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临战国-第12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大师姐,你这几日都在闭关,一出关,就迫不及待赶来步云山,那日燕国储君究竟跟你说了什么,让你有这么大改变哦?”白若冰好奇问道。
墨妃暄倾世一笑,脸颊微红,摇头道:“没什么,就是一些学术理论,只不过,他说的理论,惊世骇俗,很多都超出了墨经,甚至世上都有没有听说过的学术知识,储君经过神秘高人指点,回到燕国,肩负复国大业,远大抱负,相信用不了多久,燕国就要崛起了。”
白若冰嘟起小嘴,俏皮又娇美,削肩蜂腰,莹润,秋风中,她如丝的秀发在脖颈间温柔地飘舞,美丽地双眸看着墨妃暄,嘟囔道:“怎么世上一下子出现这么多能人?不知是哪个圣地的弟子?我前些日子收到姐姐的信函,她说魏国出了一个大英雄,叫辰凌,身有经天纬地之才,难道这就叫乱世出英雄?”
第0209章 铁马金戈聚函谷
就在辰凌还在燕国谋划之际,东方五国已经开始大动作了,各国出动精锐大军,齐国、楚国、赵国、魏国四大诸侯,各增兵至二十万,韩国增至十万,共九十万人马,第一批已经抵达函谷关外,四大国四十万,加上韩国五万,一共四十五万,后续部队仍在筹备出军中。
此时,深秋之末,河内营寨连绵,五大片旌旗军帐满当当的塞实了四十里山塬。
大约从春秋开始,黄河以南的大片平原便叫做“河内”,黄河以北的山塬便叫做“河外”,这片气势惊人,血气方刚的军营,就扎在大河南岸虎牢山下的河内平原上。
以兵家眼光看,这片大军营地极得地利之便:北临滔滔大河,东靠虎牢要塞;引河入梁的鸿沟恰恰从虎牢山东麓南流,汜水则从南麓北流入河,三水夹营,大军取水极是方便;鸿沟与大河的夹角地带,便是中原储粮最大的魏国敖仓,大军粮秣路程仅仅只有六十多里,补给充足。
五国合纵大军,陆续开赴函谷关外,开始安营扎寨,布设防线,挖战壕,打造云梯战车等,大弩、冲车、投石机、火球弹往前线搬运,为大战前做准备。
从五军营的驻扎方位看,颇符合兵法之道,虎牢山南麓,也就是函谷关的正面战场前方,是火红色的魏国营寨,依山傍水,架起了夯土低墙,阻挡着秦军反扑出来,占尽形胜险要,乃是全军的辎重枢纽位置,正当身为“地主”的魏军驻扎。
在魏国大营的两侧路口,一个是通往北赵之地的要塞,在北临黄河的一片山塬上,驻扎了红蓝色的赵国营寨。
另一侧通往东周道路的要塞上,驻扎了紫色的齐国军营,东南方的汜水东岸,则是草绿色的韩国营寨,背靠太室山,正在韩国边缘,补给占了地理优势。
在虎牢山西麓的虎牢关外,却是茫茫土黄色的楚国军营,既是直面函谷关的前敌位置,又是南下楚国淮北地区的最便捷处。
这片浩大的军营里,驻扎着五国联军四十五万,还只是第一波部队,第二波援军和第三波辎重部队没有完全抵达,如果全部到齐,差不多接近百万正规军,是战国以来最大的用兵规模!
每天在这片荒野山原上,各国人马都在紧锣密鼓地操练着队伍,车骑军、重甲兵、弓箭阵、云梯手、盾牌营、敢死队对在各自训练,为即将到来的大战,做最后磨刀之兵!
十年磨剑,终将见血!
公孙衍沉默了十年,终于从上一次盟军大败的阴影中走出,再次倡导合纵策略,掀起了第三次击秦的壮举!
这一次,与以往不同,没有在首战失败,恰恰相反,凭靠着辰凌过人的胆识和智计,三战三捷,击败了秦军在河东的十万驻军,赶出了暴秦军队,接下来,鹿死谁手,天下归属,战国百年的沉浮,就看今朝一战了。
魏国大营内,大纛旗迎风飘舞,中军帅帐便是由五国兼丞相公孙衍执掌的五国大军的总帐,辕门内外,五百名长矛甲士列成了一个肃杀的甬道,亮煌煌的长矛大戢一直延伸到大帐口。
公孙衍升堂点将,赵国年轻的公子平原君,刚二十出头,眉清目秀,举止稳重,温温如玉,丰姿翩翩,带着赵国的大小将领、谋士都到齐了,齐国平原君身材矮小,三十出头,但是因为其养士交友遍布天下,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名气在盟军内,也是名列前茅,此时带着齐国的名士武将进帐入座。
楚国上大夫屈原,一身儒雅才气,年纪轻轻,但是博学闻名列国,特别是他的楚辞文章,堪称吴越楚文化精粹妙笔,许多名士和才女,对他都倾慕不已,屈原大夫这次担任楚国统帅的监军使,与大将们在大帐内坐好。
韩国相对弱小一些,这次统兵帅者是太子咎,大将军韩鹏举跟随,还有几个副将同行而来。
待五国文臣武将坐好后,公孙衍捋须微笑道:“这次五国联军众志成城,同仇敌忾,定能击破函谷关,破灭西秦函谷防御的神话,五国调动精锐百万人马,即使与秦国打持久战,三十万秦军,也如何抵挡住百万雄师的进攻!”
“彩!百万雄师,踏破秦川!”
“踏破秦川!”各国将帅纷纷附和,畅怀大笑,似乎胜利已在眼前了。
公孙衍目光扫过一周,忽然感觉漏掉了一个人,忽然开口问道:“先锋将军辰凌何在?”
众人愣住了,听到公孙衍喊出的名字,左右相顾,果然没有发现辰凌的踪影,这大功臣辰凌,今日怎么没有出现呢?
……
千嶂落照,山川秋色,映样一座巍峨雄关。
函谷关因关在谷中,深险如函,故称函谷关,这里曾是战马嘶鸣的古战场,扼守崤函咽喉,地势险要,道路狭窄,素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称,自古便是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塞,一直以来为西秦天然屏障,只有它进攻六国,六国却不能攻入西秦之地。
函谷关最早在春秋战国时代由秦国所建,它东自崤山,西至潼津,通名函谷,号称天险;关隘地处深险谷地,地势险要,窄处只能容一辆马车通行,所谓“车不方轨,马不并辔”;而且由于这段黄河流域丘峦起伏,有中条山、崤山等阻断,函关谷底成为附近地区唯一东西向平坦的通道,自然成为军事要冲。
雄关高大的城墙正上方,是三层的威武阁楼,楼顶是重檐九脊歇山式,外有廊柱围绕,下临马道。
此刻,雄关的城楼内,站着数排秦国的文臣武将,簇拥在一个青年君王的身边,这个青年一袭金缕冠衣,浑身高贵而霸气,正是当位的西秦国君——秦武王!
从秦武王的谥号就可知其人好武,秦武王也表现出一些职业军人的特点,他性格暴躁、思维直线条、不喜欢拐弯抹角,推崇个人战斗能力。
秦武王从不理解张仪那一套外交设计中的匠心独运和良苦用心,以为只要靠秦军的刀就能为秦国的犁解决土地问题,持这种浅显看法的大臣在秦国朝廷为数不少,尤其是一些少壮派军官,除了路线上的分歧外,少壮派军官还与张仪之间有一些个人恩怨。
缘于秦惠王时期,张仪曾仗着秦惠王的重信打压过这些人,现在他们反攻倒算,在秦武王面前持续不断地诋毁张仪,张仪害怕被诛杀,主动找秦武王谈话,也就上演了张仪离秦去魏国的那场风波。
当时秦武王赶走了玩空手套白狼的相国张仪,开始奉行赤裸裸的军事占领政策,以此时秦国与六国的综合实力对比来看,秦国施行这种政策还为时过早。秦武王以其鲁莽、直率的性格虽然为秦国取得了一年多的军事胜利,但在外交上失策更多,对秦国霸业至关重要的魏韩两国被驱赶到齐国阵营中去,为秦国以后的一次严重挫折埋下了祸根。
几乎同样的一个故事在十九世纪末的德国上演,与秦武王极为相似的威廉二世,赶走了与张仪极为相似的俾斯麦,然后推行单边军事主义政策,结果,德国在没有强大盟友的情况下就加入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秦武王此时仍然没有觉悟,反而双眼中充满了兴奋,望着五国远处的营盘,冷笑道:“当年周慎靓王三年,楚怀王举六国之师伐秦,我大秦依函谷天险,使六国军队‘伏尸百万,流血漂橹’,前两次伐秦均以失败告终,这次又不长记性来犯,不杀五国落花流水,不是我孤王的性格,这一次,孤王要亲自带兵会一会那个叫辰凌的魏国英雄小将!
第0210章 大战前夕
函谷关外,魏军中军大营。
公孙衍升堂点将,刚说了片刻,发现场内缺少一个身影,那就是他的得力大将,魏国英雄人物,先锋官辰凌!
“辰凌何在?”
经他这么一说,大帐内所有人都四顾张望,的确没有发现辰凌的身影,议论纷纷。
这时副将曹晖从武将队列中挤出来,抱拳道:“禀报上将军,我方先锋营主帅辰凌将军,近日正在冲击五阶武者的境界,一直在房内闭关,已经有数日不曾出房了,辰将军有一封书函交给上将军!”说着从坏内掏出一封书信,呈递了上去。
公孙衍皱着眉头,心想如此关键时候,他怎么偏在这个时候有事?岂不贻误战机!
他接过信函,摊开一看,上面辰凌陈述了自己要闭关领悟武道,五国联军攻打函谷关时候,他的两万先锋军暂时不参与函谷关的攻坚战,而是要等盟军与秦军厮杀难解难分时,再出计谋破秦,至于如何奇谋妙计,信函中并没有交代。
公孙衍眉头紧锁,一时没有解开,把书信折叠放入袖口夹层内,开口道:“辰凌正在秘密修炼武技,暗中操练精兵,函谷关首战,暂时不参与其中,不过,关键时刻,他就会意外出现在破秦之处,大家放心,这是我盟军的一支奇兵,如果用来攻城,实在太浪费了。”
“如今我四十五万大军纠集在函谷关外,粮草充足,兵强马壮,猛将如云,严寒秋末时节,就要进入初冬,我盟军要速战速决,否则寒冬来临,对攻城将相当不利;如果破秦,秦军残败退入秦川,我们盟军就可以进入河西之地,夺取老秦氏族的粮食,让他们无法过冬,到时候,秦人饥饿成灾,必然发生哗变,国家动乱,元气大伤了。”
其余四国的公子、将领、谋士等人,听到公孙衍的话,都纷纷点头,认同他的观点,寒冬即将来临,哪一方占了上风,都直接决定的成败归属。
如果盟军无法攻克函谷关,在关外饥寒交迫,攻城面对阻碍,斗志全无,盟军很容易瓦解败退。
相反,如果盟军能攻破函谷关,那么长驱直入,八百里秦川沃土在望,灭秦指日可待!
成与败,皆在一线之间,但是这次无论是平原君赵胜,赵国名将赵奢,还是齐国公子孟尝君田文、齐国大将田铮,楚国屈原、韩国太子咎,都不会掉以轻心,俗话说百步者半九十,很多时候往往就在眼看胜利在望前,最后却饮恨收场,源于当局者的大意和自满。
公孙衍是智者,纵横家提倡“合纵”的鼻祖代表,他暂时撇开辰凌的事不去多想,镇定下来,吩咐号令道:“事不宜迟,三日后,盟军开始正式攻城,这一场艰苦鏖战,势必惨烈异常,但我军有四十五万,后续还有一半人马,秦国本土最多只有五十万大军,号称百万,但镇守西戎、巴蜀等地都需要人马,因此秦军投入函谷关,最多也就三十万兵马,还包括招募补充的新军,开始我盟军与秦军拼的就是人海战术,耗掉秦军的主力,等待时机,一旦时机成熟,我就会派辰凌出击,配合盟军攻坚战。”
孟尝君田文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