事情。
连续的震动。一次比一次强烈,前方的海面在升高,最后形成一个巨大的海浪狠狠地砸在渔船上。不过渔船已经调整好了方向,并没有侧翻,而是船头高高昂起后落到了海面。
这是最后一个浪潮。
秋田抹了一下脸上的海水。吃惊地看着远处一个巨大的潜艇缓慢升起来,或者说是一个巨大的潜艇残骸升起来,怪兽一样喷出水汽。这还不算,一团团橘红色的火光把潜艇的艇身撕成碎片,飞向天空。强烈的爆炸让空气收缩了一下。然后猛地冲击到秋田的脸上,把眼镜紧紧地压在鼻梁上。
然后一切总算安静了。
船长和留在甲板上的几个人站起来,呆呆地看着远处沸腾的,像开了锅一样升起无数气泡和水花的海面。
“后退,后退。这是交战区,后退。”船长向驾驶舱喊。
其实不用喊,渔船的速度已经加到了最快。在海上绕了一个弧线,准备脱离交战区。不远处,一艘又一艘完整的潜艇浮出水面。升起的都是日本和美国的旗帜。这些潜艇都非常巨大。拥有巨大的炮台,甚至还有水上飞机。
不过有些潜艇冒着烟,上面的士兵忙乱着。
这些潜艇相聚非常远,但是却覆盖了大半个海面。有二十多艘左右。可是靠近爆炸点的潜艇显然受损严重。已经失去了航行的能力。
渔船想躲进海岛,毕竟渔船吃水浅,躲进了这些群岛里面,是最安全。
海面上又是一震,不过与第一次爆炸不同,这次爆炸的部位更加靠近海面。远远都能够看见一艘正在撤离的巨型潜艇被抬高,直接解体。只是除了空气震动。海面下震动反而很少。
“船长,我们的发电机停了,电报机好像也烧掉了。”渔船上的大副跑出来。
船长挥拳打在船舷上:“该死的战争。”
从远处的航空母舰上飞起了十多架轰炸机,开始往爆炸区域的海里倾泻深水炸弹。
只是相对于刚才的两次爆炸来说,深水炸弹的爆炸影响几乎等于没有。只是在海面上升起一道道水柱而已。
有些飞机甚至飞得很靠近海岛群了,闯进了浓雾之中。但是很快就在浓雾之中变成了一道红色的火光。
一架巨型轰炸机见势不妙扭头就往舰队方向逃窜。
浓雾中居同时飞出两枚导弹,瞄着飞机的发动机而去,速度很快。
轰炸机急速爬升,但是导弹居然也会爬升。眨眼之间,就在空中被解体了。连带着四周的几架飞机也失去了控制,栽入了海底。
从舰队方向飞来的炮弹徒然地落在离群岛还很远的海面上。升起一排排水墙。水墙落下时,舰队已经看不清了,只有远处一团团硝烟形成的雾。那是舰队再做反击。
“船上的人听着,报告你们的身份。”
一架直升机几乎是贴着海面从一个海岛方向转过来,上面的喇叭上喊着汉语。
鄂霍次克海的海战并没有大规模爆发,中国在海上划了一道防御线。这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