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血沃轩辕 >

第245章

血沃轩辕-第245章

小说: 血沃轩辕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众人看向说话之人,却是兵部尚书黎风,只听他慢慢地说道:

“一军成型,没有几年的时间而不可为。且不说别的,就是收复台湾等地的钟建部,史大学士可知将士们在一起呆了多少年吗?十几年来,整整十几年了。钟建将军甚至可以清楚地叫出每个士兵的名字。将知兵,兵服将,一有战事,三军皆肯用命,这才是百战百胜的道理所在。现在突然裁换将领,不说那些当兵的愿不愿意,就算他们愿意了,可新到的将领,谁也不知道他的能力有多强,或者会不会打仗。要是遇到个平庸的将帅,反而生生把一支精兵给彻底毁了,黎风的话还请史大学士三思……”

谁都知道黎风乃是江南系的官员,他的话也等同于忠勇武英王的意思。不光如此,黎风之言也的确大有道理。因此,众官都听得频频点头。那史可法虽然有心反驳,却不知应当从何说起……

“朕以前听先生说过《三国演义》。”景平帝稚嫩的声音再次响起:“听说吕布用的是方天画戟,关云长用的是刀,都很厉害,可要是让两人换了件兵器,就未必使得开了。朕就只有这么一句话了。”

“陛下圣明。”朱斌微笑着道:“朝廷正在招募的新军,臣也打算按照过去的模式操练。同时,全国各地铸造火器和战船的工厂也都在筹备之中。相信用不了几年,我大明就可拥有百万使用新式火器的精锐之师,无敌之师!”

他目光转向大臣们,说道:“这些工厂的出现,能极大限度地缓解灾民的压力。未必一定要种地才能吃饱饭。当然,筹备这些工厂需要使用大量的银子,我先前已经说过了,征兵扩军的钱,全部由我来筹措。但开工厂,不光是军事上用的,还有民用的。比如我准备在温州、处州、浦城等地增开银矿,还有各地的金属冶炼、造船等等。一部分朝廷会以承包的方式交给有兴趣的商人,在还有一部分将直接掌握在朝廷手里。这些地方都急等着用银子,因此,我准备发放国债……”

大臣们一片唧喳之声,待他们的议论稍稍平息后,朱斌便把心中发放国债的想法一五一十地说了出来。

声音顿时平静了下来。这可是件新鲜事,朝廷向大臣和百姓们借钱?且不说这钱朝廷会不会准时归还。万一投资失败,血本无归的话怎么办?俸禄的一部分以国债的形式抵充,要是一年后拿不回来,那朝廷又会有什么说法?

“这是利国之事,臣史可法赞成。”史可法又站了出来说道:“朝廷有难之时,咱们这些做臣子的岂可无动于衷?臣愿把全部俸禄,都换成,换成那个国债……”

“臣等也都愿意为朝廷分忧!”看到史可法拿出的大义,那些官员们一个这才都说道。

朱斌苦笑了几声,这些大臣都认为这是在为朝廷分解忧患,根本就不会想到这是一件对朝廷和他们自己都有利的事情。现在他们大部分人都是勉强接受,可等将来有了实惠的时候,只怕还得托关系找门路的来抢购……

想想也有些头疼,国债发行在即,能否顺利的实施自己心里实在没有底。以公开的形式向军民们借钱,这是开天辟地的事情,老百姓们会认购吗?也不知自己的那位贤内助,这事办得究竟怎么样了……

“大学士忠诚可嘉,是为朝廷官员表率。”朱斌只能暂时顺着史可法的话说了下去:“但你都拿国债不拿俸禄的话,一家大小怎么能养得活?到时候,大学士夫人带着一家大小,到我朱由斌这来吃上一年不可。”

他的话让朝官们笑了起来,刚才略显尴尬的气氛缓和了不少。

朱斌笑着说道:“那这事就这么定了,诸位按照品级各有安排。军队也是同样如此。此外,国债的公开发行,也会在十几日后实施!”

国债的事情暂时定了下来,朱斌开始逐渐把话题带向了今日自己想说的主题:“我心中最近一直在想着一个疑问,那就是如何使我大明的江山永远强盛下去,百年,千年,万年。还请诸位教我。”

这有些突如其来的问题,倒让大臣们怔在了那里。虽然他们整日说的都是圣上万岁,朝廷万岁,可这世上,哪有真的万岁的皇帝和朝廷?朝代更迭那是亘古不变的规律,就说现在的这个正在恢复中的大明,若非武英王收复京师,只怕早就亡了。

岳谨元却不紧不慢地说道:“圣上贤明,大臣一心,百姓爱戴,将士效命,我以为,这些都是确保我大明江山万代的主要。”

赞同声四起,一个朝廷要想保持强盛,也就无非这十六个字而已。

“圣上贤明,大臣一心,百姓爱戴,将士效命。”朱斌默念了一遍,说道:“岳大学士胸中果然有见识,只是我还有一个问题不解。当年李隆基收拾李家河山,开元年间,社会安定,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大唐进入鼎盛时期,是为开元盛世。但其后他贪图享乐,宠信并重用李林甫等奸臣,终于导致安史之乱发生,至此唐朝开始衰落。我在想,就是这同样的一个人,同样的一个皇帝,却因一己之力使大唐鼎盛,又因为一个人使大唐衰弱,这其中究竟为的是什么呢?”

“这就需要当臣子的冒死进谏了。”史可法皱了下眉头说道:“当圣上判断出现错误的时候,当臣子的就应该挺身而出,以死相谏。若是所有的大臣都能这样,我想武英王心中的疑难便也应该解决了……”

“如果真的如史大学士所说的那样就好了。”朱斌笑了一下:“且不说如果碰到像商纣王这样残暴的君主,忠臣会落到什么样的下场。就说朝廷里的大臣难道真的人人都能像史大学士说的一般吗?难,难啊……咱大明死谏的大臣还少吗……”

“那么依武英王的意思应当如何?”史可法把这问题又抛给了朱斌。

“我的意思是改革内阁。”朱斌胸有成竹地说道:“重新成立新的内阁,为圣上处理朝廷事物,分解皇上忧虑。并将军政分开,军就是军,政就是政。比如大学士之职不再负责指挥军队,避免出现外行指挥内行,越打越乱的情况……”

本来那些大臣还以为武英王有什么好办法,谁想到就是内阁制,除了军政分开这条,听着还算比较新鲜外,其余的那些可都基本是换汤不换药了!

第320章 科举

见到众大臣的样子,朱斌微微笑了一下,他早料到会出现如此情况,可一旦等自己把心中的所有想法全部说了出来,只怕,当时这些人就会闹成了一团!

大明内阁制形成与永乐年间。到了大明成化、弘治朝之际,内阁制已经成为足以对抗皇权的文官政府代表。大明正德朝浪漫好战,却因为有杨廷和等阁老主撑内阁未成大乱。

经过大明嘉靖、隆庆朝的发展,大明万历朝早期应该是内阁权力极盛的时期,尤其是张居正的改革,让内阁成为政府运转的中枢,他的实际上已经接近于现代首相的地位。而这个时候的大明王朝,实际正面临着一个从皇帝专权到民主治国最好的转折关口。

在永乐朝以后,专制者必误国,分权者必振兴。只要内阁中人才济济,皇帝再怎么潇洒玩乐都无所谓;而内阁权力被虚化,被剥夺如大明崇祯十七年换了五十二任内阁,那就是再勤政也是要误国!

因此在大明王朝时,即使皇帝不上朝理政,国家机器也能依靠一班大臣和一整套政务流程维持正常运转。

通过明朝几代皇帝的努力,明朝曾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内阁政务体系,它在权力平衡方面堪称完善,后来,它被英国人学习,形成了其后的内阁制和首相制。在明朝成化朝时期开始出现的内阁首辅,其实就是首相的雏形。

而在朱斌的构思中,从稳定出发,目前的内阁制不宜大动,只是决定取消全部由太监担任官职的所谓“内廷”,取消司礼秉笔监太监代替皇帝“批红”的权利,内廷派往各地的所谓镇守太监、守备太监等等全部召回。裁撤东厂、锦衣卫这些由大太监掌管的特务机构。

这么做的目的,是把权利集中归于内阁之中,而不是由所谓的“内廷”来制约“外廷”,内廷和外廷两大政治势力互相争夺权利的奇怪政治局面,可以让内阁的一系列政治制度,畅通无阻的下达到各个地方。

对于这一点改革,大臣们基本是没有反对意见的。大明太监祸国殃民的事情实在是太多了,而东厂、锦衣卫这些特务机构,也早就臭名昭著。现在朱斌下令取消,不但不会有阻力,反而还是做了一件大得人心的事情。

在这样的基础上,等到内阁稳定,能够流畅地运送起来时,朱斌的进一步动作才会展开,即循序渐进的,把行政权一步步地交到内阁手中。让内阁成为真正意义上国策的制定者,而不是单纯的执行者。从根本上杜绝明君兴国,昏君亡国的局面。

至于首相的任命,朱斌原想着采用选举的方式。但考虑到这一来过于急功近利,反而容易使朝政出现混乱;二来,在时机不成熟的情况下,强行采用这样的办法,反而容易产生拉帮结派,甚至贿选的现象,因此只能暂时延后。

因此,在这个时候,只能依然采取皇帝任命首相的办法。但首相的担任,必须有一个期限,而不是无限期地担任下去。但是,在首相任职期间,除非出现重大的国策失误,皇帝也不能轻易废除首相。

这一点上虽然有不同的意见,但由于朱斌保持了大明永乐年间,以及张居正改革后内阁总体的完整性,还是得到了同意,不过大家心里都清楚,这首相的位置可非他忠勇武英王朱由斌朱王爷莫属了。

其后,朱斌提出的意见就让朝堂上炸开了锅:

——废除科举制!

“下官请问王爷。”一名老年官员上来说道:“废除科举制,朝廷的官员从何选拔?难道咱们的大明王朝,就指着现在的官员一任到底吗?十年寒窗,十年寒窗,多少人整整苦读十年,就等着朝廷开科取士,现在朝廷突然宣布废除科举制,那些人毕生努力便会化为乌有。岂不让天下士子都寒了心?下官宁死也不敢苟同!”

这话才一出口,顿时引起无数大臣的赞同。一时间,反对的声音占据了其中绝大多数。有的人甚至严词激烈,不惜以死抗争朱斌的这一举动。

其实这也难怪,科举制从隋朝开始,历经唐、宋,到了明朝,再经过不断发展,其已经到了科举制度一个最为鼎盛的时代!

明代正式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殿试三级。

经过殿试之后,状元授翰林院修撰,榜眼、探花授编修。其余进士经过考试合格者,叫翰林院庶吉士。三年后考试合格者,分别授予翰林院编修、检讨等官,其余分发各部任主事等职,或以知县优先委用,称为散馆。庶吉士出身的人升迁很快。

而在英宗以后,朝廷形成非进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的局面。

明代乡试、会试头场考八股文。而能否考中,主要取决于八股文的优劣。所以,一般读书人往往把毕生精力用在八股文上。八股文以四书、五经中的文句做题目,只能依照题义阐述其中的义理。措词要用古人语气,即所谓代圣贤立言。

而其格式也很死。结构有一定程式,字数有一定限制,句法要求对偶。八股文是由宋代的经义演变而成。八股文的危害极大,严重束缚了人们的思想。

就在争论最为激烈的时候,忽然看到顾炎武站了出来,大声道:“我以为武英王所言极是。八股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4

你可能喜欢的