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凡四训-第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尽是真如。是故一行修,则一切行无不修。念佛、念咒也有功夫,其境界也分层次。“记数”是最低的功夫,从记数到“无记无数”,再到“持而不持,不持而持”,这是一个不断升华的过程。在持准提咒念佛时要能做到无记无数,不令间断,要达到“不怀疑、不夹杂、不间断”的境地。功夫要能做到一片纯熟,于持中不持,于不持中持,就可不起心动念了。上乘的功夫是理一心不乱,中等的功夫是事一心不乱,下等的功夫是功夫成片,修学一定从功夫成片,再提升到事一心不乱,再提升到理一心不乱。
中国古人的姓名和现代一样,是人们在社会交往中用来代表个人的符号。古人的名是由父母所取,轻易不可更改,除了名以外还有“字”,字往往是“名”的解释和补充,二者相表里,又称“表字”。屈原在《离骚》里自述:“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正则”就是“平”,“灵均”就是“原”。所以他名“平”字“原”。三国赵云字子龙,取自《周易》“云从龙,风从虎”;明代军事家于谦字廷益和清初文人钱谦益字受之,则都是用《尚书》中“谦受益”的典故。古人的“名”、“字”还常用来表示在家族中的行辈。先秦时,常在名、姓前加伯(孟)、仲、叔、季表兄弟长幼,如伯夷、叔齐,伯是兄,叔是弟;孔丘字仲尼,“仲”就是排行老二。除了名、字,古人还有号。“号”是一种固定的别名,又称别号。封建社会的中上层人物,特别是文人往往以住地和志趣等为自己取号。如唐代李白的青莲居士、杜甫的少陵野老、宋代苏轼的东坡居士、明代唐寅的六如居士、清代郑燮的板桥、朱用纯的柏庐等,都是后人熟知的。佛门中有称谓,即指法名,指出家入道时,师父所赐之名。又云戒名,受戒时师父所授之名。僧人死后的谥号,也称法号。了凡先生本来号为学海,说明他好学、喜读书。自从这一天开始就改号为了凡,“了”即明了、了脱,“凡”是凡夫。其意义是悟了顺从天命的道理,不再如同凡夫俗子一般为命运所拘。
※※※
※※※
从此而后,终日兢兢①,便觉与前不同。前日只是悠悠放任,到此自有战兢惕厉景象②,在暗室屋漏中③,常恐得罪天地鬼神;遇人憎我毁我,自能恬然容受。
【注释】
①兢兢(jīng):谨慎小心的样子。《史记·外戚世家》:“礼之用,唯婚姻为兢兢。”
②惕厉:谨慎戒惕,心存危惧。《后汉书·马皇后纪》:“日夜惕厉,思自降损;居不求安,食不念饱。”
③暗室屋漏:指别人看不见的地方,隐私之室。
【译文】
从此以后,我每天都战战兢兢,于是便觉得与以前大不相同。以前是悠闲轻松的放任自流,现在自然有小心谨慎、心存危惧的样子,在别人看不见的私室,也常常怕得罪了天地鬼神;遇到有人怨恨、诋毁我,也便能安然地宽容、接受。
【点评】
以上是云谷禅师对了凡先生的教导,下面就是了凡先生自己修持的经历。记述了他如何将云谷禅师的训导在自我修持上落实的。自从彻悟之后,从此开始认真用功,依照功过格每日反省,自己体悟与以前不同,“觉今是而昨非”,以前是整日里过着悠游放任的生活,现在则战战兢兢、时刻有警惕的念头,生怕生起恶念,得罪天地鬼神。
《礼记·中庸》中说:“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道是片刻不可离的,如果可离就不是道了。君子即使是处于别人看不见的地方也心存敬畏,不敢造次。在别人听不见的地方也有所戒慎畏惧。越隐秘的事越容易显露,越细微的事越容易显现。君子独处独知之时更要谨慎。心中不起恶念,真正做到克己功夫。
寺院中僧人以和合为义,对僧人修行强调要“依众靠众”。佛教有“六和敬”:即身和共住、口和无诤、意和同事、戒和同修、见和同解、利和同均。这种身和同住可以收到与儒家慎独同样的功效。十几个僧人睡在一个房间的通铺上,目的在于使人不能有丝毫的放纵。同时还可以修炼我们的无分别心,如对同住者的爱憎,对住宿环境条件的嫌恶喜好等,断灭不平等心,修炼清净心。这才是修行。
遇到别人毁谤,丝毫不挂碍于心,而是能安然包容接受。唐代天台山国清寺隐僧寒山与拾得,行迹怪诞,言语非常,相传是文殊菩萨与普贤菩萨的化身。《古尊宿语录》中记载寒山问拾得:“世间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恶我、骗我,如何处治乎?”拾得云:“只是忍他、让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几年你且看他。”这个绝妙的问答,蕴含了面对人我是非的处世之道。了凡先生以前遇到有人憎恨、讨厌、毁谤他时,是万万不可接受、睚眦必报的,现在则是心量渐开,能恬然容受他人。
※※※
※※※
到明年,礼部考科举,孔先生算该第三,忽考第一,其言不验,而秋闱中式矣①。然行义未纯,检身多误②:或见善而行之不勇,或救人而心常自疑;或身勉为善,而口有过言;或醒时操持,而醉后放逸③。以过折功,日常虚度。
【注释】
①秋闱(wéi):亦称“秋试”。明清时乡试每隔三年的八月间在各省省城举行,因其时值秋季,故亦称秋闱。闱,是考场的意思。〖Zei8。Com电子书下载:。 〗
②检身:约束、检点自己。杜甫《毒热寄简崔评事十六弟》:“蕴藉异时辈,检身非苟求。”
③放逸:离善放纵,不修善法。
【译文】
到了第二年,礼部举行科举考试,孔先生算出我应该为第三名,却突然考了第一名,他的话不灵验了,我也在乡试时中举了。但我修行义却还不纯粹,检点自身发现还有很多疏误:或者看到善事去实行了却还不够勇猛;或者救人时心中常常生出迟疑;或者正努力行善,但嘴上却有失当的言论;或者清醒的时候能尽力操持,但酒醉后却不免放纵。用过错来抵消功劳,许多日子便这样虚度了。
【点评】
自从三十五岁遇到云谷禅师后,第二年(1570)了凡先生便参加礼部的科举考试,原本孔先生算定他该考第三名,由于他行善积德,此次得以高中头名。孔先生所推算的命运第一次没有灵验,可见命运不是定数,而会有变数。了凡先生正是因为自己的修德进业而改变了命数,命里原来只可中秀才而没有科第,现在发愿求中进士,却能得偿所愿。
了凡先生虽然内省为善,但是却做得远远不够纯粹,还掺杂了很多个人利害思想。检点自己的行为,行善过程中还存有很多过失:有时看见要做的善事,行动时却不够勇猛;有时帮助别人的苦难时,心中却常常生出迟疑;有时虽然身体力行,做了善事,却往往言语失当,不合礼法。孔子教学有四科,后世学者将德行、政事、文学、言语,视为“孔门四科”,其基本依据便是《论语·先进》上的记载:“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这就是说,孔门弟子根据其学业特长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四科。第一科为德行,此乃做人的根本,闻名的有颜回,“回以德行著名”。第二科为言语,就是讲求说话要言之有度,闻名的有宰予,“有口才,以言语著名”,这里的有口才必然是要包括言语得当、说话有分寸。这是我们评价一个人是否有口才的基本准则,否则就是伶牙俐齿、失于轻浮,乃至招致祸端。第三科是以政事闻名的,如子有:“有才艺,以政事著名”,子路,“有勇力才艺,以政事著名”。第四科以文学闻名的有言偃(子游),“特习于礼,以文学著名”,卜商(子夏),“习于《诗》,能诵其义,以文学著名”。
了凡先生还喜欢饮酒,在清醒的时候能注意自己的言行,但醉酒后却增长放逸。酒为佛教五戒之一,佛教的酒戒可谓渊源深厚,早在印度《摩奴法典》中就禁止婆罗门饮酒。佛教历史上记载着这样一个发人深省的故事:有一位在家居士,一次口渴而误饮烈酒,导致酩酊大醉,恰巧这时邻居家的一只鸡跑到他家院中,他便于醉中将鸡宰杀煮食。邻居家的妇人循声前来寻鸡,醉酒的这位居士居然淫心大发,欺辱了妇人。被告发而带至官府后,他又百般狡辩,死不认罪。所以,由于饮酒这件“小事”,致使这位居士一连犯下杀生、偷盗、邪淫、妄语四种重罪,故而佛教对酒是深戒的。
了凡先生反思自己,一直以来所做之功与所犯之过两相比较,过多功少,只能算是虚度了如许光阴!
※※※
※※※
自己巳岁发愿①,直至己卯岁②,历十余年,而三千善行始完。时方从李渐庵入关③,未及回向④。庚辰南还⑤,始请性空、慧空诸上人,就东塔禅堂回向。遂起求子愿,亦许行三千善事。辛巳⑥,生男天启。
【注释】
①己巳:指1569年。发愿:发起誓愿。《阿弥陀经》:“应当发愿生彼国土。”
②己卯:指1579年。
③李渐庵:即李世达,字子成,号渐庵,泾阳人。嘉靖三十五年(1556)进士。授户部主事,历任南京太仆卿、右佥都御史、浙江巡抚、南京兵部右侍郎、刑部尚书等职。
④回向:佛教语。“回”是回转,“向”是趣向的意思,回转自己所修之功德而趣向于所期,谓之回向。期施自己之善根功德与于他者,回向于众生。以己之功德而期自他皆成佛果者,回向于佛道。也就是回转自己所修的功德以趣向于众生或庄严佛净土。《往生论注》下曰:“回向者,回己功德普施众生,共见阿弥陀如来,生安乐国。”孟浩然《腊月八日于剡县石城寺礼拜》:“下生弥勒见,回向一心归。”
⑤庚辰:指1580年。
⑥辛巳:指1581年。
【译文】
从己巳年发起誓愿,直到己卯年,历时十多年,三千个善行才圆满。当时正跟随李世达先生入关,还没来得及回转自己所修的功德而趣向于众生。庚辰年再回到南方,才开始请了性空、慧空等上人,在东塔禅堂回向。这时便生出求子的愿望,也许下了三千件善事。辛巳年便生了儿子袁天启。
【点评】
了凡先生发愿求取功名,己巳至己卯,即隆庆三年到万历七年,经历了十一年,三千件善事才圆满完成。由于他常年在外,曾经一度在李渐庵军中办事,担任参谋。故而一直没有机会和时间进行回向。
佛教中说:“言回向者,回己善法有所趣向,故名回向。”回即回转,向则是趣向,回转自己所修之功德而趣向于所期就叫做回向。以自己所修的善根功德,回转给众生,并使自己趣入菩提涅。或以自己所修的善根,为亡者追悼,以期亡者安稳。诸经论有关回向之说甚多,慧远的《大乘义章》卷九,分“回向”为三种:一、菩提回向,回己所修之一切善法,以趣求菩提的一切种德。二、众生回向,念众生故,回己所修一切善法,愿以与他。三、实际回向,以己之善根回求平等如实法性。
直到第二年才有机会,请性空法师、慧空法师诸位上人在东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