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电子书 > 文学电子书 > 了凡四训 >

第15章

了凡四训-第15章

小说: 了凡四训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②精一:指精粹纯一。出《书经·大禹谟》:“惟精惟一,久执厥中。”

【译文】

什么叫从心理上改正过错呢?人的过错有千千万万,但都起源于人的内心;我的心如果没有动过错误的念头,过错如何能生发呢?学者们对于好色、求名、求利、易怒等等过错,不必每种都去考查戒除的办法,只需要一心一意地行善,光明正大的念头在眼前,那些邪念就自然污染不了你。就好像太阳当空,魑魅魍魉都暗中消散一样,这就是精粹纯一的真传。过错是由心来生发的,也可以由心来改正,就好像伐除毒树,直接斩断它的根,又何必一枝一枝地剪伐、一叶一叶地摘除呢?

【点评】

什么叫从心灵上加以纠正呢?了凡先生说,过失虽然是多种多样的,却都起源于人的内心,如果心念不曾乱过,又怎么能犯下过错呢?

中国有句古话,说“相由心生,相随心改”。《般若经》五百六十八卷中说:“一切法,心为善导,若能知心,悉知众法,种种世法皆由心。”《华严经》又说:“应观法界性——就是十法界依正庄严,性就是本体,体即是心,——一切惟心所造。”所以,对于当今的文人学士对待自身存在的徒好虚名、贪慕财利、动辄发怒等问题,了凡先生认为,他们不必煞费苦心一项项地去探求克服戒除的办法,只要一心一意培养善良之心地,只想着多行善事、造福他人,那么,这种光明正大的心念就会主导人的身心,邪僻的念头自然就无法乘虚而入。这就好比炽烈的太阳高挂晴空,一时间,魑魅魍魉自然就瞬间消失,而这便是扶正祛邪的关键所在。唐朝中叶的百丈怀海禅师说:“对五欲八风,不被见闻觉知所缚,不被诸境所惑,自然具足神通妙用,是解脱人,对一切境心无静乱,不摄不散,透一切声色,无有滞碍,名为道人。”总之,恶由心念引起,也将由心念来加以改正,就好比斩伐有毒的大树,最好的办法是连根砍断,没有必要拘泥于一个枝条一个枝条地去修剪,一个叶片一个叶片地去摘除。

※※※

※※※

大抵最上治心,当下清净;才动即觉,觉之即无;苟未能然,须明理以遣之;又未能然,须随事以禁之。以上事而兼行下功,未为失策;执下而昧上,则拙矣。

【译文】

大体来说,改正过错最上之策是调治内心,这样便可以立刻达到清净的境界;念头一动就会觉察,一觉察到念头就消失了;如果做不到这一点,便应该用明察情理来改正;再做不到的话,就必须针对具体的事情来警戒自己。如果实行上等的方式但兼顾次一等的成效,还不算失策;如果固执地使用下等的方式却不对上策一无所知,那就是顽冥不化了。

【点评】

综上所述,改正过错的最佳方法是调治内心,可以立即收效。刚一萌生邪念就有所察觉,刚一察觉就立刻扑灭,如此就不会犯下过错了;假如做不到这一点,就应该退而求其次,在想清楚道理之后对错误加以改正;再做不到的话,就应当针对具体的事情加以改正。应当注意的是,在运用高明的办法改过时,如果顺便兼顾次一等的改过方式,也未为不可;而如果只知道通过低级的办法来改过,对根本性的办法一无所知,那就是愚顽不化了。

在这一段中,了凡先生告诉我们改过要从根本的方式抓起。《论语》有云:“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在这里,了凡先生所说的“本”,即“心”,在心念发动处下功夫,才能从根本上止恶,所谓“不怕念起,只怕觉迟”。我国明朝中叶的王阳明也有类似的思想主张。王阳明所说的“心”,是知觉之心,它以良知为本体,在知与行的关系上,强调“知行合一”和“致良知”,其根本宗旨就是“一念发动处克倒私欲”,他说:“良知不由见闻而有,而见闻莫非良知之用。良知是学问大头脑,是圣人第一义,近云专求见闻之末,是失却头脑已落于第二义。”由耳、目、鼻、口、四肢追求色、声、味和心追求名利引起的都是邪念,若把知行分为两件,一念发动虽有不善也不去禁止,其实邪念发动已经是行之始,这样就不能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要使视听言动都符合“礼”,就应按照“知行合一”的宗旨,对欲念进行自觉的控制,在一念发动处,将不善的念克倒了,从而恢复良知本体的善。

当然,了凡先生也没有苛责世人,毕竟每个人的道德水平和觉悟的程度不同,但是,他认为即使不能够从“心”上改之,也一定要从“理”或“事”上改,绝对不能忽视真相,逃避过错。这三种改过的方法,就是佛家讲的三种不同根性,上根的人从根本下手,从起心动念处断一切恶;中等根性的人,用“明理以遣之”;下根之人,只有“随事以禁之”。

※※※

※※※

顾发愿改过,明须良朋提醒,幽须鬼神证明。一心忏悔,昼夜不懈,经一七、二七,以至一月、二月、三月,必有效验。或觉心神恬旷;或觉智慧顿开;或处冗沓而触念皆通;或遇怨仇而回嗔作喜;或梦吐黑物;或梦往圣先贤,提携接引①;或梦飞步太虚②;或梦幢幡宝盖③:种种胜事,皆过消灭之象也。然不得执此自高,画而不进。

【注释】

①接引:佛教称佛、菩萨引导众生进入西方极乐世界为“接引”。

②太虚:太空。《庄子·知北游》:“不过乎昆仑,不游乎太虚。”

③幢幡(chuáng fān):指佛、道教所用的旌旗。建于佛寺或道场之前。分言之,则幢为有执竿的宝盖;幡则无宝盖,多作悬挂之用。

【译文】

所以如果要发誓改正过错,在明处需要好朋友来提醒,在暗处需要鬼神来证明。一心一意进行忏悔,无论昼夜都不懈怠,经过一周、两周,一个月、两个月、三个月,就一定会有效验。或者会觉得心旷神怡;或者觉得耳聪目明、茅塞顿开;或者觉得应付烦冗琐碎的事时触类旁通、左右逢源;或者遇到仇人时变怒为喜;或者梦见自己吐出了体内黑色的东西;或者梦见古来的大圣大贤,来提携引渡自己;或者梦见翱翔在太空之中;或者梦见有得道者所用的重重旌旗:这些不同的好事,都是消除自己过错的征兆。不过也不能因此而自以为是,画地为牢而不再进步。

【点评】

这里说的是改过之后所产生的效验。了凡先生说,有的人发下愿心要努力改过时,在明处必须有好朋友督促提醒,在暗中必须有鬼神监督,要一心忏悔,昼夜不停,经过一周、两周以至于一个月、两个月、三个月,必定会有效果。

对于改正后所产生的效验,了凡先生举了以下几例:或者感到心旷神怡;或者感到茅塞顿开,心明眼亮;或者觉得应付繁杂的事务时左右逢源,得心应手;或者在遇到仇人时变怒为喜;或者梦见体内污秽一吐而净;或者梦见千古圣贤都在提携、帮助自己;或者梦见自己翱翔在茫茫宇宙;或者梦见亲临西方净土。诸如此类的好事,都是改过消罪的征兆。

但是,了凡先生也提醒道,不要因此就沾沾自喜。改过需要坚持不懈,需要毅力和勇气。

※※※

※※※

昔蘧伯玉当二十岁时①,已觉前日之非而尽改之矣。至二十一岁,乃知前之所改,未尽也;及二十二岁,回视二十一岁,犹在梦中。岁复一岁,递递改之。行年五十②,而犹知四十九年之非。古人改过之学如此。

【注释】

①蘧(qú)伯玉:春秋卫国贤大夫。名瑗,字伯玉,谥成子。年五十而知四十九年之非。卫大夫史䲡知其贤,屡荐于卫灵公,但终不用。

②行年:经历过的年岁。

【译文】

从前春秋时卫国的蘧伯玉在二十岁的时候,已经知道自己以前的错误并全都改正了。到了二十一岁,又知道前一次所改正的,还有没改尽的;到了二十二岁的时候,再回头看二十一岁,就好像在梦里一样。年复一年,不断改正。到了五十岁的时候,还知道前四十九年中的过错。古人改正过错的学问就是这样的啊!

【点评】

在这里,了凡先生举了古人蘧伯玉改过的事例,勉励他的儿子。蘧伯玉是春秋时卫国的大夫,名瑗,今河南长坦县伯玉村(一说今河南濮阳县老渠村)人,生卒年不详,事卫三公(献公、襄公、灵公),因贤德闻名诸侯。相传他品德高尚,光明磊落,在二十岁时,已经完全意识到以前所犯的过失,从而加以彻底地改正;到二十一岁时,才知道以前的改正并不彻底;到二十二岁时,回首二十一岁时的情形,恍然若在梦境。就这样年复一年,不断改正。到五十岁时,还知道四十九年中的过错。《淮南子·原道训》说:“蘧伯玉年五十而知四十九年非。”蘧伯玉确是一位不断求进而又善于改过的人。孔子也与蘧伯玉相交甚厚。几次适卫,多居蘧伯玉家。一次,蘧伯玉使人到孔子那里问候,孔子问:“夫子(指伯玉)何为?”来人对曰:“夫人欲寡其过未能也。”使者走后,孔子曰:“使乎!使乎!”这既是称赞蘧伯玉的德性高尚,也是称赞蘧伯玉的使者应对得体。伯玉死后,后人慕其贤,在其墓前建有祠堂,碑文曰:“先贤内黄侯蘧伯玉之墓。”

从蘧伯玉的身上可以看到古人坚持不懈地改正过错的执着精神。了凡先生自己在改正过失方面也是非常地坚定。他在《立命之学》中说:“因将往日之罪,佛前尽情发露,为疏一通,先求登科;誓行善事三千条,以报天地祖宗之德。”

对于我们来说,在日常生活中,就是要不断地反观自身,反省自己的言语行为,使之符合于一定社会的道德准则和风俗习惯,从而使人与人之间的相处更加和谐。

※※※

※※※

吾辈身为凡流,过恶猬集①,而回思往事,常若不见其有过者,心粗而眼翳也。然人之过恶深重者,亦有效验:或心神昏塞,转头即忘;或无事而常烦恼;或见君子而赧然相沮②;或闻正论而不乐;或施惠而人反怨;或夜梦颠倒,甚则妄言失志:皆作孽之相也。苟一类此,即须奋发,舍旧图新,幸勿自误。

【注释】

①猬集:比喻事情繁多,像刺猬的刺那样聚在一起。

②赧(nǎn)然:形容难为情的样子。赧,因羞愧而脸红。

【译文】

我们都不过是平凡的人,平时的过错就像刺猬的刺那样多,但回思往事的时候,常常有人看不到自己的过错,这是由于粗心和目光短浅的原因啊。不过,对于那些罪恶过于深重的人而言,也会感觉到一些征兆:或者心神昏乱,转眼忘事;或者无缘无故就感到心烦意乱;或者看到有德的君子就因羞愧反而去诽谤别人;或者听到光明正大的话反而闷闷不乐;或者施给别人恩惠反而招来怨恨;或者夜里常做噩梦,严重的还口吐狂言,神志不清:这都是做了坏事之后的反应。如果一出现这样的现象,就必须发奋振作,弃旧图新,万万不要自误前程。

【点评】

我们都是寻常之人,平日所犯错误多不可计,可不少人在总结往事时,常常看不到自己的错误,这没有什么别的原因,实在是因为太过大意粗心、目光短浅的缘故。其实,那些罪恶深重的人,素日里是会有一些不好的效验表现出来的:或者心神闭塞,头昏健忘�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4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